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370章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370章

小说: 回到明末当军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这群人如果能发展出贵族文化那自然也不错了。
    不过这贵族文化的培养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培养一个贵族没有三代人,一百年时间是不可能的,而培养出贵族文化,没有五百年也是不能的,中国贵族文化最兴盛的时代,可以说就是周朝了,而周朝八百年国祚保证这种文化的出现和发展。
    那时候的人讲诚信,重义轻生死,是中华道德标准最高的时候。
    可是当讲究贵族态度的宋襄公,不肯攻打没有过河的楚**队,过了河还不肯攻打没有摆好战阵的楚**队,等对方准好一切之后,才去攻打,结果打败了,打死了。
    春秋时期的宋襄公被后世骂的体无完肤,却不懂这是一种贵族文化,高贵、骄傲,之后到了战国,当与西戎杂处文化落后的秦人,无敌军队横扫天下之后,贵族文化受到了第二次打击,当市井出身的刘邦,将大贵族项羽击败之后,贵族文化彻底在中国绝迹了。
    周文化只保留在了小贵族出身的孔夫子的思想之中。
    所以儒家文化本就是一种贵族文化,讲礼仪,讲忠诚,讲信义等等等等。
    通过儒家文化,中国人将周朝的贵族文化,不算完整和彻底的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天朝时代。
    贵族文化好吗,也不全是好东西,骄傲、看不起平民,讲出身,这是不好的东西;但是礼仪、诚信、忠贞这种东西杨潮却绝对看不到他坏的地方。
    那么儒家承受的责骂错了吗?也不完全错,因为统领了中国后世两千年,儒家确实带着中国故步自封没有完成到现代社会的蜕变;但也不完全对,因为是中国人自己把儒家玩坏了,这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想,用来熏陶一下文化修养,用来提升一下个人修养是没错的,可是用来治国就只能呵呵了。
    所以杨潮不禁止,甚至提倡周文化,这毕竟是中国人自己发展出来的文化,如果能得到发展,总好过日后全盘西化,文化中没有根,人的思想浮动来的要好。
    扯的有点远。
    杨潮大封功臣的同时,经过一年多的跋涉,李香君等人终于到了西方。
    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下船。
    随船的工匠缓过气之后,在港口不远处的乡村买了一块靠近运河的地方,然后开始在荷兰人的帮助下,开始修建房屋。
    简简单单的一座圆顶屋子,以巨大的石柱和骨架拱为支撑,只有一层,十多个房屋。
    但是接着他们在外面屋顶上铺设了南京烧造的用在皇宫上的金色琉璃瓦,墙壁上贴上景德镇的上好白瓷片,房屋里面的墙壁上,也贴上青花瓷、玳瑁瓷、青瓷等等瓷片。
    建房子的同时,吕大器则带着使节团开始访问各国,第一步就去了法国。
    吕大器这个文官,得到命令出访番邦的时候,他满脑子都是鄙夷。
    但是到了荷兰,见到了繁华的阿姆斯特丹港口,他倒是有点意外。繁华码头。整齐的街道。石质的整齐房屋,但是也仅限于意外而已,他只是没想到蛮夷还有能力建设出这样的城市。
    只是阿姆斯特丹虽然繁华,毕竟是一座小城,而且并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建筑。
    可是到了法国,到了巴黎,吕大器就小小的震撼了一下。
    更恢弘的城市,高大的城墙。尤其是高耸入云的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很显然吕大器在中国找不到这种建筑,这是跟中国转木建筑完全不同的建筑类型,关键是那种高大,砖木结构根本不可能实现。
    当吕大器跟法国高层开始交流的时候,他已经收起了那种高傲,可以更平等的对待这些蛮夷。
