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纵横三国的铁血骑兵 >

第380章

纵横三国的铁血骑兵-第380章

小说: 纵横三国的铁血骑兵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像刘宠和骆俊这两个人,在封王和国相之间相处的如此融洽的,还是屈指可数的。
    刘宠武勇刚猛。善于骑射。而骆俊则是不折不扣的儒学大家。其智力也一定差不到哪里去。两个人的相逢,或许就是上天故意安排好的一场巧合,从始至终,两个人之间都相处的十分融洽。
    而且,在黄巾之乱时,由于刘宠和骆俊的精诚合作,在别的地方都被声势浩大的黄巾贼攻下了的时候,陈县却在刘宠、骆俊组织的防守下。一次又一次的打退了黄巾贼的进攻,保住了陈县。
    即便是在后来的诸侯争霸当中,别的诸侯王都自身难保,或死于非命,或背井离乡,但只有刘宠,依然牢固的站在陈县的县城上,即便是曹操、袁术、袁绍、刘表这样的割据者,只要一提起陈县,都不敢轻易招惹。
    但是。刘宠一直独守陈县,没有向外扩张。这也说明他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野心,正因为这个原因,当张彦“挟天子以令诸侯”,逐渐崛起在徐州的大地上时,刘宠便做出了他最为正确的选择,毅然决定依附张彦。
    这次庆功大会,因为在陈县,在刘宠的地盘上,所以选在了陈王的王府里,而一切支出的费用,都由陈王一力承担。
    宴会上,张彦和众人侃侃而谈,边喝边聊,谈天说地,却从不提及公事。张彦不提,别人自然也就没法提,于是一场宴会下来,众人都喝的酩酊大醉,纷纷被安排在陈王府的客房里进行休息。
    直到第二天,张彦才将众人全部聚集了起来,然后论功行赏,其中功劳最大的是杨修和袁涣,再次是陈王刘宠、何仪、刘辟等人,然后才是赶来支援的郝昭、陈应等人。
    于是,张彦便直接给杨修、袁涣二人挂上了少将军衔,本来刘宠的功劳应该稍微低杨修和袁涣一等,但考虑到他是诸侯王,如果军衔低于了杨修和袁涣,面子上罩不住,再加上刘宠对张彦是忠心耿耿的,张彦给了刘宠一个中将的军衔。而至于何仪、刘辟则是中校军衔,而降将张绣,由于投降后带着杨修等人去占领了南阳,所以也有一点功劳,封了一个少校的军衔。
    军衔是军衔,并不是官职,军衔只是一种殊荣,就像爵位一样,只是,一时间这些改革内容,大家都还无法适应,因为他们还是习惯于古代的爵位制度,王、公、侯、伯、子、男早已经深入人心,要想适应新的军衔制度,还要有一个很长的过程才行。
    有军衔之后,张彦再嘉奖有功将士,就来的得心应手了,因为军衔只是一种殊荣,精神奖励大于物质奖励。
    而爵位,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你要封爵,就要有封地,有食邑,所以,自从新政公布之后,原有的爵位还保留着,但张彦却对爵位封封赏,看的更加重了。
    这就好比战争年代和和平年代差不多,战争年代要想获得功勋,那是很快的,但是和平年代,要想获得什么功勋,简直比登天还难。
    所以,开国的时候,为了刺激大家的积极性,大部分开国的皇帝都选择大肆封赏功臣,但是到了盛世的时候,平常人要想获得什么爵位,那可就难了。
    张彦现在也有这种心里,之前封赏的爵位太多,现在有些后悔了,后面再要封赏的时候,爵位绝对是一个不轻易封赏的东西,不到万不得已,他绝不会用爵位来进行赏赐。而取而代之的,更是他所推行的军衔制度,想要从根本上确立大家内心对军衔的认知。
    这次张彦虽然是一个人来了,但是却随身带来了许多军衔,这也是他此次来到这里的目的之一,他要亲自为受封的人在胸口上挂上勋章。
    新政推行之后,张彦便让工匠加紧打造了一批勋章,以此来取代以前受封爵位时的印绶,算是换汤不换药吧。
    勋章很精致,不算大,但是挂在胸口却格外的显眼,勋章上面还铸刻着星星,以星级的多少,来确定军衔的大小。除此之外,还有条形的杠,算是完全照搬现在军衔的制作方法。
    没办法,张彦能想到的,就只有这样,他发现,照搬比自己别出心裁的去想,来的实在些,毕竟全世界都沿用的东西,他为什么不能用。不同的是,张彦只是把勋章提前了一千多年而已。
    张彦亲自为受封的人挂上了勋章,然后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让大家都坐下,他便开口说道:“自从豫州刺史陈珪病重,回到彭城养病之后,豫州就一直没有任命刺史。但是,陈珪的病情怕是短时间内无法好转,还需要休养好长一段时间,豫州不能没有刺史。我想从你们当中,选出一位来当豫州刺史,我想听听,在你们的心目中,谁最合适?”
