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帝婿 >

第244章

帝婿-第244章

小说: 帝婿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武照回眸一笑回答道:“闲来无事,所以操琴弄筝自娱自乐,倒是让余驸马见笑了。”
    余长宁笑嘻嘻地开口道:“才人娘娘的年龄与公主看起来差不多大小,而公主除了喜欢笔墨丹青,另外便是这古筝古琴了。”
    武照正在忧愁得不到李世民的宠爱,此际闻言心头突然一动,浅笑道:“媚娘资质愚钝,对于音律一向是一知半解,他日若有机会,一定向长乐公主请教,到时候还请余驸马代为引荐。”
    余长宁暗呼这女人果然了得,区区两三句话便打蛇顺竿上,要知道才人虽是皇帝的女人,然而身份地位与金枝玉叶的公主却不能同日而语,再加上长乐公主颇得太宗喜爱,若能与她结为好友,一定会有莫大的好处。
    李世民却没有想那么多,拊掌笑道:“哈哈,余卿这个提议不错,媚娘与长乐以后可以多走动一下,交流音律,谈琴高歌,说不定还能成为俞伯牙与钟子期那样的知音。”
    “媚娘领命。”武照喜滋滋地应了一声,心里不由对余长宁起了一份感激之心。
    吃罢武照炖的燕窝,李世民也不久留,便与余长宁出了清河宫向太妃居处而去。
    此时天色已有些黑蒙蒙,李世民步履却是矫捷飞快,不消片刻便来到了一座灯火灿烂的宫殿外。
    举步刚刚跨入殿门,内侍高亢的一声“陛下驾到”尖锐而起,殿内三名女子立即款款迎来作礼道:“儿臣(臣妾)参加陛下。”
    余长宁细细一看,除了长乐公主与南平公主外,还有一名不认识的宫装妇人,正在好奇她的身份时,李世民已是抬手道:“淑妃,长乐,南平,你们起来吧。”
    “哦,原来这女子便是淑妃娘娘。”余长宁闻言已是恍然醒悟。
    贞观十年长孙皇后早逝后,李世民便未再立过皇后,以四妃之首的韦贵妃暂代后宫事务,另外还有阴淑妃、燕德妃、杨贤妃三妃,眼前这位淑妃娘娘,便是四妃中排名第二的阴淑妃。
    此刻两名宫女将白发苍苍的太妃扶了出来,李世民疾步迎来搀扶着太妃道:“儿臣本应进殿来向母后请安,没想到母后却自己出来了,儿臣真是惭愧。”
    太妃笑眯眯地开口道:“陛下日理万机,能够来看我这个老婆子已是难得,我走几步路算得了什么?”
    此际,长乐公主刚刚抬起头,便见余长宁正站在父皇身旁,不由惊奇道:“余长宁,你,你怎么在这里?”
    李世民轻笑解释道:“下午父皇与长宁商议了要事,正巧你也在宫中,所以父皇便让长宁一道过来了。”
    见公主咬牙切齿,俏脸含煞,余长宁走上前来大咧咧地拱手道:“长宁见过太妃娘娘、淑妃娘娘,南平皇姐。”
    阴淑妃含笑点头道:“原来你便是余驸马,本宫虽身在深宫,但也多次听闻你的大名,今日一见果然是人中之龙一表人才。”
    南平公主也是微笑道:“更难得可贵的是余驸马与长乐妹妹鹣鲽情深,如胶似漆,实在羡煞旁人啊!”
    长乐公主突然想起了要在外人面前扮恩爱的事情,立即低眉敛目上前拉着余长宁的手关切道:“驸马离开京城已有两月,本宫一直是牵肠挂肚,今日得知你回来,真是太好了。”
    余长宁故作感动开口道:“本驸马何尝不是如公主挂念我这般,挂念着公主你,但回京首先要向陛下禀告,所以本驸马只能效法大禹治水那般路过家门而不入,径直到宫里来了。”
   

