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执掌好莱坞 >

第62章

执掌好莱坞-第62章

小说: 执掌好莱坞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是最后两个男主角见面说话就好了,德莱曼应该谢谢威斯勒的。两个人一辈子都没有说到一句话啊……”

“托马斯·哈代不是说过‘呼唤者和被呼唤者彼此是最难听到的’,他们两个人本来就是互相影响,互相拯救的,一个拯救生命,一个拯救灵魂,谢什么啊,彼此不见面,我倒是更喜欢这个结局。”

“不管怎么说都是好电影了——这样的慢节奏,灯光出色,构图漂亮的好电影可真是难得,把政治片该有的庄严肃穆全都表现出来可不容易。”

观众们的讨论,全都是对于这部电影的称赞之声。而观众们的评价都是如此,媒体又怎么可能会是别的评价?

当十二月六日的早晨到来的时候人们就发现,各大媒体的娱乐版上,窃听风暴这部电影的评论,全都占据了最为重要的位置,而且,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了好几天,各地的媒体,全都在报道着窃听风暴的一切消息。

“今年最好的电影,结构清晰,人物生动,不容错过的经典之作。”

在电影的播映结束之后,各大媒体的评论,自然也马上就出现了。《洛杉矶时报》对于电影的评论相当的高,他们直接就用了今年最后的电影来形容这部片子,各种溢美之词全都充斥其间。

“凯文·史派西既《洛城机密》之后的又一力作。”

在前一段时间,还有人之一,凯文·史派西接戏实在太过于频繁了。很多人甚至在担心,凯文·史派西在《洛城机密》里面造就的成功,会因为他接拍了这一部电影而受到影响。不过,在这一部电影上映了之后,人们再也没有类似的想法了:这部电影给史派西带来的成功,绝对不下于洛城机密。

“深刻无比,压抑气氛下的温情。”

《纽约时报》较为关注政治题材,对背景时代,显然更加看重。而他们也得承认,这部电影,无论是从新颖的程度上,还是从时代的厚度上,都已经做的非常出色了。

“电影的每一个演员,都是水平出色的演员,演员们的素质,让人惊叹。”

《旧金山纪事报》则是把重点对准了演员们的表演。这部电影的几个演员表演的都非常到位,凯文史派西在演完了电影之后,立即就被人旧事重提似的开始讨论着他到底是不是应该拿到奥斯卡最佳男主角,而休杰克曼和查理兹塞隆在电影中极为符合自己身份的出色演绎,也让他们一夜之间声名鹊起。

“唯一的美中不足,是电影没有就社会制度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讨论,而是浅显的停留在人的善恶的层面。虽然这部电影闪烁着人性之美,可是却忽略了更深层面的分析。”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媒体都是一片颂扬的,《休斯顿邮报》对于利维的电影就有些不同的意见。他们看起来电影还是有些过于浅薄了,不够深刻。只是,这样的话语,利维只是笑笑就过去了。

说这话的人,现在骄傲感十足,不过等到以后再看吧。斯诺登现在对这样的话肯定笑而不语吧?东德监听不好,难道美帝的就是民主的监听,无比正确么?

本来利维讨论的就不是那些,何必理会这种声音。导演的意图都没有读透,非得套上自己的一套是非观来评论,这些人也没有什么可理会的。

比起来那些,倒是一些和利维有关的评论更值得关注。

“细致而稳重的电影勾画出了庄严美感的主题,电影的镜头语言好的可以用来做试听语言教材,很多地方严谨的需要仔细研究才可以品味出味道,灯光,配乐,构图全都是一流,导演的野心不小。”

《芝加哥太阳报》和别的报纸不同,他们更多的盯着的,是电影的导演。这一部电影,已经注定是一部经典之作,而拍出来了这样的经典之作的导演,又怎么会是等闲之辈?

