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超级能源强国 >

第275章

超级能源强国-第275章

小说: 超级能源强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这样的。日本的技术实力比较强,但成本缺乏优势。尤其是最近几年,日本的人力成本上升的很厉害,在造船行业,他们的利润是越来越低了。内部的竞争也很厉害。现在,日本能制造LNG船的公司有八家,分别是川崎重工、三菱重工、三井造船、石川岛播磨、日本钢管、日立造船、住友重机械和佐世保重工,它们也是分别从国外引进的技术。8家LNG造船厂,他们只得到了14张订单,每家连2张订单都抢不到,肯定是吃不饱的。几年不做的话,很有可能某家造船厂就会放弃,所以,只要时机恰当,还是很有机会得到LNG船的技术的。”闫学灿是真的做了研究,说的头头是道。
    在场诸人中,大约有半数被闫学灿给说动了。中韩建交,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这一点,在他们获得的背景资料中也有提及。
    苏城再次沉默下来。
    液化天然气船,可以说是现代船业的最后一颗明珠了。天然气的性质使得运输它的船,必须在航行途中保持零下163摄氏度的低温才能保持天然气的液化状态,由于超低温带来的材料性状的改变,以及航行中的特殊要求,使得液化天然气船的技术含量增高,提升了行业门槛的同时,创造了大量的利润。
    苏城读书的时候,正好是中国发展起LNG船的时间。虽然晚了些,但即使是2012年,LNG船仍然属于高利润高技术的尖端产品。在苏城的印象里,当时国内承接了3艘LNG船的订单,都大肆宣扬了一阵。
    当然,也确实值得宣扬。中国制造的力量,保证了中国企业一旦进入某个行业,往往能够将一个行业的大多数机会吃干抹净。
    中国企业一旦获得LNG船的技术,船舶生产就变成一个比拼产能的事了。在这种竞争中,中国基本没有输过。
    正在享受人口红利的中国,在上升期结束以前,在制造业上是无可抵挡的。1992年的中国,还有8亿以上的农民没有转化为产业工人,就是到了21世纪,各地宣传“用工荒”的阶段,中国每年仍然能够增加数千万的新生代产业工人,相当于欧洲一个大国的工人总数,一个小国的人口总数。
    LNG船虽然涉及到种种高新技术,但造船本身,依然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工业。不管是大华实业、大华船业还是委托中远船务,真要培养几万名工人,已经算不上什么难事了,培养几十万几百万,估计也就是几年的时间。这样的规模,对中国来说,不过是一个乡镇的壮丁人数,但对一家造船厂来说,已是绰绰有余。
    苏城轻轻点头,道:“LNG船的方案,可以考虑。”
    闫学灿使劲握了一下拳。
    旁边,钟志根缓声道:“大华实业只拥有大华船业50%的股份,如果要做LNG船的话,要和哈利伯顿做好沟通。”
    苏城早就考虑过这个问题了,立刻道:“哈利伯顿入股大华船业的目的,是获得大华船业的动力定位等一系列技术,对造船业本身的兴趣不大,我们可以向他们提议回购股份,技术共享。”
    大华实业还没有能力完全独立的研发海上钻井平台,敝帚自珍的保留一种动力定位的技术也没有必要。过些年,肯定会有更好的技术出现,而此类专利的时间往往也比较短,往往只有20年到30年,技术共享有益无害。
    四姐徐凤眼皮跳了跳,道:“回购大华船业的股份,哈利伯顿恐怕要开价上亿美元。”
    “按照当年的投资额来算,6000万美元就差不多了,不要让哈利伯顿知道我们的目的,尽量低调的回购股份以后,再公布LNG船的事。实在不行,我们就另起炉灶。”苏城点名道:“李琳,你先接触一下。”
    “好的。”李琳精神的很。她太喜欢现在的工作了,既能发挥自己长袖善舞的特点,又能每天穿漂亮的衣服出入漂亮的地方,见到穿着漂亮衣服的人,同时又能得到超额的报酬和不错的社会地位,对于工作本身,她自然上心。
    苏城并没有把回购当作麻烦事。哈利伯顿家大业大,每年收购的公司不少,出售的也不少。尤其是这种非控股的公司,只要价钱合适,他们自有一套决定的机制,用不着担心。
    转过头来,苏城问闫学灿,道:“如何得到现代重工的LNG技术,你有什么想法?……”
    “能不能在两国建交的备忘录里面,加上大华实业和现代重工的合作计划?”闫学灿试探的说。
    苏城“呵”的笑了出来,同时摇头道:“想的挺好,但不可能!”
