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帝 >

第123章

明帝-第123章

小说: 明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去吧。”朱影龙将人推开道。
    田淑兰盈盈行了一礼,转身出去了。
    当晚,朱影龙抽出一点时间陪诸女吃了一顿饭,还亲自喂感染风寒的周滢宁进一些米汤,宽慰了她几句,嘱咐田淑英好好照顾,他还想着看到册封她为皇后,母仪天下的风姿呢,由始至终,朱影龙想立周滢宁为皇后的心思都没有变过,因为也只有周滢宁最适合做这个皇后,她的敦厚沉稳、包容宽仁都是一个母仪天下的国母应有的品质,况她还是刘老太妃为他亲选的正妃,是最合适不过了。
    第二天一上朝,通政司转呈陕西巡按御史李应期的奏折。
    朱影龙一听到“陕西”这两个字,心中就有一种不好的预感,待王承恩从黄道周手中取下奏折,交到他手中,迅速打开看起来。
    陕西巡按御史李应期在奏折上写道:全文字小說閱讀,盡在WWW。1……6K。CN(16k。cN。文。學網
    “全陕地多硗确,民鲜多营。慨自边疆多事,征兵征饷,闾阎十室九空。更遇连年凶荒,灾以继灾,至今岁而酷烈异常也。臣自凤汉兴安巡历延庆、平凉以抵西安,但见五月不雨,以至于秋,三伏亢旱,禾苗尽枯,赤野青草断烟,百姓流离,络绎载道。每一经过处所,灾民数百成群,拥道告赈。近且延安之宜、雒等处,西安之韩城等属,报有结连回罗,张旗鸣金,动以百计。白昼摽掠,弱血强食。盖饥迫无聊,铤而走险。与其忍饿待毙,不若抢掠苟活之为愈也。”
    他在奏折中向朝廷请求,“俯念秦灾重大,关系匪轻,敕下户部覆议,将天启七年负欠并今岁加派地亩辽饷亟赐免征,复将见年者酌减一半,其馀军饷宗禄一并宽缓。不然,即日取此饿莩毙之杖下无益也。更祈皇上敕部俯查万历十一年并十三年全陕大荒事例,慨发帑金遣官赈济,于以救灾民而安地方。异日公家之赋,犹可望之将来。如曰内帑已匮,诸饷不继,蠲赈两端,概靳不施,万一祸乱大作,天下动摇,勿谓臣今日缄口不言。”
    陕西流贼之祸朱影龙不是不知道,只是当时他朝廷被魏忠贤等阉党一系人把持,朱影龙就算想到什么办法解决,那个时候也没有说话的权力,现如今他才登基还不到一个月,政权还没有稳固,辽东还在打仗,根本无暇顾及西北,但西北之事也不能再拖了,他业已答应三边总督武之望补齐三边守军的军饷,这样部分程度上会减少饥军掺合到农民起义当中来,但这只是其中一个手段,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根本问题是让流民回家耕地,朝廷还要拿出钱粮在补助他们,而不是向他们继续敲骨吸髓,要粮要钱,朱影龙的想法是把农民起义扑杀在萌芽状态,以免造成以后不可收拾之局面。
    朱影龙看完李应期的奏章,合起来,然后传了下去,让百官一一传看道:“诸位爱卿,攘外必先安内,朕决定痛下决心解决这个流贼之祸,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想法都说说。”
    “皇上,内地流贼起于万历、天启年间。援辽兵丁陆续逃回,不敢归伍,因而结聚抢掠,以渐蔓延。不幸边地亢旱四载,颗粒无收,京、民二运转输不继,饥军饥民强半从贼,遂难收拾。”刑部尚书杨鹤奏秉道,“朝廷要解决流贼之祸,首先在安民,让百姓都先回到家乡,然后朝廷发放种子,让他们耕种,并且最起码要免除赋税三年,西北才可回复元气,百姓有田可种,有粮可吃,自然不会去做那朝不保夕的贼寇了,对于那些顽固不化的,臣认为要坚决剿灭,不留后患!”
