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超级能源强国 >

第316章

超级能源强国-第316章

小说: 超级能源强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城颔首。
    五郎多少有些紧张,他一直等到丁志鹏起身,往会议室去的路上,才低声问苏城:“有人不同意咱们大华的策略是怎么回事?”
    苏城淡然道:“有争论再自然不过了,大华是一家私企,用不着循规蹈矩的听某个人怎么说,最终要怎么做,还是我们来决定的。”
    “发改委的领导,要是让咱们更改经营策略,咱们难道还能拒绝?”
    “这种场合,不会有人直接干扰咱们的经营策略的,最多是敲边鼓,让咱们自己领悟罢了。”
    “那咱们要是不领悟?”
    “逆势而行的领导,挺不到后面的。”苏城的声音很小,只有五郎和张超能听到。张超作为职业经理人,已经相当够格了,一些问题自己亦能想到。五郎属于家族成员,数年以来都在经营大华海上运输公司,这家大华系内最弱小和最边缘化的公司,在大的方面,仍然需要不时的提点。
    五郎低着头思考。
    张超了然。发改委是一个政策部门,这里面的官员升职极快,潜力十足,唯一不能做的事情就是判断错误。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哪个发改委的官员若是戮力指导某家私营企业的经营,甚至于直接影响公司的经营策略,那他的思维模式,肯定是无法帮他走上更高层的。
    这样的官员,苏城即使无视了他,也不会有什么隐患。
    丁志鹏到了走廊的尽头,推开了门。
    苏城落后几步,又有意缓了一步,才跟进去。
    “哐哐”。
    里面的人有的站了起来,有的伸着脑袋看,一阵推搡桌椅的声音。
    黑乎乎的几十个人,令不大的会议室分外拥挤。
    苏城脚一点,险些踉跄摔倒。
    怪不得要秘书布置,这里面少说有四十号人!
    丁志鹏所谓的坐一坐,还真是规模庞大。
    苏城一边笑着,一边观察着下方。
    在场的除了中船的孙道孚、荣尚国等8个人以外,剩下的大都是三四十岁的中青年官员。少数几人坐在前面,剩下的围坐成一圈。
    “苏城,我来给你介绍。这位是我们基础产业司的陆司长……这位是我们产业协调司的马司长……就业与收入分配司的张司长……经济贸易司的黄处长……朱处长……王处长……祁蒙你认识的,如今是国民经济综合司的副司长了。”丁志鹏是副主任,比在场所有人都要高一级以上。不过,坐在前排的官员也各个手握权柄,苏城忙忙的握手,有些眼晕的笑道:“没想到这么多人。”
    “你创造的船业结构,让我们这么多人无地自容啊。”丁志鹏再次握手,拍打着他的手背,笑道:“我们的祁司长,分析了大华船业,认为你们能在数年时间里,解决数万人的就业,间接解决数十万个家庭的生活问题。这个报告,在我们发改委内部,引来了很大的震动,这不是,孙总找上了我,然后许多人都要求见见你,是不是有种大熊猫的感觉?”