为了证明导演的出色,他们用了半个版面,来介绍着这部电影,同时还特地一个个的寻找着电影前后相互交联,前后伏笔和有着暗示的地方。

片头的打字机的字体,和德莱曼的打字机;红色的打字机颜色,和监听稿件上的红指印;宴会上部长的咸猪手和后面的克里斯蒂娜的外出;杰斯卡的提及,出场,死亡,遗作;反应时代背景的报纸,服装,汽车;德莱曼的谎言和威斯勒的谎言……前后的铺陈埋伏无处不在。

1984的年代,不曾见面的主角,从拆信到送信,死去的是女人……这些地方,则是一个个的隐喻。

一部好的电影需要的是前后结构环环相扣,线索可以埋得很深,可是不能够让人看不见。电影的悬念和冲突不停的变化,很多情节可以说是出乎意料的,可是,不管怎么出乎意料,这些情节都得是在合理的范围内的——而合理的范围就是靠着前面埋下的小小的细节构织在一起的。

这样的细密的结构利维做到了。节奏反应主题,故事塑造人物,而结构则是铸就了电影。能够把电影的前后节奏编织的细密而严谨,这也说明了导演的用心。

有才华而且愿意用心,这样的导演自然可以说是有野心的。尤其是着还是导演的第一部作品,肯定还会有很多不成熟的思想和手法,可是,就算如此,第一部作品就能够有这样的水准,自然也会让人们充满了期待,想要知道他的下一部电影,会有着怎样的未来。

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艺术构想,而且懂得编剧写故事,而且还足够用心的制作电影,这样的导演,又有什么理由不被期待呢?

“阿历克斯,我们的电影成功了呢,不要总是沉着脸,你现在该高兴才对。”

在公司里面,看着这些媒体的评论,利维耶和亚历山大说着。

可是亚历山大只是给了他一个白眼:电影的成功,他和利维有不同的定义方法。

“票房可真的不怎么好啊。”

亚历山大更为关心的是电影的播出之后的票房。1572块银幕同时上映,这不是一个小数字了,票房能够达到多少,是他非常关心的。他对艺术没有什么追求,他关心的就是钱的问题。

电影既然是周五上映的,那么三天的时间之后,就是首周票房的成绩了。三天的时间不算特别长,在短短的三天过后,首映票房也就已经得出结果了。

“三天时间,1200万——我们的电影在三天时间里面,票房达到了1200万的成绩。”

“能够得到好评的电影,就不必担心上映之后票房下降,我们的电影的评价是非常完美的,有这么好的评价,我们的电影的票房说不定还会上涨的。”对这样的成绩,利维已经很满意了,1200万的首周票房并不算是很高,可是在利维看来,有这样的票房就已经算是不错了。

“还是稍微有些低了。”可是对此,亚历山大却依然还是有些不满意。电影的票房还是有些偏低,“电影光是受到好评有什么用?我们需要的还是钱。不能够赚钱的电影,就算是评价再高也没有意义。”

亚历山大不懂得什么叫做艺术性,也懒得去理会什么叫做艺术性。他就知道,一般来说电影从第二周开始票房就都会下降了,第一周的票房才只有1200万,那岂不是说这部电影的收入很差,说不定会赔钱了?

赔钱的电影,说得再好听又有什么意义?

“阿历克斯,难道你不明白么?有些时候好评价就是钱。”对于亚历山大的忧心,利维却依然是微笑以对。

利维的话亚历山大没有立刻明白,可适当第二周的票房统计结果出现之后,亚历山大就明白了利维的意思了。

“3800万!我们的两周票房累计,达到了3800万!也就是说第二周,我们的票房数字是2600万!票房没有下跌,我们的票房出现了逆势上涨!”

面对亚历山大的不敢相信的神色,利维却相当的淡定:口碑好的电影有什么用?这就是作用!

第八十五节 票房

一部电影的口碑,有些时候看起来作用不大,确实,诸如斯皮尔伯格,迈克尔贝等人放过狠话,都自称自己的电影不是拍给评论家看的,口碑如何完全也不在意。可是他们拍摄的大片可以不在乎评论,是因为投资够大,无论如何都有票房,可别的电影,口碑往往会和票房有着很大的联系,口碑好的电影,能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都持续保持高票房,而口碑差的电影,则很有可能在第二周就狂跌不已。

利维见过连续十周都保持票房不下跌的文艺片,靠着好口碑,硬是卖出来了将近3亿的票房总额。而他也见过票房狂跌的电影,比如哥斯拉2014那一版,第一周上映票房极好,使得华纳公司立即兴奋地宣布要拍续集。可是到了第二周,这部电影就因为特效场景过少,制作的太没有良心而跌幅达到61%。