    没想到受到皇太后宠信,在路易十四国王尚未成年,而掌握朝政的红衣主教也是法国再相的马萨林对吕大器的政治理念极为认同,其实就是中国大一统那一套。
    法国跟周边各国都不同。路易十三加红衣主教黎塞留这一对模范君臣用了一生时间,打击贵族实力。扩充王权,让权力高度集中,也让法国人成为了欧陆霸主。
    但是黎塞留和路易十三双双离世之后,马萨林掌权,却受到了老权贵的强烈反弹,于是马萨林对吕大器提出的,任用有贤能的人,而不依靠贵族的政治系统十分感兴趣。
    其实这就是中国的科举选贤制度,在大一统的中国出现,也在大一统的法国得到认可。
    杨潮没想到吕大器竟然被法国君臣感动了,最后答应留在法国做顾问,一顾问就顾问了二十年,最后老死法国以国葬葬进了巴黎圣母院。
    因为吕大器在路易十四成年后,辅佐路易十四建立了西方第一个科举制度,以考试选拔公务员,让法国的实力比历史上还要更强大,要不是最后晚年的杨潮亲自出手,险些就让法国一统欧洲了。
    另一边,李香君被皇太后邀请住进了法国的丹枫白露宫,然后就是天天宴请西方贵妇。
    李香君带去了最好的扬州厨子,繁琐、精致,以及从朱媺娖公主哪里学到了皇家分餐制度,都深深的打动了出自哈布斯堡家族的法国皇太后的浓厚兴趣。
    其实欧洲贵族们也刚刚走出中世纪,说白了也就是刚刚发家致富,原因就是大航海时代带来的欧洲大发展,但是在这波发展中,贵族却不是唯一兴起的力量,商人阶层才是崛起最快的实力。
    这些大贵族受到哪些富可敌国的新兴阶层的强大压力,在心里上表现出一些不自信来,中世纪的时候,他们的贵族大多数都是文盲,形式粗鲁也不觉得难为情,就跟他们的蛮族祖先首领一样。
    但是到了这时代,也许是因为仓廪实而知礼仪,发达了之后,突然发现需要弄出点不同的东西来装点门面,他们找到的这种东西就是贵族文化,从意大利掀起的文艺复兴就是这样来的。
    接着通过美第奇家族的两代皇后介绍到了法国,最后有路易十四发扬光大,确定了欧洲的贵族礼仪。
    但是在各种礼仪即将形成而又没有形成之前,来自中国的两千多年前就出现的周礼,显然得到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周礼异常繁琐,这不是问题,贵族吗,就是有大把钱,大量时间的阶层,于是她们从李香君这里悄悄的学习如何饮食。
    其实李香君出身秦淮河,饮食上跟贵族还不同,可是朱媺娖可是公主,崇祯即使再穷,皇家该有的将就有时候还是得有的,起码在节庆的时候得有,朱媺娖可是深谙那一套的。
    后世的中国人失去了所有的贵族文化,不知道中国其实也是将分餐制的,以为是西方人发明的,也不想想,慈禧太后一顿饭吃两百个菜难道是自己一个个去夹的?不都是宫女给夹过来的,这难道不是分餐形式?
    而满清过去不过是游牧民族,蒙古人吃饭还用手抓呢,显然这些礼仪都是从大明皇宫中的宫女太监身上学到的。
    于是分餐制就这样在路易十四之前流传进了法国皇宫,当然还有制作繁杂精美的中国菜式,使节团走后,法国人用重金留下了厨子为他们工作了三年时间,学到了几分本事。
    另外还有喝茶。
    这个才是杨潮最关心的问题。
    程序繁琐,流程严格,花样繁多的饮茶文化自然也受到了欢迎。
    绿茶、红茶、清茶、花茶、不同种类的茶,要不同种类的茶具,甚至不同的水,无疑不彰显着精致,彰显着典雅,无一不跟贵族文化相契合。
    李香君走之后,欧洲对茶叶的需求猛增,连年十倍十倍的增长,不到十年就增长到了千万两白银份额,超过了丝绸和瓷器,成为第一大出口商品。
    之后李香君又在意大利几个名城、德意志几个邦国,北欧的丹麦、瑞典,最远到了波兰,用了一年多时间游览了几十个国家的宫廷。
    除了传播文化之外,她还带着另外的使命,那就是招募人才。
    从德意志的波西米亚招募到了水晶玻璃的工匠,从荷兰招募到了造船工匠,从英国招募到了铸炮工匠,从瑞士招募到了钟表工匠。
    还从荷兰和英国分别招募到了十多个科学人员,法国甚至专门派遣了皇家科学院一个交流团专门出访大明。
    如果没有李香君亲自去欧洲,仅凭荷兰是不可能吸引到这些人才的兴趣的,李香君一行人表现出来的文化,让许多人受到冲击,尤其在中国给西方印象最后的时代,让这些人终于下定决心到中国去一趟。
