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呼兰河传 >

第13章

呼兰河传-第13章

小说: 呼兰河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院子里的人,看过老胡家的团圆媳妇之后,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不过都说太大方了,不像个团圆媳妇了。 
周三奶奶说: 
“见人一点也不知道羞。” 
隔院的杨老太太说: 
“那才不怕羞呢!头一天来到婆家,吃饭就吃三碗。” 
周三奶奶又说: 
“哟哟!我可没见过,别说还是一个团圆媳妇,就说一进门就姓了人家的姓,也得头两天看看人家的脸色。哟哟!那么大的姑娘。她今年十几岁啦?” 
“听说十四岁么!” 
“十四岁会长得那么高,一定是瞒岁数。” 
“可别说呀!也有早长的。” 
“可是他们家可怎么睡呢?” 
“可不是,老少三辈,就三铺小炕……” 
这是杨老太太扒在墙头上和周三奶奶讲的。 
至于我家里,母亲也说那团圆媳妇不像个团圆媳妇。 
老厨子说: 
“没见过,大模大样的,两个眼睛骨碌骨碌地转。” 
有二伯说: 
“介(这)年头是啥年头呢,团圆媳妇也不像个团圆媳妇了。” 
只是祖父什么也不说,我问祖父: 
“那团圆媳妇好不好?” 
祖父说: 
“怪好的。” 
于是我也觉得怪好的。 
她天天牵马到井边上去饮水,我看见她好几回,中间没有什么人介绍,她看看我就笑了,我看看她也笑了。我问她十几岁?她说: 
“十二岁。” 
我说不对。 
“你十四岁的,人家都说你十四岁。” 
她说: 
“他们看我长得高,说十二岁怕人家笑话,让我说十四岁的。” 
我不知道,为什么长得高还让人家笑话,我问她: 
“你到我们草棵子里去玩好吧!” 
她说: 
“我不去,他们不让。” 




过了没有几天,那家就打起团圆媳妇来了,打得特别厉害,那叫声无管多远都可以听得见的。 
这全院子都是没有小孩子的人家,从没有听到过谁家在哭叫。 
邻居左右因此又都议论起来,说早就该打的,哪有那样的团圆媳妇一点也不害羞,坐到那儿坐得笔直,走起路来,走得风快。 
她的婆婆在井边上饮马,和周三奶奶说: 
“给她一个下马威。你听着吧,我回去我还得打她呢,这小团圆媳妇才厉害呢!没见过,你拧她大腿,她咬你;再不然,她就说她回家。” 
从此以后,我家的院子里,天天有哭声,哭声很大,一边哭,一边叫。 
祖父到老胡家去说了几回,让他们不要打她了;说小孩子,知道什么,有点差错教导教导也就行了。 
后来越打越厉害了,不分昼夜,我睡到半夜醒来和祖父念诗的时候,念着念着就听西南角上哭叫起来了。 
我问祖父: 
“是不是那小团圆媳妇哭?” 
祖父怕我害怕,说: 
“不是,是院外的人家。” 
我问祖父: 
“半夜哭什么?” 
祖父说: 
“别管那个,念诗吧。” 
清早醒了,正在念“春眠不觉晓”的时候,那西南角上的哭声又来了。 
一直哭了很久,到了冬天,这哭声才算没有了。 




虽然不哭了,那西南角上又夜夜跳起大神来,打着鼓,叮噹叮噹地响;大神唱一句,二神唱一句,因为是夜里,听得特别清晰,一句半句的我都记住了。 
什么“小灵花呀”,甚么“胡家让她去出马呀”。 
差不多每天大神都唱些个这个。 
早晨起来,我就模拟着唱: 
“小灵花呀,胡家让她去出马呀……” 
而且叮叮噹,叮叮噹的,用声音模拟着打打鼓。 
“小灵花”就是小姑娘;“胡家”就是胡仙;“胡仙”就是狐狸精;“出马”就是当跳大神的。 
大神差不多跳了一个冬天,把那小团圆媳妇就跳出毛病来了。 
那小团圆媳妇,有点黄,没有夏天她刚一来的时候,那么黑了。不过还是笑呵呵的。 
祖父带着我到那家去串门,那小团圆媳妇还过来给祖父装了一袋烟。 
她看见我,也还偷着笑,大概她怕她婆婆看见,所以没和我说话。 
她的辫子还是很大的。她的婆婆说她有病了,跳神给她赶鬼。 
等祖父临出来的时候,她的婆婆跟出来了,小声跟祖父说: 
“这团圆媳妇,怕是要不好,是个胡仙旁边的,胡仙要她去出马……” 
祖父想要让他们搬家。但呼兰河这地方有个规矩,春天是二月搬家,秋天是八月搬家。一过了二八月就不是搬家的时候了。 
我们每当半夜让跳神惊醒的时候,祖父就说: 
“明年二月就让他们搬了。” 
我听祖父说了好几次这样的话。 
当我模拟着大神喝喝咧咧地唱着“小灵花”的时候,祖父也说那同样的话,明年二月让他们搬家。 