    下面传来低低的笑声。
    丁志鹏继续介绍道:“这些年轻人,都是我们发改委的课题组成员,主要做产业和就业的问题,怎么样,与大华船业很契合吧。”
    “能给大家提供一个研究的标本,我也是一只有为的大熊猫了,受宠若惊。”苏城半开着玩笑。
    众人再笑。
    笑声之后,苏城推举到了前面就坐,面对半个圈的发改委官员。
    这些年轻的发改委课题组成员,大都是低级干部,只是每个人身上,都散发着金灿灿的光辉,正踩在无限宽广的金光大道上。
    对他们,以前的苏城只有羡慕的份。如今却能淡然处之。
    一个国家,没有优秀的官僚是不行的,但一个国家,只有优秀的官僚更糟糕。
    双方的位置,正说明大华实业踩在正确的时代步点上。
    很快,前排的几个人,开始很随意的聊天似的询问起来,说的内容,与丁志鹏前面说的差不多。苏城尽管收敛了一些,回答的问题还是引来阵阵争论。
    产业化的问题,说了大约半个小时,期间不断的有年轻干部起身询问。
    苏城正襟危坐,回答的相当认真。
    丁志鹏在旁都觉得苏城的表现过于正式,小声的提了一句。
    苏城装作没听见,仍然是极度认真的姿态。
    眼前的年轻干部,可不会永远都是年轻干部,几个苏城听说过名字的人,未来指不定能走到哪一步。第一次的印象,可是相当重要的。
    而年轻干部们,坐在部级领导的身后,心理的感觉又不同。
    能与领导谈笑风生的苏城,面对自己如此认真,心生好感是很自然的。几个人问着问着,问题就超出了船舶工业的范畴,苏城也毫不犹豫的作答。
    这样的做法,除了令人受到尊重,还充分的显示了苏城对经济和国际形势的判断。
    自从做了周老的幕僚,苏城多次参与对外政策的研究,也深入的整理过自己所了解的后世信息。
    就算苏城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有过这样的经历,也足够开一场演讲了。
    有意无意间,苏城更是借着一个有关产业的问题,做出预言,道:“就亚洲形势来说,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印度在软件业方面,将持续维持优势。日本的年功序列和目前的公司体制很难持久,而韩国的贸易壁垒将持续增加。亚洲四小龙的风光会在四五年内被打破,他们的产业模式恐怕很难继续下去。此外,大家可以多多关注万维网和计算机技术,尤其是万维网的发展,不仅会改变世界产业的模式,而且本身将会创造极大的价值。我所说的极大价值,是远超想象的价值,它会变成一个全新的产业……”
    对苏城来说,这是一次最具性价比的投资。
    双方都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不知过了多久,基础产业司的陆司长觉得话题扯远了,开口笑道:“苏董,对于船舶产业链的问题,你怎么看?”
    他一说话,其他人自然不会继续追问前面的偏门问题。
    苏城避重就轻的笑笑,道:“每出口1万吨的船舶,大概就可以解决100多人的就业,船配产品的本土化率越高,间接解决的就业就越多。大华实业是两条腿走路,但倾向于船舶本身的制造,对于船配产品,我们倾向于外包采购,希望国内的供应商能因此而成长起来。不过,我个人认为,国内企业没有必要全线追逐船舶产业链,专注于某一个方面,做专做精是比较好的方法,成功的几率比较大,竞争力也比较强……”
    “既然如此,可不可以多留几个总段工厂在国内呢?”基础产业司的陆司长满面红光,借着苏城的话头,道:“听说大华已经批准了8家外国船厂制作总段,这是好事,但对咱们国内的企业,也会形成巨大的竞争吧。虽然说竞争机制是一个好的机制,但国内外的发展并不均衡,给咱们的工厂几年喘息时间,对大华未来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好处吧。”
    苏城轻笑两声,道:“陆司长请放心,一旦我们决定了国内的总段工厂,对于有股权的工厂,肯定让保证他们能开工充足的。”
    “这样就最好了。”得到苏城的一个小承诺,陆司长就比较满意了。正如苏城之前猜测的那样,他可不想背上“指手画脚”的名声。
    “苏董,开工充足,是每年多少吨的总段?”荣尚国像是上好了发条的布谷鸟,声音洪亮,中气十足。他是所有船厂中,最不能损失大华订单的人,也是最有可能得到订单的,因此非常关心这个议题。
    苏城歪着脑袋,笑道:“开工充足,自然是能造多少总段,就要多少总段。”
    荣尚国好险吐出一口“不可能”,转头笑道:“我们江南造船厂,希望能在年内,建造3个总段工厂,按照苏董以前说的规模,总段工厂同时开工2个总段,2个月内完成。那我们今年下半年,就能做到18个总段,总吨位7万吨到10万吨……”
    “没问题。”苏城想也不想的就点头。
    荣尚国愕然,见苏城如此肯定,一咬牙,道:“多的话也不说了,苏董,各位,我在这里做一个保证,只要江南造船厂能得到巨型总段造船法,我们保证今年下半年,完成10万吨的总段制造,明年一年,完成最少30万吨的总段制造,造船总吨位突破百万吨!不但不要国家补贴,而且上缴利润!”
