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的明末生涯 >

第227章

我的明末生涯-第227章

小说: 我的明末生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这种抢购并没有持续太久,各大粮店就以粮食告罄为由,停止卖粮。
    第二天,这些粮店虽然照常开门,但是,粮食的价格,已经涨到惊人的十两银子一担。
    大同城内的百姓虽然觉得粮价有点太高了,但是,经历了昨天的哄抢后。他们虽然充满了抱怨,但是,仍然不顾一切的拿出银子,开始抢购价格已经虚高的粮食…。。
    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内,粮价几乎一天一个样,很快就涨到惊人的十五两银子一担。
    这个时候,一道平稳粮价的命令,忽然从总督府传了出来。
    为了稳定粮价,总督府决定以十两银子一担的价格,无限量向山陕两省百姓卖粮…。。
    面对总督府忽然亮出来的杀手锏,那些哄抬粮价的商人,并没有放在眼里。
    在他们看来,总督府的粮食都要用来供应山陕两省的数百万屯民,根本没有多余粮食卖给普通百姓。即使有,也非常稀少。
    只要把总督府有限的粮食全部收购过来,总督府就不再有办法,阻止粮价上涨。(未完待续。。)

第四百零八章 价格战
    抱着这种想法的粮商们,马上开始了一场针对官粮的收购大战。
    两千担,一万担,五万担,二十万担……
    短短五天时间内山陕两省境内的各大粮商,就从山陕总督府手中,以十两银子的价格,购买了整整二十万担粮食。
    亲自主导这场商战的外贸司周老,听完部下汇报后,平静的脸上,直接浮现出一丝冷笑。
    自言自语的说道:“二十万担粮食,按照十两银子一担的价格,就是两百万两银子。但是,以老夫的了解,这些粮商手里的银子全部加起来,上千万两,还是有了……”
    “所以,要想让他们在这场商战中血本无亏,必须要把他们手中剩下的八百万两银子给掏出来。”
    “为了这个目的,完成大帅交给我们外贸司的重任。老夫决定,再想办法给那些粮商加上一把火……”
    说到这里,周老的脸色,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严肃给覆盖。
    对着眼前部下大声命令道:“明天继续卖粮,但是,为了给这些粮商一种我们快要撑不住,总督府储存的粮食快要买完的假象,从明天开始,粮价直接从原来的十两银子一担涨为十二两银子一担。“
    官粮涨价的消息,刚刚在山陕两省传来,一道对总督府非常不利的流言,就好像瘟疫一样,迅速在山陕两省传递开开。
    “因为连续放粮,再加上总督府放出去的大部分粮食都被粮商买走。准备囤积起来进一步哄抬粮价,赚大钱……总督府粮仓内剩下的粮食,已经所剩无几,不得不涨价……”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自己必须要抓紧最后时间,尽可能多得囤积粮食,以应对粮价的新一轮暴涨。与此同时,他们对那些带头哄抬粮价的粮商,也随之充满恨意。
    而对于那些粮商来说,粮食涨价的事实和民间流言。直接应证了大家当初对山陕总督府的推断……
    除了养活山陕两省数百万屯民。总督府手里,已经没有多余的粮食来控制粮价。
    于是,为了完成朝廷给他们下达的秘密任务,为了赚银子。这些粮商。同样抓住最后一点机会。大肆从山陕总督府收购粮食……
    然后。等到总督府没有粮食后,以更高的粮价卖出去,赚取大比大笔的银子。
    在这些粮商的疯狂收购下。短短三天时间,再次有五十多万担粮食,进入山陕两省所有粮商的仓库。
    这个时候,总督府卖粮的价格,再次迎来了新一轮暴涨,十五两银子一担,足足是商战前的三倍。
    面对高价,非常自信自己判断的粮商们,并没有丝毫退却的意思……
    再次拿出银子,从总督府手中买回整整二十万担粮食……
    就在所有粮商都把家里的银子换成粮食,准备等山陕总督府无粮可卖时大赚一笔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表面上已经无粮可卖的总督府,竟然在第二天再次打出了卖粮的招牌。
    不仅如此,总督府打出的粮价,竟然出人意料的低到五两银子一担。
    当然,打出低粮价的同时,一个消息,也随之被总督府放了出去。
    “总督府已经从江南买回来一百多万担粮食,足够山陕两省一千多万百姓坚持到秋粮收获,请山陕两省百姓不要惊慌,不要哄抬物价……”
    刚开始听到这些消息的时候,山陕两省境内,无论是官绅地主,还是普通百姓,都不敢相信。因为,朝廷封锁山陕两省,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如此局面下,山陕总督府怎么可能从江南买粮食,运进山陕两省。
    难道朝廷驻防在山陕两省的数十万军队,在虎豹军面前都是摆设?