    朱影龙记得这个杨鹤可是支持“剿抚并举,寓剿于抚,以抚为主”的,何以变的如此强硬起来了,难道史书记载错了,是了,他的提议其实也就是这个意思,只不过表面上看起来他是支持剿的,实际上还是抚为主。
    “诸位爱卿看杨大人这个办法可行?”朱影龙抬眼问群臣道。
    “老臣对杨鹤杨大人的看法不敢苟同,如果照杨大人这样的做法国库需要化多少银两,杨大人你算过吗?”孙慎行是户部尚书,关心的自然是国库里面的钱够不够用。
    “这个,臣估计有一千万两白银应该差不多了。”杨鹤估摸着说出了一个数字。
    “一千万两,杨大人,你好大的口气,这件事要做成了,朝廷最起码要花掉两千万两。”孙慎行主管户部,自然知道对各地情形了如指掌,西北缺粮,如果让流贼回家耕地,首先就要供应他们吃喝和种粮,就算不收任何的赋税,最起码也要供应半年以上,这笔开销就是天文数字,尤其现在阉党把持了江浙这个产粮重地,漕运不通,粮价已经涨到相当高的高度,这些天他为了压平粮价就够他受的了。
    “孙大人,流贼之患不除,国家就一日难以安宁,阉党祸虽大,但已经是湮灭在即了,流贼之祸现在愈演愈烈,必将危害我大明的江山社稷,民以食为天,想想当年太祖是为什么才奋起抗争推翻元朝暴政,才得的这个天下!”杨鹤针锋相对道。
    “不错,国库现在是能拿出这么多银子,但杨大人你可知道,现在最大的隐患不是流贼,而是魏忠贤的南京伪明朝廷,朝廷一半以上的赋税都出自那里,还有粮食,没有粮食,你的拿什么去安抚流贼,你拿什么去剿灭流贼,臣的意思,流贼的事情先放一放,控制事态不要进一步扩大,等朝廷消灭了南京叛贼,再回过来解决流贼问题也不迟!”孙慎行反驳道。
    第九卷:一国两帝 第六章:时不待我(二)
     更新时间:2008…10…6 14:23:22 本章字数:2897
    “……”
    “……”
    支持杨鹤的原留北京官员,支持孙慎行的是开封过来原信王老班底的官员,双方以解决流贼隐患还是消灭南京的魏忠贤顿时在朝堂之上争吵起来,把诺大的一个太和殿当成菜市场了。
    朱影龙被他们这么一争吵,刚才生出的立即清除流贼之祸的想法渐渐冷静下来,心中也渐渐倾向于孙慎行的等人的想法,因为他所知道的历史,流贼之祸扩大当在几年之后,目前最要紧的消灭魏忠贤的伪明朝廷,整合整个国家之力,再来消除流贼之隐患,然后刷新吏治,改革弊政,推行新政,以期造就出一个泱泱大明帝国。
    “都给朕停下来!”
    皇帝一开口,百官们还不一一把嘴闭上了,躬身一一归列站好。
    朱影龙心中有了决定,清了清嗓音道:“朕刚才听了你们两种不同的想法,都很好,朕也很欣慰,因为你们都是在为朝政,为百姓和为江山社稷着想,朕很感激你们。”
    “臣等叩谢皇上天恩!”百官们听朱影龙这么一说,还不感激的马上下跪道。
    “都起来,都起来,朕说的也都是肺腑之言,以后在这大殿之上,不要总是跪呀跪的,朕不喜欢这样。”
    “皇上此言差矣,君是君,臣是臣,君臣之礼,古有定制。礼法所然,皇上切不可因为感激器重臣下而坏了君臣纲法!”抬起头来打断朱影龙说话的是礼部右侍郎周庭儒,为了稳住北京政局,凡是没有被魏忠贤裹挟的官员,朱影龙全部留任了,这个周庭儒就是其中的一个。
    朱影龙大心眼里对这个白面书生样的周庭儒不喜欢,他说的在这个时空是大家公认的至理,因此他也不好说什么,但语气颇有些不悦道:“周侍郎提醒的对,这是礼法,朕也不能一时坏了规矩!”其实他也是话里有话,只不过不明白皇帝心思的人是听不出来的,像久在皇帝身边的人就都听出来了,不过他们谁也不吱声,现在坐在龙椅上的这位皇帝迫于形势才没有做出那些惊世骇俗的事情来,如果等他操控了朝局,就没有人能左右他了,这个周庭儒恐怕在这个侍郎的位置上待不多久了。
    “朕刚才说攘外必先安内,这也是不错的,但事情也需有个轻重缓急,朕认为流贼之患已经积压了十几年,要想一下子看到成效是不可能,这件事只能慢慢来,首先要让百姓对朝廷树立信心,然后再把事情落实到实处,这个工作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完成的,得分几个阶段,朝廷也不怕花钱,也敢花钱,但是这钱一定要用到百姓身上,所以要办好这件事,首先要刷新吏治,朕在开封住过一年多时间,发现这国家体制败坏不在这些普通百姓身上,而是在那些贪官污吏身上,这些人才是我大明朝最大祸患,最大的蛀虫,如果不把这些人清除出去,就是有两千万两,三千万两甚至四千万两银子都解决不了这个流贼的祸患,诸位爱卿,朕说的这些可对?”
