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乱明天下一根钉 >

第169章

乱明天下一根钉-第169章

小说: 乱明天下一根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八五七年,八月初一,中铁集团正式在北京挂牌成立。由此,陈海平一举让国家入主了几乎所有的支柱性产业。
  这么做的好处是巨大的,也是绝对必要的。
  对那一世鼓吹的什么小政府大社会,陈海平一向都是嗤之以鼻的,商人从整体而言就是王八蛋,是不会管他人死活的,一旦整个社会出了什么大问题,kao商人是绝对kao不住的,所以支柱性的产业,比如矿山、粮食、布匹等等,国家必须得有绝对的主导权。
  要不一旦出了问题,比如有大灾什么的,政府必定抓瞎。
  这次之所以这么顺利,让那些大商人这么割肉,除了政府的权力之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陈海平掌握了大量的人才,也就是众多的工匠。
  建政之后,陈海平就定出了规矩,就是一切都按规矩来,在政府与商人的博弈中,政府的权力使用是有极为严格而明确的界限的。
  这几年下来,商人们都习惯了,所以也就不怎么怕政府咔他们的脖子了,因而做什么决定,完全都是从自身纯商业的角度出发,而几乎没有来自其他方面的干涉了。
  要是他们也拥有这些人才,那就足可以和政府讨价还价了,但可惜,他们没有,所以,他们就只能按陈海平划下的道走。
  先见之明啊,这个教训真是太深刻了!
第二百九十七章 谎言
  “瘟疫和烟草有关。”
  阳光很好。院子的凉亭里,孙茜、田秀英和紫桃、绿柳正陪着傅山的夫人阿里梅尔闲谈,孩子们在房间里进进出出,笑着,玩闹着。
  书房里,脸不红,气不喘,陈海平说出了这句让傅山差点背过气去的话。
  傅山刚回来,刚从山西回来。
  山西的乐平县今年夏天发生了一场瘟疫,傅山这个医政部的尚书亲自带人去了乐平县。
  还好,瘟疫不算太严重,只死了几十个人。
  傅山昨天刚回了,今天就被陈海平把全家请来做客。
  “大人,您这是什么意思?”咽了口吐沫,傅山不解地问道。
  沉吟了一下,陈海平问道:“你看烟草对身体是好,还是坏?”
  在医道方面,傅山是绝对的大师,他自然知道烟草对身体有害。不说别的,咳嗽,起码在抽烟草的人身上是常见的。
  “不好。”傅山答道。
  这个时候。烟草传过了不长时间,最初是一些商人带回来的。山西的商人多,所以,山西的老百姓抽烟草是最早的。
  那些商人很多都落败了,但烟草却传了下来,又被他们的子孙给继承了。
  陈海平道:“我非常不喜欢烟草,而且它也确实有害,所以我想把它给根除了。”
  傅山明白了,陈海平也确实是好意,但,要他瞪眼说谎,这还是太……
  没办法,照例,最后还是傅山屈服。
  ----
  “瘟疫和烟草有关。”
  当尚书大人板着脸,把这七个字说完,人人都盯着傅山的脸,不知道尚书大人是疯了,还是傻了?
