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第三帝国之未来战争 >

第152章

第三帝国之未来战争-第152章

小说: 第三帝国之未来战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上的攻击机穿梭不止,密集的弹雨泼洒向苏军士兵们。做为从高加索山区穿插进来的小分队,他们没见识过这种“即时机枪”的威力。今天见识到了,付出的代价却是宝贵的生命!
    观察手娜塔莎犀利的眼睛发现了一名拿着望远镜,大模大样的观察战场的军官。看起来貌似一条大鱼的样子!同时白起多年锻炼的敏感神经也感觉到了有人窥探,他也发现了紧紧的盯着他的娜塔莎。他很快就判断出这是一个狙击手的眼睛,紧接着那个方向火光一闪!一枚7。62毫米的子弹飞速的奔着白起的脑袋而来!
    捷科娃瞄准的是白起的眉心,这家伙要是打中了,立马就是脑浆迸裂,死翘翘了!两人配合已久,早就是心意相通。她看到娜塔莎盯住一个地方不动了,知道她是发现了有价值的目标,于是通过4倍狙击镜看到了悠然的观察战况的白起!她知道战场上拿着望远镜的不是军官就是大佬,所以想都没想照准脑袋就是一枪!
    “莫辛-纳甘”狙击步枪以1931年投产的7。62毫米m1891/30型“莫辛-纳甘”步枪为基型枪,将拉机柄加长并改成了弧形,在枪的左侧安装瞄具座。30年代中期,将基型枪的6边形机匣改成了圆形,使延长的瞄具座更加结实。说起来好笑,这枪上安装的瞄准镜是德国埃米尔。布赫公司研制的,在两国关系好的时候苏联从德国引进了生产线。枪上的pe型瞄准镜目镜焦距80毫米,视场5°,分划为1—14,每个分划100米,对应于100—1400米的瞄准距离。瞄准镜的放大倍率为4倍,物镜直径30毫米。配用pe型瞄准镜的“莫辛-纳甘”狙击步枪重4。6千克。在600米之内还是一种不错的武器。
    捷科娃使用莫辛纳干射击次数超过了100次,之前她的目标以靶子居多。很少打击德军军官,这次她驱使的秒速615米的子弹飞向了白起的脑袋!这种落后的武器特点是威力巨大,傻大笨粗,皮实可靠。
    说时迟那时快,白起手中拿着望远镜对着高速飞来的子弹轻轻一拨!四两拨千斤的一着妙招,在刹那间化解了子弹强大的冲力。手腕上惊人的力量在瞬间爆发出来,硬生生的挡住了捷科娃势在必得的一击!
    等到反应过来的捷科娃手动退壳上弹,准备下一次击发的时候。白起已经退回了车内,紧张的手心冒汗的贴身警卫们听到了子弹飞来的声音早就是吓得魂飞天外了。看到白起安然无恙的坐回来,紧张的心情顿时放松下来。
    “十点钟方向,两名阻击手,抓活的!”白起面无表情的下命令。
四十节:图穷匕现的前兆
    捷克娃一枪未中,心里很纳闷。她明明感觉到自己是瞄准了的。怎么预料中鲜血飞溅,脑浆迸裂的场景没有出现呢?以往总是给她自信的莫心纳甘阻击步枪仿佛失去了往日的灵气,不再对她有所回应。在战斗中她没有很多时间探索失手的原因,她只是遵循着一名狙击手的本能,推弹上堂准备下一次的击发。
    虽然,在这个狙击阵地她已经开过三枪。经验和本能都驱使着她应该换一个地方了,可是激烈的战斗很明显不会给她提供这样的机会。她只有坚持下去,握紧手中的钢枪尽可能多的杀伤敌人。
    勇敢美丽的捷科娃此时此刻进入了物我两忘的状态,眼里面心里面只剩下了瞄准镜中出现的目标。观察手娜塔莎对捷科娃刚才的失手直接过滤了,她明白在这个时候指责和任何影响捷克娃自信心的行为都是很不明智的。她也在仔细的观察战场,期盼着能发现有德军士兵会不小心露出头来。
    伞兵突击车优异的越野机动性能是任何步兵的脚丫子都望尘莫及的,车上装备的两挺机枪和一管20毫米榴弹发射器足够制造一个密集如雨的弹幕。第一次见识这玩意的威力,苏军士兵几乎在刹那间就被打蒙了。虽然在高加索山区他们是地头蛇,战斗技能也属于顶尖水准。可是在德军十几辆突击车制造的弹幕中还是毫无还手之力。冲锋在前的爆破手、步兵都已经是非死即残。这一指30余人的小分队已经到了覆灭的边缘。他们纷纷寻找掩护,想要躲过密集的火力。几乎没有了抬起头来的机会,就连打了白起一枪未中的阻击小组也被彻底的压制住了。
    那些有幸躲藏起来的苏军士兵也没有捡到好运气,德军的20毫米榴弹杀伤死角几乎为零,凌空爆炸的榴弹直接把细小火热的钢珠送进苏军士兵的身体,在一声声惨叫中,他们一个个的都被消灭了。短短几分钟过后,苏军之中只有两位美女因为白起一个简短的命令还活着!
