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重生于康熙末年 >

第820章

重生于康熙末年-第820章

小说: 重生于康熙末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六阿哥刘好看见,指了指那个。对诸人道:“若是手中标价,低于墙上所写的,那不用再在墙上写了。”
    众人应了一声,继续唱标的唱标,写标的写标。
    因安排的有条不紊,这边统计起来,甚是利索。
    半个时辰的功夫,就唱标完毕。
    再看四面墙,都写得差不多。
    十六阿哥又吩咐人,按列将这些标的同最高价、投标帖子编号,依次抄录。
    他自己,则是陪着五阿哥、七阿哥四下里看着。
    正如他所料,底价超过一万两银子的古董字画参加竞标的人少,但也不是说没有。就如一个战国鼎。就有人开价一万八千两银子。再看标注的请帖号,是“甲丁一甲。”看得十六阿哥一愣。
    这“甲丁”开头的帖子,是从他手中流出的。标着“甲”这张,他记得是给了福晋。福晋提过,是宜妃要的。一要,还是三张。
    十六阿哥有三张朋亲的帖子。他往来的亲戚都有自己的格子,多也轮不到他操心。
    十六阿哥当时还不以为然,要说帖子,九阿哥手中可以六张。向他要,是什么意思?
    怕不是宜妃的意思,是九阿哥的意思。九阿哥门下的商贾富户多,地位却有限,需要多几张帖子,也正常。
    不过是个人情,十六阿哥没有多想。就将自己的帖子都送宜妃了。
    这些买卖人,倒是舍得花银子。十六阿哥想到户部要拍出的那些布料,眼睛一亮,压在程家一家身上,总是不妥当。要是有人掺合,就更好了。
    只是商贾人家,买这么贵的东西,留在手中赏玩,不是败家么?
    持“甲丁一甲”帖子的这个,除了这字画,还标了一个唐朝的字画。开价比底价高三千两,两万三的价格。
    十六阿哥看了,顿时抚额,看来这位的眼光到是不差。那战国鼎同唐画,他之前都有留心,就是估价师傅,也没敢低估。
    到底是哪个,买得都是这些雅物,就算是商人,也当算是儒商了。
    五阿哥站在十六阿哥旁边,看到熟态的帖子编号,笑着指给七阿哥看:“老七,我得了个对好梅瓶。天圣官窑的,正经好东西,待会老七可要好好看看
    七阿哥笑着应了,视线落在自己投过标的几个物件上,没有自己的帖子号。上面的价格,远远地超过他给的价格许多。
    他面上不动声色,心里却不得不佩服自己这个十六弟。
    这拍卖单子,第一张写的小物件。底价开得都低,看着就好像能占了便宜似的。
    后边的,就算有超过外头价格的或者持平的,也就不显眼了。
    这银行的利润半数归内库,看来皇父因西北战事空了的银库又能富裕一眸子。
    十六阿哥平素嘻嘻哈哈,不显山不露水,却能解皇父之忧,怨不的皇父宠爱有加。
    少一时,笔帖式已经有将前几列抄写齐当。
    掏出怀表,看看时辰将近未初,十六阿哥使人崔华捧着,带着几个大嗓门的笔帖式,到会场唱标去了。
    这次买卖,与那边内务府的不同,不仅是暗标,而且还没有交押金。
    不过,也不怕有人赖标,因为早在发帖子下去时,十六阿哥就有话交代了。赖标的话,从股东分红里扣等额的银子充当罚金。若是持亲友帖子的竞买人赖标,也要扣相关股东宗亲的分红印子。
    会场这边,已经有人再催了。
    见有人出来唱标,会场才安静下来。
    没有人留意到,挂着“甲乙”的包房外,两个笔帖式的面色惨白,身上瑟瑟发抖,偶尔回头望向包厢的眼神,也带了几分畏惧之意。
    会场中间的台子上,大嗓门的笔帖式已经开始唱标。
    有性子急的,已经从包厢出来,站在包厢外头来听。得了标的。也不过笑笑;失了标的,也没有骂娘的。
    都是有身份的人,多是龙子龙孙。自然也有所顾忌,
    猜猜看,会场都是龙子龙孙,那虎是哪位?
    这斤,月有引号,最后出小时。有的读者不知道月票哪里还的,是订自动产生的,所以就点点下边“支持月票”吧,说不定有。小九拜谢。
第八百五十二章龙虎斗(下)
    73819第八百五十二章龙虎斗下
    心内务府仓库。拍卖会场。“甲申”包间
    十三阿哥端着茶盏,饮了一口。对曹颐道:“你才从内务府出来三年。就没人认得你,这般滋味如何?”
