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永乐架空传 >

第90章

永乐架空传-第90章

小说: 永乐架空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棣想了想,问道:“你所献之策留有底稿吗?”
    黄大伟听了,飞快地从身上掏出一张纸,恭恭敬敬地递给朱棣。
    朱棣拿过来看了看。第一印象是字写得不好看,第二印象是语句不通顺,第三印象则是错别字连篇,于是不禁失笑。这份策论即便是关于农业的,大约也很难通过献宝大会评审官员的审核吧?
    连猜带蒙,朱棣总算将这份策论的主要意思弄明白了。
    黄大伟的观点是:朝廷的驿站已经很完善了,若是各地的民信局重新建造相应的网路,那种重复建设便是浪费。既然如此,朝廷不如将驿站系统向民间开放,让各地民信局可以利用驿站的配套设施,比如说允许民信局的伙计在驿站中休息过夜;比如说民信局可以向驿站租借多余的马匹。
    ……
    注1:明朝时按省划分并无湖北、湖南之说,两者合称湖广。
第五章 帝王心术(下)
    前,朱棣一直认为对驿站已经没有必要特意改革了。
    另一个历史时空里,明代邮驿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两方面是征收驿银,横征暴敛,累害于民;二是支应驿差敲诈勒索,营私舞弊。
    第一个弊端,主要体现在劳役方面。由于驿站所需的牲畜、草料、菜蔬米面、肉食甚至桌椅板凳、床铺都需要附近担负相应劳役的百姓来承担。如果驿丞清廉,那么负担这些劳役的百姓还能够承受;如果驿丞贪婪,那么这些百姓就会遭殃。由于朱棣已经对役法进行了改革,将包括驿站在内的大部分劳役都折算到田赋中去了,所以这种弊端将来不会再出现。
    至于第二个弊端,却是官方机构的通病。往来车船轿马供应,官员米粮柴炭分例,都有朝廷规矩按时拨给。有些红官、大员、钦差过往,实报实销倒也罢了,实际上虚报也是实销——其实地方官巴结奉迎,送来的东西也吃用不尽,根本是无报也实销。明朝中后期有些正直的官员曾对驿站进行过改革,其中最为有名的是张居正。他的邮驿改革是从限制官员的驰驿特权入手的,提出了六条对官员的限制。比如,规定非公务任何官员不得侵扰邮驿;过往驿站的官员只许按国家规定的级别供应食宿,不许越格提出奢侈的要求;除邮驿供应外,任何官员不许擅派普通民户服役;还规定政府官员凡非公务而是到离任或请事假等旅途费用,一律不得由驿站负担,不得动用驿递的交通工具等等……这些,其实都属于吏治的范围内。朱相信在推出了“首告无罪”等反腐措施后,吏治会相对清明,因此对于第二种弊端也同样不怎么担心。
    然而看了这篇错别字连篇的策论后,朱棣却稍稍有些动心了。
    商业的发展离不开及时有效的信息。而且,象民信局这种能够汇兑银钱的机构若是能够发展壮大,对于商业的促进作用会更大。
    明朝的邮驿系统由三大部分组成马驿运所递铺。通俗地讲,水马驿就是而急递铺则是平信。
    中国历代王朝建设驿站的最主要目的是用在军事方面。偌大一个帝国若是没有发达的通信系统,那便无法长时间维持。边疆发生战事时守边将领会向中央发出求救信,若是求救信在路上花费的时间太长,那么当中央对此做出反应时,估计守边将领早已撑不住了。历史上罗马帝国的疆域之所以能够超过中国,是因为罗马帝国能够很方便地利用地中海来传递消息、运送军队。中国没这种自然优势,只好老老实实地依靠驿站系统来维持中央对庞大的疆域的控制。
    黄大伟的设想显然不妥。
    如果允许民间向驿站租借马匹,驿丞若是见钱眼开,把所有能够承担急运任务的马匹都租给民间,万一恰巧有八百里加急的紧急军情被耽误了,那可不是说着玩的。同样的道理,也不能将水马驿交给私人经营。商人的目的是利益最大化,肯定不愿意眼睁睁地看着驿站里的良马长期无所事事,只为等待那不知什么时候才会有的紧急军情传递。
    所以说,承担传递紧急军情任务的水马驿绝对不能商业化。
    递运所地主要职责是转运军需等物。虽说可以商业化。但民信局这样地机构未必会感兴趣。
    因此。唯一可以考虑地便只剩下急递铺了。
    急递铺与驿站虽然邮传道路多数互相重合。但机构、人员、管理等。并没有“合一”。还是分立两个系统。各司其职。
    急递铺虽说名称里有个但事实上它地传递速度远远比不上水马驿。
    因为。水马驿是使用马或快船作为交通工具。而急递铺使用地递运技术却是步递。简单通俗地形容。就是“接力棒跑步(快走)”。由于速度相对较慢地缘故。急递铺任务单一。职专“公文递送”(主要是朝廷政令)。
    将急递铺商业化似乎是个不错地选择。毕竟。朝廷政令快一些传递固然是好。而万一被耽误个一两天。却也没什么大不了地。从另一个方面说。急递铺所负责传递地文件。也不会因为泄密而带来太大地麻烦——尽管这时候地观点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但朝廷政令即便被老百姓知道了又有什么关系?
