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从野人到帝王 >

第79章

从野人到帝王-第79章

小说: 从野人到帝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因为受到桑叶资源的影响,蚕桑的普及并不是想象的那样容易,还有抽丝,这个在现代就算是用先进的剿丝工具,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有的书写几千族人用筷子卷,一天就得到几万斤丝,真是太逗了,假如几千万族人还差不多,这个就不说了。
        养蚕一年可以收获三季,也就是春蚕夏蚕与秋蚕,现在春蚕刚刚结束,大个子强他们得到了三十几个蚕茧,其实多几个少几个没有什么意义,这种蚕茧比起现代蚕茧来是又小又黄,就是起到一个繁殖作用,而繁殖,只需要零点零零几张蚕种就够了,根本没有那么多桑叶,而且,养蚕是很费功夫的,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大量得到丝绸,现有生产力下面,普及困难,要想真正发展纺织业,还得靠麻。
        不过,发现了蚕桑,还是开了个好头,至少原来龙族的部众,明年可望得到一件丝绸内裤了。
        我在得到发现蚕桑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就赶到了太湖现场,马上命令将树上的野蚕移入室内,开始剪下桑枝进行扦插,地点就在高地周边,这桑树特别喜欢湖中淤泥,几十年前。杭嘉湖一带老百姓还捻河泥呢,这里靠近太湖,河泥来源倒是不成问题,虽然应该叫湖泥。
        ………………………        喜事一桩接着一桩,就在我忙于桑树扦插的时候,大个子强又派人送来一样植物,我一看心就怦怦跳了起来,没错,这东西正是苎麻!
        苎麻是中国特有的以纺织为主要用途的农作物,是我国国宝,我国的苎麻产量约占全世界苎麻产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在国际上称为“中国草”。苎麻适宜种植在温带及ya热带地区,苎麻单纤维长度为六十到二百五十厘米之间,是麻类作物中最长的。生育期头麻约八十到九十天,二麻五十到六十天,三麻七十到八十天,全年生育期二百三十天左右,不过,采用先进的培植技术,可多收获一期。
        因为野生苎麻在我国广泛分布,所以发现苎麻也不算稀奇,苎麻一年可以收获三期以上(菲律宾一年可收十三次),而且繁殖手段多样,所以很容易大规模生产,而且用工远远低于丝绸业,从而带动整个纺织业高度发展,是这个年代首选的纺织原料。
        所以,我马上就扔下进行到一半的桑树扦插,赶到发现苎麻的地方去。
        大个子强发现苎麻的地点是在一个小山脚的冲积土上,这里土地肥沃,所以植物包括苎麻长势很旺盛,因为捕牛的族人需要燃料,所以专门派人来拾柴,结果就发现了这一片麻地。
        虽然这块大约三亩的苎麻地杂草丛生,但是苎麻本身具有优势,所以长得还是很旺盛,数量不少,足够我们大规模种植了。
        苎麻的繁殖方法很多,据我所知,就有种根繁殖(分蔸繁殖)、扦插、压条与种子等等,我们自然是多管齐下,除了种子要秋后无法获取外,其它都可以采用。
        所以,我马上调来了一千名族人与奴隶,驯服了的水牛五十头,铁犁二十五架,这边翻耕土地,那边种麻。
        首先将一部分麻杆用于扦插,然后挖出麻的地下根茎也就是麻兜,这麻兜具有分得越小,发得越快的特点,所以,一个麻兜可以分很多,将麻兜挖掉百分之九十,剩下的苎麻就用于压条繁殖。
        这样一来,估计可以种植的苎麻在两百亩以上(主要是野生苎麻虽然有三亩,但是里面并不是全是苎麻,幸好多年生苎麻蔸很大),经过二麻三麻的繁育,明年就可以上万亩,麻地种一次可以收获很多年,长的可以超过百年,所以,可谓是一劳永逸。
        经过仔细考虑,我还是决定,在蚕桑产地与苎麻产地分别建造一些房屋,不过,蚕桑产地是用来养蚕喂蚕,而苎麻产地则主要是给管理麻地的族人住的。这是因为,养蚕不可能离桑地太远,而产出来的麻是可以运输的,反正作为原料,产出成品也要运回去,而蚕茧体积很小,重量很轻,就算有一千人养蚕,收获也只要一只竹筏就可以带走。
        …………………………………………………………………………………………………………
        其实这年头,蚕丝与麻的重大意义在于制作绳索与细线,绳索与细线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有了麻,就可以大量编制渔网,大大提高渔业产量,相比之下,衣服因为冬天有兽皮,夏天可以光膀子,倒属于锦上添花性质,不过,我下定决心要早日织出布来,让妇女们将胸部遮起来,其实原始人是无所谓的,只是我这个现代人不习惯而已,为了我一个人的习惯让整个原始部落为止忙碌,我是不是很自私?
