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的明末生涯 >

第251章

我的明末生涯-第251章

小说: 我的明末生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天,我在这里保证,今年年底之前,保证山陕总督府的各种税收总额突破三千五百万两白银……加上虎豹军两次出击蒙古的战争红利。今年年底之前,也就是剩下的五个月时间,总督府至少还有两千五百万两白银可用……”
    “明年一年时间,我保证山陕两省的税收总额突破四千五百万两……再加上两省数百万屯民陆续偿还的总督府欠款,总督府明年可以动用的银子,绝对在五千万两以上……”
    “至于以后的情况,我敢这么说,总督府的税收,只会越来越多……”
    听到这里,卫征也忍不住发出一声惊呼,对着周老反问道……
    “这么多,周老,你会不会搞错……”
    周老摇了摇自己脑袋肯定道:“大帅,我敢在这里下军令状,绝对不敢有丝毫的妄言……在这些税收中间,除了最基本的粮税和商税外,随着山陕两省粮食的不断增产,物价不断下降,外贸司从全国各地的收入,也会变得越来越高……”
    卫征的眼睛一亮,对着周老反问道:“本帅似乎有点明白了……周老你的意思是,控制山陕两省的所有粮食,把粮食降下来。而后,低价从百姓手中买粮,然后再把粮食送出山陕两省,以高价卖出……”
    周老大声肯定道:“大帅英明,不仅仅粮食,牛羊牲畜,都可以给我山陕两省赚回大量的银子……”(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九章 盐价
    山陕两省军政两界开始进行大规模军政改革,人员调整的时候。
    代表朝廷前来同山陕总督府进行谈判的王忠颖,虽然是文人出身。但是,为了尽快解决朝廷的燃眉之急,文人出身的他,仍然一路快马加鞭,赶到大同府。
    山陕总督府会客厅,面对老熟人王忠颖,卫征脸上仅仅闪过一丝诧异后,就恢复平静。而后,对着王忠颖直言了当的问道。
    “王大人,你可是皇上的左膀右臂,这么着急来我山陕总督府,不出意外,一定是朝廷除了什么事情?说吧,皇上让你过来,又有什么事情?”
    清楚卫征性格的王忠颖,没有进行隐瞒,直接将朝廷这段时间的所作所为,朝廷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和巨大压力给说了出来。
    随后,一脸诚恳的说道:“卫大帅,实不相瞒,本官此次奉旨前来大同府,一是希望卫大帅能帮助朝廷度过眼前这道难关。二是给卫大帅送好处来了…。”
    对于王忠颖的第一个要求,卫征直接忽略不计。
    但是,王忠颖的第二个目的,给自己送好处,却吸引了卫征的注意力。
    上次的常委会上,副总理周老虽然做了保证,一定满足虎豹军十几万大军所需的所有粮饷。但是,卫征并不满足于此…。。
    在卫征眼里,山陕两省有限的税收,除了满足虎豹军十多万将士所需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那就是满足百姓所需…。。
    所以。对于卫征来说。山陕总督府的收入是越多越好……
    不过。当卫征的一双眼睛,因为王忠颖所说,迅速向外射出两道精光的时候。朝廷目前所面临的困难局面,直接浮现道卫征脑海。
    随后,对着面前王忠颖,略带嘲讽的反问道:“好处…。王大人,本帅没有听错吧…。现在的朝廷,连各地驻军的粮饷都摆不平。还有能力给本帅好处?”
