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我真是大明星 >

第239章

我真是大明星-第239章

小说: 我真是大明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烨道:“当然是我说的。”
  “那好。”见他很上套,杨老师翘起二郎腿道:“你既然刚才又提到了贾政罪行的事情,那你肯定知道就在这段情节里,还有一个故事,是贾宝玉的那首诗的问题,你为什么偏偏避开这个不谈?”
  贾宝玉的诗?
  众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我靠!要不要这么狠啊!居然问这个?
  常凯歌和中文系的几个讲师都变了脸色!
  严玉都没料杨老师会直接问这个问题,这才是真正的死问题啊!
  宋学姐也微微一怔,她来之前在外面遇见了津市的女记者采访,还跟她说过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疑惑呢,在想着张烨老师今天的讲课会不会避开这个逻辑错误不讲,显然,张烨一节课都没有提,所以宋学姐也没问,因为她怕问出来以后张烨老师答不上来,太让老师下不来台了,没想到她不问,现在有人问了!
  杨老师神色轻松道:“我问的就是这个问题,这个重大逻辑错误,就是在八十回前的,第七十八回写的什么啊?贾政忽然把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孙子叫到跟前让他们作诗,出了个什么题目?让他们写诗歌颂一个女性,林四娘,她有个号叫姽婳将军,书里面是明明白白写出来的,贾环赋诗一首,贾兰附了一首,贾宝玉也来劲了,他写了一个长歌,大篇幅地歌颂了姽婳将军,写的过程中在场贾政的一些清客幕僚也都纷纷鼓掌,贾政最后呢,也很表扬,可是我们的问题就来了,林四娘是怎么回事啊?故事在青州,那个地方有个恒王,养了一群女兵,首领就是林四娘,后来来了一群土匪啊起义军啊,城守不住了,很多人都想投降,结果林四娘就带着一群女兵杀了出去,最后也战死了,所以林四娘是一个镇压农民起义军的将领!”
  这些大家全知道,静静听着。
  杨老师是怕有人不懂,所以详细说了一遍,才道:“但是贾宝玉是什么艺术形象啊?是很反当时封建社会的!是反清的!可是贾宝玉在这里居然歌颂了一个镇压了农民起义军的将领?这个人物性格到这里一下子就崩了,张烨,你可不要解释这是曹雪芹写完后没改动好呢,这个解释不了,而且你方才说贾宝玉在八十回后艺术形象毁坏了?变成另一个性格了?可是你要知道,八十回后的贾宝玉的变化,起码还是有描写的,有私塾老师教导他他才去学八股文的,可是前八十回这里呢?什么铺垫什么解释都没有吧?你既然夸下海口说曹雪芹不是因为生病原因才会出现写作错误的,那么我想听一下你怎么解释贾宝玉这首诗的事!”
  “对,你给我们说说!”那青年红学研究者冷笑道。
  “是啊张烨,这里的问题,你能解释吗?”孟东国道。
  一个妇女道:“解释不了,你的观点也就被推翻了,什么都不用说了!不管八十回前后,都是有败笔的,你也不能拿这个证明什么了!”
