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永乐架空传 >

第36章

永乐架空传-第36章

小说: 永乐架空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元璋的外甥,因此从亲戚关系上讲李景隆实际上是燕王的表侄。因为李景隆和燕王是亲戚,而且年纪差不多大,从小相互间就很熟悉。所以,燕王对这个表侄知之甚详,知道这家伙连赵括都不如。但燕王又判断:如果自己坐镇北京,李景隆必然不会冒然攻城。所以燕王策划了一个诱敌之计:在李景隆进袭北京之前,率领大军远袭大宁。
    听说朱棣带大军开赴大宁,李景隆认为这是个机会,于是下令攻打北平,军队直插北平城下。
    数十万军队迤逦北上,刷刷的脚步,得得的马蹄,隆隆的车轮,在冻土上响成一片。李景隆军来到北平城下,在北平留守的世子朱高炽闭门坚守不出,李军遂于九门环筑堡垒围困之。官军在北平城下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进攻,特别是丽正门上战斗激烈,李景隆的军队有十万人,而城内连老疾孱弱都算上也不及一万,力量单簿几乎不支。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燕王的诱敌之计几乎要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了。
    然而在这危急时刻,王妃徐氏勇敢地站了出来。她动员官校士民的妻室也穿上护甲登上城墙,向攻城的敌人投掷瓦砾石块。在王妃的表率下,守军士气大增,还常常派勇士追出城外,对官军进行骚扰。结果,官军的进攻被打退,不得已退后十里扎营。后来,获得宁王“相助”的燕王回师北平,大败李景隆。
    待到燕王成功夺取天下后,朱棣穿越了。在登基之后,朱棣仍然毫不犹豫地册立了徐氏为后。之所以如此,不仅是因为朱棣保留着燕王的人生经验、记忆和残留的感情;也不仅是因为徐氏是太子朱高炽、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的生母;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朱棣与徐氏接触后,感觉她确实是一个令人倾心和佩服的红颜知己。
    此时徐氏已经四十一岁,但岁月并没有在她的脸上刻下明显的痕迹,怎么看都觉得她只是三十出头的样子。徐贞静的举手抬足之间,总是不经意地散发着成熟诱人的魅力。徐贞静在容貌方面的遗传基因显然极好,她的母亲年轻时是当时极为有名的绝色美女,当年追求徐贞静母亲的人数非常多,以至于徐贞静的外公谢再兴(朱元璋手下大将,后来叛乱被诛)都挑花了眼。如果不是朱元璋下旨,仪表堂堂而且前途非常看好的徐达甚至都无法抱得美人归。
    朱棣不知道自己的正牌子岳母到底有多美丽,但徐贞静年轻时候的容貌却深深地埋藏在燕王的记忆之中——充满了古典美的瓜子脸型,大而明亮的眼睛,高挺的鼻子,小巧的恰到好处的嘴,乌黑的秀发将她那白皙的肌肤衬得令人眩目。朱棣所在的后世媒体已经很发达了,但是这样的美女,他以前不但未曾见过,甚至连想也不曾想过世间竟然还会有如此清雅绝俗的绝色女子。虽说如今徐贞静已经度过了女人最美好的年纪,但这位御姐皮肤仍然象少女一般充满了弹性,眼角如果不仔细看甚至看不到纹路,对此,朱棣还能有什么苛求呢?
    外在美且不说,这个时代能够令朱棣欣赏的拥有内在美的女人,至少在朱棣所知道的人当中仅有徐贞静一人。可以说,穿越后唯一能够和朱棣平等正常交往的人,便是他的皇后。
    边走边想,不知不觉便走到了钟粹宫。看着宫门,朱棣只觉得下体发胀,不由露出一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古怪笑容,然后快步走了进去。
    注1:网上有观点说徐皇后的闺名叫徐贞静,虽说对此表示怀疑,但仍旧采用此名。
第四章 推倒皇后很刺激
    燕王和徐氏已经是二十多年的老夫老妻了,然而穿越而来的朱棣对徐贞静却怀有一种异样的**——不管怎么说,这种情况毕竟有着类似“淫-人-妻”的禁忌刺激。
    对于朱棣突然间变得**似火,徐氏哪里猜得出其中的奥秘?虽然高兴,但她一时之间也无法习惯,结果每次都是欲拒还休、娇羞呢喃得如同新妇一般——这便反过来更加刺激了朱棣的**。
    当朱棣快步走进皇后的寝宫时,徐贞静立即从他的神情中猜出了等会儿将会发生什么事。结果,原本一副高贵端庄表情的她,只刹那间的功夫,脸颊就变得一片酡红。负责侍候皇后的宦官宫女们都是人精,见到这种情景,一个个立即蹑着脚悄声无息地退了出去。
    皇后那近乎不可亵渎的高贵气质于朱棣而言,根本就是一味烈性催情剂!
