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北宋小厨师 >

第1016章

北宋小厨师-第1016章

小说: 北宋小厨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楷不爱听这些话,挥了下手,又向白浅诺说道:“经济使,你继续说,朕很想听你的见解。”
    白浅诺眼中闪过一抹喜悦,自信心也在缓缓提升,道:“免除苛捐杂税只是根本,在这基础之上,朝廷应该想办法帮助百姓提高生产的技术,枢密使常常说到利益最大化,那么技术是将价值最大化的根本所在,原本一条鱼只卖十文钱,但是经过厨师们的手,片刻间价值就提高了一倍有余,这就是价值最大化,另外,酒、糕点的存在也是将粮食的价值最大化。技术是不需要太多的支出,是智慧的展现,但是却能够得到丰厚的回报。
    太师学院就是将这种种能够利益最大化的技术和经验传授给下一代,所以臣以为,应该多开一些想太师学院的学院,将技术普及开来,让利益最大化,另外还可以召集一批有才之士,针对各种技术,进行提升,或许一个小小的提升,就能让百姓和朝廷都获得无可估量的财富,例如醉仙居的天下无双,樊楼的假河豚,蹴鞠联盟,洪万赌坊,以及我们大宋最引以自豪的火器。”
    群臣也是纷纷点头,但是他们多半都将目光投向了沉默的李奇身上。他们都觉得这一切一定是李奇传授给白浅诺的。
    “好一个价值最大化。”
    赵楷哈哈一笑,显得非常兴奋,道:“依靠先进的技术,创造更多的财富,朝廷应当将其视为重中之重,朕也会不惜一切代价,想方设法的提高各种技术,尔等也要做好准备。”
    “臣遵命。”
    赵楷又向白浅诺道:“你说了这么多,可是还会没有说到这生产与冗兵有何关系?”
    白浅诺道:“冗兵的根源在于我朝为了减少流民数量,就把大量流民招入军中。随着日子的推移,新人不断地涌进来,而老的又不离开,导致越积越多,就形成的冗兵的现象,微臣以为这简直就是视国事如儿戏,士兵是要保卫国家,保护百姓的,天下安危都在他们的手中。怎能如此随便的招人,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存在,让我大宋军队的不断蒙羞,如此做法实乃本末倒置。”
    陈东突然道:“朝廷这么做。无非是避免祸端,历史上多数叛乱,都是始于流民,一旦流民的数量越来越多。就将会失去控制。”
    白浅诺道:“几年前京城附近也有不少流民,可是经过不少人的努力,流民开始大规模的减少。不见得一定要招他们去军营,流民因为天灾**导致他们失去了家园,一贫如洗,但是他们还有双手在,他们是可以创造财富的,如果说一个人一天可缝制一件衣服,那么两个人就是两件,人多也是提高生产的一种办法,朝廷以前的那种做法,只会助长懒惰之风。
    那些流民整日窝在军营什么事也不做,等着朝廷给饭吃,他们没有创造任何财富,反倒是耗损别人创造的财富,这对于朝廷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微臣以为想要解决这冗兵的现象,就必须废弃以前的那种做法,而是合理的将流民引入生产当中,朝廷为他们构建环境,让他们自己创造财富,哪怕是开垦荒地,也比什么都不做的好。”
    赵楷若有所思的点头道:“生产可以创造财富,更多的人可以创造更多的财富,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合理调配流民,让他们投入到生产当中,而非一味的将流民送去军营,从今日开始,我们就应当这么做,军营可不是避难地方,朝廷可以无偿救济他们一时,但绝非一辈子,明白吗。”
    “臣等明白。”
    “很好,你们要将此事记到心里,朕希望在今夜就能看到有关于这方面的奏章,朕让你们站在这里,是让你们来证明朕的这个决定没有错。”
    他可不是宋徽宗,他太迫切的想要复兴大宋了,他明白人的一辈子很短,而他要面临的问题太多了,他不想浪费一时一刻,所以,在他手下为臣,绝不是一件的轻松的事。
    赵楷又非常有兴趣的向白浅诺问道:“经济使,那选举除冗官,又如何解释呢?”