    不用说,此举对历史的影响有多大了,十年之内,杨潮就将西方自然科学系统的介绍到了中国,李香君此行居功至伟。
    不过李香君一行要回国还得两年时间呢。
    杨潮收不到任何消息,他当务之急是忙着处理皇帝问题呢。(未完待续。。)

第五百零四节 华夏会盟
    北京天坛。
    隆武八年,二月间凛冽的寒风丝毫不能压下众人的热火,朱慈烺穿戴着古皇帝的衣冠,在孔家老礼官的指引下,规规矩矩的进行着祭天的程序。
    观礼的使者众多,大明的势力中,李定国派他儿子前来,夔东军也派来了一批代表。
    国外势力中,朝鲜国王派了他的世子李焞,日本人派来了一个大佬,琉球派来了世子,越南阮主阮福濒也派来了年轻的儿子,越南高平莫氏派了王子来,柬埔寨派来了一个武将,暹罗派来了世子,缅甸的孟族、掸族都派人前来。
    就连荷兰人都派了一个代表前来观礼,可是越南挟天子令诸侯的权臣郑氏没有派人来,阮氏代表王子阮福顺、高平莫氏都联合起来打着不敬天子的大旗,要求所有会盟诸侯发兵讨伐。
    这个众代表已经同意了。
    尊王攘夷的旗号刚打起来,就有人这么不给面子。
    同时诸侯早就已经商定好,今后三年一会,十年一盟,用来解决各国之间的矛盾纷争,平时突发事件,可以启奏天子召开紧急盟会解决。
    这第一次会盟,各国就提出了许多问题来,朝鲜人提出了济州岛的问题,但是被杨潮以占领济州岛时,朝鲜还向满清效忠为由不肯交出来,朝鲜人说他们是迫不得已,反复挫伤了数次之后。杨潮才答应下来。这里可以还给朝鲜。让朝鲜人设官管理,但是已经圈占的马场算是私产不与收公,同时大明水师建造的海港交由水师管理一百年。
    朝鲜人哪里敢不同意,恰恰相反,他们的代表以此为外交上的大胜利,心中自得不已。
    随即朝鲜人就提出,反对日本人入盟,原因很简单。日本人不符合尊王攘夷这一条,因为日本国王僭称天王,华夏只有一个天子,未闻有一个天皇,日本人这是对天子的大不敬,朝鲜人甚至提出要发兵征讨日本这个不臣之国。
    杨潮随即提出来,要日本国王去掉天皇称号,而改由华夏天子册封为日本国王,但是日本人拒绝了,于是就被直接请出了盟会。
    可以说这又是朝鲜人的一大政治胜利。将世仇日本人驱逐出了华夏世界。
    其他国家都纷纷答应加入华夏世界,但是他们必须承担的义务是。尊王攘夷、锦衣华服、礼乐文章,也就是要按照华夏的制度,有需求的时候出兵,更改他们的服饰,暂时只要求他们更改官服,不惊扰民间,同时制定符合华夏文化的制度,杨潮愿意派出顾问帮助他们。
    很显然,这些条件,对朝鲜、琉球和越南来说不是问题,他们本来就符合要求,朝鲜临近中国基本上除了语言外都同化了,他们连史书都用汉子,年号都用中国的年号;越南历史上绝大多数时候都被中原王朝直接统治,更是留下了一整套的制度;琉球基本上也是靠着从中国引进人才才得以建立一个有组织的国家。
    但是柬埔寨、暹罗和缅甸的孟族和掸族这些受印度和中国文明双重影响,甚至受印度文明影响更多的国家,就不是太有利了,尤其是派出顾问帮他们改革制度的事情,更是影响甚大。
    可他们权衡之下还是答应了,换一身官服而已,大家下了朝还不是各穿各的,他们没考虑到的是,上层的喜好会慢慢影响到民间的。改革官制问题虽然很大,可能引起强烈的反弹,但是看看人家大明的强盛,就知道改革也是有好处的。
    只是没有利益他们绝对不会同意改革,他们得到的利益是华夏的保护,也就是安全感。
    入盟之国,不得互相侵凌,其实也就是约束了大明的武力。
    对一直被缅甸威胁的暹罗,被越南郑氏威胁的阮氏、莫氏,这都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一直靠大明保护才能存在的琉球,和刚刚复国的孟族和掸族更是需要这个安全。
    因此这些国家才答应下来。
    同时应该负担的责任还有,华夏之国互相通好,不得干涉民间的自由往来,也就是通商问题,其实暹罗这些小国一直都希望跟中国直接贸易的,他们可以出口粮食、木材、香料和各种特产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