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激情电子书 > 散文新势力·风华 >

第21章

散文新势力·风华-第21章

小说: 散文新势力·风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代》等文集。著有长《照妖镜的碎片》、《神圣谱系》、《重雨初临》、《我的精神病史》等。   

  冰冷的黄河   

  在寂静中走完这段并不平坦的路,拭干眼角莫名其妙掉下的泪,回眸看时,尽皆沧桑。我也许打扰了它们古老的沉睡,但我只愿这样仔细端详它们的面庞:有岁月留下的伤痕,有人工雕凿的遗迹,有满布皱纹,有白发苍苍。它们中的一部分被写入历史,一部分被埋没于历史,写入历史的斑驳着,残缺着,被践踏了,被呵护着;埋没于历史的寂寞着,孤独着,吝惜于残破的肉身,缺少承载的灵魂。   

  有时荒凉,有时华美,有时凄凉,有时繁复。   

  苍风无悔,我亦无悔。   

  (一)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追赶阳光坠落的方向,感觉到温度的散失及风的培生。似乎天地间接壤的范围总被涂抹得愁云惨淡,凄厉的暗红与昏黄笼罩了我的四周,使我感觉到被崇敬紧紧包裹的心跳,因为接近文史之乡而躁动不已砰砰不停。我是去参拜的,虽然知道在日暮后的冷清中站在它的面前是对我参拜的它的大不敬,没有焚香,或许是亵渎;我是去瞻仰的,一种红色涌流的所在,一处凭高生叹的所在,飘扬的旗帜与一片洁白。它们紧握着手,并不拒绝对方陌生的眼神贴近,它们为一种力量让出了位置,黄土地的脉流最最苍劲的力量。在期待得见那种力量在形式上的诠释之前,心中摸索着它的流经,它的停驻,它的涌动,以及那令人血脉奔腾的壮阔。最近一次感受它是在宁夏的沙坡头,我像一只羽毛深黄的鸟从它头顶飞翔而过,盘旋的涡流使我长出了天使的翅膀,却不敢睁开沉默之眼,不敢直面心灵的恐怖。因为知晓〃黄河之水天上来〃,遂怕触犯天怒,五雷轰顶。但它浮着于地表的凹陷无法改变人们俯视的角度,这令参拜变成了端详,奇怪却又无可奈何的角度制造了难以弥补的遗憾。以往与黄河的擦肩,远远地便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但今日,却发觉微弱的气息,从我接近的方向袭来。我似乎早应有预料,从断壁残垣埋没于村落巷陌的魏长城起始,我便应知这一路是从繁华到腐朽,绝地的苍凉。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空荡荡黄土高原的边缘,苍穹浸染,如一位老者蜡黄的面庞。这是冬末,更是初春。带走的是上天的疑惑,带来的是人间的希望,也许。惊诧,那涌动的脉流失去了自己本真的颜色,连搏动,都不尽力道,老者蜡黄的脸庞也走向更令人难以理解的苍白。脚下的土地袒露着黄沙的肌肤,而黄河,正在受着严寒冰封之痛。虽说这应是恬静的北国风光,但我分明听到被压迫的呼吼与嘶哑的咆哮从这银白的飘带下喷薄而出。这不是汉唐宫楼中舞女随身条扭动的衣带,飘拂得毫无道理。她的屈辱,达到了极限,她的冰冷,达到了极限。我不知该去参拜或是同情这位看似气息奄奄无力回天的老祖先,〃目尽青天怀今古〃,眼界的尽头,尽头的尽头,应是那般力量的源泉。她从更冷漠更荒僻的地域流来,也许她的肌肤因此而冰冷,也许她在这过程中已埋没了自己的本色。为何?〃天意从来高难问〃,结束这样漫无目的的猜想,暂时理解上天对黄河莫名其妙的凝冻。更快乐地想象趴伏在地表的巨龙在挣脱枷锁前的一声山崩地裂的怒吼,穿透耳膜的一瞬,惊叹与声张同时迸进这幅画面。是对这不经意的思考的解脱,更可以倾听,黄河的喘息。         

WWW。HQDOOR。COM▲虹▲QIAO书吧▲  

第68节:冰冷的黄河(2)         

