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耳语娃娃 >

第4章

耳语娃娃-第4章

小说: 耳语娃娃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远大于男人吧。

琳达注意到,尸体的右腿不见了(这一点视力正常的人也都能很快发现)。她做了一些必要的记录后,拾起了摔在远处的那个下巴,把它装进保存证物的封信里。之后,又用一把小剪刀剪开了那条恶心的裙子——里面爬满了黑压压的虫群。一大堆成虫、幼虫受到了惊吓四散奔逃,密密麻麻、毫无规则的它们互相挤撞着散开。当然,这多少也是在女法医意料之内的,她剪开后立刻退在一边。六个大男人看着这万头攒动的一幕,都不觉眉头皱紧。菜鸟侦探杨克更是面色如土,觉得胃液一阵阵往上涌,嘴里有股酸酸的味道。

杨克慌忙把视线挪开,手捂在嘴上,但是太晚了。他的后背一抽,“哇”地一口喷出来。早上的牛奶和没有消化的水果残留一点儿不剩的全部吐了。琳达回头不屑地看了一眼。若是平时,两位刑警一定笑出声来,但这一次,他们也同样呆若木鸡。

细致的检验工作只能回到解剖室再开始,琳达下了命令:“把尸体运回现场,请求支援,在现场继续搜索剩余的骨头!”

两位刑警把尸体放进存尸袋,从他们的脸色可以看出这次的工作多么令人厌恶。

菜鸟侦探半是征询地看着女法医,“罗丽莎博士,请问我是不是该问他们话……”,他用手指指旁边站着的渔夫。

琳达根本懒得回头,“为什么要问我,那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吗?”

“啊……”,杨克被硬生生撅回去,说不出话。

琳达坐进自己的汽车,开出了一小段忽又折了回来,她从车窗里探出头,“喂,菜鸟,过来。”

杨克一阵小跑,“罗丽莎博士,还有什么要吩咐的吗?”

这话说的好像酒店里的服务生,罗丽莎不禁被逗乐了,“拿着,”她递给他一支小巧的雕花手帕,“擦擦嘴,你那是什么样子!”

杨克木讷地接过手帕,不知道该说什么,闻着上面的淡淡香味,他目送女法医的车子远去。

“喂,你真的是侦探吗?”一位渔夫并无恶意的问道。

“啊,啊……你们看看这个,”杨克掏出证件,却不小心掉在地上,三名渔夫相视无语。

“那,那么,我们开始问题吧。”

……
第二章 看得见的丑陋

1995年的波士顿邮报发表了这样一段文字:“理性和探索的契合——记推理文学的新星文森特·弗朗西斯。八月份,文森特的处女作《眼球》出版,在国内引起轰动,荣登具有图书销售权威评判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年底,凭借这部处女作,文森特荣获美国埃德加文学奖、克雷西文学奖、安东尼文学奖、法国浪漫传奇文学奖等西方国家重要文学奖项。在我们这个不分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作家,也不以新人类、美女作家、少年作家为时尚的国家,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毛头小子,一跃成为美国文学界的璀璨新星,令其同辈难以望其项背……”

“本报记者采访近日采访了弗朗西斯先生……关于他的创作灵感是否源于数月前麦迪逊精神病院那起轰动美国的失踪事件这一问题,弗朗西斯先生闭口不答。但是,从他当时的表情看来,那次的事件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这一点从他之后离开心理学研究所可以窥见一二……让我们反观文森特八月份的处女作《眼球》——却和私下的那些传闻挂上了钩。据一些业内人士以及文森特的资深读者吐露,文森特的创作灵感正是受到那起失踪案连带的医护人员被害事件的影响。据说,当时的黑人值班护士被人残忍地杀害在值班台上,这是否就是来源于真实的创作灵感呢……”

1996年快艇报:“推理小说家文森特·弗朗西斯先生再度挥出重拳——《不详》!继处女作《眼球》之后,弗朗西斯先生于次年发表了他的第二本著作《不详》。此书一经发表,即刻获得众多推理小说家梦寐以求的英国作家协会颁发的金匕首奖,这是美国作家首次获此殊荣……”

1997年底《邮报》:“混乱——推理小说大师的沦落?著名推理小说作家、金匕首奖得主文森特?弗朗西斯先生日前被曝光与多名妓女在所居公寓数次发生淫乱行为,据一位不愿吐露姓名的邻居说,即使相隔甚远,他们仍能在半夜时分听到从那间屋子里传出的摇滚乐声和女人高潮时的浪叫……我们很想问一句,文森特怎么了?!……”