  马恒元一看,也笑了,“这里的问题是无解的,你可别说这里不是曹雪芹原笔而是后人补写的,那几首诗经过考证,就是出自曹雪芹之笔,在这一块,没人能模仿的了,所以只能说这是曹雪芹的一个失误和败笔!”
  文学界的人杀了一个回马枪,一帮人气焰汹汹!
  姚蜜不解道:“这问题有这么难吗?”
  旁边周学长苦笑,“这是《红楼梦》里最无法解决的一个难题!甚至可能没有之一!红学界研究了几十年,谁都解决不了!”
  姚蜜叫道:“我靠!这帮人这么缺德?”
  李英无语道:“是啊,这是要把张老师给逼上绝路啊!”
  “也是张烨老师话说的太大了!”李立也担心道:“这下可好了,被自己的话给堵住了,圆不回来了!”
  那边,张烨当初的电台领导赵国洲眉头也是一皱,“小张这回可碰见难题了,这问题没法解决啊。”他也是懂《红楼梦》的,虽然没深入研究过,但看过不少评论,知道杨老师问的这个难题,是红楼里最大的诟病,哪怕是后期贾宝玉性格改变,后期贾母性格变样,这都还能糊弄过去,然而这里贾宝玉歌颂的这首诗,却是怎么也糊弄不了啊,连打岔都打岔不过去!
  王小美看看台上的张烨,“赵总监,我倒不觉得。”
  “嗯?”赵国洲瞅她,“不觉得什么?”
  王小美静着脸庞,“我觉得张烨胸有成竹。”说着,她指了下台上,“您注意到没有,他是笑着的。”
  赵国洲一看,“还真是!”
  后排坐着的胡飞也是很了解张烨的一个人,他一见张烨这个微笑的表情,就知道这小子绝对心中有底,可是张烨到底会怎么说,他还真不知道!
  曾教授侧头,“钱老,这个错误有解吗?”
  钱老笑着摇摇头,“我是不知道的,在红楼的研究上,小张可是甩出我很多的,这一块我确实不如他,看他怎么说吧。”
  一秒钟……
  三秒钟……
  五秒钟……
  张烨始终都在听着,竟没言声。
  杨老师嘲笑道:“解释不出来了?”
  “怎么不说话了?”搞红学研究的青年道。
  张烨表情随意道:“不是我不说话,而是现场太乱了,议论声太多,我说了大家也听不到啊。”
  闻言,全场都刹那间静了!
  大家也不讨论了,全听着张烨的声音。
  张烨这才笑着握了握话筒,“关于贾宝玉这首诗的问题,在红学界属于老大难的问题了,红楼不好讲就在这里,一般人就算讲红楼,讲到这里的时候一百个人有一百个都会跳过去,假装忽略这一块,没有人敢讲这个情节,这是个哪壶不开就不能提哪壶的段落,难住了无数研究《红楼梦》的人,但是在这里,在今天这堂公开课中,我可以告诉大家……”轻一停顿,他道:“这个情节,我能讲。”
  大家都怔住!
  “您能讲?”
  “张老师真行啊?”
  “不会啊,这没法解释啊!”
  北大学生满脸的不相信。
  只有宋学姐和周学长他们非常感兴趣,一下子就来精神了,真能解释?如果真解释的了,那在红学界真能翻天了啊!
  杨老师却都不是信不信的问题了,他听都懒得听了!
  全场几乎没有人相信张烨能有这个本事!
  张烨站在那里,却依旧淡定如常,保持着笑呵呵表情道:“而且就算没有人问,我刚才也正好要讲到这个了,为什么?因为在这个贾宝玉歌颂姽婳将军的情节上,就有了之前我还没说完的贾政的第二宗罪,接收甄家罪产的罪名已经够大了吧?不,不大!这个情节展现出来的才是贾政最大的罪行!那个我刚才话茬里透露过的……贾政的滔天大罪!”


