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重生于康熙末年 >

第844章

重生于康熙末年-第844章

小说: 重生于康熙末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见执礼后,初瑜便请了徐氏母女进内宅。
    徐氏已经听丈夫提及。这府上有位孀居的老夫人,是长辈当去拜见,便依言牵了女儿,随同初瑜而去。
    郑叟这边小见哗啦啦来了七、八个学生,大的十来岁小的五、六岁,还担心富贵人家的少爷小姐,调皮捣蛋,不好教导。
    没想到,对答起来。各个都是知书达理的模样。他看了旁边坐着的曹颗一眼,心里寻思不知道是不是在家长面前,这些孩子才这般老实。若走向来若此,那曹家的家教实令人佩服。
    不过,想到小时候见曹颗时,比自己还小一岁的孩童,就跟小大人似的,郑变又觉得是家传使然。
    郑叟看着这些孩子,心中颇为感慨。
    先前,曹颇答应聘他坐馆后,程梦显就将曹府小辈的情形告之郑樊。
    这家学中小学生八人。只有三人是曹家骨肉,剩下五人,有曹枷养子、义子、家人之子、西席之女。
    换做其他人家小这异姓之子,多是充着伴读。
    眼前看来小这些孩子。从穿着打扮上看,到是分不住身份高下来。
    年纪最长的女弟子,名叫“妹平”的,就应是曹颐的小师妹,论起来还算是郑坐的小师姑。
    因这个缘故,妞妞向郑受执礼时,郑叟就微微侧过身,没有受全礼。
    曹颗在旁看了。心里有数,这个“师侄”心里明镜似的,没有忘了自己这个“小小师叔”
    等郑叟问完弟子们的功课进程,彼此见过后,曹颗就叫妞妞带孩子们下去。
    郑叟因之前吴盛垫付房租的缘故,起身向曹额致谢。
    曹颗方才已经听吴盛说了,摆摆手道:“不必这般客气,说起来还是我疏忽了。方才已经跟管家打了招呼,稍后让他先将今年的束倏送过来。”
    郑叟再次谢过小才坐下来陪着曹颗说话。
    见他一板一眼的。曹颇不禁笑道:“既是同门,又是旧相识,克柔往后就自在些小不必如此拘谨。妹平虽是家师之女,但是既拜在你的门下,就是你的女弟子,各论各的。”
    郑叟闻言小才晓的曹颇还记得自己,忙站起身来,这次却是执子侄礼相见。
    论起来,他比曹颗还大一岁。
    曹颗拍了拍脑门,道:“网说了不必多礼,咱们年岁差不多,还是平辈相交来得好。”
    郑叟也是洒脱之人。见曹颗不端着架子,待人温煦,便也不再疏离,说话间自在许多”
    西直门,李宅。
    大管家钱仲睿领着太医,进了内院,就听到屋子里传来咳嗽声,心里直觉得沉甸甸的。三少爷已经病了十来天,还不见好,听二少爷所说,昨晚都咳出血来。
    不到半月的功夫。三少爷就瘦得脱了人形。早先还用人参养着,后来太医说是心火重。不让用人参,每顿饭只喝半碗粥。
    太医进去小坐在坑边。仔细诊了脉,又问了几句病人最近的饮食起。
    看完后,他出到外间。对李语道:“病人外邪入侵,伤了肺脏,如今又心火旺,颇为凶险。却是不知病人为何小小年纪,就存了这些多心事,心病还需心药医。好好开解才好,要不然拖久了,就算治好了病,怕也要坐下病根。”
    李语同大管家对视一眼,心里都晓得,还能有什么心病,就是乡试落第之事。
    待太医开了方子。大管家奉了银封,亲自送出去。
    这太医,是曹家使了曹颐的帖子请的,在太医院中数得上的。李家这边的银子小也给的丰厚,来回都是导车接送。
    李语则走进了里屋。坐在炕边的小凳子上,看着病榻上的弟弟。
    李诚肤色晦暗。因咳得厉害,眼睛里水光闪现,没有平素的小大人模样,像个寻常的孩童似的,露出几分孤单无依。
    李语叹了口气小道:“方才太医在外屋说的话,你也当听见了。你打小就比别人聪明。怎么这个时候犯糊涂?你才十三。初次下场,外头多少三十三、四十三、五十三的老秀才,考了半辈子,都考不到一个举人。早日养好病。寻个好先生,三年后再考,也不过十六岁,还是个少年举人。就是你常念叨的曹家四表叔,初次下场也没中;曹家五表叔,也岁中举。你却是急性子,为了这个上火。”