    曹颗陪坐在下首,道:“内务府笔帖式多,更换的又勤。就是臣在内务府当差时,也就认识本堂那些。”
    十三阿哥看似在感叹曹颗,实际上是感叹自己。堂堂一个皇子阿哥。沉寂十来年,难得出来一次。也没有几个人记得。
    十三阿哥牢骚一句,自己也觉的没滋味,岔开话不提。
    曹颗看着手中的单子,并没有户部那价值几个万两银子的绢帛。之前。他没想参合这个,就没有仔细打听,看来十六阿哥是另有安排。
    今儿,他是被十三阿哥临时叫来的。
    十三阿哥大病初愈,气喘吁吁地过来,除了是想要看热闹,还想帮衬下王鲁生。
    没错,正是山东日照王家家主王七爷。
    王鲁生网好昨日进京,原本到曹家拜会的,但是曹颗网好不在家,两下里就没碰到。随后,他就往十三阿哥府请安。
    因内务府南洋商道之事,十三阿哥府也算是他的半个靠山。
    网好郑沃雪来这边,向十三福晋报账。晓得外子的族叔来来,就到前头请安。
    十三阿哥提及银行拍卖之事。他这边也是有请帖的,但是没有人上门来求,十三阿哥原也没打算去。
    看到王鲁生,十三阿哥才改了主意,不说别的,就是户部压在银行的绢帛,也只有像王鲁生这样的商贾大户才能吃得下。又有南洋商道这一条,不愁销路。
    要是解决了绢帛问题,也算是帮十六阿哥一把。
    王鲁生自然无话,他这次进京。就是想要做些人情往来,好在南洋商道权限期满后继续挂名内务府经商。
    绢帛锦缎这些,卖到南洋东洋。利润都很丰厚。更不要说,这银行走内务府名下的产业。
    于是,十三阿哥次日就直接带上王鲁生逮了曹颗,一起过会场这边。因不耐烦见旁人,故意压着时间,过了巳初上午九点,等众人都见了包厢后,他们几个才姗姗来迟。
    外头唱标,已经唱了好一会了。这标的的卖价从几百,已经到上万两银子。
    若是房宅田产这些,还不眨眼。换做是古董珍玩这些,连王鲁生这手;东首富也跟着乍舌,叹道:“到底是皇亲国戚,用一万多两银子买个小玩意儿,也只有京里才有人舍得。”
    “典房质地的多,再这些古董珍玩做质押的也多。这才一万多两,后边还有底价就两万、三万的”曹腼拿起一张纸,对王鲁生道。
    王鲁生虽是地方豪富,但是看着半点不显,没有像那些暴发户似的。满手的金钠子,镶嵌个金牙什么的。
    进京之前,他在广州待了半年,面色微黑,看着就像山间的农夫。
    十三阿哥抬头看了他一眼,穿着细步衣裳的曹颐,商人不像商人,伯爷不像伯爷,到是求个自在。
    时间,他到是想看许多。
    都被皇父晾了十多年了,怎么还沉不住气?何必在乎旁人怎么看,还是要自己心里舒坦才好。
    会场上,唱标的笔帖式因高声半晌的缘故,嗓子已经有些沙哑,停顿了一下,又有个大嗓门的比帖式街上。
    “燕王鼎?这个东西还拍?”十三阿哥听了,有些意外,不解地望向曹颗。
    曹颗稍加思索,道:“十六阿哥向来行事谨慎,既然他认为能拍的。许是请示了上意,许是非国器。”
    曹颗不爱古董,但是居于权贵之家多少也晓得些。
    毕竟是王权统治时代,皇家对于望、鼎这些有皇权寓意的东西都很敏感。有什么好稀罕的,鼎是做过礼器,可是做过餐具。
    如今世面上流通的古董,多是各的的盗墓贼手中流出来的,曹颗更是兴不起趣味来。
    要是宗室人家,当晓得这个规矩。就算偶尔得了鼎器,也多是往宫里献的多。
    万八买一只燕王鼎,这般手笔的,宗室里没有几斤小,其他权贵之人,这范围就点宽了。
    这边屋子到是安静,也不见有人招呼笔帖式递帖子。
    按照规矩,要是看到自己的中标数。就能交帖子给笔帖式安排交银。
    另外一间包间内,已经有人捧着请帖,跟着笔帖式出去4手续。
    少一时,那人就捧了红缎子面绒盒进来,恭恭敬敬地摆在桌子上。