第328章 【掌声,所有人都站起来了!】

  议论登时四起!
  “滔天大罪?”
  “又是贾政?”
  “怎么扯到贾政身上了?”
  “这里哪儿写了贾政的罪行了啊?”
  “这不是胡说八道么,比藏匿罪产还要大的罪行?”
  “贾家就这么个好人,除了之前那个罪,他还能有什么啊?”
  在场只要是读过《红楼梦》的人,都不安静了,接连跟周围的同伴交流着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全被张烨给说迷糊了。
  一红学研究者道:“张烨,你先别转移话题。”
  张烨笑道:“我可没转移,我说的是一件事。”
  还一件事?你哪只眼睛看到这是一件事了?杨老师瞄他一眼,“那好,你先给大家解释解释贾宝玉的诗,谁都讲不了的情节你能讲?我们洗耳恭听。”
  无数双眼睛看向主席台!
  现场五六千人都在等着张烨给出答案!
  张烨也很严谨道:“可以,但我有话要说在前面,我阐述的都是我个人的观点,大家如果觉得对,可以听,如果觉得不对,有其他结论和你自己的分析,也没关系,咱们可以相互讨论,那么回到刚刚的问题,贾宝玉为什么写了这么一首诗啊?杨老师也说过了,我稍稍在补充一点,还是这个第七十八回,前面写了贾宝玉歌颂姽婳将军,赋长诗一首,下半回呢,又表现他哀悼晴雯,写了《芙蓉诔》,《芙蓉诔》里面那些文句又锋芒毕露,对封建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性十分明显,那这贾宝玉不是人格分裂吗?这个败笔太大了啊,到底怎么回事啊?”
  是啊!
  怎么回事?
  我们问你呢啊!
  几个文学界的人险些被张烨“逗闷子”的讲话方式气死!你妹啊你丫倒是说啊!别逗咳嗽!
  他们急赤白脸地要让张烨吃瘪,张烨自己却不着急,再喝了一口普洱茶,润了润嗓子,放下保温杯道:“好,那我来告诉大家这是怎么回事儿,所有人都说这里是曹雪芹的败笔,是《红楼梦》的污点,其实大家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大家没有理解曹雪芹的用意,更没有看出这段文字里暗藏的玄机,要弄清楚这个情节,首先咱们要解决几个问题,第一点,贾宝玉歌颂的这个姽婳将军,到底是不是镇压的农民起义军啊?如果是的话,这还真没法给贾宝玉辩解了,可如果不是呢?”
  孟东国一瞪眼,“这还有疑问?”
  马恒元也记得很清楚,“书里面的原文,黄巾赤眉写的明明白白!”
  “怎么会如果不是?如果不了,就是白纸黑字的农民起义军!”一个外来砸场子的文学作者道,这是个胖子。
  张烨看看那胖子,“白纸黑字写的可不是农民起义军,而是黄巾赤眉,这个很重要,可不能混淆,黄巾赤眉就真的代表了起义军吗?那我们来看一看吧,我们都了解历史,清朝进关以后,实行了大屠杀,推行了严酷的统治政策,大局鼎定以后,又休养生息,对农民有一些让步政策,所以在这段朝代时期,是没有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的,没有可以用黄巾赤眉来比喻的、强大到攻陷城池的农民起义军,所以从历史上看就可以知道,大家对于黄巾赤眉的理解是有问题的!”
  严玉一愣。
  杨老师也眉头拧成了川字。
  “七十八回这里的黄巾赤眉,并不是真的说农民起义军的,而只是一种对来犯者的代称罢了!”张烨给出了解释。
  有个妇女道:“你这解释太牵强了吧?”
  一红学研究青年道:“而且贾政就是随口说了一个故事,不一定就是真实的!”
  张烨笑了,“这位朋友,我不知道你对《红楼梦》有多深的研究,但在我看来,红楼并不是一部言情小说,他还有政治,他还有人文情怀,等等等等,你觉得曹雪芹会无缘无故地让贾政无缘无故地提出一个无缘无故的完全虚构的姽婳将军来让晚辈们无缘无故地写诗歌颂她吗?”
  那青年噎住,不吭声了。
  确实,《红楼梦》的文字是非常考究的,不然也不会这么难研究了!
  “曹雪芹的每一个用笔,都是有他用意的,比如书里的人物,都是有原型的,比如书里的故事,都是有隐喻的,这个情节也一样,我们再来看一点。”张烨眼神落向第一排的那些文学界的人,道:“书里说,在青州地区有一个恒王,请注意,在清朝,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定都京城以后,皇帝的儿子,是不兴分封到外地为王的。”见大家再怔,张烨道:“皇子分封到贵族头衔,包括封为王以后,王爷府都要建在京城,都在皇帝的眼前,所以在清朝,有王爷,但却绝对不可能有一个青州恒王!所以贾政给出的这个人物和故事,不是在清朝时期!”
  几个历史系的老师点点头。
  曾教授这个又搞中文研究又搞历史研究的教授也深深一嗯。
  张烨故意沉吟了片刻,等着大家消化这段知识,随即道:“那么是什么时候,存在皇帝把儿子分封到外地去当王的现象呢?”再一停顿,他给出了答案:“恰恰,在明朝就是那样的!”
  “啊?”
  “明朝?”
  “为什么要说明朝?”
  “其他朝代也有这种情况吧?而且很普遍啊!”
  北大的学生们有几个人说话了,虽然没拿话筒说,但是说话声音也不小,都坐在中前排。
  主席台上的张烨听到了,道:“有人纳闷,为什么我偏要说到明朝?”他语出惊人道:“因为在明朝,是有青州这个地方的!而且在明朝历史上,也是有过一位恒王的!”
  杨老师当即就道:“不可能!”
  “怎么会啊!没这个考证啊!”马恒元黑了脸。
  其他几个红学家也大眼瞪小眼,都面露迷茫,谁也不知道啊。
  红学界如今的研究里,还真没有考证过这里,而且,好像也没有恒王吧?要是有的话不是早被人翻出来了吗?
  在场的历史教授和讲师都不少,北大历史系的学生今天也来了很多,不过虽然是学这个的,但就算天天都研究历史的人,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