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282章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282章

小说: 回到明末当军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杨潮心里其实真有这个想法,如果不能救出朱慈烺,那么让他战死在军中,也好过给清军利用大做政治文章。
    朱慈烺死了,拥立新君虽然麻烦,但是如果朱慈烺活着,却在清军手里,才更加麻烦。
    宋坤带着杨潮的口令,又骑马快速奔赴前线。
    许多男收到军令后,立刻组织攻击。
    此时明军驻扎在当涂城外,当涂城就是太平府的府城,城外姑溪河直通丹阳湖石臼湖,通过水路直接能够进入太湖。
    许多男六万大军,围三缺一,西面是长江,有江帆带领的大海船封锁江面和河口,北面许多男亲率四万大军,东面则是吕末同样带领两万大军,另外还有马兵、炮兵若干支援。
    杨潮的军令一到,江帆的海船率先开火,上百门红衣大炮猛轰当涂城。
    城外的炮兵也开始猛烈开火。
    一日夜,被炮舰和路上大炮联合轰击的当涂西北面城墙垮塌,许多男当即组织进攻。
    以大炮、方阵开路,步步为营,逼近当涂城。
    阿济格很郁闷,明军不会投降他想到了,但是这么狠辣,这么果断的进攻他,他着实没有想到。
    于谦的故事蒙古人、满人都很清楚,知道拿住一个大明皇帝,根本不可能让明朝官员投降,尤其是杨潮这种人物,更不可能因为皇帝被抓,而束手就擒。
    但是阿济格没想到,明军反而加速攻城,这不是逼着他杀朱慈烺吗。
    想到这里,阿济格不由阴笑,杨潮啊杨潮,没想到你还有不臣之心,阿济格把杨潮的攻击理解为杨潮根本就不在乎皇帝,甚至恨不能借清军之手除掉朱慈烺。
    阿济格根本想不到,杨潮从来就没有过忠诚之心,起码对皇帝这种生物没有什么忠诚,忠诚的只是民族、国家和历史,而不是个人。
    “撤吧!”
    看到明军攻势如此猛烈,虽然到现在,阿济格还是占据兵力优势,但是他不愿意硬拼,硬拼的结果太不好说了,他现在手里有朱慈烺这张王牌,就已经稳赢不输了,没必要冒险,他不是杨潮,现在是孤注一掷了,作为一个有底牌,输得起的大玩家,阿济格实在是没有必要陪杨潮这种输急眼的赌徒赌命啊。
    在阿济格的命令下,城破的时候,八旗大军率先撤出当涂城。
    许多男轻松攻入城中,几乎没有抵抗,斩杀了一大批降兵乱兵后,就占据了当涂。
    第一要务不是查看当涂的府库等物,而是派兵在城中寻找朱慈烺,当然一无所获。
    许多男也知道找到的可能性不大,于是立刻给杨潮发去请示,询问是不是继续追击。
    杨潮命令进兵。
    许多男攻到芜湖,清军依然未作抵抗,于是又攻陷了芜湖,但依然没找到朱慈烺。
    这时候杨潮命令他停止进攻。(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八节 郑氏抢先
    杨潮兵力太过有限,派出六万兵力追击,就已经是极限了,为此南京城都没有多少军队驻扎,而占一地就要守一地,推进的越远,兵力就越是匮乏。
    而且让许多男追击的主要目的是夺回皇帝,但是芜湖都没有找到,先让清军对朱慈烺很重视,怕是撤退的时候,朱慈烺是第一个撤退的对象,恐怕早在重兵保护下退到了更远处,那就失去了追击的意义。
    而且杨潮的军队实在是太疲惫了,已经处在一个极限,随时都可能发生崩溃等意外。
    第一次扬州战役,淮安战役,第二次扬州战役,短短几个月间,大军连续战斗,基本上没有休整的时间,早就一场疲惫。
    第二次打扬州,围歼多铎的时候,已经深深的体现出来,如果不是大军太过疲惫,怎么可能损失几万人才能剿灭困守孤山,而且已经被烟火折磨的士气低落的清军呢。
