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从野人到帝王 >

第35章

从野人到帝王-第35章

小说: 从野人到帝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鸟蛋,很自然成了我们肚里的美食,当然,我也不忘留下几个野鸭蛋,以备孵化,大家一边烤一边吃,个个肚子都吃了个滚瓜溜圆,那些野鸟,我上竹筏时找了几只用黄泥糊了起来,放在火堆中烤熟了,被大家一抢而空。
        继续前行,岛屿洲涂多了起来,不过时间宝贵,我们也不再上去探险,绕过这些岛屿继续往前,终于在下午三点钟光景到了湖的东岸。
        湖的东岸是一大片沼泽与草甸,一直延伸到很远的地方,里面无数水道弯弯曲曲流向东方,然后就是一片蔚蓝的水域,那就是我梦寐已久的大海了。
        看到大海,我的心一下子就放下了,这一趟总算没有白跑。
        不过我们还是上了竹筏,很明显,这里是一片河口三角洲的地貌,虽然有很多草甸,但是那些沼泽都是无底洞,我可不想冒险,只有旁边才有坚实的陆地,另一个原因是河口附近都是淡水,无法制盐。
        我们选择了往南,因为那面海边有一些小山,可以提供必须的燃料,海边多滩涂盐碱地,只长草,不长树,红树林也许因为这里气温太低,所以没有看到,有山才有树,而且距离也不远,是理想的落脚地,所以我们调整方向,不到一个小时,靠岸后终于踏上了坚实的陆地。
        ----------------------------------------
        今天第二更。
七,海边,盐田
        七,海边,盐田
        这次没费多大周折,我们就来到海边,这年头,因为江河上游植被茂盛,水土尚未流失,所以河流携带泥沙很少,就算是近海,海水的颜色也是蔚蓝蔚蓝的,浩瀚的大海就这样呈现在我带领的这群刚刚开化的原始人面前,茫无际涯的大海一直延伸到天边,调皮的海浪无穷无尽地从海洋深处向着海边涌来,后浪追逐着前浪,前浪就死在沙滩上,前赴后继,循环不已。
        原始人从来没有见过大海,先是惊呆了,然后一窝蜂冲到沙滩上,兴奋地在上面印下自己的脚爪印。
        我走向浪头,用手掬起一把海水,放到嘴边,不出所料,是咸的,这让我十分兴奋。
        原始人见了我的样子,也纷纷用水掬海水来喝,马上又都吐了出来,海水不但咸,还涩,因为含有别的元素,原始人自然是不习惯了。
        海水中含有各种元素与丰富的化合物,成分非常复杂主要有氯化钾、氯化钠、氯化镁,硫酸钾等,还有一些有机质,总含盐量3。5%左右。其中氯化钠也就是俗称的食盐的含量为2。7%左右,是除了水以外的主要成分。
        今天是来不及制盐了,现在已经下午四五点钟,天很快就要黑了,首先要解决的是宿营,我们沿着小山与海岸往前走,很快找到了一个过去被海水冲出来的岩洞,大概可容身上百人,很明显,因为海平面变化,比起以前温暖湿润气候,目前应该是小冰期,大陆冰川增加,气候变得更冷了,海平面下降,所以这个山洞现在已经跑到海平面十几米高的地方去了,就算是强台风卷起的巨浪也威胁不到,应该可以做安全的营地。
        接下来,自然是赶紧捡柴火,生火吃晚饭,然后两人放哨,其余人都累了,好好休息。
        -------------------------------------
        第二天一早起来,正好赶上日出,只见一轮红日从东方海天一际之处羞羞答答探出头来,将万丈金色光辉洒遍大海,让海熊熊燃烧起来,我们的人也沐浴在金光中,接着,红日少女般羞羞答答冉冉升起,但是,在脱离海面时,又被眷恋的大海依依不舍地死死拉住,这样,太阳的下部就被拉长,但是太阳还是不屈不饶地继续往上升起,终于,使劲一挣扎,整个太阳就整个地脱离了海面,悬挂在空中,气温也明显开始回升。
        欣赏完了日出,吃了早饭,就要开始干活了。这一带都是沙滩,漏水,不宜晒盐,我们只得继续往右边走,终于发现了一片海涂,虽然不很大,但是却比较平整,晒盐还是足够了。