    “当然,只要卫大帅愿意帮助朝廷度过眼前这道难关,朝廷就有办法给卫大帅好处…。熟话说得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不管朝廷现在的局面多么难,朝廷毕竟是朝廷,管理着整个大明朝十几个省份,上百万军队……。”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说得好…。。”卫征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后。
    对着面前王忠颖,一脸感兴趣的反问道:“既然如此,本帅真要好好听一听,现在的朝廷。到底还能给本帅什么好处……”
    王忠颖脸上闪过一丝自信后,大声回答:“本官知道。山陕两省的所有收入中,精盐和玻璃镜两项,占据了非常大的比例…。”
    “不过,本官也相信,现在的卫大帅,一定在考虑,怎么在全国范围内销售精盐和玻璃镜。将精盐和玻璃镜的销量提高到最大,赚取更多的银子……”
    听到这里,卫征如果还不明白朝廷的小算盘,那卫征这个山陕总督就白当了。
    在王忠颖的注视下,直接反问道:“本帅明白了,朝廷打算帮助本帅销售经验和玻璃镜…”
    王忠颖大声肯定道:“是的,放眼整个大明朝,也只有朝廷有这个实力,将卫大帅生产出来的精盐和玻璃镜,销售到大明朝的每一个角落…。。”
    “所以,同朝廷进行合作,最终获利的,一定是卫大帅……”
    听到这里,卫征直接心动了。不过,卫征并没有马上给王忠颖一个回复。
    因为,作为虎豹军最高统帅,卫征非常清楚,自己和朝廷之间的这种合作关系,根本保持不了太长时间。早晚有一天,自己还会和朝廷处于对阵状态。
    所以,无论如何,都不能将自己的两大经济命脉,全部掌握在朝廷手中。
    于是,一个想法,迅速浮现到卫征脑海。
    在王忠颖的注视下,果断开口道:“本帅可以同朝廷进行合作,有银子一起赚。但是,本帅有一个要求。只要朝廷同意这个要求,本帅现在就可以做决定,同朝廷合作…。”
    王忠颖的眼睛一亮,一脸急切的追问道:“什么要求?”
    “本帅给朝廷供应精盐和玻璃镜的同事,也会向周边所有商人供应玻璃镜和精盐。也就是说,本帅不允许朝廷垄断整个大明朝的精盐和玻璃镜销售取代…。。”
    “有了上一次的经验教训后,本帅必须要慎重,不能把所有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里。”
    “当然,王大人你也不要太担心,本帅给朝廷的精盐和玻璃镜价格,绝对低于普通商人。”
    “所以,只要朝廷不进行恶意竞争,最终掌握精盐和玻璃镜市场的,仍然是朝廷。最终赚钱的,仍然是朝廷。至于那些商人,根本不可能是朝廷的对手……”
    “另外,精盐给了朝廷后,就属于所谓的官盐。也就不需要向原来那样,偷偷摸摸的在私底下进行销售。既然如此,精盐的价格,就要进行适当的提高…。”
    “所以,从今以后,朝廷从本帅手中提取精盐的价格是,每担十五两银子。至于普通商人的价格,则是每担十六两银子……”
    “这么贵…。。”听完卫征所说,王忠颖下意识发出一声惊呼。
    卫征没有丝毫犹豫的冷笑道:“贵吗…。据本帅所指,在朝廷同本帅进行军事对峙的一个月时间内,京城精盐的价格,已经从当初的十五两银子一担,涨到如今的二十五两银子。”
    “本帅开始想全国各地输送精盐后,及时价格有所回落,也不可能回落到当初的十五两银子一担。所以,不管怎么样,朝廷都有赚头…。。”
    “再说了,如今的大明朝,用精盐的都是官绅地主…。这些人有的是银子,至于怎么将他们手里的银子掏出来,就要看朝廷诸位大人的能耐了…。。”
    “除了精盐意外,从下个月开始,本帅已经控制的山东半岛,还会以二两银子一担的价格,向大明各省销售没有任何杂质,比普通粗盐更加洁净的海盐…。。”
    “如果朝廷想要,本帅也会以同样的价格,卖给朝廷,让朝廷帮本帅销售这些海盐。”
    “至于玻璃镜的价格,本帅可以肯定的告诉王大人,价格绝对比当初供应皇店时候的要贵一些。至于具体价格,届时会有专人跟朝廷具体谈判……本帅就不多说了。”
    听完卫征所说后,王忠颖直接闭上嘴巴。
    因为,卫征所说全部属实…。。
    即使朝廷以十五两银子一担的价格购买精盐,仍然有非常大的赚头。
    但是,有了那些商人同朝廷进行竞争后,朝廷卖出的价格,明显不能太高。否则,精盐生意,就会全部落入那些商人手中。
    不过,不管怎么样,一担精盐赚取一两银子,还是必须的。
    当然,清楚大明朝人口数量的王忠颖,绝对不会小看这一两银子。