    军队太疲惫,则士气低落,士气低落则战力不足,十成能发挥出五成就不错了。
    而且经过一场接一场大战,杨潮军队折损太大,从扬州出发攻打淮安的时候,那可是十五万大军,而消灭多铎,从扬州回援南京的时候,就只剩下了十万之数,伤亡近五万人。
    必须立刻修养了,至少得一个月时间,让伤病恢复伤情,并且新招募士卒,组建二十万兵力,然后杨潮才有余力继续发动大规模战役。
    另外还有一大堆政务,朱慈烺被俘一事,清军恐怕已经运作了,还不知道产生的后果会有多严重呢。
    这是一个难题,一个非常大的难题,杨潮到底该怎么应对。
    朱慈烺是他亲手推上皇位的。现在朱慈烺被抓了,是不是该再次另立新君。
    这点对于杨潮没有什么难度,杨潮当年可是从北京带回来了四个皇子。都是崇祯皇帝亲生,虽然继承权上没有朱慈烺那么硬。但是朱慈烺跑了,被抓了,那么久给了这些弟弟机会。
    不过朱慈烺逃跑之后,南京文武百官逃跑的极多,几个皇子也跑了,但是幸运的是一个留了下来,崇祯皇帝第三子朱慈炯,他不但留了下来。而且就在杨潮家里。
    当时皇帝前夜逃跑,第二天南京城才知道消息,文官百官有的逃跑,有的想投降,有的在自杀,两个皇子也跑了,朱慈焕和朱慈炤都跑了,现在两个皇子还不知所终,杨潮不知道他们是不是跟着皇帝一起被俘了。
    但是这不影响杨潮另立新君,原因很简单。逃到自己家里的朱慈炯更有继承权,因为朱慈炯和朱慈烺一样,都是崇祯皇帝的皇后所生。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从崇祯皇帝论的话,朱慈炯是皇后所生,是嫡子,从朱慈烺这里论的话,朱慈炯是嫡亲兄弟。
    大明朝的继承原则,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有嫡子立嫡子。无嫡子才考虑立长子,无子的时候。又有兄终弟及的原则,因此无论是从崇祯皇帝这里。还是从弘光皇帝朱慈烺这里,朱慈炯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继承人。
    所以杨潮如果立他的话,应该说最不会引起别人说三道四。
    可是有人不愿意,朱慈炯本人不想做皇帝。
    这个朱慈炯单子比朱慈烺更小,当别人跑的跑,降的降,死的死,他不敢跑,不敢降,也不敢死,一头钻进杨家,托庇在他姐姐怀里。
    朱媺娖保护了弟弟,同时为另一个弟弟的被俘而伤心。
    这时候杨潮找定王朱慈炯商议监国的事情,希望朱慈炯在朱慈烺被俘期间,以监国的名义出来稳定局势,可是这时候朱慈炯本人吓得不敢答应,还找他姐姐说情,朱媺娖跟杨潮哭诉,说她们姐弟可怜孤苦无依,国破家亡不敢求大富大贵,但求苟活于世,希望杨潮不要把他弟弟推到火上烤。
    杨潮不由诧异,这个时代,想当皇帝的宗师多了去了,比如那个福王,历史上还有唐王、桂王,甚至鲁王都登基或者想要登基,过一把皇帝瘾,可没想到最有资格当皇帝的人,却死活不敢当皇帝。
    这个朱慈炯历史上是一个谜,自从北京城破后,他就消失不见了,无论是谁都找不到他,与此同时另一个皇子朱慈焕,虽然也东躲西藏,但是总是暴露行踪,显然一个人如果自己有心隐藏起来,是不可能被人发现的,那个朱慈焕显然是一个爱折腾的,而朱慈炯不知道躲哪里去隐居了。
    显然这是一个重视自己性命胜过权位的人。
    “公主,让定王监国,乃是为了大局。陛下被清军所执,天下人心不稳,唯有定王出面监国,才能安定天下人心!”
    杨潮向朱媺娖解释道。
    公主坐在一旁就是一个劲的哭诉:“定王年幼,如何能当此大任。且若定王监国,置陛下于何地?若陛下不是皇帝,对鞑虏岂非再无用处,鞑虏还能留着他吗?”
