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桓侯再生 >

第88章

桓侯再生-第88章

小说: 桓侯再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站稳脚跟,此次的渡江南进作战,前功尽弃的可能性就极大了。到时,非但会坐失千载难逢的良机,甚至我这近万名渡江士卒也要尽皆葬身于江东了!
  而要想让我军渡江的消息完全不走漏,根本就是一个不现实的想法。再隐秘的消息能够保密得了一时,却保密不了一世,随着我军战线不断拉长,战情外漏的可能性将会变的越来越大。因此,若是能够避免采取逐城逐县攻占夺取的作战方式,而是将各城、县的守军集中起来,一举加以击破,对我军才是最为有利的。
  现在,随着吴景的就擒、丹阳太守印绶也落于我手,一个“一战定丹阳”绝佳机会就出现了!
  秣陵,议事厅
  “如果能把丹阳郡治下各城各县的江东军全部集中到秣陵外、再一举击破,接下来我军的确是可以毫不费力速平丹阳全郡!”听罢我的话,魏延先是轻轻点头,但随即面上又浮现出疑惑不解之色,“但是将军,如何才能将这些江东军全部调集到秣陵城下呢?他们又不会乖乖听咱们的话!” 
  “呵呵……”我嘴角微微一翘,笑着说道:“文长怎知道他们不会乖乖听从咱们的调遣?”
  “啊~?”魏延讶然轻呼一声,随即急切地追问道:“将军是不是有什么好办法了?”
  “呵呵……其实适才在城门口,我就已经提示过你了,文长到现在还没会过来吗?”我微笑着反问道。
  “提示过我了?……”魏延拧眉思索了起来,随即恍然说道:“将军说的是那封印绶吗?难道将军准备以郡守印绶来调动江东军?但这行得通吗?”
  “不……”我缓缓摇头,笑着说道:“并非是我要调动江东军,而是‘丹阳吴太守’要调动他们!”
  “哦~!”经我这一提醒,魏延终于会悟了过来,急忙说道:“原来如此,将军是准备以吴景的名义来调动江东军!”
  “不错!如今吴景已然就擒,他的郡守印绶也已落于我等手上,咱们完全可以用吴景的名义向丹阳各城各县发出告急文书,令驻守的江东军以最快速度赶至秣陵‘救援’。而我军便可以逸待劳,事先设好埋伏,一举将丹阳郡的有生军力尽数歼灭!”我点点头,沉声说道。
  “将军,该以什么理由发出告急文书呢?”廖化接口问道。
  “嘿嘿……”魏延忽然嘿笑了一声,左手在下巴上抚了两下,“我猜出将军的意思了。一定是用咱们渡江进击江东作为告急的理由!”
  “不错!”我笑着肯定了魏延的猜测,“文长,你稍后去军中挑选10余名通晓些骑术、可靠精细些的士卒准备到各城县传递‘告急文书’!……呃……对了,这些士卒籍贯最好是在涂唐、历阳(庐江郡下一县)一带的,说话口音跟丹阳当地的比较相近!”
  “是!”魏延眼中洋溢着兴奋之色,迅速地点头应道。
  “元俭,那吴景就擒时,身边应该有一些随侍的文吏吧?”我转头向廖化询问道。
  “恩~!”廖化点头回道,“确实是有好几个,擒获吴景时,末将也顺手把他们都逮起来了,现在都被关着呢?”
  “这些人时常随侍在吴景身旁,对吴景的笔迹一定比较熟悉,说不定许多文书就是由他们代写的!元俭,去把这几位文吏‘请’过来,咱们发给各城县的‘告急文书’还要请他们‘帮帮忙’呢!”我和声对廖化说道。
  “是,将军!”廖化笑着应道,“末将这就去‘请’他们过来!”
  “将军,我也去挑选准备送信的士卒了!”魏延也上前说道。
  “恩!去吧!”
  ……………………………………………。。
  建安六年七月二十五日,午时,一骑“江东军”快马飞驰至南徐城(丹阳郡治所)西门,守卫城门士卒正要阻拦,却见马上之人扬起一封书信,高声喊道:“紧急军情,太守大人告急文书!”