“一个更加为广大读者所不能接受的事实是,警方接到匿名电话说在文森特的住宅藏有大量毒品……警员并没有莽撞行事,他们跟踪他一段时间,发现他确实有吸食毒品成瘾的行为……警方突击检查了他的公寓和他在海滨购买的小木屋,在两个住所警员都查获了一些毒品。警方因贩毒罪向法院提出起诉……今日,法院宣布了判决,因文森特私藏毒品的分量不大,驳回了警方关于贩毒的指控,但是,这已经构成非法藏匿毒品罪,他被判处7000美元罚款和两个月的监管……”

“一些狂热的书迷上街游行,声称这是某些心怀不轨的人甚至警方对文森特?弗朗西斯先生的栽赃。本报对此不作评论……一位早年曾与文森特一起在心理研究院工作的不愿透露姓名的先生说,文森特从那个精神病院回来就显现出不正常了……据本报记者调查,此人先前就与文森特有过节……”

1998年2月《波士顿邮报》:“上月12号我们已经报道过,文森特?弗朗西斯先生被释放了,但是,他紧接着就自愿进入了市立戒毒中心。一个月之后,也就是今天上午,文森特成功戒毒了!这么短的时间他居然成功了,真是令人难以置信。一位中心官员说,‘文森特是我见过的最有毅力的人!’(这一点看过他的书的人都深信不疑,当然我们有时候仍然不禁怀疑,他是怎么坚持写完那种强烈心理恐惧的作品的)。本报记者见到了出院的弗朗西斯先生,他看上去略显疲惫。对于记着一连提出的问题,诸如‘你在戒毒所的感受’,‘你是否打算写一本新书,它是否和毒品有关’,‘你何时动笔完成新作 ’等等,弗朗西斯先生三缄其口……我们还是有理由相信,这个20世纪后期伟大的作家即将东山再起……”

1999年11月《波士顿邮报》:“你在侮辱你的读者吗——关于最新作品《阳光下的丑陋》。看过文森特?弗朗西斯的最新作品《阳光下的丑陋》之后,读者不禁责问,难道出版社疯了吗?如果不是对作者最近精神问题的怀疑,我们绝对不会相信这是前金匕首得主文森特的作品。整个故事欠缺吸引力,主线凌乱繁复,叫人难以领会作者的真实意图…… 文中出现的过多的对人性丑陋的描写使整个人类看上去未来渺茫,作者居然开始攻击作为可能是他的忠实读者的大众群,他差不多是在侮蔑别人了!……这让我们不禁联想到一些三流的作家,他们用一些富有悬念的开头欺骗读者掏出银子,而后以自欺欺人的劣质结尾草草收场,下一次再用同样的手法骗钱,就算你欺骗大众,把别人当傻子,还是有人不断掏钱给你……”

“我们可以理解,即使在文森特这样曾经辉煌的推理作家头脑里,好的故事也不可能接二连三涌现出来,但是,人们不禁置疑,他何必自毁前程……没有故事可以不写,或是写一些平凡简单甚至是聊天的话题,一样可以挣到钱的文森特居然会模仿起三流作家。拿着这本没有几个人能看懂的书(我们要不要送几本去精神病院,特别是麦迪逊的那家,看看那里是不是有人能够读懂),读者可以断言,文森特玩过了!……”

他从沙发上滚下来的时候,满身大汗。他双手费力撑起身子,翻身坐起来,这一系列动作做得很吃力。

又过了好一会儿,他伸手抓向桌角的闹钟,但是没有拿稳。那小东西掉在地上转了几圈,最后停在他的脚边。他左脚穿着鞋子和袜子,另一只是光着的。他捡起闹钟,却发现它已经不走了。他盯着它看了一会儿,想不起来是刚才摔的还是早就坏了。他坐在地上做了一个投手的上半身动作,把那该死的破玩意儿狠命掷出去。闹钟穿过敞开着的房门打在对面的防盗门上,“哐当”一声巨响。

他右手痛苦地扶着自己的后腰——刚才那个高难度动作扭到了腰部。

对门的中年女人打开了门,先是低头看了一眼,而后对着这边骂道:“你大中午抽什么疯!”不过,当她注视着他凌乱金发下的那双眼睛时,就忍住了火,快速关上了门。金属门撞击的声音掩住了那一句:“呸,活死人!”