    说完朱媺娖又呜咽哭泣起来。
    站在朱媺娖的位置,她考虑是对的。
    朱媺娖虽然不是崇祯皇后所生,但是她母亲死的早,她婴儿时候开始,就是皇后抚养,自幼跟朱慈烺和朱慈炯两个皇子亲,三人的感情那是亲姐弟一般。
    现在一个弟弟被清军抓走了,一个弟弟托庇在她这里,她死活不能让这个弟弟在步那个弟弟的后尘,而且让这个弟弟当了监国,其实也就是准备当皇帝,那被清军抓住的朱慈烺怎么办,对清廷没有了作用之后,弄不好就只有一死了。
    朱媺娖绝对不愿意看到两个弟弟一个接一个被文臣武将利用,最后落一个悲惨的下场,更不愿意看到被抓的朱慈烺因此丧命。
    “你说过你绝对不会负我的,驸马我求求你了,不要逼他了。”
    朱媺娖哭求道。
    杨潮确实答应不会负她,那时候是让他去跟皇帝说自己纳妾的事情,现在朱媺娖搬出来了。
    其实最关键的还是当事人朱慈炯不同意,他自己不同意监国,还让他姐姐帮着他说话,在杨潮跟前哭哭啼啼,还说杨潮答应过她不会负她,连杨潮的承诺都搬出来了,让杨潮颇为无奈。
    妻子朱媺娖的态度,杨潮还不用太顾虑,最多委屈她一下,朱慈炯本人不愿意,杨潮却也不好强制他。
    其实杨潮跟妻子商量的目的,反而是希望朱媺娖能够劝劝弟弟,可没想到朱慈炯在杨潮之前就做通他姐姐的工作,让姐姐帮着说不要让人逼他监国。
    杨潮本人其实也很犹豫,上次让朱慈烺当皇帝,一开始杨潮是有求必应,凡是杨潮的奏疏基本上都会同意,可是后来竟然发展到了杨潮的意见,朝廷就一定反对的情况。
    杨潮知道自己的政治能力还很不足,或者说自己的政治认识跟这时代的人诧异太大,要么自己迁就明朝官僚,跟他们一样处事,要么就是强迫这些人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也就是独断专行。
    但是两者杨潮都不太乐意接受,跟官僚同流合污杨潮心理上难以接受,而要独断专行的话,杨潮知道这种后遗症太大,而且遇到的反对也太大了,文官集团绝对不会配合,而且杨潮不无顾虑,自己现在活着,手握重兵还好说,万一自己有个意外,家人会受到什么样的报复,看看张居正死后,张家抄家灭族,男丁发配,女子发卖,杨潮绝对不能接受。
    这两者之外,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学习杨坚、赵匡胤那样,直接自己篡位。
    可是杨潮篡位的话,名不正言不顺,反对声音肯定更大,长江以南估计除了自己军队能控制的地方,其他地方都会反对,弄不好不等满清打来,杨潮要先打一场内战。
    而且杨潮以武将身份,抛开大明皇室称帝,这个坏头一开可能会造成失控的局面,但凡手里有兵的将领弄不好一个个都称王称霸了,看看清末民国的时候,各个省宣布独立就知道这种后果了。
    打内战和各地军阀话、大混乱这种结局,杨潮都不想看到,就是曹操也不是直接篡位,还得扶持一个汉献帝做旗帜,就是害怕出现不受控制的局面。
    所以杨潮才想到让朱慈炯出面监国,自己掌握实际大权,但是朱慈烺本人不同意。
    杨潮也担心出现朱慈烺那样的情况,就是朱慈炯上台后,不但不配合自己,反而站在自己对立面,因此不愿逼他,而是先做思想工作为主,让文官不停的劝说,自己都开始做妻子工作,但是依然做不通。
    可就在杨潮犹豫不决的时候,江西和福建两地,却都出现了意外之事。
    朱慈焕在福建监国了,昭告天下,以弘光皇帝被俘,国不可一日无君为由,自己临危授命愿意肩负起中兴大明的责任来。
    “郑氏!”
    杨潮不由想到,郑氏集团还是走上推举皇帝,挟天子令诸侯的这一步。
    真是造化弄人,看来郑氏不仅仅甘于做一个海洋实力,向士大夫阶层迈进的努力,郑芝龙从来没有放弃过。
    但是这让杨潮为难了,朱慈焕的监国诏书已经送到,要自己接旨。
    郑氏做的好隐蔽啊,直到昭告天下的时候,才将朱慈焕推了出来。(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九节 大局为重
    杨潮并没有立刻接旨,他还在评估事态发展。
    之前整个天下都知道朱慈炯在杨潮手里,现在天下人也知道了朱慈焕在郑氏手里。
    之前一段时间,朱慈焕等皇子没有消息,大家都以为跟皇帝一起被俘了,大家其实寄希望于朱慈炯能够监国的,可是朱慈炯一直不同意,天下人却以为是杨潮不同意,甚至出现了怀疑杨潮有阴谋的声音。
    但是也有人知道不是杨潮不同意,而是朱慈炯本人不同意,死活不肯配合。
    比如南京的文臣们,王铎和钱谦益几乎天天登门劝说朱慈炯,但是朱慈炯死活不接受,大叹自己没有治国之才,表示天下应该给有德者居之,甚至不得不让人怀疑是不是杨潮想逼迫他禅让。
    于是不明所以的文臣们立刻改头换面,开始倾向于福建的悼灵王朱慈焕。
    郑氏的信使带着朱慈焕的诏书南到广东、广西,北到浙江、南直隶,许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