  闻听此言,一众守卫士卒不敢怠慢,急忙让开道路……
  郡守府议事厅中,留守南徐的威越校尉董袭凝神听其麾下的一名都尉解说着“告急文书”的内容——董袭本人不通文墨,文书之类的东西只能由其属下代为阅读,然后向他转述其中意思。
  “你说什么?刘备军已经渡过长江,正在进攻我丹阳郡?”刚一听完那名都尉的解说,董袭立即眉头大皱,脖颈上留有的一道伤疤也变的突兀起来,又惊又怒地询问道。
  “是的,校尉大人。太守大人的文书上正是这样说的!”
  “那刘备军究竟有多少人马,现在已经攻到了何处?太守大人的文书上可曾提道!”董袭急切地追问道。
  “大人,文书没有提到这些。这封文书相当简短,似乎写得很匆忙,看来情况的确非常紧急!”那名都尉谨慎地回道。
  “把文书拿来我看看!”董袭突然想到了什么,沉声说道。
  那名都尉闻声,急忙将绢书交递过去。接过文书后,董袭直接将目光移到了绢书最后的印函上。仔细地将印函的图形观察了片刻后,董袭轻轻点了点头。
  “恩~!”董袭转过头,对跪于厅下的传信士兵大声质询道:“你临来之时,刘备军已经攻到何处?”
  “启禀校尉大人,具体情况小人也不清楚,不过敌军似乎已经距秣陵不远了!”传信士兵恭敬地回道。
  “嗬~~!”董袭轻出一口气,面色稍缓地说道:“这么说来,刘备军还没有攻到秣陵,那太守大人还是安全的。秣陵城中还驻有2、3000名士卒,应该可以抵挡到援军抵达之时。”
  “你们几个,快去点齐城中所有军马于西门集结!半个时辰后我亲自率军赶赴秣陵救援!”董袭深知救兵如救火,毫不迟疑地对厅下的几名都尉喝令道。
  “得令!”几名江东军都尉立即应声离去。
  “你先起来吧!对了,太守大人有没有派人到其他地方去告急?”安排好出兵事宜后,董袭稍稍安下了心,见传信士卒仍跪立于厅下,出声招呼他起身后,又出声问道。
  “禀校尉大人,太守大人也派人到其他地方告急了。临出发时,有好几个弟兄是跟小人一起动身的,但走的道路不同!”
  “恩~~!这样就好!你稍微休息一下就立即回返秣陵,向太守大人禀报,就说我力争在四个时辰内率军赶到秣陵,请他放心!”董袭沉声对传信士兵说道。
  “是,小人告退!”
  ……………………………………。
  与此同时,溧阳城,议事厅
  溧阳守将、副军校尉贺景(东吴名将贺齐之弟)大声对麾下众将令道:“如今军情紧急,太守大人急书求援,我等不可不往。速去点齐军马,准备赶赴秣陵!”
  “得令!”……
  ………………
  二十五日,未时,一骑快马赶至句容……
  二十五日,申时,泾县守将领军出城,直奔秣陵而去……
  宛陵
  江乘
  ……
  ……………………………
  二十五日,酉时,秣陵城东城门楼,在习习晚风的吹拂下,暗红色的“孙”字战旗迎风不断地招展着。一队队“江东军”士卒也在城楼上不住地来回巡逻……
  与这一切看起来很不协调的是,秣陵城内,2、3000名刘备军士卒正集结在临近城门处,静静地等候着什么……
  点击察看图片链接:
    第三卷 虎臣良牧定江东 第三十八章
     更新时间:2008…6…5 14:33:02 本章字数:4480
  残夏的夜晚,天气仍然有些闷热,但幸得不时有阵阵晚风吹拂过来,始让人不觉太过难耐。
  长身站立在秣陵东城的城头,我静静地凝望着沉浸在夜幕中的城郊旷野,倾听着此起彼伏的蝉鸣蛙叫声,心头一片空灵————对即将到来的战斗,我既不感到紧张,也不感到兴奋,竟似有些不放在心上的感觉。或许是因为经历的战斗太多,有些麻木了!算来,“我”来到这个战乱频繁、英雄辈出的年代,也已经超过一年时间了。期间,似乎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战斗,从古城打到汝南,再从汝南打到寿春,继而进军庐江,现在又打过了江东,谁知道今后还会打到哪里…………“成为”张飞之后,战争就成了我不可避免的宿命!
  战场之上,胜胜负负、生生死死,经历的多了,便会失去了那种兴奋、震撼的感觉。对现在的我而言,战斗更是一种使命,一种责任!