    “二哥”李诚眼圈已经红了,哑着嗓子道:“父亲本不赞成我来,都是我自以为是。执意如此,却是丢了李家的颜面。”
    “这叫什么话?谁说下场就要中?你想太多了,没人会怪你。你若不懂事,再这么糊涂下去,让长辈们跟着担心,才是大不孝。”李语殷殷劝解道。
    李诚听了小脸上挤出几分笑,伸出胳膊,拉了李语的胳膊,道:
    “还是二哥疼我,照看我这些日子,换做大哥,早就懒得搭理我了,,
    兄弟两个,正说着话。丫鬟端了托盘送药。
    李语起身小扶着弟弟坐起,看着他喝了药,才又照看他躺下。
    因为李诚爱洁净。怕厨房熬夜染上烟火气,这药都是在廊下熬的。李语出来时,正有小丫鬟倒药渣。
    李语眯了眯眼。心里冷哼一声:“嫡庶,谁说庶子不能当家”
    月票掉到为外了。小九拜求月票,大家点点不定就有了月票了,鞠躬拜谢。完待续
第八百八十七章“秋风”
    10003819第八百八十七章“秋风”
    孩午们请宗新夫子,曹家泣边就开始预备曹富的两周卑;
    再过三月,曹颐就要孝满,他自己个也寻思起复之事。按照他的本意。他是不愿意这个时候起复的。
    明年就是康熙六十年,若是四阿哥真是康熙属意的继承人还好,不会有雷霆之变;若真是按后事野史所说,四阿哥是矫诏即个,那京城的血雨腥风是少不了的。
    至于后世历史学家辩称的,康熙遗诏是满汉双语,不可将“传位十四阿哥”篡改成“传位于四阿哥”这个观点,曹颇还是赞同的。
    不过,这也不能说明四阿哥是“和平即位”
    就拿这些参与夺嫡的皇子阿哥来说,伪造一份遗诏,并不算难事。
    就看八月十五。康熙从热河赐肉有曹家一份,曹颐就不敢存了侥幸的心思。以为皇帝会允许自己抽身事外。
    这日,安定门内的雍亲王府里,却是一片热闹。
    四阿哥侧福晋年氏所出的小阿哥,今日过百天。四阿哥子息艰难,嫡子夭折,府中只有三个庶子,如今最宠爱的侧福晋添的这个小、阿哥,就成了四阿哥的心尖子。
    年氏身子向来孱弱,之前已经夭折一个小格格小这个小阿哥落地至今,也病了几场。
    四阿哥爱子心切。给儿子起名时,没有按照皇孙排辈的“弘”开头起名。而是起名“福宜”取其“福佑安之”之意。
    四阿哥府行事向来低调,这次为了福宜百日,却是大宴宾朋。
    年氏本就是宗室中闻名的美人福晋,如今生了儿子,眉眼风流,越发显得风姿绰约。美貌动人。
    只见她身上穿着银红底五彩绣折枝百花衬衣,外头罩了浅修色琵琶襟马甲,雍容华贵中,带着几分俏丽。
    看着,就像二八佳人,不仅映衬着四福晋等人芳华不再。就是满屋子的女客也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她。
    年氏虽为亲王侧福晋,但是论起品级来,比贝勒嫡夫人、贝子嫡夫人还高。满屋子的女眷,比她品级高的。就是几个王府的嫡福晋。
    众人都晓得她是四阿哥的爱宠,乐的奉承两句。一时间,倒是笑语欢声。
    曹佳氏辈分虽低,但是品级在,就在十三福晋的下首坐了。
    她们两个向来同四福晋交好,此时到是相视一笑。没有往年氏身边凑趣。
    不说别的,就是年氏这身装扮,就已经引得她们心里不自在。
    虽然银红、浅修色都不是正红,侧室穿了小也不算逾越。但是因银红与大红相近,除了新纳之时,懂事点的侧室,都会避开这个颜色。
    四福晋坐在炮边,笑着陪几个老福晋说话,眼角不经意扫过年氏,脸上笑意更盛。
    侧福晋李氏坐在小凳子上,脸上的笑容却有些勉强。她生了三个儿子,站住一个,就是三阿哥弘时。虽然府中两位格格康熙五十年先后生下两个小阿哥,但是生母位份低,又比三阿哥小七岁。
    这亲王世子,早已被李氏视为自家儿子的。
    如今同为侧福晋的年氏产子,对李氏来说,绝不会是好事。
    曹佳氏冷眼旁观。心里明白,这看似平静的雍亲王府,因这个小阿哥的降生,往后估计要热闹了。
    不过,那也不与她想干。