    面对帘子的椅子上,坐着一个穿着宝蓝色老者,容长脸,面容有些消瘦。他左手坐着个青年人,二十五、六的年纪,留着短须,看着甚是稳重;他右手,也坐着一人,是个少年。十五、六岁,长眉细眼,看着文雅不是英气。
    “玛法,这就是燕王鼎了?”看到红盒子,那少年带着几分好奇,问道。
    那老者不是旁人,正是前几日才从畅春园回宫的康熙。听十六阿哥前几日禀告银行拍卖之事,有了兴致,带着两个孙儿过来溜达。
    坐在他左手的,就是皇长孙弘哲;右手的,是十四阿哥嫡子弘明。这两个孙儿,是皇孙中的得意之人。
    听了孙儿发问,康熙点了点,命边上侍立的魏珠打开盒子。
    巴掌大小的鼎,墨玉所制,雕工古朴,周身刻着鼎尖。
    康熙拿起鼎,一边看着,一边用眼角的余光,打量两斤。孙儿。
    弘暂看似恭谨,但是看到得这鼎时,眼神还是有些波动;弘明则稍显木讷,只看了一眼就移开视线。支愣着耳朵听外头的唱标。
    “这是今儿淘换到的第一个好物件。你们兄弟两个谁要?”康熙摩挲着燕王鼎,对两个孙儿问道。
    弘明听了,望向弘哲,兄弟两个皆起身。
    就听弘暂回道:“阿玛慈爱之心。孙儿们尽知。既是玛法看上的心爱之物,孙儿们怎敢夺玛法所爱?”
    康熙望着他,看不出喜怒,转头望向弘明,弘明起身回道:“玛法。这个东西贵重,孙儿们怎么禁得起?要是玛法要上孙儿,孙儿宁愿直接要银子,多买些雅油,送到西北去,省得阿玛遭罪。”
    听提到十四阿哥,康熙摆摆手。叫两人坐下,道:“难为你们有这份心,你们都是好孩子。”
    弘暂面上仇五袖子里的奉头只经攥得死死心的怕是弘明。儿,就晓得在皇玛法跟前卖乖,更因十四阿哥领兵的缘故,早已取代弘暂的个置,隐隐成为皇孙中第一人。
    屋子里一时有些沉闷,康熙就听着外头的唱标。当唱到他拍的那幅唐画时的编号时,康熙留神静听,结果唱出的价钱,并不是他所标的两万三千两银子,而是两万五千两银子。
    他写标时,弘哲同弘明是看见的。如今听到不是祖父,他们两斤。也甚是意外。
    康熙心里虽有些失望,但是也没有太放在心上。毕竟拍卖而来的银子,出去银行的本银利银,剩下的半数要入内库。
    当时十六阿哥同他提这个法子时,还带着几分炫耀提到,看着像是便宜了,实际上这些东西拍卖下来,回比卖给外头还赚银子。
    康熙还笑骂十六阿哥不成体统。带了铜臭之气。今日一看。果不。
    就说那副字画,古玩师傅给出世面的估价两万两,却卖出斤小两万五千两银子的高价。
    不过,当他投的第三件、第四件东西也没拍上后,他还是有些扫兴。
    这三样东西,总价五万多两银子。康熙并不是肆意挥霍,而是想要十六阿哥支撑银行不易,他这做老子的。不仅帮不上,还跟着添乱,允许户部从银行支银子。所以,才拍下几件底价告、不容易卖出的珍玩。给儿子捧斤。场。
    没想到,宗亲权贵中却有阔绰之人,想到空荡荡的国库,还有一堆亏空账册。康熙的眼神有些冷了。
    这皇室宗亲,没有从户部借库银的有几个?
    要说今儿的拍卖,底价超过一万两银子的不少,多是田产。如今京外良田价高,二十顷的庄子就要一万多两银子。
    买房置地,花上万八两不算什么。这把玩之物,就几万两银子,让康熙如何不恼?
    他微微皱眉,吩咐魏珠道:“出去打听打听,这几样是谁拍下的。”
    魏珠应声去了,心里还在琢磨,怎么个打听法儿。都是一个包间一个包间的,也不好寻人问。要是去找十六阿哥,圣驾驾临的消息就瞒不住。
    他正犹豫,就见前面有个包间出来的两个健仆跟着笔帖式而行。
    魏殊上前两步,记下了包间上挂着的天干地支牌子,寻思下一步该如何行事。这时,包间中传来爽朗的笑声,道:“本王今儿开运,除了那个燕王鼎,其他三件都拍到手了”小程啊,让你破费了”
    魏珠在御前当差十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