    杨修首先开口说道:“我以为,袁太守最为合适。”
    “不,我觉得杨太守比较合适。”袁涣急忙推辞道。
    话音一落,大厅内再次安静了下来,谁来当豫州刺史,其实大家的心里都由各自的想法,杨修和袁涣是最有能力的两个人,他们当豫州刺史的可能性比较大,所以大家根本不去争论。
    但是,杨修和袁涣两个人竟然互相推辞,这让众人都有些为难了,索性他们也不发表意见了。
    张彦看了看大家,便问道:“你们都觉得,谁来当豫州刺史比较合适?”
    何仪、刘辟二人与袁涣的关系比较亲近,自然是推荐袁涣,而刘宠、骆俊则推荐年轻的杨修。
    两边的支持率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支持的对象不一样。
    张彦看了一眼一直没有发言的张绣,问道:“张将军,你觉得谁来当豫州刺史比较合适?”
    张绣吃了一惊,没想到张彦会问自己,但片刻之后,便恢复了镇定,对张彦说道:“我想,应该让合适的人来当豫州刺史,到底该选谁,我也不清楚,我初来乍到,对这里并不了解,但是我觉得,燕王殿下的心里应该已经有了明确的人选,否则的话,也不会如此一脸的轻松。”
    张彦哈哈大笑了起来,便缓缓的站了起来,朗声说道:“此次之所以能够击退刘表的大军,袁涣有着巨大的功劳,而且袁涣还设计斩杀了蔡瑁等人,还俘虏了众多荆州水军,又让刘表狼狈而逃,可谓是此次战争的首功。豫州刺史谁来担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该如何保境安民,而此次袁涣的表现,足以证明他是一个好太守,在刘表大军进入汝南之后,由于他的妙计,使得没有受到敌军的攻击,让汝南的安定得以保存。所以,豫州刺史,由袁涣来当应该最为合适。”
    话音一落,杨修没有一点的失望,相反,他还很高兴,因为他知道,袁涣此次的功劳,比他的大多了,他只是守住了颍川,收降了张绣,而袁涣则是瓦解整个刘表的进攻计划,并且还在战场上收获颇丰,袁涣的这种老谋深算,他确实佩服的五体投地,即便是换做是他,放在当时的那种环境下面,也未必能够做的比袁涣好。而且,杨修一直认为自己很年轻,他也不愿意离开颍川,就算让他来当,他也不会去当的。
    现在倒好,是个皆大欢喜的结果,他还继续当他的颍川太守,继续留在阳翟城,继续为颍川的百姓造福。
    “过些天,吏部应该就会颁下任命书,你先准备准备,到时候到谯县去上任。至于汝南太守一职,我另有安排。”
    “喏!”