        这边桑麻事情很多,尤其是养蚕,随着小蚕越来越大,,就要很多人手忙碌了,全部要我指导,当然,虽然我没有养过蚕,不过我的家乡就在中国丝绸的主要产区杭嘉湖平原,所以没吃过猪肉也看过猪跑。
        首先,我让竹木组编制了好多蚕匾送过来,这玩意儿随着养蚕业的发展,需求量只会越来越大。
        接下来用生石灰给养蚕的房屋消毒,其实大可不必,因为第一次养蚕,根本没有病菌,不过作为必要的流程还是要的,反正族人也不懂,看着我做这种事情感到很神秘,很敬畏,神秘就对了。
        为了将知识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我特地让我的一个妃子,其实是童养媳,我还没有给她**,过来负责这里的工作,原因很简单,因为她的名字就叫丝,或者类似丝的发音,记起来好记,原始人太多,记名字困难啊。
        我将养蚕的要领一步步告诉丝,先是小蚕,桑叶要切成细丝,注意,带露水的桑叶不能喂蚕,一天要喂好多次,要有人值班看着,半夜也要起来喂蚕,等蚕大一点,就要分匾,要分好几次,春天要保温,夏天要降温,要经常清理蚕宝宝的粪便也就是蚕沙,蚕沙可以做肥料,要及时处理以免发生病害,防蚊蝇,防鼠害,桑叶最好随采随喂,不能喂隔夜桑叶……
        丝晚上自然是陪我睡,只是她太小,只能玩玩,不能动真格而已,这天早上我醒来,一摸身边没人,正要起身,却听丝大叫着跑了进来。
        “不好了不好了,蚕宝宝都死了!”丝大惊失色,眼睛都红了,眼泪在里面打转,随时可能爆发洪水,我将养蚕这个光荣而艰苦的任务交给她后,她十分尽职,连吃饭都在蚕屋中。
        “怎么回事?”我也吃了一惊。
        丝惶恐地道:“刚才我去喂蚕,看到大部分蚕宝宝都一动不动,好像死了一样……”
        “哦,”我心里有点明白:“不要急,你跟我看看。”
        来到蚕房一看,我不由得笑了出来:“没关系,这是蚕宝宝入眠了。”
        接着我告诉丝,蚕宝宝一生要休眠三次,每次都会蜕皮,第四次就是上山吐丝结茧了。
        原来这样,丝这才带着眼泪笑了,哇,真妩媚,让我一阵鸡冻,小dd蠢蠢欲动,恨不能马上把她吃了,可惜,与**发生关系是违法的,唉。
三十三,水力利用
        三十三,水力利用
        真是麻烦啊,这原始社会。要什么没有什么,我这个天神族长,表面上看起来风光,实际上每天不知道要死掉多少脑细胞。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我又是幸运的,很多东西,早已经未雨绸缪了,没发现石膏矿不等于我们没有石膏,前面说过,我们在提炼硫磺时,为了减少二氧化硫污染,在烟道尾部用石灰吸硫,这样,就形成副产品石膏,只是效率并不太高,所以石膏产量很小,这样制成的水泥也很少,用来造这么多巨大的沼气池明显不够。
        没有办法,新的沼气池可以用一部分水泥,主要用在容易开裂的上部。旧的沼气池,暂时只得修修补补了。
        用石灰拌猪血,做成腻子,这是过去木工常干的活,将沼气池内缝勾嵌掉,外面砌上一层水泥加固,这也不是个小工程,几十个人忙乎了三天才干完,还有几个工人不小心吸入了沼气,轻微中毒,不过休养几天就好了。
        几天后,沼气池供气恢复正常,我这才松了一口气。
        不过,这里的事情虽然解决了,但是,我依然忙得不可开交,原始社会太落后了,效率太低下了,就算是后世的假冒伪劣产品,放到这里都是神器啊,所以我的脑子里,全部都是如何提高现阶段族人劳动生产率的问题。
        原始社会,要提高劳动生产率,除了大规模使用奴隶外,就是改进生产工具,使用畜力等。