    好不容易等宦官宫女们退了出去,朱棣立即冲到皇后身旁,将她半搂半拖地弄到床边,然后将她推倒。象前面几次一样,皇后只是闭着眼睛平躺在床上,一动也不动,全身散发出全然无从抗拒的诱惑力。
    朱棣迫不及待地扯下了她的外衣,用双手充当先锋,在那具美妙的**上来回游移着。待先锋探明地形后,他便用嘴唇充当攻坚主力,不停地亲吻着抚摸过的地方。当朱棣的手从浑圆的股际重新回到充满弹力的高峰时,她发出了微不可闻的呻吟声,朱棣停了下来,问道:“难受吗?”
    皇后紧闭着眼睛,“嗯”了一声。朱棣嘿然一笑,解开她胸前的束缚,一双挺秀的**立即弹了出来。接着,朱棣把脸埋进去,深深地呼吸着那沁人的**,然后心满意足地将一粒葡萄含入口中贪婪地吮吸起来。
    朱棣含着那粒葡萄,用舌头不停地逗弄着,不一会儿,皇后又哼了起来。朱棣问:“还难受吗?”
    这一次,皇后半闭着眼睛不肯说话,只是抱住他,贴紧他的身体,缓缓扭动着。见皇后这样的表现,朱棣便不再逗弄她,而是迅速进入了后面的程序。接下来,朱棣也逐渐迷失了。事后,他只记得自己在那令人血脉贲张的娇喘声中,一次
    又一次地感到了爆炸,觉得身子分裂为无数碎片,每一个碎片之中都充满了快乐,然后,快乐使所有的碎片上升,直到云端。
    除了性生活的和谐美满之外,朱棣在皇后这里还能得到心灵上的抚慰。因为**之后,待两人恢复了清醒,朱棣还可以和皇后卿卿我我絮絮叨叨地聊天,除了与穿越相关的事不能说之外,别的烦恼基本上都可以向皇后倾诉。正是因为这样的缘故,朱棣十有八九都就宿于皇后寝宫。落在外人眼中,朱棣和皇后简直可以说是恩爱夫妻的模范代表了。
    好好睡了一个觉。四更更末。一个小宦官站窗前高呼:“起床早朝了!”一声比一声高。把人聒得起来算完——朱棣虽恼。却也没办法发火。因为这是他自己立下地规矩。朱元璋规定五更早朝。他自己精力充沛。五更上朝毫无问题。按道理说燕王也自小打熬得一副好筋骨。起早床自然也没什么问题。不过穿越之前朱棣却喜欢睡懒觉。这个习惯也被带了过来。因此每次都拖着不愿意起床。然而朱棣也知道不起床毕竟不妥。如果下旨将早朝时间延后。那便是违反了祖宗家法。必定会惹得御史们今天一个条陈明儿一个谏章地聒噪——朱棣并不介意在必要地时候做个暴君。但是为了这点儿小事就去做暴君实在太不值得。
    按道理说。永乐皇帝制定地内阁制度。其行政效率比早朝要高多了。但朱棣毕竟篡位不久。为了睡懒觉地事遭受大臣们地诘难太不划算了。迫不得已。朱棣只好安排了一个人工闹钟。让小宦官到了时辰便开喊。
    见皇后面带甜笑雪肩微露合眸。依旧睡得沉酣。朱棣示意小宦官收声。悄悄扯过褂子自己穿上。能够贴身服侍皇帝皇后地宦官和宫女全都长着一副玲珑心窍。见朱棣不欲吵醒皇后。其中两人便蹑手蹑脚走到朱棣近前。帮他穿上龙袍。而另一人则悄声无息端来早点。
    吃过早点擦过嘴后。朱棣亲了一下皇后地脸颊。见皇后脸上升起一片红霞。朱棣轻轻一笑。却也不说破。而是转身走出宫门。然后乘着明黄亮轿朝乾清宫(注1)而去。
    皇帝参加早朝时并不走大门。而是从西暖阁这里走侧门。在朱棣进入大殿之前。随堂太监黄俨先走进去。“啪啪啪”地甩了三下静鞭。殿外廊沿下站着地供奉们一齐奏起了鼓乐。在黄钟大吕。瑟筝笙篁声中。朱棣从西暖阁门跨步走了出来。向着殿中央地御座走去。大殿里地官员们人人肃穆庄严。没有一点声音。朱棣走上雕龙黄袱面地天下第一座上坐下。摆出一副至高无上地尊严和权威。鸟瞰着下边地臣子们。
    黄俨走上前前高喊一声:“乐止!向吾皇行三跪九叩大礼!”