    只是可怜四福晋,贤惠了大半辈子,又能如何”
    曹府“烧两周年”这日,虽比不得王府“百岁酒”那般热闹,但是也不算冷清。
    不管是曹家的姻亲故旧,还是曹融昔日同僚,都晓得曹颗即将孝满,不出意外,年后就起复。
    转了年,曹颐就二十八岁,将到而立之年,说不定皇帝要重用。
    已经有人猜测。曹颗会不会直接晋正二品,入户部为侍郎。毕竟,他当年是坐到正三品的内务府总管的。
    当年所谓“惩戒”降职为六科给事像是入户部熟悉户部事务。
    若不是赶上父丧守制,曹颗做满一任给事中,升任户部侍郎的可能性也很大。
    京城中人,最不生疏的,就是人情往来。
    今日的曹腼。青壮之年,前途不可限量,比当年日暮西山的曹寅,更引人注目。
    因这些人凑趣。曹颗这个孝子就忙了好几日。
    直到祭日这天。早早地带了兄弟子侄,出城祭拜,耳根子才算清净下来
    除了曹颐去曹寅墓地主祭,曹府祠堂里也焚香,摆了三牲为供。
    曹佳氏、曹颖、曹颐三位出嫁的姑奶奶,也回娘家祭拜。
    李氏原有些伤怀,被两个女儿劝解的,也渐渐展眉。
    曹佳氏想起一事儿,道:“太太,弟弟既已做了家主,是不是府中下人也该改口了。怎么听着还“大爷”“大爷。的?”
    李氏道:“前年管家便要带着人改口,你兄弟听不惯,叫先按耸先的叫着,出了孝再说。”
    原本曹寅病故,曹颗为家主,下人应该称他“老爷”李氏这边就要唤作“老太太”初瑜则是由掌家奶奶升格为当家太太。
    只是曹颗听着不自在,总觉得听到“老爷”叫的是父亲,便叫众人延迟改口。曹佳氏说的,就是此事。
    曹颖在旁听了。道:“颗弟早先瞅着向来比别人少兴,这两年倒是显示稳重了。”
    “这日子过的真快,还记得弟弟小时候装大人说话的模样,转眼他都成了老爷了。都是一晃眼的事儿,等过几年孩子们娶亲生子,这日子过得就”曹佳氏想起上次去宫里请安,十四福晋说的,给福彭添身边人的话,直觉得自己都要老了。
    因她们在,李氏顾不得感怀,说着家常里短,不知不觉过了一
    祭祀过后没几日。曹晒收到十六阿哥的信。
    他已经在御前探了准信,曹融孝满起复已经成定局,只是什么官职,康熙还没有发话。信中。还问及十三阿哥那一库房的白布之事。
    曹颐早已同十三阿哥打了招呼。要安排人将这批布运往广州。
    只是距离太远。交通不便,曹颗就将主意,打到内务府的货船上。这个,就得等十六阿哥回京后才能安排。
    若是用了内务府的船,就可以从天津卫走海路去广州,比陆路省事不少。
    左右是为皇家尽力,使唤内务府也算是两相宜。
    广州的生意。曹颗并不像隐瞒世人。他现下的身份,虽不算高,但是距离权利中枢近才愕是遮遮掩掩的,反而容易让人借题发挥
    尤其下任帝王,还是个爱猜疑的,曹融自不会留下后患。
    李氏除了悼念亡夫外。就是惦记李诚的病情,直到听说病情渐好了,才慢慢放下心来。虽说她听了儿子的话,没有同娘家往来过密,但是人心肉长,到底念着几分骨肉之情,不是说割舍就割舍的。
    眼瞅着天气渐凉,曹颐开始怀念昌平的温泉庄子。
    他跑了一趟广州,奔波数月。回到京城,又忙了料理各项杂事,实有些乏了。
    网好李诚大病初愈。过来给李再请安。
    李氏见侄孙小子病了一个月,人已经瘦脱了形,实是不忍心,就跟曹颐商议,带着李家兄弟一道前往汤泉。
    曹颐忌惮李家,但是也不是铁石心肠的人,不过迁怒一个病孩子,就顺了母亲的心意。
    于是,他打发吴盛带人去昌平庄子,提前将火炕什么的都烧起来。屋子空了一年,去了潮气才好住人。
    等到出行之日,李氏又叫上曹颖母子,十几辆马车,浩浩荡荡地出城而去。
    原也请了兆佳氏的,但是曹糊要备考,她放心不下,就没有同。
    因为孩子们都去,郑受一家也随着去的。
    到了昌平庄子,连李氏都有些爱上这清净日子。
    虽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