  很快,人人都低下头去,不看傅山,也不说话。
  紧跟着,这些医学大师们第二天拿到报纸时,看到上面的文章,人人都明白了,尚书大人没疯,而是他们的脑筋太笨。
  实际上,这早有苗头。自从山西发生瘟疫以来,报纸报道的就极为频繁。而且不仅报道乐平县的瘟疫情况,还教百姓如何防止瘟疫发生的知识。可以说,这些天,接触“瘟疫”这两个字,很多人一辈子可能都没这些天接触的次数多。
  接下来,这些大师们纷纷发表文章,认为乐平县发生瘟疫的元凶就是因为乐平县抽烟草的人过多而导致的。
  于是,不用别人督促,那些种烟草的人家自己就把自家的地铲了。
  就这样,这个被后世成为“最愚蠢也是最幸运的医学诊断”就被炮制出来了,并成为了后世中国人为之无比骄傲的一件事。
  谎言说了一千遍就会变成真理,在这件事上,陈海平的发挥完美极了,影响自然也是深远极了。
  对烟草的恐惧很自然地就会转化成厌恶,以致后来科学昌明,证明烟草和瘟疫毫无关系之后,中国人依然不改对烟草的厌恶,那已经成为了一种本能。
  在这种强大的本能之下,中国人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不抽烟的民族。
  -----
  中铁集团八月初一成立之后,跟着就开始了紧张的筹备。
  这时。申万雨、秦刚等人方才明白,当初陈海平为什么向他们承诺,不管他们生产多少钢铁,集团都全部收购。
  建造铁路,唯一缺乏的物资就是钢铁,其余的都可就地取材,极为方便。
  就因为那些储备的钢铁,使得铁路建设可以全面铺开。
  最开始修建的铁路有三条,以北京为中心,向西连通大同府,向东连同天津三卫,向南连同济南府。
  为了赶进度,更因为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三条铁路,有超过六十个点同时施工。
  因为地势和距离的关系,北京至天津的铁路最先完工。
  一八五八年,六月初八,汽笛长鸣,一列平板火车从北京站始发,向天津呼啸而去。
  火车的时速达到了五十里。
  五十里,二十五公里,在那一世,这自然是龟速,但在这里,对这些扶着栏杆,站在平板上的人而言,那种兴奋无可言喻。
  日行千里、夜走八百的千里马实际上是没有的,所谓的千里马只是人对速度的渴望。
  但,这一刻。千里马失去了它的意义。
  美丽的大地平缓无尽,而他们在如电光飞逝。
  车头后面拽着七个平板,每个平板上都站满了人。在第三个平板上,孙国清、戴定国、徐光启、成基命、陈海平、孙传庭、鹿继善、陈奇瑜、宋应星等人,在一张长方形的长桌旁围坐。
  不论桌子,还是椅子,腿都是固定在了平板上,纹丝不动。
  这一刻,似乎世俗的一切都不存在了,人人的神情都像孩子一样兴奋。
  “海平,这叫什么?”戴定国问身旁的徒弟。
  老头子八十多了,身体依旧硬朗,说话还是带着金属般的颤音。
  “师傅,这叫坐地日行八万里。”陈海平笑着道。
  “好,好一个坐地日行八万里!”陈海平的另一边,老泰山孙国清大声击节叫好。
  确实是好,听到的人无不点头称赞,觉得陈海平这句话真是贴切极了:那感觉,就是坐地日行八万里!
  -----
  这一趟跑下来,人人都见识了火车的威力,不管拉多少东西,它都是这个速度,这……
  从上到下。建设铁路的热情都空前高涨。于是,自然而然地,更多的矿山被开发,更多的高炉被立起……
  至于人,在这华夏大地,不论缺什么,却也从来都不会缺人的。
  现在,虽然家家都是粮满垛,谷满仓,猪满圈,鸡鸭满院。但实际上,绝大部分人家都还只是温饱而已,富裕根本谈不到。
  对很多人而言,这就已经是天堂了,但什么事就怕比,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是没有穷尽的。
  在北方,由于是粗耕,一个壮劳力可以耕种七八十亩地,但显然,没有这么多地,所以农村是有大量富余劳动力的。
  以前都窝在土里刨食吃,那是没有办法,但现在不一样了,于是大量的劳动力涌进了矿山,涌进了工厂里。
  随着一条条铁路建起,影响无远弗届。
  铁路带来的最重要的变化是速度,而速度足以改变一切:不管是时间的,还是空间的,都是如此。
  货物流通的速度加快,意味着财富的流通加快,而财富的流通加快,也就意味着财富增加的速度加快,意味着人人都能从这种变化中获益。
  反过来,人人获益,意味着需求增大,需求增大,意味着生产增大,意味着财富增加。
  此外,出行的方便快捷,自然让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去看看外面广大的世界,而这自然又会让人的眼界大开,而人的眼界一旦开了,自然就不会满足原来的生活。
  这又是一个螺旋式的循环。
  因为铁路,北方三省的财富,不论是民间,还是政府的财政收入。都呈爆炸式的增长着……