    不过,当他们真的以五两银子一担的价格,从总督府买到粮食后。
    他们心中的各种怀疑,马上就消失得一干二净。取而代之的,就是发自内心的兴奋。因为,按照山陕总督府所说,从今以后,山陕两省,再也不需要为粮食的事情发愁了。
    普通百姓事高兴了,但是,那些囤积了大量粮食的粮商们,却是欲哭无泪……
    在长达七八天的粮食收购中,他们已经用尽了家里的所有银子。所有粮商,都指望仓库内堆积如山的粮食,给自己赚取更多的白花花银子。
    然而,山陕总督府今天的这个动作,不仅让他们想要赚银子的希望破灭,还会让他们血本无归。
    因为,他们堆积在仓库内的粮食,都是花高价从总督府手里买的。
    如果以五两银子的价格卖出去。他们每卖出一担粮食,就会亏损五两以上的银子……
    如此情况下,这些本来就抱着在这场哄抬粮价的过程中,大赚一笔的粮商,当然不会以如此低的价格,将粮食卖出去。
    他们在等,等一个希望,希望虎豹军穿出来的这个消息,仅仅是为了稳定民心。实际上,山陕总督府手里,并没有足够可以稳定粮价的粮食。
    然而,他们在第二天,不仅没有等来想象中的希望,反而等来了更大的绝望。
    总督府的卖粮价格,竟然再一次下跌,和一年前山陕两省的粮价持平,变成出人意料的四两银子一担。
    面对已经出现下跌趋势的粮价,一些实力不太雄厚的粮商,为了将粮食变成可以进行流通的白银。不得不拿出粮食打出和总督府一样的价格,还是卖粮。
    但是,经过这段时间的哄抬粮价后,这些粮商在百姓中的印象,已经降低到最低点。
    所以,即使他们打出四两银子一担粮食的价格,粮铺也是无人问津。
    对粮商充满恨意的老百姓,即使到总督府多等一等,购买粮食,也不到普通粮商手里购买粮食。
    如此情况下,为了将粮食早日变成银子,这些粮商,不得不在四两银子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降价……
    有一句话说得好,在中国,无论做什么事情,都缺少带头的……但是,只要有了带头的,其他人就会蜂涌着进行跟风。
    眼前仓库中囤积了大量粮食的粮商们,同样如此。
    当他们看到一些同盟,不惜亏本的将粮食换成银子后,他们也开始着急了。
    作为山陕两省的粮商,他们非常清楚,山陕两省的屯田情况。
    在他们的计划中,不管是哄抬粮价,还是囤积粮食,赚取更好的利益,都只能在秋粮收获前的一个月进行。
    现在,距离秋收已经只剩二十天不到。如果自己不能在二十天内,将堆积在仓库内的粮食卖出去。一担秋粮收获,就是给他们再大的能耐,也没有办法继续卖粮。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花高价买回来的粮食,一点一点发霉,亏损的血本无归。
    于是,一个艰难的选择,直接摆在他们面前……
    继续抱着高价粮不卖,很可能亏得血本无归……如果以现在的价格将粮食卖了,同样会亏得非常严重。但是,至少还能收回一些银子,不至于倾家荡产。
    于是,越来越多的粮商,开始以低价格卖粮。
    不仅如此,为了尽可能早的将粮食卖出去,减少亏损,他们的卖粮价格,也变得越来越低。仅仅一天时间,就从三两九钱银子一担,突破为三两五钱银子,而且还有进一步下跌的趋势。
    此时此刻,任谁也想不到,当初还联合在一起,互为同盟,一起哄抬粮价的粮商们。此时此刻,为了利益,为了减轻自己损失,已经在无形之中,变成竞争对手,不断压低昔日同盟的卖粮价格,将自己手里的囤粮给卖出去。
    这个时候,山陕总督府,已经在无形之中,掌握了山陕两省粮价的控制权。
    作为外贸司司长,周老没有放过这个痛打落水狗的机会。
    时间刚刚过了一天,各地粮商才卖出去不到五万担粮食的时候。山陕总督府,直接标出了三两银子一担粮食的更低价格。
    面对总督府手中源源不断的粮食,面对总督府越来越低的粮价。粮商们不敢想象,粮价到了明天以后,还会不会进一步下跌……如果继续下跌,自己还要亏损多少银子。
    所以,为了让手里的粮食尽可能保值。
    总督府三两银子一担粮食的价格刚刚打出来,那些粮商就先后打出二两九钱银子,二两八钱银子,甚至于二两五钱银子的价格……
    让这些粮商没有想到的是,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有一个习惯,那就是买涨不买跌。
    面对越来越低的粮食价格,山陕两省的百姓,反而变得犹豫了,不再买进粮食……
    粮食价格经过连续下跌后,所有百姓都在期盼着第四次,乃至于第五次下跌。
    所以,普通百姓都在等,等更低的粮价,然后再出手。
    面对这种情况,最着急的,仍然是那些手握大量越来越不值钱粮食的粮商。
    就在他们带着惶恐不安,开始烧香拜佛,祈求粮价不要继续进行下跌的时候。外贸司周老,直接给他们发去一份文书……
    如果他们愿意,总督府可以以二两五钱银子一担的价格,从他们手中大量收购粮食。(未完待续。。)