第420章 夜路争吵
    李世民闻言有些意外地开口道:“长宁,你今日回长安莫非还未回公主府?”
    余长宁点头道:“不错,我现在还担心公主会生我的气哩。”
    长乐公主在他掌心狠狠地掐了一把,脸上却是含羞似喜地开口道:“驸马,你可是为父皇办事,本宫岂会不知轻重生你的气?”
    见两人卿卿我我如此恩爱,李世民顿觉老怀大慰,笑道:“长宁这次出去替朕扫除了两个大麻烦,的确很不错。”
    余长宁拱手禀告道:“陛下,微臣自从与公主成亲以来,公主一直悉心地帮助教谕微臣,这次出去能有些许功绩,与公主是分不开的。”
    李世民满意地点头道:“夫妻之间以和为贵,自当相互帮助,你们两人能够领会到此点,朕心甚慰。对了淑妃,你们刚才在殿内干什么?”
    阴淑妃微微笑道:“太妃娘娘闲来无事,今日将我们三人召来陪她玩叶子戏,目前已打了十六圈。”
    李世民恍然笑道:“如此说来,还是朕无端打扰啊?哈哈,那好,咱们进去继续玩。”
    来到桌前落座,李世民换下阴淑妃饶有兴趣地与太妃、长乐公主、南平公主玩这叶子戏来。
    叶子戏是一种游戏纸牌,兼用骰子掷玩,是扑克、字牌和麻将的鼻祖,在唐朝宫廷民间颇为流行,寻常百姓家中的叶子戏游戏牌皆是由硬纸做成,而今日李世民玩的这一副却是用金箔打造,不仅手感颇好,而且看上去金光闪闪,令人大觉舒畅。( )
    李世民平日里国事繁忙很少有这般休闲娱乐,此刻玩来立即大觉过瘾,哈哈的大笑声不停响起。
    余长宁坐在长乐公主旁边看她出牌,公主显然精于此道,料敌制胜,算计精明,比他的牌技高了不止是一个档次,引得他不由暗暗遐想,若公主去市井赌坊玩这叶子戏赌钱,一定会大杀四方,赢得盆满钵盈。
    十余圈玩下来已是深夜,皎洁的明月升上宫殿一角,撒下一片朦朦胧胧的银辉。
    李世民明日还要早朝,所以便就此结束告辞而去。
    余长宁夫妇向太妃,淑妃告别后,也是登车离开了皇宫。
    磷磷隆隆的马车行驶在朱雀大道上,十余名缇骑举着火把相随护卫,慢悠悠地向着尚商坊而去。
    车厢内的气氛有些沉闷。
    余长宁与长乐公主相对而坐,长宁望着窗外仿佛在欣赏黑夜风景,公主闭目养神朱唇紧闭,谁都没有开口的意思。
    快到坊门时,车轮搁到一个石头使得马车突然一颠,悴然不防之下,长乐公主惊呼一声,一个趔趄已是扑入了余长宁的怀里。
    冬日里虽然衣衫甚厚,不过余长宁还是感觉到了公主曼妙的娇躯,急忙扶住她道:“你没事吧?”
    “放开。”长乐公主冷冷地推开了余长宁的手,又是从容落座。
    余长宁哑然失笑道:“好心好意扶着你,真是不识好人心。”
    长乐公主蹙眉道:“即便没你在这儿,刚才本宫也不会跌掉,谁让你胡乱碰我身体的。”
    “呵,刚才在陛下面前还是一对恩爱夫妻,离宫便成为末路,公主你变脸也变得也太快了吧?”
    “余长宁,你少在这里得意洋洋苛责本宫的不是,若说末路,今日你回京不入公主府反倒去了余家,难道也不是与本宫行同陌路?”
    余长宁冷哼出声道:“你整日板着个臭脸好似本驸马欠你银子,谁想回来受这窝囊气,你看我们余家,那才叫家庭和谐,母慈子孝,兄弟亲爱,比起你长乐公主府的冷冰冰好多了,我自然爱去余家。”
    公主听罢暗怒,倒竖柳眉冷冷道:“既然你这么喜爱余家,那你干脆以后就住在余府不要回来了,本公主也眼不见心不烦。”
    “哼,你以为我不想吗?”余长宁不忿地开口道,“若不是顾及我俩乃是假成亲,须得提防别人的耳目,我还真想留在余府不回来。”
    听他如此说,长乐公主心头不由为之一动,暗道:对啊,我怎么如此轻率不让他进府?若是被有心人知道,难保不会产生怀疑。
    心念及此,李丽质略显缓和,见余长宁一身官袍坐在窗旁似乎冷得有些微颤,不由蹙眉问道:“陛下不是赐给你一件化雪于三尺之外的貂裘吗?你为何不把它穿在身上?”
    听她提及此事,余长宁心里不禁有气,懒洋洋地开口道:“那貂裘穿着也不保暖,而且还给我惹了一个大麻烦,我早就丢了。”
    “什么,你将它丢了?”长乐公主俏脸神色大变,美目中气得几乎要喷出火来。
    “是啊,我隐瞒身份前去岱海胡人部落,没料到那件貂裘竟是那胡人可汗所猎,被他识破身份后还让我遭受到了牢狱之灾,所以为求安全,我便将它丢在了军营里。”
    那貂裘本是长乐公主托名拿给他的,此际见他一副颇为嫌弃的模样,公主不由气得粉面带煞,娇躯不可遏止地抖颤起来,颤着声音道:“你,你这刁民,竟敢如此糟蹋御赐之物,本宫要禀告父皇治你不敬之罪。”
    余长宁笑嘻嘻地开口道:“放心吧,虽是丢在了军营里,但画眉较为心细,说不定已经给我收好了。”
    看他依然是满不在乎,长乐公主更是愤怒,高声喝斥道:“你给我滚出去,快滚!本宫不想再见到你。”
    见自己又把这个臭公主气得不轻,余长宁心里暗暗得意,小声道:“若你现在将本驸马赶下马车,只怕明日此事便会传遍整个长安,我倒是无所谓,反正公主欺负驸马也不是什么奇闻,不过对于咱们有口皆碑的夫妻恩爱却不太好。”
    长乐公主脸上白一阵红一阵,贝齿轻咬红唇冷冷地看了他半响,这才一声不屑冷哼作罢。
    回到公主府吩咐芙蓉叫自己寅时起身,余长宁倒在榻上便是朦胧睡去。
    正在他睡得十分酣畅之际,寅时不知不觉已经到来,芙蓉知道驸马爷今日要参加早朝,自然不敢大意,准时进来叫余长宁起身,又细心地伺候他穿衣穿鞋,束发带帽,整理衣冠仪容,一个年轻的朝廷命官已是出现在了铜镜之中。
   