    就在这时,一个锦衣卫急匆匆的从外面走了进来,手中拿着一封书信,一进大厅,便朗声说道:“启禀燕王,荆州急报!”(未完待续。。)

517刘备的宿命(5)
    急报是司马懿送来的,而送来急报的人,正是潜伏在司马懿身边的周云聪。
    张彦从周云聪的手中接过急报,迅速的打开看了看,信中的内容让张彦不禁感觉到有些心花怒放。
    司马懿使用手段,将刘备从荆南调到了南阳去当太守,准备驻扎在新野。并且说刘备颇有雄才,只是一直郁郁不得志而已,如果不趁现在消灭刘备,那么等到以后刘备有了际遇,再想对付刘备就晚了。
    不得不说,司马懿年纪虽轻,可是眼光却很独到,居然能够一眼便看的出来刘备是困在浅水的一条龙。
    张彦对于司马懿提供的这个消息自然很开心,曹操已经被他消灭了,江东的孙权虽然还处在和他对峙阶段,但是只要再等几年,汉朝国力慢慢恢复,以及新式武器的开发和普及之后,张彦要想拿下江东,简直是轻而易举。
    这个时期的三巨头,最落魄的估计就要数刘备了。当年,张彦接掌了陶谦的位置,执掌徐州之时,就想过要把刘备、关羽、张飞留在身边,然后加以利用。再找个机会,干掉刘备,这样一来,关羽、张飞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他的属下。
    可是,刘备这个人却不愿意在他手下做事,直接去了荆州,当了武陵太守,机缘巧合之下,他率领军队平定了长沙太守张羡的叛乱,然后因功被刘表任命为荆南都督,总督荆南四郡,在刘表的手下。竟然混的风生水起。渐渐有了兵马。也聚集了一批人才。
    当张彦得知这个消息后,张彦担心刘备会从此崛起,会成为他的心腹大患,所以便想出了一个无间道的妙计。
    正好,司马懿的出现,进入了张彦的视线,张彦便巧妙的安排,先是打压已经取得状元称号的司马懿。然后迫使司马懿去荆州,最后再向司马懿说明真相。
    好在司马懿没有怨恨张彦,反而接受了这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从荆州内部下手,一步步解除刘备的武装,让刘备成为孤立无援的状态。
    本来,按照司马懿的计划,这个计策至少需要几年才能实现。因为荆州的蔡氏一党太过庞大,要想彻底扳倒蔡氏一党,需要费很大的功夫。可是刘表发动讨伐张彦的战争之后。形势对司马懿非常的有利,让司马懿的计划一下子提前了好几年。司马懿当机立断,便向刘琦献策,要让刘琦防备刘备。
    说来也巧,刘琦对蔡氏恨之入骨,也很担心荆州会再次出现类似蔡氏的事情,刘备手下有精兵强将,此次战斗中也没有损失什么,反倒是成为了刘琦的担心,司马懿的话,正中了刘琦的下怀,这才使得刘备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无奈之下,只好带兵出征。
    张彦合上司马懿的书信,环视了一下在座的众人,最后把目光锁定在了张绣的身上,他当即朗声说道:“张将军,荆州刚刚送来了一份急报,说荆南都督刘备已经被调到了南阳去当太守了,带领的兵马有一万人,目的地是新野。张将军久在南阳,对南阳的地形应该很熟悉吧?”
    张绣点了点头,说道:“启禀燕王,属下不敢说对南阳了如指掌,但是大多地方我都去过,各个地方的地形都大概有个了解。”
    张彦道:“好!有你这句话就够了。你刚刚弃暗投明,现在我就给你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我把你部下的兵马全部交换给你,由你率领着去把刘备的人头提来,事成之后,本王重重有赏。”
    张绣听后,愣了一下,脸上露出了一丝惊讶。
    张彦看到之后,便问道:“怎么?张将军不肯去?”
    张绣道:“不!燕王殿下,我只是在想,我张绣只是一个降将,燕王殿下不仅没有嫌弃我,还封我为少校军衔,我已经是感激不尽了。如今,燕王还要把我的兵马都还给我,难道就不担心带着兵马再次回到荆州,然后和刘备窜通一气,倒戈相向吗?”
    “哈哈哈……正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如果我真的怀疑张将军的话,张将军就不会出现在这里,还与我等一起开怀畅饮。再说,天下形势已定,我大汉兵强马壮,国力昌盛,只是那些割据一方的霸主们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而已,即便是张将军真的和刘备窜通一气,倒戈相向了,本王一定会让张将军后悔不已的。再说,张将军如果真的是那种人的话,那现在就不会说出这番话了。”张彦道。
    张绣听完这番话后,充分的感觉到了张彦对自己的信任程度,即便是刘表,甚至是当年的董卓、李傕、郭汜等人,对他也没有这样的信任。
    “燕王殿下对我这样的一个降将,竟然能够如此信任,正所谓人无信而不立,我虽曾经和刘备共事一主,但如今我已经是大汉之臣,而刘备则是刘表那个乱臣贼子的一员将领而已,在我投降的那一刻,就已经彻底和荆州划清楚了界线。承蒙燕王殿下对我的信任,这次我一定会把刘备的人头带来,献给燕王殿下,作为我弃暗投明的见面礼。”张绣走到大厅中央,朗声对张彦说道。
    张彦听完张绣的这一番豪言壮语之后,便开心不已,当即说道:“好,有张将军这一席话,我就放心了。”
    话音一落,张彦又看着杨修说道:“这次前去消灭刘备,你与张将军同去,只负责参谋军事,军中大小事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