可是在这期间,院子的西南角上就越闹越厉害。请一个大神,请好几个二神,鼓声连天地响。 
说那小团圆媳妇若再去让她出马,她的命就难保了。所以请了不少的二神来,设法从大神那里把她要回来。 
(于是有许多人给他家出了主意,人哪能够见死不救呢? 
于是凡有善心的人都帮起忙来。他说他有一个偏方,她说她有一个邪令。 
(有的主张给她扎一个谷草人,到南大坑去烧了。 
(有的主张到扎彩铺去扎一个纸人,叫做“替身”,把它烧了或者可以替了她。 
(有的主张给她画上花脸,把大神请到家里,让那大神看了,嫌她太丑,也许就不捉她当弟子了,就可以不必出马了。 
(周三奶奶则主张给她吃一个全毛的鸡,连毛带腿地吃下去,选一个星星出全的夜,吃了用被子把人蒙起来,让她出一身大汗。蒙到第二天早晨鸡叫,再把她从被子放出来。她吃了鸡,她又出了汗,她的魂灵里边因此就永远有一个鸡存在着,神鬼和胡仙黄仙就都不敢上她的身了。传说鬼是怕鸡的。 
(据周三奶奶说,她的曾祖母就是被胡仙抓住过的,闹了整整三年,差一点没死,最后就是用这个方法治好的。因此一生不再闹别的病了。她半夜里正做一个噩梦,她正吓得要命,她魂灵里边的那个鸡,就帮了她的忙,只叫了一声,噩梦就醒了。她一辈子没生过病。说也奇怪,就是到死,也死得不凡,她死那年已经是八十二岁了。八十二岁还能够拿着花线绣花,正给她小孙子绣花兜肚嘴。绣着绣着,就有点困了,她坐在木凳上,背靠着门扇就打一个盹。这一打盹就死了。 
(别人就问周三奶奶: 
“你看见了吗?” 
(她说: 
“可不是……你听我说呀,死了三天三夜按都按不倒。后来没有办法,给她打着一口棺材也是坐着的,把她放在棺材里,那脸色是红朴朴的,还和活着的一样……” 
(别人问她: 
“你看见了吗?” 
(她说: 
“哟哟!你这问的可怪,传话传话,一辈子谁能看见多少,不都是传话传的吗!” 
(她有点不大高兴了。 
(再说西院的杨老太太,她也有个偏方,她说黄连二两,猪肉半斤,把黄连和猪肉都切碎了,用瓦片来焙,焙好了,压成面,用红纸包分成五包包起来。每次吃一包,专治惊风,掉魂。 
(这个方法,倒也简单。虽然团圆媳妇害的病可不是惊风,掉魂,似乎有点药不对症。但也无妨试一试,好在只是二两黄连,半斤猪肉。何况呼兰河这个地方,又常有卖便宜猪肉的。虽说那猪肉怕是瘟猪,有点靠不住。但那是治病,也不是吃,又有甚么关系。 
“去,买上半斤来,给她治一治。” 
(旁边有着赞成的说: 
“反正治不好也治不坏。” 
(她的婆婆也说: 
“反正死马当活马治吧!” 
(于是团圆媳妇先吃了半斤猪肉加二两黄连。 
(这药是婆婆亲手给她焙的。可是切猪肉是他家的大孙子媳妇给切的。那猪肉虽然是连紫带青的,但中间毕竟有一块是很红的,大孙子媳妇就偷着把这块给留下来了,因为她想,奶奶婆婆不是四五个月没有买到一点晕腥了吗?于是她就给奶奶婆婆偷着下了一碗面疙瘩汤吃了。 
(奶奶婆婆问: 
“可哪儿来的肉?” 
(大孙子媳妇说: 
“你老人家吃就吃吧,反正是孙子媳妇给你做的。” 
(那团圆媳妇的婆婆是在灶坑里边搭起瓦来给她焙药。一边焙着,一边说: 
“这可是半斤猪肉,一条不缺……” 
(越焙,那猪肉的味越香,有一匹小猫嗅到了香味而来了,想要在那已经焙好了的肉干上攫一爪,它刚一伸爪,团圆媳妇的婆婆一边用手打着那猫,一边说: 
“这也是你动得爪的吗!你这馋嘴巴,人家这是治病呵,是半斤猪肉,你也想要吃一口?你若吃了这口,人家的病可治不好了。一个人活活地要死在你身上,你这不知好歹的。这是整整半斤肉,不多不少。” 
(药焙好了,压碎了就冲着水给团圆媳妇吃了。 
(一天吃两包,才吃了一天,第二天早晨,药还没有再吃,还有三包压在灶王爷板上,那些传偏方的人就又来了。 