第421章 早朝议政
    寅时三刻,余长宁乘着府中的马车向皇宫而去。
    晓色朦胧中,朱雀大道行人稀少,极为幽静,毫无熙熙攘攘之状,不过一到冠带坊外,却是坊门大开车马络绎不绝。
    冠带坊住的都是达官贵族,许多都要参加早朝,所以比起其他市坊来,别有一番忙碌的热闹。
    余长宁车马刚刚到得皇宫,一声嘹亮的雄鸡长鸣突然响起,天边明月已经融进了茫茫云海。
    偌大的皇宫广场高车磷磷,骏马嘶鸣,群臣们下得马车在内侍的带领下排成四排,余长宁向内侍报了自己官职和身份后,排在了队伍末位,跟随这群臣缓步悠悠地朝着大兴殿而去。
    早朝又名朝参,共有三种不同的举行时间和形式。
    第一种是元日和冬至日举办的大朝会,这是最为隆重的朝参,皇帝头戴流苏通天冠,着黄龙绛纱袍接受群臣朝贺,起先皇太子献寿,次上公献寿,次中书令奏诸州表,黄门侍郎奏祥瑞,户部尚书奏诸州贡献,礼部尚书奏诸蕃贡献,太史令奏云物,侍中奏礼毕,然后中书令又与供奉官献寿,这时殿上皆呼万岁。
    而大朝会也是参加人数最多的,有王公诸亲、在京九品以上文武官、地方上奏的朝集使、周隋后裔介公部公,蕃国客使等,朝贺结束后并有宴会。
    第二种朔望朝参。即每月的初一、十五举行,其日殿上设黼扆、蹑席、熏炉、香案,依时刻陈列仪仗,大臣们在监察御史的带领下,按品级于殿庭侍立,皇帝始出就御座,群官在典仪唱赞下行再拜之礼,商议国政大事。
    第三种为常参,也是余长宁今日参加的这种早朝,乃是三日举行一次,一般不用摆列仪仗,也无大的排场,参加官员人数少而级别高,都是五品以上职事要重者,人数也不过数十人。
    到得大兴殿群臣们分为左右两厢而站,帝座御案坐北面南,西厢为文官,东厢为武将,个个头戴幞头,怀抱笏板,一片威严肃穆。
    大唐朝廷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主要分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
    中书省置中书令两人(正三品),掌诏敕,政令之立案起草。
    门下负责审议中书之立案,草案,以决定实行与否,设侍中两人(正三品)为主官。
    尚书省为行政官署,设左、右仆役(从二品)为主官,其下分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置尚书一人(正三品)及侍郎两人(正四品上)为正副之职。
    宰相是辅佐皇帝总领天下大政的官员,唐朝并不单设,举国朝政通常由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门下侍中、尚书省长官尚书仆役共议,他们都可以称之为宰相。
    若皇帝指令其他官员参预朝政机密,其官阶品级较低者,则加封“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有这两种头衔者,亦为宰相。
    至于武官序列,唐朝实行的是府兵制,以十六卫遥领遍及天下的折冲府,十六卫的名称并不固定且变化较多,目前分别为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威卫、左右武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其中每卫设大将军各一人,正三品;将军各二人,从三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