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回到明末当军阀 >

第222章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222章

小说: 回到明末当军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极其缺少杨潮需要的铁匠,木匠倒是有四十多个,泥瓦匠有四十多个,剩下十来个则比较稀少,比如有三个篾匠,一个箍桶匠,两个烧砖的,最特殊的是还有两个铸钱的。
    询问了一下临清官吏才知道,这烧砖的跟铸钱的并不简单。临清的砖十分有名。
    临清砖“击之有铜声,断之无孔”,是上好的砖。大明朝定为贡砖,修建皇宫、皇陵,城墙都用临清的砖,大明朝在临清设置工部营缮分司,建了两百座砖窑。
    杨潮猜测,临清的砖之所以后,未必是因为临清的砖匠技艺高人一筹,恐怕跟当地的土质有关,就跟景德镇的瓷器好一样。但是这种资源禀赋却让当地的特殊技艺发展起来,经过几百年的积累。临清的砖匠技艺肯定就跟景德镇的烧瓷工匠一样独具一格了。
    铸钱的工匠则是因为崇祯皇帝在临清开设了铸钱局有关,临清沟通南北地理位置重要。而且又是商贸重镇,因此缺钱的崇祯想尽办法弄钱,中国古代的朝廷经济观念往往很差,不懂得利用经济手段,缺钱的时候往往急功近利,还有什么比铸钱见效更快呢,所以崇祯在临清开设铸钱局,才有了这些铸钱工匠。
    只是烧砖和铸钱杨潮一时也用不上,他没打算在临清呆多久,临清过去的地位确实重要,但是今时不同往日,经过满清劫掠,这座城市几乎被摧毁了,城内的人丁现在只有两三万,加上马上李自成肯定也会派人来攻打山东,靠这座城市是没有什么防御能力的。
    南边的济宁和更南边的徐州都比临清更有优势,杨潮更倾向于徐州,因为他留在临清的目的最主要的还是观望一下,他现在最重要的是要赶回南方稳定局势,当然如果淮安能够掌握的话,比济宁要更好一些,总之现在的临清实在是没有分量。
    所以杨潮也不打算重开砖窑,也没有时间修复临清的城池。
    接着杨潮又在难民中竟然招募到了三百多个工匠,这里面就有三十多个急需的铁匠了。
    立刻组织人手打造兵器,鸟铳是暂时造不出来了,但是打造一批长枪还是没有问题的。
    跟南方的快马往来不断,金堡南下过去了十天,杨潮对这个人的能力倒是很满意。
    说金堡能力强,倒不如说他战斗力强。
    杨潮发现此人胆子甚大,在淮安对知府路振飞极不客气,怒斥路振飞无君臣礼,明知太子就在临清,竟然不亲自去迎驾,扯着皇太子的虎皮,他占足了道义的优势,就差对淮安府的官员破口大骂了。
    在淮安之前,济宁、徐州等府的官员们早都领教过了,两地都在金堡的逼迫下派出了代表来临清迎接太子,杨潮就是在等淮安的结果,如果淮安短时间内依然观望,杨潮就会带着太子坐镇徐州去了。
    淮安府官员也很困扰,法理上来说,既然皇太子活着,那当然应该皇太子监国,甚至登基的,但是此前大家都以为皇太子死了,刚刚福王才监国,诏书刚刚颁布,很多地方还没有传到,现在改奉太子,肯定会造成混乱,给人以可乘之机。
    而且淮安的文官们,还是想跟南京的文官保持一致,希望南京先讨论出结果后,他们在做决定,此时被金堡这么一逼,顿时是两头不是人。
    同时在王潇和杜守昌的帮助下,金堡在淮安的活动声势很大,跟各路势力宣扬皇太子,亲自保证皇太子确凿无疑是真太子,并且拿出一份份誊抄的崇祯密旨给大家看。
    路振飞为首的官场虽然没有表态,可是其他人物都纷纷的站队了,有相当多商人开始投效。当然他们并没有公开,只是暗中支持一些物资而已,显然这些人依然不敢卷入权力争斗中。他们只想多一条路而已,换句话说。此时暗中支持太子,是给日后留一条路,恐怕另一方面他们也在向福王示好呢。
    杨潮很理解这些商人的举动,他不要求这些人立刻跟福王决裂,只要这些人中立就好,他现在是尽可能的减少敌对势力,只要福王老实的将权力交给太子,杨潮相信名正言顺的崇祯皇子压在南京。足可以让东林党跟其他党派不至于内斗过甚。
    除了跟淮安联系,南京也在跟杨潮互通消息。
    赵康继续坐镇南京,将两万去过浙江的民夫组织起来,开始让老金进行训练。
    虽说没有什么战斗力,但这数量还是很唬人的,再加上杨潮的名头,只要南京那些文官一想新江口还有杨潮两万军队,大概也会掂量一下最后斗争的胜负,早作决定的吧。
    赵康也确实是一个红人,各路人马明里暗里跟他联系。
    “太子之事可是当真?”