  但,不可避免地,劳资双方的矛盾越来越多,越来越激烈。
  -----
  痛,并幸福着。
  用这句话来形容这些日子来,申万雨和秦刚这两位大东家的生活那是再恰当不过了。
  因为兴建铁路,他们经营的矿山开采、冶炼、铸造即使翻着跟头扩大规模,也是供不应求。
  而且,这还仅仅是开始。
  按照陈海平的构想,将来不仅要在主要的交通干线建铁路,而且还要几横几纵地建,要建成铁路网。
  随之而来的统一天下,那……光是想想就能让人飞上天去。
  何况,除此而外,还有中铁集团股份的巨大利益。
  全国每年运输货物花的时间和钱,不算就算了,要是算,那就是没数。现在有了铁路,运输的成本下降的不是成倍,而是成十几倍十几倍地降。
  这下降的运输成本就算由中铁集团和货商对半获益,那数字也是根本想象不出来的。
  这样的幸福对商人而言,是怎么形容都不过分的。不过,也并不全是好事,也有极为挠头的事儿。
  挠头事儿就是陈海平当初在他们两家建立的那个工会。
  因为工会的存在,比起其他的商家,他们的成本提高了不少,但这笔买卖却是申万雨和秦刚这一辈子做的最成功的一笔买卖。
  因为这笔买卖,赚多少钱都已经是小事儿,最重要的是他们获得了地位,获得了不但是他们自己,也是任何人想都不敢想的地位。
  但,尽管有这么多的好处,麻烦事儿仍旧还是麻烦事儿,不会因之而有什么变化。
  他们的产业翻着跟头地扩大,别人也不会闲着,即便比不上他们,那规模也是蹭蹭地扩大。
  规模一扩大,老板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就越难调和。
  对老板而言,规模越大,调和的成本就越高昂,所以很难调和。
  对工人而言,则是人多力量大,人多胆气壮,所以也是极难退缩。
  这两个“难”字就造成了老板和工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尖锐,而这个时候,他们两家的工会自然就成了其他所有工人学习的好榜样。
  在上党四府,这些大商家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既有人情上的,也有生意之间的。
  现在,对其他的商家而言,申万雨和秦刚这两个王八蛋就如同大明朝官场上指证他人贪污的家伙一样,遭人恨到了极点。
  千夫所指,无疾而终。
  舆论的力量是极其强大的,即便申万雨和秦刚是陈海平的心腹,获得了数不清的好处,但也由不得他们不为之忧心。
  花无百日红,他们能总这么顺吗?要是一旦有个马高镫短,那到时候落井下石的人一定海了去了。
  陈海平弄这个工会到底想干什么?压力越来越大,申万雨和秦刚都有点坐不住了,两人相约,一起回到北京。
  他们原本都常驻北京,但因为兴建铁路,买卖扩展的速度太惊人了,所以身为东家,他们不得不回到上党,亲自督阵。
  一八五九年,五月二十三日,申万雨和秦刚从荫城镇动身,回奔京师。
  人就是这样,以前再好的东西,一旦有了更好的东西,那以前的好东西就大大失色。申万雨和秦刚乘坐的这些奢华的马车就是,因为坐过了火车,现在再坐马车,就是再舒服,由于没有火车的速度,感觉也是很难受的。
  “嗨,铁路修到我们荫城就好了。”申万雨感叹。
  “会的。”秦刚笑笑。
  人要是上了年纪,就爱唠叨,申万雨也一样,一路上,这话申万雨已经感叹好多回了。
  “到时要是政府不修,我们就自己修。”申万雨道。
  “那是当然。”秦刚道。
  对主线铁路,都是中铁集团修建的,但一些城市间的支线铁路,是允许私人修建的,但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资源不够,现在所有的资源都用在修建主线铁路上了,所以他们要自己建铁路,那至少十年之内不可能。
  忽然,正当申万雨和秦刚说话的时候,车队停下不走了。
  现在以申万雨和秦刚的身份,他们俩出来,那声势是不小的,每个人光护卫就有三百人,整个车队蔓延出去足有两里地。
  车队刚停下,申万雨的护卫统领申昌海纵马到了近前,而后翻身下马,躬身禀报道:“二位东家,徐大人回路安府,正好遇到我们。”
  申万雨和秦刚一听,两人对视一眼,嘴角都lou出一丝无奈的苦笑。
  申昌海所说的徐大人是上党郡的郡守徐文杰。
  在大明朝,上党本有泽州、潞州、沁州、辽州四州,陈海平建政之后,把这四州划归一个统一的行政区上党郡,郡守就是徐文杰。
  对陈海平,不论申万雨,还是秦刚,那都是佩服的五体投地,而且陈海平越是令他们不满的地方,就越是让他们钦佩不已。
  在两人心中,真正让他们认为就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三皇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