  “嗬~~!”压下心中的感慨,我将注意力收了回来,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借着呼吸调整着自己的身体状态。
  “踏踏踏……”伴随着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廖化也上到了城楼上,紧几步来到我的身旁,沉声说道:“将军,派往宛陵、泾县的兵卒适才已从南门回城。据他们回报,这两地的守军也已经出动,大约在明早可以到达秣陵!”
  “恩~~!”我轻轻点头,面上浮现出淡淡的笑意。最后的两名传信兵卒也已经回返,到目前为止,计划进行的非常顺利——丹阳治下各城县的驻军基本已全数被“调动”得往秣陵这里赶来。接下来所要做的,就是利用时间差将这些“援军”逐一消灭。在以逸待劳、我有心敌无备的情况下,利用城内城外的埋伏,完成歼敌的任务,可以说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经过我的精心计算安排,“来援”秣陵的江东军总共会分为三拨,每一拨援军之间相隔的时间差不多两个时辰,因此,我军只需要在一个时辰内结束前一次战斗,就可余下一个时辰稍微收拾一下战场,并让士卒得到些休整,以准备下一场战斗。
  在六个时辰内经历三场战斗,看似十分辛苦,但其实不然————根据被俘的吴景椽属所招供的丹阳郡军力情报来看,来援的三拨援军中,只有第一拨,也就是南徐和溧阳的守军,军力稍强一些,总兵力可能要达到5000人左右,另外两拨援军至多也就2000来人。而且,这些江东军十之六、七都是征募不到半月的新兵,连最基本的训练还没完成,其战斗力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尽管这一战敌我兵力相当,但我却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我军的胜算能够达到九成九!
  “元俭,文长那里准备好了吗?”我转过身,和声向廖化问道。
  “将军放心!适才已得回报,魏将军已然埋伏就位。只要我们这里信号一出,他即会引军从敌军侧后掩袭而至!”廖化迅速回道。
  “恩~!”我点了点头,轻应了一声,随即又将目光转向城外的旷野。
  一切都已经准备就绪,现在所能做的就只有等了……
  ……………………………………
  秣陵城东约8里处,一支3000余人的军队正沿着官道往秣陵城疾进。由于夜幕深沉,天色昏暗不明,疾行中的士卒手中俱持着火把,火光绵延数百步,远远望去,直如一条游动的火龙。
  “快,快!加快速度……”队伍的最前列,董袭策马横刀,心急火燎地不住大声催促麾下士卒加速行军。
  由于秣陵城中军力有限,而且不少士卒还初征募的新兵。所以如果被敌军围城猛攻,究竟能够支撑多久实在难以预测。而万一秣陵失陷,丹阳郡就会失去一道重要的防守屏障。但……这还是次要的,更让董袭上心的是——郡守吴景此时也在秣陵城中。这吴景不仅仅是丹阳郡的太守、董袭的直属上司,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身份——孙权的舅父!倘若因救援不及时、而至吴景有什么闪失,董袭也不敢想象自己会受到什么处罚。
  所以,为避免出现意外,董袭也只能不顾一切地催促兵卒加快行军。
  “大人,西南面有火光,似乎也有队伍在行军!”董袭身旁的一名眼力较好的亲兵突然出声提醒道。
  “什么?”董袭暮地转身,举目朝亲兵所指方向看去,透过道旁浓密的树丛,果然隐约地见到点点火光正在迅速移动。
  “看样子,应该有2000人!到底是自家军马,还是敌人?”董袭迅速策马上前几步,拨开树丛,让视线变得清晰些,随即根据火光情况简单地估测了一下人数。
  “做好应战准备!”
  “加速,向前面的队伍靠过去!”
  董袭稍一犹豫后,朝身后的军卒大声喝令道,随即策马提刀,当先向西南方向冲了过去。
  此时,西南方的那支队伍似乎也已经发现异状,逐渐停止了前进。片刻后,也返身缓缓朝董袭军迎了过来。
  不多时,两军已经相距不到百步。透过微弱的火光,董袭隐隐地看出对方所着的似乎也是自家衣甲,为确认情况,急忙扬声大喊道:“我是威越校尉董袭,前面是谁的队伍?”
  对面队伍的领头之人稍楞了一下后,随即挥手示意身后的队伍停止前进,随后独自一人策马朝董袭这边驰了过来,口中大声回应道:“元(董袭的字)代兄,我是贺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