    迂回的几辆突击车已经彻底截断了她们的后路,她们受过苏军残酷的教育,以为德军都是一群残暴之徒。落入他们手中的下场绝对是比死亡更可怕的,所以大多数苏联女兵都会为自己留下一颗手雷。在必要的时刻与敌人同归于尽!
    尽管这样的结局几乎是最完美的了,英雄在最后时刻拼死一搏,拉几个垫背的。她们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当她们知道逃跑已经不可能的时候,打光枪膛里的子弹,最后拉响麻雷子炸死几个德军垫背是最高级别的死亡方式。
    几枚高强度的神经麻痹弹准确的落在她们身边,淡淡的神经毒气立刻就发挥了可怕的效力。当初曾经阻止过一千名法军拼命的颇具人性的非致命武器之德军元首卫队特别装备的武器现在正好用在她们身上。
    就这样,在为白起准备的医疗车上两名敌军女战士打着点滴上路了。
    与白起同行的里希特霍芬此番前去罗斯托夫是要接管驻扎此地的第七航空队的指挥权。他带来了一整个著有成效的领导班子,在东线战场上这个团队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东线空军的大本营。相对的,这个地方也就成为了东线战场上空中争夺的核心部分。他来这里的目的很明确,就是继续加强德国空军在此地的优势,尽量达到掣肘苏军所有军事行动的目的。其实白起把他带到这里来是别有用心的,因为在苏军看来。相当重视空军建设的德国人有限的几个最厉害的空军司令其中的佼佼者就是可怕的里希特霍芬。这位红色男爵的兄弟与他的老哥比起来毫不逊色,他的老哥擅长驾机搏杀,而他更善于组织空中战斗。每一次德军重点进攻的地区都有他的身影,几乎快要变成了东线战场上的一个标志性人物了。白起秘密的把他带来肯定是想要迷惑苏联人,加强他们在此地派驻重兵的决心。北高加索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德军如果一直加强在这里的兵力斯大林一定会坐不住的,因此他也一定会在德军的力量膨胀之前提前加强防御,在这个山林密集的地区战斗实际上就是拼消耗。这一点是斯大林喜闻乐见的,他很想高加索能够成为拖住德军步伐的绊脚石,在这里德军的空中优势被相当程度的消弱了。他们的坦克也不能爬山涉水,他们的步兵也不会飞天遁地。只有面对面的厮杀,一步步的攻克苏军大大小小的阵地,才能有效的控制这里。这不是一件很快就能见效的事情。因此,斯大林认为这对于苏联来说是一个机会,一个宝贵的反败为胜的机会!
    他不知道德军强大的陆航大队是一个适合这里地形的机动部队,有了他们的支援。德军的山地师几乎可以适应任何地形。白起有意的安排卡纳里斯把里希特霍芬到了罗斯托夫的消息传递出去。苏军得到这个至关重要的情报之后肯定会调整部署,到那时白起的瞒天过海之计就成功了一半。
    在非洲基地里面秘密训练很久的德军登陆部队开战的时机就成熟了。在外高加索的雷霆一击就会得到最大的效果。斯大林会知道德军的主攻方向不是德军重兵云集的北高加索,而是黑海岸边那一个鸡肋一样的港口城市!