        潮水每天两次,昨夜是半夜潮,今天应该是下午潮吧,盐田最怕高低不平,这块盐田小是小了点,好在够平整,倒是天然的晒盐场。
        其实我也只在电视上看到过盐田,但是没有看到过如何晒盐,而且这个地方地处南方,虽然温度相对北方稍稍高了点,但是雨水也多,空气湿度大,蒸发量不比北方高多少,所以这晒盐还得动动脑筋,不过这也不算太过复杂的东东,凭我一万年后的人类智商,应该不算太难,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吧。
        我想了一会儿,就带着原始人们踏上海涂,让他们从海水涨潮**线以下大约十到十八米(宽度)的地方,各筑一条土埂。
        筑土埂自然不是阻挡海水,而是等海水涨上来后,将盐田灌满,然后阻止其流回罢了。
        当然,我也没指望这土埂能挡住潮水的冲击,但是好歹有点作用。
        我主要的目标,是**线后面的那块洼地。
        因为海水带来的泥沙会在**线附近沉积下来,所以久而久之,**线以上就形成了一道沙埂,后面反而相对低洼。
        沙埂以外的盐田,因为土埂会被冲毁,所以很难留住多少海水,但是,要是能把海水引到沙埂以内,就不会随着退潮流走了,主意既定,我便招呼虽然不明所以,但是正干得起劲的原始人们到这里来挖沟。
        反正这活工程量不大,沙土又松软,所以,很快一条一米深的沟渠形成,然后我又指挥众人平整后面的土地。
        盐田就是普通的泥地,不过我想,如果做成三合土地面效果可能好些,只是一时三刻也无处去搞石灰,只得作罢。
        中午也就吃吃鱼干熬制的肉汤,连野菜都没有,吃得我上火,不过现在最要紧的是赶在潮水涨上来之前尽可能地多赶出点盐田来,其余的就顾不上了。
        终于,在下午涨潮前,沙埂外已经形成两道完整的土埂,沙埂内也平整出了很大一片盐田,当然,因为高差的关系,我们筑了很多梯田,这样,就省去很多平整土地的功夫。
        下午一点多,潮水如期而至,很快沿着预留的口子灌满第一块盐田,然后是第二块。
        进入第二块盐田的海水又很快沿着我们挖的深沟,汹涌的流入沙埂后我们挖好的盐田。
        这个时候也是最紧张的时候,沙埂外面的盐田我们可以不管,沙埂内是必保的重中之重。
        事情并不像我想的那么简单,很快,各种状况就出现了。
        一个是水太大,太急,很快冲垮了不少事先做好的沙埂,将我们筑好的“梯田”冲毁,另一个更加致命的是不少地方本来就是沙地,渗漏极其严重,海水到了这里就像进了无底洞。
        虽然这个无底洞也会灌满,但是等一退潮,地下水位也会下降,让我们做无用功。
        ------------------------------------
        回答今天书友几个问题:
        1,这年头,动物怕火应该是以前受过教训,条件反射,而主要不是怕人。
        2,关于越南事项,我已经全部写在书里了,看书就可以了,而且我的好友已经满了,无法加人,你可以去群,我周一到周五下午一点到三点在。
        3,一鼓作气古人确实不懂,不过按照第一章设定,其实我说的是古文,翻成现代语了。
        4,本书写的就是开创文明。
八,赶海
        八,赶海
        海水横冲直撞,冲坏了大半盐田,这个时候,我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左奔右突,指挥原始人抢救为数不多的幸存梯田,阻挡海水进入沙田,可惜的是,没有合适的工具,收效甚微,绝大多数位于水流必经之路上的梯田都被冲毁,只有位于边缘的部分才得以幸存,而阻止海水进入渗漏的沙田更是做了无用功,大水根本挡不住,好在海水涨潮后,地下水位也有所抬高,所以看上去无底洞一般的沙田最后还是被灌满了,沙埂里面一片汪洋,只是地形不平的关系,最深的地方也只有膝盖深,浅的地方干脆就露出水面。