    史可法再三向赵康确认。
    赵康表态:“我家大人说的。那肯定是真的。”
    赵康虽然说的态度确凿,但是在没有明确认定后,史可法依然拿不定主意。断绝力不够的缺点这次害苦了他,可他依然没有吸取教训,依然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
    “如果皇太子真的南下,那自然是应该迎奉太子的!”
    史可法这点上十分坚决,他就是担心杨潮找人冒充太子,他心里始终对杨潮上次想尽办法北上一事有些警觉,说到底杨潮是一个武将,他不敢保证这时候杨潮不生出二心。
    “赵千总,能不能请杨大人将密旨送回南京。让内阁确认呢?”
    史可法问道,他觉得这是最直接的方法。如果内阁确认无误,自然就该去迎奉太子。
    但是他把事情想简单了。
    赵康笑道:“密旨事关重大。关系太子身份,若路上有失,怕谁都担不起责任。”
    其实就是给了内阁,赵康也不觉得妥当,现在的内阁说起来是福王拉起来的,谁知道他们的立场呢,密旨给了他们,万一他们毁掉会怎样?
    史可法叹了口气,见不到密旨,他就不能确信,不能确信他就无法决断。
    除了史可法,东林党也暗中联系赵康,希望通过赵康让杨潮尽快回京,钱谦益甚至私下表示东林党全力支持太子登基。
    另外还有镇守太监韩赞周,锦衣卫指挥使冯可宗等权力人物支持太子。
    只是此时四镇总兵,兵部尚书马士英态度暧昧,正是他们的鼎力支持福王才上位,要是换一个皇帝,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们恐怕不被打压,也不会被重用了。
    总之文官中,跟福王有新仇旧恨的东林党是支持太子,或者说支持杨潮的,但是偏稳重的其他文官还在观望,大多是希望看到密旨后定夺。
    真正的阻碍是手握重兵的马士英和四镇总兵。
    当然这些反对势力也有派人跟赵康联系,只是没有表态,算是给他们留一条后路。
    马士英通过自己的妹夫,也就是跟杨潮关系密切的杨文骢暗中联系过赵康一次,没有表态只是探听太子真实与否。
    四镇总兵中一开始支持东林党,最后转而支持福王的山东总兵刘泽清也派出代表,表示他一直对杨潮这样的猛将十分敬仰。
    其他三镇完全没有跟赵康联系,怎么看他们都已经绑定在了福王一系上。
    除了东林党外,还有人让赵康想办法通知杨潮赶快回来,而这个势力最不好得罪,因为这股势力是杨潮的父母,母亲嚷嚷着让杨潮赶紧回南京,别在北方待着了,而且还说,让杨潮回来立刻成亲。(未完待续)

第三百一十三节 太子的仁义
    董小宛彻底搬出了金钗楼,金钗楼隔壁的河房几年前就被他买下了,跟母亲住在哪里。
    但是这次搬出金钗楼,她却是直接搬进了杨家。
    杨家老夫人赵兰已经表态,给杨潮取一房妾室,就是董小宛。
    董小宛的夫人路线终于收到了效果。
    此前董小宛就深的杨夫人喜爱,但是碍于她青楼女子的身份,虽然有心让杨潮纳妾,却总是下不定决心,如果杨潮愿意,她不会反对,如果杨潮没有意思,她却不会强迫。
    但是这次改了主意,她决定无论如何,杨潮一回来,就给杨潮纳妾。
    于是四月末一个子夜,派轿子将董小宛接到了杨家,算是正式将她当成了杨家人。
    董小宛的成功让李香君伤透了心。
    她是南京名妓中年纪最小的一个,也最简单,她看上杨潮完全是因为感觉。
    而往往这种单纯的感情最让人伤心。
    董小宛住进杨潮的夜里,李香君却喝的酩酊大醉。
    她的好友顾湄陪着一起喝酒。
    大骂董小宛心机深重。
    顾湄一个劲的抱怨,将董小宛的所作所为贬的一钱不值。
    杨潮北上勤王,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身死的消息传到南京,立时一片哀鸿,有的文官给崇祯守孝,有的文人哀叹国家败亡,甚至有老百姓也感觉亡国了。
    可是人在遇到打击的时候,往往比他们想象中要坚强的多,第二天醒来,大家还是该过日子过日子,老百姓们还是该干活干活,敢吃饭吃饭,文官们开始谋划迎立新君,割据江南守住半片江山的事情。
    但是杨家却始终紧张无比,因为北京城坡,大明亡国的消息传来。 '800'杨潮却一直没有消息。
    赵兰再次带着家人到处祈福,处处许愿,上次许愿后,杨家老爷杨勇还觉得老婆花钱太多了。可是这次他却一点都不可惜钱,非常支持老婆去各个庙里许愿。
    董小宛这时候就天天跟着杨夫人和杨小姐,从这个庙到那个庙,从道士庙到和尚庙。
    杨家许愿无非是对神仙说,如果杨潮没事了。愿意捐钱修一下山门,或者修一条路,或者给神像镀一层金箔。
    可是董小宛也许愿,他说如果杨潮平安归来,她愿意减寿十年!