    他自然而然的会想到,德军强大的渡海部队来自何方。也会很震惊的发现,原来土耳其人已经违背了中立条约,他们居然把德国人放进了黑海!达达尼尔海峡成为了德军进攻外高加索最好的跳板!苏联的失败到那时就是板上钉钉的时期,想要回过魂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白起想要的不是一个强大的苏联,不是一个幅员辽阔,资源无数的俄罗斯。他需要做的是肢解这个具备了最强大的潜力的敌人。在很多方向上施加压力,达到控制它的效果。
四十一节:高加索的苏联空军
    德军在北高加索厉兵劾马,不断地增强兵力。他们优异的技术兵器和可怕的空军令人心里惴惴不安,斯大林尤其感到了极大的威胁。就像是英国那个胖子很恐惧德国海军的狼群战术一样。斯大林对于白起这一招釜底抽薪也是忌惮的不得了,他认为战争成败的关键点就在此一举。成则可以在此地反败为胜,最好的结果就是通过高加索地区复杂的地形,利用苏军经营日久的各种堡垒阵地死死地拖住德军前进的步伐。把这里便成为一个巨大的绞肉机,狠狠的给不可一世的德国鬼子的要害来一下子!让他们好好的放一放血!
    他不断的发布命令,增强防御。根据最高统帅部指示,苏军采取了紧急的组织防御措施。经过军事委员会和整个高加索指战员开会决定,北高加索军区司令员下达命令将整个军区划为11个战斗地段:
    第1个地段——萨尔斯文城地段
    第2个地段——克拉斯诺达尔地段
    第3个地段——伏罗希洛夫斯克地段
    第4个地段——阿尔马维尔地段
    第5个地段——契尔克斯克地段
    第6个地段——皮亚季哥尔所克地段
    第7个地段——纳尔奇克地段
    第8个地段——布琼诺夫斯克地段
    第9个地段——莫兹多克地段
    第10个地段——奥尔忠尼启则地段
    第11个地段——柑罗兹尼地段
    每个战斗地段的防务由驻在该地段内的兵团、部队或军事学校担任。好多军校肄业生都是苏联未来的希望,他们的战斗技能当然是比较理想的。比起那些强行征召的农夫们要强很多,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思想教育,他们在政治上也是很过硬的。在军队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斯大林相信,只要这些根正苗红的好苗子们能够在战场上生存下来,假以时日他们一定会为法西斯德国掘好坟墓!
    但是,组织这些地段的防御时,遇到很多困难。各驻军和军事学校特别感到缺少武船、弹药。北高加索军区各部队只有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四十的人有武器,某些要地甚至连一门高射炮也没有,而且至关重要的是,军区没有歼击航空兵。这就导致了德国空军在此地区肆无忌惮的撒欢儿,苏军步兵每每恨得牙痒痒,可也是望空兴叹,无可奈何!
    本来这里距离英美支援苏联的物资运输线路——里海航线最近。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但是因为前一段时间白起整的一次声势浩大的围攻莫斯科之战,斯大林把能优先调动的资源都集中到了莫斯科防线去了。以致于高加索地区的很多地方,堡垒变成了空架子!机枪工事里面没机枪,高射炮阵位上没大炮,弹药的匮乏也是一直没有解决的大问题。这样的部队,这样的准备工作怎么可能抵挡住如狼似虎的德军呢?
    急急急!斯大林悲催的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般。一向镇定的他,即便是外号叫做铜人,也要被白起的进攻热浪给烤化了!
    他这段时间已经对莫斯科门口虎视眈眈的德国六集和中央集团军群的机动部队不屑一顾了。他们在这里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牵制苏军主力,有时候强大的部队存在于某一地区也是胜过真刀真枪的打仗的,这个道理斯大林切身的体会到了。他的战争艺术修养在白起的逼迫下不知不觉的提高了。
    保守德国空军肆虐的斯大林每日里都不得安生,德国空军对莫斯科的袭击一直没有停止过。来去如飞,根本就防不住的火箭弹总是往苏联首都的交通线路上招呼。将就着能用的铁路也是只能断断续续的通车。这种情况导致了莫斯科的运力只能发挥平日里的百分之一,很不方便,很让人烦!斯大林明白这一切都是德国空军造的孽,他不得不把高炮部队和歼击机部队使劲儿的扩容。他向美国人要求更多的更好的飞机,高炮,把那些只经过了几十个小时训练的雏鸟飞行员派上战场。没办法啊,只要通过步兵们练兵的方式提高飞行员的能力了,只要他们在空战中生存下来,战斗技巧一定会进步的。
    感同身受,他知道高加索那个地方也需要更多的航空兵。早在42年他就在北高加索组建了两个空军集团军:空军第4集团军,司令员维尔西宁空军少将。参谋长乌斯季诺夫空军少将。空军第5集团军,司令员郭留诺夫空军中将,参谋长西尼亚科夫空军少将。高加索会战开始前夕,外高加索方面军空军部队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