窃听风暴是一部政治片,这样的电影比起来动作片来肯定观众较少。可是这样的电影比起来动作片,往往有着更好的后劲。动作片人们看得是个新鲜,新鲜劲一过去,就没有什么看头了,政治片则不然,这类电影拍摄的水平差距很大,也使得一部分观众并不急着看首映,而是希望等等看看评论之后再说——这也就使得风评好的电影,往往会有很长时间的发力了。

利维的电影上映之后评价一直都很好,这样的评论,对于某些观众来说,也许没有什么影响,可是对于一些习惯于看到了评价好再去电影院看的人来说,这很重要。

一般的文艺电影,评价如果够好,到第二周上涨一些是很常见的事情,然而即使如此,一下子上涨了足足一倍还要多,这就让人刮目相看了。1200万之后,第二周达到了2600万,还是让人有些咋舌的。亚历山大的惊诧也就是如此——他没有想到,电影的评论竟然可以带来这么大的效果。

对此,利维却只是笑笑。

“我们拍的是文艺片,又不是商业片,口碑越好电影观看人数越多,这很正常。”

“谁会想到涨了这么多。票房现在已经接近4000万了,就算是下一周开始下滑,到了电影下画的时候,我们也绝对有的赚的。”亚历山大在进行着简要的计算,而后狠狠地叹了口气,“这可真是有点出乎预料了——早知道媒体评论这么管用,我们就应该多掏钱让媒体评论一下,说不定赚得更多。”

这个总结,让利维立即无奈了:刚刚脱离了只认钱不认口碑,就立即滑到了想要收买媒体制作虚假宣传——作为商人,亚历山大还真够合格的。

“电影不赔钱就可以了,别要求太高了。”对亚历山大的兴致勃勃,利维也忍不住劝了一句,“想赚钱还是从电视剧上走,那边收入稳定,十年之内都不愁收入,电影这边能够维持住了就可以。”

一部电影作为商业片票房很高不难,作为文艺片评价很高不难,可能够同时兼顾两者,既有极高的口碑,又有不低的票房,这就非常困难了。利维没有那么贪心,想要让窃听风暴这样的电影拿到数亿票房,他只希望这部能够有个差不多的收入就可以——一来不缺钱,而利维也清楚,票房自己再怎么争,也争不过那些大片。

要说赚钱,97年夏天时候播出的《黑衣人》和《侏罗纪公园3》都是赚钱的大制作,哪一个都可以给投资公司带来不低的收益,这些电影本身的投资力度,明星影响力,再加上电影的拍摄技术,都是一般的电影无法比拟的。电影是个大众消费产业,喜欢看热闹,看稀奇,看看没看过的东西的人,永远比喜欢认真思考的人多。现实主义题材永远在票房上斗不过浪漫主义题材,这是必然的。

现实主义的电影会得到推崇,可是很难赚到太多的钱,这个利维早有心理准备。

只是,利维并不指望电影赚多少钱,可是有人却和利维的想法不一样。在窃听风暴第二周票房数字出来后,媒体们的态度就都是对这部电影的票房数字极为感兴趣的。

“这是一部口碑与票房俱佳的电影,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片——无论是故事性还是艺术性都达到了最佳的电影,是不可多得的。”

很快媒体就都做出来这样的评论了。

他们这么说有着一些理由:窃听风暴的票房比起来那些大片也许不如,可是4000万的票房,至少会保证这部电影不会赔钱了。一部不赔钱的文艺电影可是极为少见的——这些年的电影,无论是肖申克的救赎还是洛城机密,哪里有不赔钱的?

对文艺片要求别太高,不赔钱就很难了。

《窃听风暴》这一部电影,可以说是政治题材的电影,这样题材的电影,为了追求真实,追求口碑,在拍摄的时候无法自由发挥,因此剧情从来都不可能**迭起,也很难赚来高票房。而这一部电影能够打破了这个怪圈,有着颇为不错的票房收益,这让媒体惊叹不已的。

“极为特殊的叙事结构,从头到尾不断变化的矛盾体和悬念,人物明显的转变,在镜头和演员近乎完美的演绎下全都展现了出来。平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