他很大度地没有和她一般见识。一个可怜的女人,不是吗?趁老公不在的时候偷带男人回家。这个臭女人在男人玩命挣钱的当儿,自己在家里玩儿年轻男人,要不是你的脸孔还凑活,谁会要你这婊子?

人就是可怜的动物,这一点,他早就认识到了。

现在,2000年8月15日下午一点多,文森特·弗朗西斯重新爬回沙发上。曾经辉煌的推理作家如今已是荣光不再,一幅典型深度酒精中毒者的样子:杂乱无章好似鸟窝的黄发了无光泽,盖住了深深陷下的眼窝。眼光迷离不定,胡子拉茬的他赤裸着上身,下面是一条挂着酒痕和呕吐印记的脏裤子。

文森特一只手抓着骚痒不止的头发,另一只手伸进裤子里挠了两下,那个该死的医生居然说他已经好了。不过,他也就是抱怨一下,嘴里再次重复了一句:“人他妈就是可怜的动物……”

他写作从来就不是为了取悦读者,他只是希望能把真实的罪恶和丑陋展现出来。他永远忘不了好友赛斯·沃勒从医院消失那天自己看到的景象:那个伯尼,当晚的值班人员,仰面坐在自己的工作台前,好像睡着了一样。

当人们把他扶起来的时候,发现他已经断了气,粗壮的伯尼被人掰断了脖子,就像是一只猩猩干的。伯尼的两眼翻白,这是被勒死的人正常反应。不过,伯尼的尸体也有些过于夸张了,文森特几乎看不到他的瞳仁。在试图搬动伯尼过于庞大的尸体时,有个东西滚了下来,在地上骨碌着,当它停下来后,人们看清楚那原来是一只眼球。犯人在杀死伯尼之后抠出了他的两个眼球并把它们反着塞回眼眶。

文森特甚至猜测着警方是否会在伯尼工作服口袋里发现一张打印好的字条:“喂,值班的,你在看哪儿?”

文森特认定那是从医院逃离的连环杀手的杰作,同时也怀疑挚友赛斯?沃勒是否在劫难逃。文森特不愿这么想下去,只是冥冥中觉得沃勒还活着。

他无法再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了,告别了莱瓦德教授,离开了研究院,开始从事写作。他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取悦读者,这个根据记忆起始的故事就是他的处女作《眼球》。

他自己写完了的书从来不看第二遍,却很喜欢欣赏读者的表情。他经常化装到书店里观察那些读他书的人,在一张张融会了惊悚、紧张、恐惧、兴奋、陶醉、激动的脸上,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他读出了他们的内心,发现自己不再是孤身一人了。所有的人都他妈的一样,他们像我一样,在害怕的同时渴望死亡,甚至潜意识就幻想自己就是个杀手。在他们看他的书时,展现出一种和他本人当时看到伯尼尸体一样的感觉,他们需要刺激,欣赏刺激,并企图尝试刺激。凶杀、强奸、抢劫、盗窃,这些每时每刻都可能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犯罪行为既让人为自己的安全担忧,又强烈地吸引着他们。无论是表面上伪装得很厌恶,还是私下里公开的雀跃,这些阴暗在人类的交流中永远占据了最主要的话题。

在人们原罪愿望的背后,是他们的懦弱性格,这一点,文森特看得更加清晰,对此,他甚至不无担忧。他们谈论着,在心里计划着,却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有胆量去实现。人们把原始的冲动压抑下去,选择了合理的表现形式,看他的描写犯罪的书就是其中很好的一种方式。

既然人类是这样的,就应该把它暴露在阳光下。文森特做得义无返顾,在他的第三本书里,差不多毫无保留阐述了他的观点。说实话,如果早个一百年,他说不定会得到弗洛伊德的认同。

文森特觉得自己也是个懦夫,一方面他很想尝试他所写的犯罪手法,另一方面,即使他抱怨、诅咒大众的怯懦,却又无法鼓起勇气真的尝试……

文森特决定出去晒晒太阳了,他花了点儿时间找到了另一只鞋子和还算干净的衬衫。他低头看看裤子,走到了衣柜前面,从里面找出了一件散发着霉味的裤子,他一定是在没晾干的时候就把它塞进去了。不过,这好歹也是一条干净裤子,他把它套上了……

女法医琳达·罗莎丽没有吃午饭,她在那具残破的尸体前,紧张地忙碌着。尸体的部分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