  〃饮马度秋水,水寒风似刀。〃   

  1937年8月至10月,中国共产党的三支红色力量:115师、120师、129师先后由这里,陕西韩城芝川口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夏秋交际的时光,正应是大雨倾盆不休之季。开国先辈们顶着肆狂的暴雨,渡河的船只在风雨中颠簸着,那时或许会有令人心惊胆战的巨浪,伴随着那股力量于内表潜在的爆发。革命洗礼过的大地,包括黄河,也应为被鲜血染成的红星而骄傲。站在高岗上,俯瞰河滩上大大小小的长臂机车,身后是八路军东渡黄河纪念碑,不忍再细想英雄在此深陷的足迹,因为眼前黄河的惨状令我心痛。很痛,很痛。轮渡在哪里?难道闲置在河沙之上,任时光将它废弛?它会回想些什么?朱德、邓小平、任弼时、左权的英姿飒爽,八路军战士不畏风雨的雄壮气概,还是曾经承载自己的河水由盛而衰的凄凉故事?仅仅几十载岁月,我们便看不见、听不到了它的呐喊与呼号。死一般的寂静令人心虚地构造着对它的描摹,当我的手开始颤抖时,革命的精神似乎就快在民众的头脑中被洗去了。是黄河老了吗?还是革命的热情已经苍老。   

  〃今来古往,物是人非,天地里,惟有江山不老。〃   


()免费电子书下载
  (二)   

  《三秦记》云:〃龙门水悬船而行,而旁有山,水陆不通,龟鱼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故云暴鳃点额龙门下。〃   

  从我脑中搜索这样一个传说并不困难,尽管关于它我已省略了太多似乎很必要的神秘感,关于这个词汇人们已赋予它太多本不占有的含义。但当它的原形,打破传说似的真实地出现在我眼前时,我又想起了它:〃鲤鱼跳龙门。〃帮助我恢复记忆的是那面庞刻满伤痕的山丘,旁观并陪衬着传说的演绎。令人相信它的真实,怀疑它的虚假。真实是耳边呼啸的风,吹动着挣扎似的长发,这是阳光不会退却的时刻。老人们说龙门是〃一年一场风〃,无论春夏秋冬,那时而激动、时而温柔的风都无可争议、无可厚非、无可挑剔地履行着自己吹皱枯朽、吹干泪水、吹灭腐朽的职责。与其说这样凌厉的风是在变相地促使生命之河停止流动,不如说它表征了天地的速度,使生命的新陈代谢加快。空气中弥漫着沙砾的味道,天地灰蒙蒙地分辨不清脸色,似乎这都是为了加重历史的分量,历史的底蕴。风守护着龙门,隐秘地保存着传说的残骸。这时的河水令人意外地竟有些清澈,上游未化尽的冰雪块顺流而下,在青黄不接的主旋律中开辟自己的乐章。这种色彩的调配实在低劣,令人产生味觉上的不适。但我更想象的,是冰雪化尽后河水的温度,那一定是刺骨的冰冷,黄河中的鲤鱼们,你们身在何方?你们是否还有纵身一跃的勇气与毅力?你们是否还有传说护体的外衣?那外衣,能抵御这未知何时消释的冰冷吗?   

  也许在这里,时间并不流动,它封存着历史一瞬的停留,永远也不延伸。   

  《括地志》云:〃龙门山在同州韩城县北五十里。〃李奇云:〃禹凿通河水处,广八十步。〃   

  看见龙门,我想起了都江堰的宝瓶口。李冰修建都江堰是为了造福黎民,润泽巴蜀,宝瓶口虽狭窄,却是整座工程的关键;大禹凿开龙门是为了拯救黎民,他〃伤先人父功之不成受诛刀劳身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公而忘私〃。李冰为治水走入蛮荒,走入不解、走入繁琐;大禹为治水忘记父仇、忘记族恨、忘记挚爱。他们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治水者,我们难于想象没有他们的勤力,古蜀国受灾的民众和龙门外泛滥的河水,在古中国的记忆里又会留下多少悲怆的片段。         

WWW。HQDOOR。COM§虹§桥书§吧§  

第69节:冰冷的黄河(3)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对于正义的冲击,中庸的势力总是摇摆不定。龙门山阻挡住黄河,任它在自己领域外肆狂,自己却仅安于享受被善意折磨的快感,若没有大禹的第一斧,恐怕它还能安逸地存在更多日子。本来囤积在山下的龟鱼们也可能因为有了这惊天动地的声响而纷纷探出头来,暗暗地鼓劲。一种旷世的理想总难以逃避艰难的考验,但不顾一切地艰难作战却是理想实践中的必经阶段。大禹十三年的努力不仅为他换来帝位,更为他赢来千秋美名。时间是会流逝的,消磨在时间中的每个人的脸庞也总会消失的,唯一留存着并被人惦记、被人尊敬的是光荣的名字。真正的伟人不计较名利,况且名利往往在他们生后才与他们构成实在的对应,于是,面对龙门,让我们记住那挥汗如雨的劳动场景,那板斧与铁锹叮叮当当地敲击石壁,那戴着斗笠、指挥若定的背影。也许仅是背影,便能带给我们最大限度的无止境感动。中华大地需要这样的背影,四千年前如此,现在更是如此。他代表了凝炼的平民精神,代表了伟岸的民族气节,作为史诗,他与传说一起存在,我们不但要吟诵,更应铭记。在我们还未被时间之首掩埋之前。   

