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89章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89章

小说: 回到明末当军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
    周延儒的嘲讽惹恼了钱谦益,钱谦益竟然暗中支持书生给他找麻烦。
    但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周延儒并不怕,书生闹事能闹成什么样来?
    周延儒心里明白,他之所以能做首辅,只是因为他给皇帝的印象好,所以只要皇帝继续喜欢他,他就没什么可怕的。
    只是麻烦总归是麻烦,皇帝为此事大发雷霆,虽然不至于罢免他这个首辅,但是牵连出一些人来不可避免,未免牵连过大,以致打击到自己的地位的稳固,周延儒还是希望尽早结束此事。
    问吴昌时道:“来之,南都事情如何了?”
    因为这次南京闹事的,是复社和东林中的年轻书生,因此周延儒早就知会复社领袖吴昌时解决。
    吴昌时道:“回恩师话,学生颇为疑惑,南京兵部、礼部二部,竟将此事交由一个武官把总。”
    吴昌时这些天与南方信件联系不断,已经收到了一些消息,南京官场上的几个复社同道告诉他,杨潮参与的事情。
    周延儒却非常自然的点点头:“可是那个杨潮吧。算起来跟老夫还有些渊源。小小年纪却颇有急智,可惜了是个武官,若是个士子,老夫倒有心思收他做个弟子。”
    杨潮的故事,吴昌时也是听过的,不过他却没怎么把杨潮当回事,不就是帮阮大铖那个阉党做会,帮忙筹集了点献金吗,在吴昌时看来,之所以能筹集到这些钱,都是靠复社,靠周延儒的名头,谁去都能筹到那些钱,至于主持集会的,是阿猫阿狗一点都不重要。
    却没想到周延儒如此看重杨潮,让他不由惊奇:“恩师如此信赖此子?”
    周延儒却笑道:“非也。非信此子,吾不信书生也。”
    周延儒不是对杨潮有信心,而是对闹事的那些复社和东林中的年轻书生没有信心。
    这么一说,吴昌时也觉得有道理,经过北京朝堂的洗礼后,他也很清楚,那些没有做过官的书生,真的太稚嫩了,南京官场可有不少老狐狸,随便谁出面都能解决,这次推出这个杨潮,怕是南京官场使的一个障眼法,推出来的一个挡箭牌,说白了跟阮大铖目的一样,弄一个傀儡,一个替罪羊而已。
    但是吴昌时也不得不奇怪,杨潮是何等人物,竟然能几次三番的被那些人当挡箭牌,要知道,有时候被人利用,给人背黑锅,也不是谁都有资格的。(未完待续)

第一百三十八节 二立社
    金陵四公子大会桃叶渡。
    南京城将近五百书生齐集于此。
    桃叶渡在淮清桥东,十里秦淮河与青溪在这里交汇,水面宽阔两岸繁华,画舫河房林立。
    桃叶渡的名字来源没人说得清楚,但是传说很多,有的说东晋时期,这里两岸遍植桃树,桃叶、桃花飘落河面,有撑船渡人过江的艄公看见了说桃叶也渡河,因此桃叶渡由此得名。
    关于桃叶渡的故事很多,最著名的是东晋时代的王献之,王献之有两个侍妾,名曰桃叶、桃根,王献之深爱两个侍妾,而两女娘家在河对面,因此常常往来桃叶渡口,王献之常常在这里守望,这里是桃叶渡河的地方,因此得名。
    这个传说因为涉及到爱情故事,因此更给桃叶渡增添了一抹亮色,但是事实未必如此,后世有人考证真正的桃叶古渡其实长江上的渡口,位置在浦口的桃花山下。
    但是秦淮河文人汇聚,历朝历代长有文人诗人在桃叶渡作诗,因此秦淮桃叶渡的名气远大于浦口桃叶渡,被列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由于是渡口,因此对岸有一处平坦的空地,中央还有一个亭子,这里又有许多人文故事,又是著名景点,因此文人墨客常常在这里游玩,在这里集会。
    金陵四公子也选择这里,因为媚香楼虽好,可是不可能容纳几百人与会,那样就没有气势。
    金陵四公子之所以邀请众书生集会,原因是他们有一个野心,他们想借助这次对抗锦衣卫,甚至坐牢后取得的声望,成为江南年轻士子中实际的领袖。
    “各位仁兄。吾等熟读圣贤之书,虽未列入朝堂,或一秀才。或一举人,或童生白身。但位卑不敢忘忧国。虽在乡野,不忘报国之心。特邀众贤君子,集会桃叶古渡。”