    “皇上圣明烛照,微臣深感钦佩,不过此时如果刷新吏治恐怕会适得其反,官员们比生惶恐之心,皇上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大好局面就会当然无存,臣还请皇上三思呀!”吏部尚书黄尊素进言道。
    “黄爱卿说的不错,朕也知道眼下不是刷新吏治的时候,所以朕的意思是流贼之患也不能不闻不问,朝廷先免去陕西三年的赋税,然后派两个得力的官员千万陕西负责安抚清剿流贼之事,但不要太着急,要慢慢来,至于粮食方面,先从京仓调拨一些,各地挤出一些,朕另外再想办法,专款专用,朕再授他们临机专断之权,其他几个省份暂时先缓一缓,你们看如何?”朱影龙把脑子里的想法理顺了道。
    “皇上圣明!”杨鹤出口赞道,“不过这样一来要事让临近几个省份知道了,流贼还不通通涌进了陕西,这样一来朝廷该如何应付呢?”
    “杨大人不必担心,到那个时候,朝廷已经平息了南京叛逆,朝廷就能腾出手来清除流贼这个隐患了。”孙承宗道。
    “万一朝廷不能在短时间内剿灭南京叛逆那又该怎么办呢?”杨鹤有点较真道。
    “这个杨爱卿不必担心,朕有法子不让其他身份的流贼涌入陕西!”朱影龙自信道。
    “臣等愿闻其详!”
    “诸位爱卿知道这黄河和运河多少年没有清淤了?”朱影龙想起了以工代抚之法。
    “皇上的意思是朝廷出钱招募流民修黄河大坝、清除运河底的淤泥?”到底是工部侍郎,周顺昌第一个反应出来了。
    “不错,这是利国利民,功在社稷的大好事呀,皇上此举既能造福黄河两岸的百姓,又能是漕运更加畅通,是大大的好事呀!”杨鹤等人更道,殿中是一片赞颂之声,只见那孙慎行嘴角不由的抖动了一下,这些都要花钱呀,就这轻飘飘的几句话要花掉多少银子呀,现在朝廷国库看似富裕,实际上几件大事一瓜分就所剩无几了,他能不担心吗?他这辈子还从来没有为钱这么操心过。
    “皇上?”孙承宗想进言,却被朱影龙一抬手止住了,他也知道孙慎行的难处,但这些钱不是他好大喜功,而是眼下不得不花,就算现在不花,将来也要花。本作品1……6k小说网独家文字版首发,未经同意不得转载,摘编,更多最新最快章节,请访问www。16k。cn!
    “臣推荐陕西粮道布政左参议洪承畴担此重任,此人是我大明万历丙辰科殿试二甲第十四名,进士出身。初授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历员外郎、郎中等职,在刑部任事六年,机敏干练,是个难得的人才。”身为吏部尚书,担这为国举贤的责任,黄尊素责无旁贷。
    “臣认为陕西巡按御史李应期怀这一颗忧国忧民之心,但当此任更为合适。”杨鹤举荐道。
    “好,就这两个人,传旨升洪承畴为陕西布政使,李应期升陕西按察使,陕西剿抚流贼一事交由他们统筹安排。”朱影龙拍板定了下来。
    “启禀皇上,眼下各省的粮价、盐价、茶价飞涨,还有不少不法商人暗中囤积粮食、食盐,以期获得暴利,漕运也停了下来,臣向请皇上开京仓和地方各官仓,打压粮价、盐价,并且对这些不法的商人经行严肃处置!”孙慎行管着户部,这些天忙的就是这个,眼看着粮价、盐价天天往上涨,求神告奶奶的这些粮商、盐商们就是吃粮、吃盐而不放粮、放盐,这些人身后的势力可不一般呀,不是功勋贵戚,就是宗室皇亲,孙慎行不过一小小的户部尚书,他们根本就不会听他的,所以孙慎行就只能来找皇帝了。
    千里大堤,溃于蚁穴,如果说贪官污泥是蚂蚁的话,这些宗室皇亲,勋戚贵胄就是蚯蚓,他们手里攥着大明朝百分之七十的土地,百分之八十的财富,就这样他们还不满足,贪婪吝啬,没有人性,对百姓和朝廷更是百般的要求,敲骨吸髓。他与这些人是毫无感情可言,杀了都不觉得可惜,不过杀人是最下等的办法,要让他们尝一尝守着成千上万的大米、食盐,卖不出去,吃又吃不下,欲哭无泪的滋味才是最上等的办法,不过眼下他似乎没有能力办到,还不能直接动他们,没有这些人的支持,他这个皇帝恐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