    白浅诺自信完全出来了,有条不紊的说道道:“在微臣看来,冗官的主要根源,还是在于朝廷在科举上面欠缺考虑,这科举就好比酒楼招人,如果一家酒楼招十人就足够了,但是却招了一百人,那么这家酒楼必定会因此亏损,而多余的九十人也无法创造出任何财富,这于己于人都不利,朝廷每年科举招纳数百人进来,但是这数百人用在哪里?朝廷并没有事先想好,而是事后才决定,此乃始末倒置。
    科举招收官员,应该根据朝廷的需要去招人,如果朝廷只需要十人,那么这第十一人就是一种人才浪费。如果不需要,就不应该开这科举,酒楼多招一个人,是对于东主的伤害,因为薪俸是东主所给,那么官员的俸禄乃是来自百姓,多招收一个官员,就是对百姓的伤害,朝廷如果想百姓好,那么就应该慎重招纳人才。”
    在这一点上,李奇都不如白浅诺,因为李奇对科举什么的,根本就不了解。
    秦桧笑道:“经济使此言真是说的妙,秦桧叹服。”
    郑逸等人也纷纷站出来,表示支持白浅诺的观点。
    赵楷也是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道:“说的好,说得好,我朝的科举制度的确存在着许多的弊端,应当加以完善。那么这选举制又当如何解释呢?”
    白浅诺道:“选举制简单来说,就是让百姓选出他们心目中的人选,且任命他们为自己的父母官,微臣以为这能很好的弥补科举的弊端,科举是为朝廷选拔最顶尖的人才,但是想要科举中第,只有拼命的读书,也就是说考生的思考皆是来源于书中。
    有道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些考生一旦入朝为官,他们将会面对什么困难,没有人知道,谁又更擅长处理什么样的困难,也没有人知道,包括他自己,朝廷只能盲目的分配他们,根据他们成绩,再进一步的调配,但若一开始用人不当,那会对朝廷、百姓造成不小的伤害,而且这也需要很长的日子,实在是吃力不讨好。
    而选举制就可以很好的避免着一些弊端,因为他们在选拔的过程当中,一定要说服百姓信任他,拥护他,那么他们就要给予百姓足够承诺,给出自己的帮助百姓脱贫致富的计划,在整个过程当中,他们会针对这个官职去思考,也就是说选举上来的官员,他们的思考是在读书的基础上,来源于实践,百姓也会选出最适合自己的官员,如此一来,他们上任后,立刻就能为自己的承诺付诸实践,给予百姓和朝廷回报。
    而科举考生他们以前所有的努力都是针对科考,他们就无法做到这一切。不仅如此,选举制在过程中,就能形成官民的互信,而科考制度无法产生这一种信任。最重要的是,百姓不会选举多余或者无用的人来为自己请命,冗官的关键不在于官多,而是在于无事可为,如果朝廷真的需要,那么十万官员也不嫌多,如果朝廷不需要,哪怕一个都嫌多。”
    秦桧站出来道:“启禀皇上,其实这选举制是出自枢密使,当初肃清江南官场,使得江南官场出现大量的空缺,而朝廷又无法立刻调派官员来,在那非常时期,才用这选举制暂时任命官员,虽然成果超出了预料,但是若要将这选举制用于朝廷的常规招人手段,微臣以为还是得以从长计议。”
    赵楷突然向李奇道:“枢密使,你觉得经济使的建议如何?”
    李奇微微一怔,道:“啊?哦,很好,很好。”
    赵楷等了片刻,道:“就是如此吗?”
    “呃。。。不然皇上以为臣该说些什么?”李奇错愕道。
    赵楷见李奇这么神游在外的表情,气就不打一处来,你这德行,我让你来上朝干什么,倒还跟他斗上了,又再问道:“这选举制是你发明的?”