    黄凤府站在桃叶渡亭下声嘶力竭的大声叫喊。
    四公子和十来个举人,则坐在桃叶亭里面,气定神闲的交谈。
    而亭子外面,一众书生,青衫儒服,静坐在地。下铺竹席草席,静静的听着。
    远处渡口两边,还有许多的百姓,正好奇的围观。
    黄凤府很激动,在几百个书生面前大声议论,这种抛头露脸的事情,以前想都不敢想。
    给他这个出头露面的机会的是四公子,而给四公子机会的则是杨潮。
    黄凤府昨夜拜会四公子,向四公子建言,四公子开始不以为意。尤其是冒襄一直不甚喜黄凤府,但是当黄凤府说完,几人完全愣住了。他们从未想过,自己竟然还有这样的机会,而机会险些就白白错过了。
    黄凤府出完主意后,当即表示他愿意鞍前马后替四公子张目,四公子互相商议了片刻,就答应让黄凤府帮他们邀群书生集会,要黄凤府帮他们做事。
    所以才有了今日的桃叶集会盛况。
    “吾等齐聚于此,非为哗众取宠,乃为天地公义。衮衮诸公。南畿士子有之,苏杭士子有之。齐聚南都,盖因锦衣卫跋扈不法。吾等乃为生民立命而来,为天地立心而来!”
    黄凤府说的书生们中一阵阵激动,很打动他们的心。因为锦衣卫惹了众怒,这些书生才慷慨而来,本来也许只是一时气愤,却没想到自己的行为竟然提高到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程度,当然冠以这种大义之名,他们更乐意接受,而且接受的心安理得,接受的非常舒坦。
    “今无南畿、苏杭之别,只有精诚赤子之心。吾等不计个人得失,不惧权贵之威,随金陵四公子,敢问诸侯讨公义,敢向天穹挂新星。本持公心,四公子不计安危,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说道这里,所有的书生一阵阵迷糊,这到底要说什么啊,绕的人头晕。
    只有桃叶亭中的人面色平淡,胸有成竹。
    黄凤府说到这里大吸一口气:“昔者,有天如公张溥,大会南北士子于虎丘,今者,有四公子,集会众公义之士于桃渡。区区不才,敢情四公子不惜己身,公忠体国,当仁不让,当新结一社,吾等不才愿奉四公子为首,非为党同伐异,非为结党营私,实为天下万民请命。”
    黄凤府什么肉麻的话都敢说,可是四公子却没有丝毫愧意,大方的受了,连外面坐地的那些书生,也都没有觉得有什么奇怪的,他们说惯了大话空言,好似他们真的有这样的大抱负。
    黄凤府说到这里又停了停,他看到坐下的书生们,开始交头接耳,终于知道他要说什么了。
    当知道原来四公子让他们四发请帖,请他们来集会,却是为了成立一个文社,效仿的对象正是当年的张溥。
    张溥结复社的时候,不过三十二岁,四公子中年长的冒辟疆今年三十岁,陈贞慧更是三十有七,比当年的张溥更年长,论文章风采虽然四公子任何一个都还不及当年的张溥,可是四公子加起来却要超出当年初出茅庐的张溥许多了。
    当年张溥结复社,南北士子多有捧场,最后发展到了几千人的规模,但是真正的核心还是吴昌时等一批最初的心腹。
    今天虽然在做只有不到五百人,可是一想复社如今的地位,旗帜周延儒是首辅,吴昌时是郎中,都是大名鼎鼎之人。
    在座的书生不由升起了心思,以四公子的文采,将来进士及第做官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以他们的身份背景,仕途也会是一帆风顺,以他们今日的人望,不难成为将来的领袖,虽然此时集会的人数少,可是却是最早加入的,如果此时捧四公子的场,将来是不是能仗着四公子的势力平步青云呢,这样想着书生们开始积极交谈,气氛渐渐热络起来。
    “既然是结社,那该有个名字啊?”
    这时候终于有一个书生嚷了起来,看来对结社很有兴趣。
    其他书生也跟着应和:“对啊,得有个名字。”
    “天如公立复社,取兴复古学之意,咱们桃渡结社,也该有个名字。”
    书生们一个个热烈讨论起社团名字来。
    黄凤府知道自己的任务完成了,他帮四公子散发请帖,帮四公子挑出话头,到了宣布社名这样的重要关头,还是要四公子出面的好。
    于是黄凤府大声喊道:“名号自然有,请四公子揭帖!”