        此时,堤内堤外海水差不多一样高了,海水的流速越来越慢,我带着几个原始人站在沟渠边,等水流静止的一霎那开始填沟,很快就把口子堵上了。
        接下来,我又将人分为两拨,一拨在沙埂外修补被潮水冲出不少缺口的土埂,将海水留住,另一拨在里面,将渗漏的沙田与别的盐田用沙埂隔绝开来,因为随着潮水的退落,地下水位有所降低,沙田又开始渗漏。
        最后,我们总算完成了任务,外面的两块盐田不要说它,沙埂内也有三分之二的地方留住了海水,一不做二不休,我让原始人将竹子绑成竹耙,将高处的泥沙填到低洼处去,最后形成的格局是平均大约手掌深的海水,面积大约也有三四亩的样子,这个肯定是成功了,只是不知道要多久才能晒干。
        天冷,蒸发量不大,外面的两块盐田估计不会有收获,因为晚上又会涨潮,将土埂冲毁,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不过,只要没有大风浪,沙埂里面的盐田应该无恙,这让我心里多少有点安慰,不过,我还是让原始人们将外面高处的那块盐田的土埂加固了一点,至于下面的那块,就放弃了。
        今天是最忙碌,也是劳动强度最大的一天,吃过晚饭,除了一人守夜外,筋疲力尽的其余人就挤在山洞火堆周围,早早的睡去,连明天的工作都没有安排。
        既然这样,我盘算了一下明日的工作,也就早早睡了。
        当晚很安静,大家都睡得很沉稳,没有什么野兽逼近,第二天早晨众人醒得很早,经过一夜的休息,都恢复了精神抖擞的最佳状态。
        --------------------------------------------
        今天我的安排是这样的,四个人跟制陶师傅寻找合适地方建窑烧陶,因为没有石灰石,我建议他们用规模较小,但是用工较省的堆窑,等山边取土多了,挖出合适的窑形来再建产量大的立窑。
        其余人,分出一半也就是八个人去捡柴火,分别供应陶窑与这边山洞火堆,剩下八个人,再分出一半去打猎,其余四个,包括长老机谋跟我去海边。
        之所以让机谋与我一起,是因为我不可能常驻这里,要尽快培养一个专业水平高的负责人担任这边的指挥。
        来到海边,情形果然与我想象的差不多,因为没有人修补,沙堤外面,低处的盐田的土埂已经被昨晚的海潮冲垮,海水流失殆尽,而接近**线的那块盐田,因为海潮力量已经不大,所以口子较小,下面还保留了一部分土埂,因此海水没有完全流失。
        至于沙堤里面的部分,因为海水流入的沟渠已经被封死,所以海潮完全没有影响到这里,不过,估计是渗漏的原因,很多地方已经露出了粘土泥沙,看来这盐田还需要加工。
        想到这里,我吩咐族人们取来了那口陶锅,让他们到沙堤外面去取海涂的稀泥,搬运到沙堤里面,如果能在盐田上薄薄地铺上一层这种稀泥,估计渗漏的问题就能够得到一定解决,其余的那些渗漏地块也可以得到治理。
        当然,这么做,盐田的水浑得一塌糊涂,不过我本来就没打算直接收获成品,所以无所谓。
        今天太阳很好,沙堤外的盐田经过暴晒,水浅了很多,浓缩了,一不做二不休,我干脆让人在外面盐田里挖了个大坑积水,然后连泥带水抬进来,反正下午潮一到,海水又会灌进来,前功尽弃。
        忙乎了一天,总算将沙堤里面的盐田改造完毕,原先渗漏的地块铺上泥浆后也基本不渗漏了,筑起田埂后,用陶器将已经有些浓缩了的盐水分了一部分过去,尽快提高晒盐速度。
        不过看现在的速度,估摸着三天也不一定晒得出盐来,天气要是有什么变化就麻烦了,看来还得想别的法子。
        别的法子就是煮盐,当然,这需要很多陶锅,得等烧窑那边有了成果,不过好处是,这种盐田晒出来的盐含有很多杂质,本身就需要提炼,这样多一道煮盐工序的话,也不算太费事。
        今天的意外收获是,在下午海水退去以后,有人发现,海滩上留下了很多贝类鱼虾,我们五个人立刻放弃了手头的工作,全力赶海,收获不小。
        晚上碰头的结果,烧窑队已经码了一口小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