    李奇低调道:“拙作,拙作而已。”
    赵楷咬着牙道:“朕很好奇你是怎么想到的。”
    李奇风轻云淡道:“原来皇上是问这个啊,其实这很简单,由于当时江南百姓都非常痛恨官员,也对朝廷失去了信任,我得想办法安抚住他们,百姓痛恨贪官的原因,无非就是因为自己的利益被那些贪官侵占了,那么我就想到,官选官,官当然服务于官,百姓选官,官自然服务于百姓,以百姓的利益来权衡,还有,这官是你们选上去的,要是不好,你们也不要来骂朝廷,好,大家都好,不好,也不会让朝廷的信誉受到损耗,微臣就是基于这种考虑,才想到选举制的,至于适不适用,那微臣就没有考虑那么多了。”

第一千一百七十三章 首张绿卡诞生(求月票)
    李奇这一番话说的是风轻云淡,轻松惬意,但是却让不少人陷入了沉思当中。
    这个道理其实非常简单,每个人都是自私的,这是本性,官选官,那么当然是以官的利益为主,那些大臣们可不会推举自己政敌,即便他们明知这人非常合适这个职位,但他们通常还是会选择自己人,这就是政治。
    如果是民选官的话,他们同样也会以自己的利益为主,你能给我什么,如果你不能,那我当然不会选你,如果你还要伤害的我话,那你一辈子也别想当官了。
    同一个理由,只是因为决定权的归属不同,导致结果是截然不同。
    不管是对是错,有用没用,光这一点,就值得人们去思考。
    赵楷也从中受到不小的启发,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朗声道:“不管是那种制度,最重要的是能够为朕的大宋选拔出人才来,朕现在是非常需要人才来辅助朕。经济使,朕希望能够早日看到一份更加详细的计划。”
    话虽如此,但是他也没有详细的询问,显然他还是有所保留的。
    “微臣遵命。”白浅诺见赵楷不想再就这个话题讨论下去,倒也没有再说,虽然她准备的非常充分,转而道:“微臣以为皇上若求贤若渴,不应只将目光只局限在国内,同时也应该注重来自国外的人才。”
    赵楷好奇道:“此话怎讲?”
    白浅诺道:“微臣曾在江南结识了一些来自大食的商人,他们非常认同我国的新法,也非常喜欢我们大宋,同时也表达了希望留在我大宋的意愿。”
    原来当初留在东京的那些大食商人只是在京城停留了一会,套取大量的宋币后,就想去江南试试水,哪知却被李奇的特殊政策弄的是颗粒无收,就在那时候。北方突然传来战报,他们自然不敢回东京了,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就留在了杭州。
    而白浅诺当时是江南醉仙居的掌舵人,也是江南第一富豪,最重要的是,她还是李奇的妻子,这些大食商人自然会想去拜访白浅诺。后来金兵退走后,他们也在第一时间回到了东京。
    原来是她?敢情我白忙活了一场啊!
    李奇算是彻底明白了,心中是哭笑不得。这准个什么事吗。
    其实他从一开始就想错了,事情根本就没有他想的那么复杂,因为那些大食商人根本就是抱着与他同一个目的去投资的,只不过他们投资的方式和对象,都违背的生意的原则,才导致李奇以为他们是另有图谋,然而,如果那么幕后操纵者是白浅诺的话,那么一切就顺理成章了。
    白浅诺同样也明白想要快速振兴东京经济。唯有投资,但是她一定知道李奇同样会这么做,于是她就说服了那些大食商人,不要去与李奇他们争。你们找一些实力稍微差一些的商人合作。
    从结果来看,那些大食商人显然已经答应了白浅诺,他们的目的也呼之欲出,就是想定居在大宋。成为大宋子民,而这一笔投资就是他们的敲门砖。
    因为这些大食商人多半是犹太人,犹太人一般都是流动的。居无定所,你很难用国籍来区分他们,当然,这不是他们就想背井离乡,只是局势所迫,这也导致他们很喜欢去外面拼搏,到处做生意,夹缝中求生存,如今想要定居大宋,也十分正常,没有什么不妥的。
    赵楷诧异道:“还有这等事?”
    白浅诺道:“回禀皇上,此事千真万确。其实除了他们以外,还有很多外国的商人喜欢来我们大宋做生意,近几年更加明显,而这一切皆是源于新法,自从新法普及以来,我大宋商人的地位得到显著的提升,也获得更多的尊重,这些是他们国家无法给予他们的。
    有道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相信任何一个商人都希望在一个能让自己的才能尽情发挥的地方生活,而且,一旦他们成为了我们大宋的子民,那么他们原本拥有的财富,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我大宋的财富,多的就不说了,至少朝廷会获得一笔丰厚的商税,而他们本身的才能也能够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对于这种人,朝廷也应该给予礼遇,争取吸纳他们,赐予大宋子民的身份,若能集天下之贤才,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