    满殿的臣子三番扬尘舞拜,“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呼声高遏云天。
    朱棣参加早朝已经好多次了,每次都有一种大喊一嗓子“有事出班早奏,无事卷帘退朝”的冲动——可惜这只是恶作剧的想象而已,真要这么做,只会白白招来御史的批评。所以,朱棣仍旧象往常那样双手平伸,着示意大家免礼平身。
    兵部尚书忠诚伯茹瑺满脸的喜色掩都掩不住。
    “皇上,征南将军韩观捷报:五日前韩将军击斩理定诸县山贼千一百八十有奇!”(注2)
    朱棣接过太监递过来的捷报奏折,漫不经心地浏览的同时,脑海里不由地浮现出韩观那副“性鸷悍,诛罚无所假”的形象。
    韩观此人在1386年出任桂林右卫指挥佥事,因“讨平柳州、融县诸蛮”而升任广西都指挥使,1394年“讨全州、灌阳诸瑶,斩千四百余人”,翌年“捕擒宜山诸县蛮,斩其伪王及万户以下二千八百余人”,因此晋升至征南将军。他在洪武年间的最大“战绩”是在1395年“移兵征南丹、奉议及都康、向武、富劳、上林、思恩、都亮诸蛮,先后斩获万余级”,这个“战功”使他在1396年晋位都督同知。
    按现代医学观念,韩观肯定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他太过嗜杀,而且所杀之人并不拘泥于少数民族,尤其是酒醉之后。有一次,庆远的诸生们去看望他,这本是一种礼节性的访问,他却一口咬定对方是“贼觇我也”,竟全部杀害。而他对待造反者的政策为“得贼必处以极刑。间纵一二,使归告诸蛮,诸蛮胆落。由是境内得安”。也就是说,凡是被他所捕获的少数民族俘虏,除了留下一、两个活口之外全都难逃一死。韩观之所以会将少数活口放回,是为了让幸存者将自己亲眼目睹的残忍杀戮向部落内广为传播,造成心理恐惧感。
    后来,韩观“嗜杀”的名声终于传入朱元璋的耳中。朱元璋本人是中国历史上排名远远超过韩观的大杀人狂,但他爱杀大臣(包括大臣的亲戚),不爱杀百姓,因此对韩观的“嗜杀”并不欣赏,于是亲自下旨告诫韩观:“蛮民易叛难服,杀愈多愈不治。卿往镇,务绥怀之,毋专杀戮”。大约是有了这样的命令,之后韩观的屠杀行为大为收敛。
    朱棣登基后,先是令韩观练兵江西,节制广东、福建。不久理定诸县叛乱,于是朱棣任命韩观为征南将军,镇广西。
    朱棣任命韩观为征南将军,本意并不是欣赏他的嗜杀,而是考虑到韩观的名声在广西苗、瑶、壮等土民当中有着“止幼儿啼哭”的效果,对稳定广西局面能够起很大作用。可惜韩观多半是会意错了,看到新皇登基后很快就启用他为征南将军,喜不自禁。为报圣恩,韩观便再次大开杀戒了。
    根据历史记载,有明一朝中央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总体而言还算不错。
    北方,不论是边外羁縻卫所的首领军士,还是腹地的鞑官鞑军,大都忠于明朝并为之效力。那些蒙古人对明朝授予的封号官爵十分重视,把它看作是极高的荣誉和统辖本部属的依据。他们将朝廷颁发的玺印诰命辗转相传,世世宝之。直到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蒙古土尔扈特部挣脱俄国的羁绊重归祖国时,仍保有“伊祖所受明永乐八年汉篆敕封玉印一颗”,并将其献给清政府。事实上,不少蒙古部落直到明朝大厦将倾才完全倒向满人。
    四川的白杆兵为了保卫中央政权更是尽心尽力。按道理说,努尔哈赤的“七大恨”和四川的“白秆兵”根本就扯不上关系,后金军对辽东等地烧杀抢掠也没碍着远在四川忠州的土兵什么事。然而归化苗人女宣抚司秦良玉以“国家有难,理当挺身而出”为由,派遣兄长秦邦屏率3000“白杆兵”勇赴辽东战场。天启元年三月,秦邦屏和千余“白杆兵”在浑河边上战死,由此获得了“辽左用兵以来第一血战”的褒誉。得到兄长战死的消息后,秦良玉不仅没有胆怯退缩,反而毫不犹豫亲率第二批“白杆兵”3000人再次北上赴援。秦良玉受命镇守山海关时,在她守关期间,后金军未能逾山海关一步。
    当然,明朝中央与地方少数民族的关系倒也没有达到如胶似漆的程度。整个明朝期间,少数民族叛乱骚扰的事情不曾断绝。但考虑到封建社会中汉族农民起义造反也屡见不鲜,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