  韩城东两公里黄河边周原村,有一座建于大德五年,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大禹庙。大禹的圣驾在这里安歇,因为他的灵魂离不开黄河。后人读懂他的智慧,疏导而非堵塞。于是,大禹庙见不得拥挤,宽敞、简易、并不寒酸。帝王出身乡野,帝王的举手投足溢满泥土的芳香,也许只有农民朴素勤劳精神的蕴含,才能支撑着大禹〃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功成不亚于黄帝一统天下的伟业。但大禹又是权力欲在原始社会末期的最初代表,说起来可笑,这并不是他的过错。他将帝位传于益,益却推辞不就复传给禹的儿子启,这当中自然有益资历尚浅、无力就职的缘故,但更预示着以美好道德及优良素质为考量标准的禅让制走到了历史尽头。中国由原始社会昂首迈入了奴隶社会,虽然对于人民这变化更加残酷,却巧合历史的循规蹈矩。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农业文明,从这时破壳而出,显露出完整的雏形。大禹的造像总是农民打扮,就是在时时暗示后世:中华民族的精魂在于乡间,美德在于乡间,帝王尚且不忘自己的出身,子孙后代又怎能忘记了?如在城市的牢笼中困乏日久,走回乡野,除感受自己的渺小、神圣的隐藏外,还有伟人的呼唤以及对根的追索。何乐而不为?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   

  (三)   

  〃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喜欢一个名字需要理由吗?需要吗?不需要呀!需要吗?不需要呀……〃风陵渡〃,这个名字让我产生了许多奇妙的联想。这是四天里第三次看见黄河,与那被冰封的、残缺的黄河不同,这里的黄河凸显着自己倔强的本色。中国是世界上黄皮肤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与黄河千万年的浸润似乎难脱干系。血性、豪爽,见于壶口的飞瀑,却也在这天寒地冻的时刻收敛了不少;阳刚、壮阔,见于东营的口岸,东流的目的是为了入海,冲向蔚蓝冲向莫测似乎也意味着民族本真与世界渊源的本类融合。世界的各个角落,都有中国人的身影,在那些黑白分明的区域,黄皮肤的中国人作为一种力量的代言,独立地存在着。即使面容沧桑、乡音已改,黄河留在我们难以逆转的身体造型上的标志总成为毋庸置疑的中国代码。即使在同我们有几分相似的日本人面前,吉鸿昌若不在胸前立牌加以标示,他的气节,他的身板,不是也可不言而明黄河游子的身份?即使从这已经萎靡的河口走向天涯海角,游子的归心不也时时在他乡明月下映照幽蓝的天空。人,可以掩饰自己的面容、身影、语言、行动,却总难以掩饰自己的心灵。而最销魂的,莫过于游子之心。         

虹←桥←书←吧←BOOK。HQDOOR。COM←  

第70节:冰冷的黄河(4)         

  风陵渡是否是众多黄河古渡的一处,从杳无踪迹的摆渡人那里,我无从查证。河水在这里开始湍急,不知怎地,携带着挣脱困缚的力量,黄河开始那么无所畏惧。寥廓江天,也笼上了一层不知是忠是奸、是阴是阳的迷雾,令人在它的包围中分辨不清虚实。只觉得遥远的绝响似乎仅从现在开始,而它的尽头,是否隐着那份〃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倔强,我似乎感受得到,又似乎差得很远。   

  〃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如关中汉子身材般魁伟的黄河大桥连接着秦晋,连接着两岸同样空荡的山林,我始终相信在那份空荡中有可供倾听的悦耳鸟语,只是因为对黄河自古而来的畏惧而隐没了自己的身影。〃高天滚滚寒流急,〃它不得不如此这般,因为黄河非比长江。长江沾染了胭脂香气和玲珑的情致,尽管同样浑浊,但中下游的阴柔水乡变了不少调调;黄河却是这平地里慨然有声的一吼,雄壮过甚,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