    两国建交这样的事,怎会因为一项几亿美元的经贸合作谈不拢而有所改变的。
    同去了俄罗斯的张超,想到中国购买苏27生产线的过程,低声道:“咱们能不能给现代重工一个大订单,同时提出购买生产线的要求?”
    苏城考虑片刻,道:“LNG船的造价太高,这只能做备选项。另外,韩国恐怕只能提供图纸和相关技术给我们,设备和原材料,还需要从别的国家购入,不能把好处都给他们了。”
    见他确定了LNG船的目标,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的说了起来。
    站在苏城身后的三郎惊讶的听着他们口中冒出的数千万乃至上亿的数字。早在苏城回乡的时候,三郎就跟着出来了,这几年都在外面大华的外围部门打转。差不多历练了3年时间,这才回到大华总部,照例是做苏城的跟班。
    这也是荆山人的一条明显晋升轨迹了。做的好了,学到东西的,就有机会三上三下,从外围到总部,从总部到下面的小型关联企业,做各种或保守或开拓的工作,做的不好了,也许就沉在外围部门了,只有极少数的人,才会长期留在大华实业的总部。
    “伟虎,你怎么看?”苏城叫的是三郎徐伟虎的名字。他本人是很注意培养自己的这些外戚们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家族制度的结合能够让企业的凝聚力大大提高,对90年代的创业型的企业有着相当的帮助。中国商人曾经用先进的商业手段和家族式的经营模式,将中国的商品卖到了全世界,进入近现代以后,倒是东亚国家首先延续了大中国的企业模式。
    被点到名,三郎愣了一下,转瞬笑道:“我就想,咱们自己要是有这个技术就好了,不求人。”
    “嗯,咱们自己要是有这个技术,那确实简单的多了……”苏城说着说着,声音渐渐小了,很快就宣布散会。
    对国内目前的研究机构来说,LNG船的技术确实是一门高深技术,许多核心内容,甚至根本就没接触过,也完全不了解。
    但苏城就不同了,油气运输不光是石油专业的必修课,而且是一门主课。他虽然没见过LNG船,但要泛泛而谈的说LNG船有哪些高新技术,还是能说一说的。尤其是2000年以后才使用的新技术,现在的现代重工,估计也就只了解一点概念,不见得比他了解的多。
    要是搞技术谈判,苏城能做的确实不多,但要在政治谈判的时候谈技术,他知道的东西就足够了。
    (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七章 定性
    稍作准备,苏城就写了一篇中韩局势的文章,递到了周办。
    他如今算是周办的在册人员,标准的幕僚或智囊身份,撰写的关于国际局势的文章,周老是一定会看的。
    天底下,最难的事是预测,最简单的事是马后炮。
    预测是要从千丝万缕的事物中,抽离总结出一个结论。马后炮则是从结论,上溯联系到任何一件或几件事情。
    苏城确知中韩建交是成功的,而且确知就是今年,随便找几个缘由,就能形成一篇不错的文章。
    其他的幕僚,如焦国平之流,就算是肯定此事,也要留一线余地,以免话说的太满,影响了自己的权威地位。对比苏城的斩钉截铁,气势上首先就低了一级。
    再涉及到较为困难的朝鲜态度,以及台湾态度的时候,各种五花八门的预测更是目不暇接,说什么的都有,避而不谈的也有。这里面,又只有苏城,给出了论断:朝鲜方面不会高兴,但也不会有激烈的反对。
    以马后炮的观点来看,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朝鲜能够答应韩国一起加入联合国,本来就说明此事水到渠成。
    但实际上,只有事情水到渠成了,人们才用水到渠成这个词。中间出现反复也是常态,所以才有了“好事多磨”。
    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如果中国执意与韩国建交,朝鲜会不会搞一个愤然退出联合国的抗议,甚至制造一次炮击事件,都是说不准的事。