    “说的好。”好些人鼓起掌来。
    只有苏城这边,五郎、张超和他的表情都有点怪异。
    荣尚国察言观色,不由问道:“苏董,大华是什么意思。”
    “嗯,对于得到巨型总段造船法的工厂,我们有一个基础要求。”
    “嗯?”
    苏城摊开手,道:“我们要求,凡是获得巨型总段造船法的工厂,今年下半年要完成30万吨的制造任务,明年的总段制造要超过百万吨。”
    会议室内,顿时冷场了。
    荣尚国的豪言壮语,也只有这个要求的三分之一。
    当然,江南造船厂的总产能,是可以达到这个要求的。但刚刚建立的总段工厂,和刚刚得到的总段造船法,又如何生产这么多的船舶总段?
    更令荣尚国无法理解的是,市场是否有这么高的需求?
    他再也忍不住,问道:“订单从哪里来?哪里有这么多的订单?”
    (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一章 订单问题
    “各关联船厂,如果无法得到足够的订单,可以和大华船业签订总段制造的单子。巨型总段造船法的核心就是大量制造,降低成本,稳定利润。”苏城说的意思很明确,就算各船厂自己拿不到单子,光是大华的总段需求,就能喂饱他们。
    但是,苏城的自信无法感染其他人。
    荣尚国一副怀疑的神色,只是碍于面子,没有再反驳苏城。
    孙道孚身体晃动,坐不住了。
    他本来打定了主意不说话的,但苏城的话太过了。
    孙道孚不得不站出来,道:“苏董,谈合同可不能放卫星啊。半年做30万吨,明年做100万吨,按照你说的3家巨型总段造船法的工厂,那一年的产量就是300万吨,这还不算大华自己的产能和其他5家总段工厂的产能。中船集团一年的订单才多少!国内船舶的需求量才多少,别说能不能做到这个产能,真的做到这个产能了,其他船厂又怎么生存?”
    他是中船的总经理,自然希望旗下的企业都能健康的活下来。良性竞争是他欢迎的,恶性竞争就不行了。
    在他看来,苏城的做法就是恶意竞争。假如8家中船的船厂活了下来,中船下属的其他船厂死掉了,那他这个总经理,又会变成什么?
    整个中船集团,目前积累的订单数量也不过500万吨,这是未来两三年的产能。
    而以大华实业目前的计划,500万吨怕是不够他们一年消耗的。
    如此一来,今年的销售额是高了,明年难道喝西北风去?
    发改委的官员,对于国内的各种数据也很熟悉,听到孙道孚的话,由不得怀疑。
    五郎最见不得苏城被怀疑,顾不得对方的身份,高声道:“谁说大华船业做的好了,就会让其他船厂活不下去?我们如今接的订单,全是2万吨以上的轮船,多在国外,中船何曾听说,大华有在国内大量竞标?”
    “全是2万吨的轮船?还多在国外?”孙道孚不太相信。
    苏城笑了笑,道:“2万吨以下的船舶,大华船业基本不会参与竞标了。以前收到的订单完成,或者转出以后,大华船业将会停止分段造船法等工法的使用,专注于总装总配。”
    孙道孚仍然是将信将疑的道:“只做总装总配,不会令总利润太低吗?”
    从利润率来说,总装总配的利润当然要比整船自己造高的多。但总利润方面,还是自己制造来的多。毕竟,总装总配要输送利润到总段制造工厂去。
    以国内穿企目前的状态,孙道孚其实更在乎总利润。因为他们拿到的订单数量偏少,且以小船居多。
    以己度人,孙道孚不觉得苏城会完全放弃整船制造。
    苏城却是完全相反的想法,笑笑道:“只要订单做上去,总装总配的总利润反而会更高。”
    “那还是回到了订单的问题上。”
    “我们降低了客户的成本,自然能得到更多的订单。”
    “船舶是很贵的,客户不会光盯着成本来说话。许多外国客户的要求,算下来根本不赚钱……”东南造船厂的老总,说起这个问题来,就是一肚子的苦水。
    孙道孚捏着指头算了一会,也说:“大华放出去的总段工厂有10家了,按照这样的要求,每年能提供上千万吨的总段,算上国内3家总段企业消耗100万吨的总段,大华今年的总装总配,要超过700万吨,这就是300艘船……太难了……”
    要是15年或者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