    别的不说,仅拥有人口几十万人的京城,一年所需要消耗的精盐就在五万担上下,更何况整个大明朝…。
    按照王忠颖的顾及,只要朝廷将精盐销售到大明的每一个角落。凭借大明朝的那些官绅地主,一年消耗一百五十万担精盐,绝对没有丝毫问题。
    一百五十万担精盐,对于朝廷来说,就是一百五十万两银子。
    更加重要的是,这还仅仅是精盐一项的收入。
    如果算上更加赚钱的玻璃镜,一年多出三四百万两银子,都不在话下…。。
    每年三四百万两银子,对于早就入不敷出的朝廷来说,绝对是一大笔收入。
    想到这里,王忠颖心里,直接露出一丝不为人察觉的笑容。
    但是,让王忠颖没有想到的是,朝廷虽然从中占了不少便宜。但是,真正赚钱的却不是朝廷,而是坐在面前,表面上看,仍然一脸平静的卫征。
    一担精盐十五两银子,一百五十万担精盐就是两千多万两银子。
    要知道,自从莱州湾延长开始出产海盐后,山陕总督府每出产一担精盐的成本,已经缩减到五钱银子。也就是说,一百五十万担精盐的成本,连八十万两都不到…。。
    这样算下来,山陕总督府光精盐一项的收入,就达到两千多万两。
    当然,这些都只是暂时的。
    打算对整个大明盐业进行改革的卫征,并不打算让大明的盐价继续这个一路高飞下去。
    现在之所以定这么高的价格,完全是为了赚取大明朝那些官绅地主的钱。
    等自己有了足够的实力以后,山东半岛的各大延长,可以出产足够的海盐后。卫征就会着手进行自己早已经想好的盐业改革。
    到时候,整个大明朝对精盐的消耗,一定会大幅度降低。
    不说一百五十万担,也许连五十万担都不到。
    不过,即使如此,卫征也可以通过普通海盐,赚取利润不低于精盐的大笔银子。
    因为,莱州湾出产的海盐,品质上虽然远远超过大明市场上的粗盐,但是,他的成本,却低到一个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数字…。。
    晒制一担海盐的成本,竟然连三分银子都不到,近乎于无……
    也就是说,总督府卖出去一担海盐的存利润,几乎达到惊人的二两银子。
    按照大明一亿五千万人口进行计算,一年至少需要两千万担。按照二两银子一担海盐的利润进行计算,就是整整四千万两银子,远远高于精盐收入。(未完待续。。)

第四百五十章 黄太极的担忧
    当然,对于这些事卫征只会在自己心里偷笑,不会说出来。
    短暂沉思后,已经得到自己想要结果的卫征,继续开口问道:“朝廷给本帅的好处,本帅接下来了……一句话说得好,任何时候都没有免费的午餐。说说吧,朝廷有什么事情要本帅帮忙?只要本帅能做到的本帅一定做到……”
    王忠颖没有放过这个机会,赶紧开口回答:“卫大帅,按照上次我们之间的谈判,三个月后,山陕总督府应该向朝廷上缴一年的税收……朝廷希望,山陕两省能提前上缴这些税收。当然如果山陕总督府没有银子,用粮食代替也是可以的……”
    “据本官所知,因为山陕两省大力兴休水利,无论是民田,还是屯田,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丰收。本官相信,卫大帅一定会体谅朝廷的难处,帮朝廷渡过眼前这道难关……”
    三百万两白银,按照京城的目前粮价,就是六十万担粮食……
    对于获得前所未有大丰收,手中握着数百万担粮食的卫征来说,这些将士的确不算什么。但是,卫征并不打算就这么便宜朝廷。
    想了想后,对着王忠颖回答:“三百万两白银,按照市价,全部折算成粮食,就是六十万担……这些粮食本帅可以轻而易举的拿出来,也可以马上给朝廷……”
    卫征话说到这里的时候,一抹发自内心的笑容,已经浮现到勉强王忠颖脸上。
    但是,卫征接下来的这句话。直接让他刚刚浮现到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下来。
    “但是。朝廷必须弥补本帅提前三个月上缴税收所带来的损失……”
    “损失……”脸色瞬间凝固下来的王忠颖,带着满脸不解,开口反问道。
    卫征脸不红,心不跳的开口肯定道:“对,就是损失……”
    “三百万两,可是一笔数额很大的银子……如果本帅是商人,完全可以在三个月内,把三百万两变成四百万两。不过。看在朝廷帮助本帅销售精盐和玻璃的份上,本帅就不要那么多的补偿。但是,一点不要,又不是本帅的性格。”
    “所以,只要朝廷愿意,本帅站在就可以把这些粮食交上去。但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