    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朝鲜制造点冲突,中韩建交再拖一年,并非无稽之谈。到那时,卢泰愚的任期结束,他要在任期内和中苏东欧建交的“北方政策”固然会破产,但新任总统的态度,也会给事情平添变数。
    苏城的文章,多用肯定,极少数用猜测,立刻引来了周办的讨论。没两天的时间,周办就派人来请他去参加中韩建交的准备会议。
    到了地方,苏城当着崔国平等人的面,说完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趁着机会,试探性的提出了中韩经贸活动,以及液化天然气船的问题。
    周老听的很仔细,除了中间询问了一句资金和股权问题,就只是听着。
    苏城一口气说了40分钟,深入浅出的讲解了液化天然气船的问题。
    他自己上学的时候,对LNG船的了解就是大而化之的,虽然没有获得实用的技术,但对LNG技术的构造非常清晰,加上又询问了大华海洋石油研究所的几名专家,即使周老不懂油气运输,也能听的明白。
    焦国平无所事事的坐在边上,很是无奈。
    他从外国语大学毕业,就进入了外交部,早年走遍了前苏联的千山万水,80年代以来,还去了很多非洲和欧洲国家,对于世界外交关系的造诣已经很深了。
    但液化天然气船这种东西,他哪里有什么概念!
    如果不是周老在侧,焦国平连听都懒得听。
    等苏城报告技术,周老首先点头道:“和南朝鲜交流技术可以。嗯,这个液化天然气船,我记得有人提过?”
    他回忆似的语式,仿佛按动了开关似的,他的秘书立刻补充道:“是沪东造船厂。他们已经组织了相关的专家和人员,研究了液化天然气船的相关资料,包括规范规则、船型资料、货舱专利资料等等信息的收集工作。科技部和计委的意见,是允许他们自行筹备,进行早期研发……”
    自行筹备就是不给钱,只给政策了,正是90年代中央的一贯作风。在财税改革以前,中央也确实没钱拨给企业搞技术研发。像是LNG船这种需要数千万美元才能启动的项目,也就只能想一想,甚至,仅仅是收集资料,都能消耗光一家大型国企的外汇存额。
    想来,沪东造船厂最终是没有自筹到资金了。
    苏城边想边点头,道:“LNG船是一套复杂的体系,全靠自己来生产和制造还是比较困难的,回去以后,我和沪东造船厂接触一下,看看他们的进度怎么样。世界船业市场的规模大的很,大华实业一口也吃不下去。”
    周老马上摆摆手道:“我不是给他们说情,也不认识他们。首先,你还是要做好自己的企业,若有余力,帮助一下国内的其他企业也未尝不可。”
    领导的一句话,就会引来下面的无数猜测。周老也知道此点,所以特意说道:“大华实业在这方面做的很好,不用刻意搞什么。你们做这个LNG船,自己的负担估计也很重,不要节外生枝。”
    见周老真的不是说情,苏城悄悄的松了一口气,稳稳的答应了一声。同时,他对这家沪东船厂也来了兴趣。
    苏城记忆里,中国船业公司的LNG船最早是在法国世界杯前后(98年前后)起步的,离现在还有五六年的时光。想来还是被钱给难住了。
    国企积累资金速度一向比私企慢。而且,国企不光是生产效率低,无畏的花费也高。同样是做LNG船,私企有几千万美元估计就敢起步,国企肯定要破亿才敢动手。要是没有一位强势人物坐镇,沪东船厂不光要等待自己积累资金,说不得还要等银行和国家政策,若是内部反对的声浪大的话,还有可能要等到传统船舶利润降低以后,才会有做LNG船的冲动。
    尽管如此,这个沪东造船厂还是给苏城留下了相当好的印象。1992年的中国做商业的多,做工业的少,能上马重工业的已经是里面的大胆者了,追求高技术重工业的,差不多全是傻大胆。
    当然,此时做高技术重工业的要是能活下来,也是相当了不得的,相当于长征时期的红军活到了解放后,根红苗正根基深稳。20年后,正是中国重工业开始大放异彩的时间,除了LNG船,中国船厂已经在传统船舶领域获得了大批的订单,用于生产船舶的巨型浮吊等设备,也基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