    董小宛的许愿让杨夫人大受感动,也终于下定决心将董小宛接到了家里,同时告诉她的亲家董母说,以后再也别让女儿去金钗楼唱曲了,给了董母一大笔彩礼,也不要嫁妆。
    董小宛算是彻底淡出了文艺界。
    但是她的手段。让文艺界的其他名妓十分不齿,此时整个南京名妓圈子,都站在了李香君一边。
    李香君看中杨潮的事情,早就传开了,就连已经跟青楼很少来往的杨潮都听说过了,更何况其他人。
    只是大家都看着杨潮很忙,一年中竟然有大半都在外面,回南京后也大都待在军营中,因此才没有跟李香君发展起来,可没想到董小宛捷足先登。而且走的是夫人路线,这让这些向来对感情直率和直接的乐户子弟们十分不满,认为董小宛坏了规矩。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是人家正常人家的。青楼风流女子就该敢爱敢恨,虽然最后只是做妾,但却要讲一个你情我愿,你这巴结杨家夫人算怎么回事。
    顾湄骂够了董小宛,随即劝说李香君考虑一下侯方域。
    李香君却摇头拒绝,表示他想等杨潮回来。最后跟杨潮见一面。
    杨潮此时远在千里之外的临清,并不知道有人在为他伤心,杨潮此时心情正好。
    “恭喜殿下,淮安派人来迎驾了!”
    杨潮进入皇太子房中,特地向他报喜,同时催促皇太子准备一番,准备移驾淮安。
    金堡软硬兼施,终于说服了淮安府。
    路振飞派出了一个通判前往临清迎驾。
    其实路振飞也没有办法,他是想等南京的决定的,可是架不住他手下的官员们经不住诱huo,今天一个主薄,明天一个典史,后天一个知县的,全都向金堡投诚表示支持太子了,他在不站队就要被架空了。
    淮安下辖海州、邳州二州和山阳县、清河县、安东县、桃源县、盐城县、沭阳县、赣榆县、宿迁县和睢宁县九县,其中海州知州第一个投效,接着就引起了连锁反应,几天之内一州九县纷纷表示要迎立太子,既给路振飞进言,又直接绕过路振飞向金堡示好。
    路振飞此时要是还压着,就要引起众怒,他发觉淮安守备已经在准备动手,推翻他了。
    所以路振飞在大势之下,也果断的改换门庭,将南京朝廷扔在了一边表示拥立太子了。
    淮安迎驾的官一到,杨潮立刻命令大军出发。
    不止是大军,还有临清聚集的三十万难民。
    杨潮收到消息自然比淮安的官员早到了几天,因此提前张贴告示告诉难民,表示太子即将南下,愿意跟随的,路上会给粮米。
    这些难民大多数都是京畿一带的,少部分是山东的,但是这段时间越来越乱的情况,让他们回家的希望很渺茫,绝望之下,相当一部分当即就表示愿意跟着太子走。
    有人出头之后,其他人也不在观望,最后绝大多数都愿意走。
    杨潮派人将这些人编队,希望路上不引起麻烦。
    还好这些人都是有首领的,人是群体动物,聚集在一起后,自然而然的会出现一些头领,或者是某个强壮的人,或者是某个德高望重的人,然后其他人就主动依附,当然更多的则是各个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