    而且,只要遵循从前就制定好的规矩,“但有人递公文,须要坚厚好纸封裹转递各铺,明白附历于上开写并无破损,并不曾拆动原封。但有摩擦破坏,及拆动原封者,就将来文封皮上写记原递铺兵姓名递发,及将递来铺兵拘捉解官,有司即为追究”,急递铺泄密的可能性也不大。
    将急递铺商业化还有一个好处。洪武皇帝规定,急递铺的铺距应“凡十里设一铺”,实际虽非如此,但确实以10里者居多。而水马驿则是每六十里至八十里设马驿一所。综合起来看,急递铺大约比水马驿与递运所之和多出*就是说,急递铺的网点更多更密,更方便民信局将信件递送到每个收信人的手上。
    综合这些条件来看,将急递铺商业化显然是可行的。
    这么想着,朱棣便对黄大伟说道:“本官身为佥都御史,体察民情上达天听乃是本份。你的这份策论本官已经看过了,虽说多有谬误,但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其中有也值得参考之处。”
    “朝廷的邮政系统分为三大块:其中水马驿承担着紧急军情的传递任务,因此无论如何也不能和商人扯上关系;递运所主要职责是转运军需等物,估计你们也不会有什么兴趣;而急递铺却是可以和民信局合作一下。所以,本官准备为这件给皇上写一份奏折。”
    “本官设想了两种合作方式。”
    “其一,由朝廷下达政令,允许民信局将信件交给急递铺代为转递,转递费用按地理险易、距离长短的不同,制定相应标准收取。”
    “其二,允许民信局以府为单位承包
    的急递铺,之后,朝廷赏给承包人一个民信局大使的7定急递铺上至铺司下至驿卒都归民信局大使管辖。这时,急递铺仍然承担‘公文递送’的任务,不过每年朝廷都会为此专门划拨一笔资金……哪一家民信局需要朝廷划拨的资金最少,该地区的急递铺就交由哪家民信局承包。”
    “不过,具体采取哪种合作方式更好,本官现在还没有想明白。这样吧,”朱棣沉吟片刻,说道:“你留个地址,然后回去和同行们先联系一下,本官到时候会派人与你们商量个章程出来。”
    听到这里,黄大伟那张胖脸笑得连眼睛都快看不见了,忙不迭地跪在地上一边磕头一边喜不自禁地说道:“多谢大人,多谢大人!无论将来皇上是否恩允,小人一定会重谢大人!”
    朱棣不再理会黄大伟和丘富,转过身自顾自地对马三保吩咐道:“你们先收拾好行李,等会儿吃完了饭就准备出发。”
    ……
    一行人离开了驿站,突然间,朱棣开口问道:“张辅,刚才我还没发令,你怎么就抽刀了?”
    张辅答道:“主忧臣辱,主辱臣死……臣扪心自问,没有抢着丘富口出狂言前就制住他,真真对不住主上眷隆厚望之恩。”
    朱棣笑骂道:“你好端端一个武将,拽什么文啊?”
    张辅不好意思地挠挠头,然后问道:“皇上,刚才您怎么不下令让我把那家伙抓起来?”
    朱棣不以为然地摇摇头。“如果动了刀枪,不论是将他们一伙剁成肉酱还是说将他们抓起来送官处理,朕都可能暴露行迹。朕好不容易出宫一趟,岂能因为这个家伙败了游兴?”
    锦衣卫指挥使纪纲早在燕王时期就已经是朱棣的心腹了,这时凑到朱的身边,低声问道:“皇上,要不,让微臣去给那位丘大公子的发一道‘驾帖’?”