第四百零九章 骆养性的抉择
    当然,除了给这些粮商的文书外,还有周老的一句话,一句充满威胁的话。
    “如果他们还不将粮食卖给总督府,明天的粮价,就会进一步下跌到二两银子一担。与此同时,总督府收购粮食的价格,也会从二两五钱银子,下跌到一两五钱银子……”
    如果放在以前,他们一定会认为总督府再说大话……
    但是,经历过这场关于粮价的商战,见识过总督府一系列手段的粮商们,已经不敢有丝毫继续和山陕总督府进行作对的想法……
    各地粮商,就好像闻到血腥味的狼群,蜂涌着敢往总督府,抢着将手里的高价粮食,以非常低的价格,卖给总督府……
    总督府大堂,得知周老在此次商战中所用到的各种手段以及最后收获后。卫征终于相信了一句话,那就是‘术业有专攻’。
    卫征心里非常清楚,即使这件事交给自己,就算自己有后世几百年的经验,也不可能在这场商战中,取得如此大的胜利。
    脸上露出一副发自内心的满意笑容后,卫征毫不犹豫的开口夸奖道。
    “周老,你做得很好……现在看来,你当这个外贸司司长,是山陕两省最好的选择……”
    说完,一双眼睛向外射出精光的卫征,已经满怀期望的继续开口追问道。
    “周老,接下来你还打算怎么办?”
    周老一脸严肃的回答……
    “一共有两件事要做。”
    “一个是把粮价重新涨起来。要不然,因为粮价下跌。损失最大的,还是种田的普通百姓。要知道,过不了多久。秋粮就要收上来了,绝对不能让百姓吃亏。”
    “第二个就是,开始履行外贸司的责任……从粮商手里收回来的这批粮食,虽然给总督府赚了七八百万两银子。但是,如果将其送到非常缺粮食的京城,还能赚回来至少四百万两银子。所以,下官打算想办法将这批粮食运送出山陕两省。减少库存,迎接秋粮。”
    “另外,山陕两省的屯田秋收在即。为了保证两省粮价的稳定,并且通过这批粮食,给总督府赚取更多的银子,外贸司必须从现在开始。做好从屯民和百姓手中收粮的准备……只要总督府源源不断的收粮。粮价就可以稳定,不会出现大跌的情况。”
    卫征点了点头,脸上的满意笑容,也随之变得更加浓烈。
    想也没有想就开口命令道:“周老你办事,本帅放心……”
    “从屯民手里收购粮食,保证粮价稳定……这两件事都需要大量的银子。所以,本帅决定,周老你在此次商战中赚得七八百万两银子。包括接下来的卖粮收入,全部留在外贸司备用……”
    “本帅很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