(有的说,黄连可怎么能够吃得?黄连是大凉药,出虚汗像她这样的人,一吃黄连就要泄了元气,一个人要泄了元气那还得了吗? 
(又一个人说: 
“那可吃不得呀!吃了过不去两天就要一命归阴的。” 
(团圆媳妇的婆婆说: 
“那可怎么办呢?” 
(那个人就慌忙的问: 
“吃了没有呢?” 
(团圆媳妇的婆婆刚一开口,就被他家的聪明的大孙子媳妇给遮过去了,说: 
“没吃,没吃,还没吃。” 
(那个人说: 
“既然没吃就不要紧,真是你老胡家有天福,吉星高照,你家差点没有摊了人命。” 
(于是他又给出了个偏方,这偏方,据他说已经不算是偏方了,就是东二道街上“李永春”药铺的先生也常常用这个方单,是一用就好的,百试,百灵。无管男、女、老、幼,一吃一个好。也无管什么病,头痛、脚痛、肚子痛、五脏六腑痛,跌、打、刀伤,生疮、生疗、生疖子…… 
(无管什么病,药到病除。 
(这究竟是什么药呢?人们越听这药的效力大,就越想知道究竟是怎样的一种药。 
(他说: 
“年老的人吃了,眼花缭乱,又恢复到了青春。” 
“年轻的人吃了,力气之大,可以搬动泰山。” 
“妇女吃了,不用胭脂粉,就可以面如桃花。” 
“小孩子吃了,八岁可以拉弓,九岁可以射箭,十二岁可以考状元。” 
(开初,老胡家的全家,都为之惊动,到后来怎么越听越远了。本来老胡家一向是赶车拴马的人家,一向没有考状元。 
(大孙子媳妇,就让一些围观的闪开一点,她到梳头匣子里拿出一根画眉的柳条炭来。 
她说: 
“快请把药方开给我们吧,好到药铺去赶早去抓药。” 
(这个出药方的人,本是“李永春”药铺的厨子。三年前就离开了“李永春”那里了。三年前他和一个妇人吊膀子,那妇人背弃了他,还带走了他半生所积下的那点钱财,因此一气而成了个半疯。虽然是个半疯了,但他在“李永春”那里所记住的药名字还没有全然忘记。 
(他是不会写字的,他就用嘴说: 
“车前子二钱,当归二钱,生地二钱,藏红花二钱。川贝母二钱,白术二钱,远志二钱,紫河车二钱……” 
(他说着说着似乎就想不起来了,急得头顶一冒汗,张口就说红糖二斤,就算完了。 
(说完了,他就和人家讨酒喝。 
“有酒没有,给两盅喝喝。” 
(这半疯,全呼兰河的人都晓得,只有老胡家不知道。因为老胡家是外来户,所以受了他的骗了。家里没有酒,就给了他两吊钱的酒钱。那个药方是根本不能够用的,是他随意胡说了一阵的结果。) 
团圆媳妇的病,一天比一天严重,据他家里的人说,夜里睡觉,她要忽然坐起来的。看了人她会害怕的。她的眼睛里边老是充满了眼泪。这团圆媳妇大概非出马不可了。若不让她出马,大概人要好不了的。 
(这种传说,一传出来,东邻西邻的,又都去建了议,都说哪能够见死不救呢? 
(有的说,让她出马就算了。有的说,还是不出马的好。 
年轻轻的就出马,这一辈子可得什么才能够到个头。 
(她的婆婆则是绝对不赞成出马的,她说: 
“大家可不要错猜了,以为我订这媳妇的时候花了几个钱,我不让她出马,好像我舍不得这几个钱似的。我也是那么想,一个小小的人出了马,这一辈子可什么时候才到个头。” 
(于是大家就都主张不出马的好,想偏方的,请大神的,各种人才齐聚,东说东的好,西说西的好。于是来了一个“抽帖儿的”。 
(他说他不远千里而来,他是从乡下赶到的。他听城里的老胡家有一个团圆媳妇新接来不久就病了。经过多少名医,经过多少仙家也治不好,他特地赶来看看,万一要用得着,救一个人命也是好的。 
(这样一说,十分使人感激。于是让到屋里,坐在奶奶婆婆的炕沿上。给他倒一杯水,给他装一袋烟。 
(大孙子媳妇先过来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