        不过来了我这个二十一世纪的异数,自然不可能满足于此。现在我龙族人手紧张,接下来还有制麻,麻纺、织布等,等稻米丰收了还有脱壳也是一件麻烦事,还有秋收冬种,还有打铁一直效率不高,如此等等需要大量人手的工作在等着我们,怎么算现有族人也不够,那就只有从两个方面来解决了,一个是引入外力,代替一部分人力,另一个就是改进工艺与工具,提高劳动效率。
        引进外力,现阶段只有畜力、风力与水力可以运用,畜力已经在利用,还能挖掘,风力太小且不稳定,除了航行外,其它不太合算,那就只有水力了。
        当然,我从来没有搞过水力利用。不过对我这个二十一世界的人来说也不算什么难事。
        当然,水力的利用也不是这么简单的,首先要获得足够的水头,这样才有够大的冲力。
        这个好办,从河的上游筑一个水坝,这个水坝筑不了多高,因为没有足够的水泥,但只要稍稍提高水位即可,下部水泥,上部三合土的水坝,三四米还能胜任。
        然后,沿着山修建一条水渠。
        水渠的作用,是保持水位,因为河水沿着河道流下来,自然落差都浪费了,而水渠却保持着与上游稍有落差的水位,这样,到达我们驻地的时候就能达到高十二三米的水头,虽然用来发电还太少了点,但是足以冲动巨大的水轮。
        修建水渠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大量的土质地段开挖容易,但是一部分石质地段就困难了,关键是要保持水位,所以无法避开,好在我们现在有了足够的炸药、石灰与大量铁制工具,用了五百奴隶以及一部分族人包括童工与老人,十五里长的渠道,用了将近一个月才完工,其中有一段路程实在是艰巨。只得用渡槽代替渠道,这样又耗费完新生产出来的水泥。
        这边,所有的竹木组师傅以及其他工场也派了一部分师傅过来,全力以赴制作水轮以及其它设备。
        …………………………………………………………………………………
        水轮的制作其实不太复杂,先用木头、铜钉建起两米高的架子,这样,除去下面一点点余地,整个水轮高三米多,轮子越大,得到的动力越多,水轮的轴是铁制的,本身全部由木头制成,其实也就是轮箍、辐条以及一层层接受水冲击,传递力量的木板,润滑用羊油。
        这边轴上,装上一个木制的皮带轮,用兽皮连成的皮带带动另一头的轮毂,轮毂另一头有两个齿轮,带动一个重锤杆,当齿轮转动,重锤就被越举越高,当转到空格时,重锤杆脱落。重锤砸下完成一次做功,周而复始。
        这个重锤,当然是用来打铁的,主要是打铁太费人工,我估计大约能顶得上二十几个人的力量,可以大大加快打铁的速度,而且可以加工相对大型的铁制件。这个可谓是现代化设备了,所以,试运行那天,惊动了所有的留守长老与妇女孩子前来观看。
        在重锤下面,摆着一个巨大的铁砧。这是用了几十次浇铸才成功的,一块大约二十公斤的铁在炉里烧得通红,就等我发令了。
        这个时候,水轮还没有转动,因为上面水渠里的水还被一块木板挡着,我一声令下,木板被抽去,渠里的水就冲了出来,形成一个十米左右的瀑布,冲击在水轮上。
        水轮缓缓的转了起来,越来越快,带动齿轮运转,重锤被越举越高,我一看时间已到,一挥手,两个铁匠就合力将那块烧红的铁用火钳奋力钳了出来,放到铁砧上,与此同时,重锤落下,发出巨大的声响。
        接下来,重锤又升了上去,两位铁匠趁势将铁块翻身,再次接受锤击。
        一般打铁都是一个师傅一手拿火钳,一手拿小锤,他打到哪里,对面拿大锤的徒弟就打到哪里,现在却改成了两个师傅拿着钳子,大锤用水力带动,力量更大,而且永不疲劳,速度自然大大加快,而且师傅还分好几组,同时加工不同的铁块,轮流作业休息,效率更高。
        饶是已经习惯我神迹的阿乌,看到这种情况,还是眼睛一翻。晕了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