    所谓“驾帖”也就是后世的逮捕证。当锦衣卫持有“驾帖”逮捕人犯时不受任何人阻拦,如有反抗,可格杀勿论。
    在另一个历史时空,锦衣卫这个特务机构不仅拥有侦察权、逮捕权,甚至还拥有拘留权和审讯权。朱棣知道,拥有拘留权和审讯权的锦衣卫破坏力太大,因此便取消了锦衣卫的这两种权力。当然,东厂也同样如此。
    纪纲的声音虽轻,但附近的张辅和杨荣却听到了。这时,他们俩的耳朵不由自主地竖了起来。
    “没这个必要。你派人去告诉驿丞,就说如今皇上颁布了首告无罪制度,而毕大人亲眼见到无功名者住进驿站,若是对这件违法之事缄默不言,恐怕有人出首后反遭牵连。所以毕大人已经写好了奏折,派专人送往京城。”
    “佥都御史大人在这个驿站住得很舒服,不忍见他遭殃,所以特意通知他一声。如果他能出首告发那位丘公子,就不会有责任。反之,就会同样有罪。派去的人可以这样敲打他,就说太祖皇帝为了维护驿站制度,先后杀了两个女婿。驿丞若是被牵连到这个罪名中,更是难逃一死!”
    张辅觉得奇怪,忍不住问道:“皇上,何必弄这么麻烦呢?派锦衣卫把那个邱富直接抓起不来就不得了?”
    朱棣嘿然一笑,没有说话。
    见皇上没有回答自己的问题,但也没有丝毫生气的迹象,张辅忍不住将疑惑的目光投向纪纲。
    纪纲不自然地将视线移开,飞快地驾着马离开,装模作样地吩咐手下去办事。
    张辅又将目光投向杨荣,却见这位文渊阁学士低垂着头紧盯着手上的的缰绳,似乎缰绳上长了朵花似的。
    直到张辅将视线移开,杨荣这才松了一口气。说实话,他还真是怕张辅口无遮拦地提出那个问题。
    刚才那位丘大少爷在皇上面前嚣张的时候,杨荣猜测:那位靖难之役首功之臣丘福怕是要吃挂落了。随后皇上和那位叫黄大伟的商人攀谈时,神情却平静得很。而且谈到最后,还和黄大伟约定让他留个地址,说是到时候还会派人与他们商量个章程出来……那时杨荣还以为自己猜错了,淇国公毕竟是皇上最为信任的旧邸忠臣,所以皇上不打算严厉追究此事。
    再后来,纪纲自告奋勇要给丘大公子发驾贴,皇上说出了那么一番话。
    张辅是武将,所以弄不明白皇上为什么会舍易求难。杨荣天分既高,又在官场上摸爬打滚了好几年,仔细琢磨之下,倒是稍稍窥到了朱万丈深邃的帝王心术边缘。
    那个驿丞被皇上这么一吓唬,以为那位“佥都御史大人”已经告发了这件事。他若是不告发,就会与丘大公子同罪,弄不好就会是死罪!反过来,这时他若跟着去告发丘大公子,便相当于躲在那位“佥都御史大人”的身后。即便淇国公有什么怒火,也会冲着“佥都御史大人”发作。两厢一比较,傻子都知道应该怎么选择。
    可怜的驿丞哪里会想到,“佥都御史大人”所谓的“已经告发”根本就是子虚乌有的事情!到时候,驿丞将会发现残酷的真相:世界上根本没有“佥都御史毕夏大人”,他这样一个区区九品的驿丞竟然直接和淇国公PK上了!
    若淇国公老老实实不干涉此事倒还好,说不定不仅不会遭受牵连,反而会更得皇上的欢心。若淇国公想着随便一根小指头都可以按死的区区驿丞竟敢招惹自己,或者激烈地报复,或者隐秘地动点手脚……待皇上回京后,淇国公哪里还会有好果子吃?!
    这简直就是设下一个套子等着淇国公去钻嘛!
    想到这里,杨荣忍不住打了个寒战。皇上的这种帝王心术是永不能开诚布公告之臣子的,臣子们即便猜到了,也只能讳莫加深,说出去就奇祸立至!
    想到这里,杨荣畏惧地偷偷瞟了朱棣一眼,心里只想着八个字:
    天威不测圣心难度。
第六章 替人挨打
    棣这次出来最终的目的地是苏州。因为他想亲眼看商业税被承包之后,对苏州商业气氛的影响到底是好还是坏。
    苏州属于京畿范围之内,离南京的直线距离不到朱选择的路线是南京…镇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