    说完,一指厅中一块牌匾状物体,上面裹着一层红绸。
    这时候四公子不紧不慢的站起来,面朝众人,深深作揖。
    然后冒襄代表说话:“诸位。吾等读书种子,身负家国荣辱。在野则忧吾君之多难,在朝当忧吾民之多艰。吾等四人不才,斗胆倡议,与诸公集会,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说到这里,冒襄停顿了一下。
    陈贞慧揖拜,接着道:“所以本社取名二立,誓为天地万民立心立命,虽皓首枯骨不忘初心!”
    陈贞慧说完,那边方以智和侯方域,已经将牌匾抬了起来。
    冒襄和陈贞慧一人一边,突然一拉,红绸落地。
    露出一张干净的厚木板,上面书写两个大大的黑字:二立!
    接着冒襄和陈贞慧帮着侯方域、方以智,一同抬起大匾,如同捧着给孔圣人的贡品,神色凝重,缓缓走出亭子。
    方以智道:“诸位此匾即为吾等之决心。愿入吾二立社者,敢情落笔署名于此匾。”
    侯方域道:“敢情与吾四人共奉此匾迎祭于圣庙,待禀明先师孔圣后,树碑刻石!”
    这四人闹出的明堂倒是新鲜,弄出这一块二立匾,然后还要让众多书生签字,然后带着匾额去夫子庙祭祀孔子,禀报给孔子他们的志向,最后还要树碑刻石,让众多书生感觉到一股压力。
    明代的社团,其实很松散,没有什么限制,你可以是复社之人,同时还能是其他社团之人,并没有什么限制,因此很多人身份十分模糊,既跟这个社团交往深厚,又跟那个社团关系很好,说不清楚他是到底是哪个社的。
    就是因为没有明文公示,可是要是签上名字,禀报给孔子知道,而且还刻在石头上,这不是天下皆知了吗,这不是给自己打上了固定的烙印了吗,以后想要首鼠两端可就难了。
    张溥的复社,风光的时候,几千人参加,落魄的时候,很多人都否认自己是复社之人。
    正是因为读书人投机取巧,只想借着社团的东风平步青云,可不愿意跟社团同甘共苦。
    但是四公子此举,就让加入者无法投机,这辈子都得跟这个文社同生共死宠辱与共了。
    因此许多人都犹豫起来,虽说四公子名头很大,尤其是这次在南京哄闹,更是让他们的名声天下皆知,不仅仅是金陵四公子,简直成了江南年轻书生的表率,说成江南四公子也不过分。但是毕竟比张溥、钱谦益还差了很远,这新成立的二立社比复社,比东林党也远远不如,谁敢说将来会有前途。
    因此一时间没人敢签字。
    但是四公子却没有丝毫犹豫,将二立匾额抬出了亭子,放置于台阶一侧,接着四人带头拿出笔来,先对着牌匾三拜之后,才在二立二字旁边写上自己的名字。
    然后四人平静的立在二立匾旁,也不催促,也不勉强,一副入社自愿,决不强求的态度。(未完待续)

第一百三十九节 新社团新气象
    此时亭子中的一个个举子慢慢走了出来,学着四公子的模样,三拜二立匾,接着写下自己的名字。
    这些举子一个个都是举人,比亭外的书生有身份多了,也有前途多了,他们都敢写名字,让外围的书生有些动心,但还是拿不定主意,三三两两商量起来。
    黄凤府此时又跳了出来:“四公子大义,区区不才,虽为白身,位卑不敢忘忧国。愿入二立社,为天下生民请命!”
    说着黄凤府对着牌匾三拜,贴着举人名字外围,签上自己的名字。
    书生终于有人开始心动。
    尤其是一些没有功名的童生,心中恍然大悟,对啊,自己不过是一个童生,连个秀才都不是,能不能当官都还两说呢,却担心将来这社团会不会发达,会不会让自己平步青云,想要平步青云,那也得考一个功名啊。
    四公子虽然比不上周延儒、钱谦益这些老宗师,但是他们比普通书生可要强多了,他们这些书生,平时想见四公子一面都不可能,现在四公子结社,还不敢紧上去结交一番,更待何时。
    就算二立社将来比不上复社,比不上东林党,但是他们参加的早了,总能有些好处,总好过在复社、东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