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欢乐土匪闹民国 >

第260章

欢乐土匪闹民国-第260章

小说: 欢乐土匪闹民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日本人难道真想吞并东三省?不可能吧?东三省一共128万平方公里,大约相当于日本国土的3。5倍,小日本难道真的如此疯狂?
    悔不该轻视日本人的野心,悔不该没有听从肖林的劝告,尽早加强提防日军的准备,结果大变突起之时,张作相正在为父奔丧,沈阳城中群龙无首,荣臻见敌先怯,数万精锐望风而逃。
    “数十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报纸上悲愤的标题分外醒目刺眼,张学良的目光不由得轻轻哆嗦了一下。
    数十万人其实并不夸张,杂七杂八算起来,张学良旗号下的东北军将近超过50万。
    张学良直接控制的关内、辽宁部队不到20万,肖林指挥的绿脚兵将近10万,张作相控制的吉林兵5万人,黑龙江听命万福麟的大约3万人,热河汤玉麟指挥的1。5万人,还有各种省防军、非正规部队、航空大队、江防舰队、海防舰队十几万人。
    部队虽多,但是疏于防范。精锐主力都不在辽宁、吉林两省,以至于酿成这场大祸。
    迟疑半晌,张学良终于对副官吩咐道:“急电通知肖林,调察哈尔、绥远驻扎之部队乘火车赶赴营口,增援东北前线!”
    日本人已经强行拆开院墙闯了进来,再死死关着东三省的大门毫无意义,关键时刻只能依赖绿脚兵。
    可惜。事变初起的时候张学良还是太过犹豫,要是9月19日就把绿脚兵调上去,就会主动的多。
    “给南京方面再发一封急电。请政府加紧催促国联调停。”
    日本人已经放手开打,东北当局已无和日本直接交涉的意义,只有指望列强伸手相助。但是。英美的态度又会如何呢?……
    旅顺,关东军司令部。
    本庄繁司令官和三宅光治参谋长纹枰对坐,正在手谈。
    棋子敲在棋墩上的声音清越空寂,犹如寒山古钟,令人清爽愉悦,两名关东军的最高首脑正在享受这难得的轻松。
    “三宅君,你输了。”本庄繁在二路一挤一扑,一串手筋如行云流水,瞬间就把三宅光治的一块黑棋滚打包收,变成了一个大秤砣。然后被白棋一兜一罩,已经没有生路。
    关东军司令官是本庄繁,在日本陆军部颇有威望,尤其得到田中义一大将的重视。他曾担任过张作霖将军府的顾问、驻华使馆武官,对中国特别对中国东北十分熟悉。策动侵华的阴谋分子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石原莞尔、花谷正等军官,都是其得意的幕僚。
    “司令官阁下果然高明,在棋盘上的攻势也令人无法阻挡,和您的指挥艺术颇有相通之处。”三宅光治毫不吝惜赞美之词,前线刚刚传来捷报,继吉林重镇长春被长谷旅团占领。日军又占领了四平和凤凰城等十几座重要城市,战事之顺利出乎意料,东北军的表现就像军事演习中的对手,一战即溃非常配合。
    三天时间,出动了一万余日军,就占领了大半个辽宁和吉林,还能奢望更完美的结果吗?
    “总得来说,我军的进展令人满意,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本庄繁站起身来,为三宅光治倒了一杯茶,三宅光治连忙恭恭敬敬地接了过来,对司令官表现的非常尊重。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军方激进派精心策划和组织的一场冒险,三宅光治在其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身为关东军参谋长,他可以说是板垣征四郎和石原莞尔等人的第一支持者,承上启下,将这些年轻的佐级军官和军部高层直接联系起来。
    当然,没有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的有意纵容,也不可能搞出“九一八事变”这么大的动静,对本庄繁这种“开明”的高级将领,三宅光治充满了感激之情。
    “请问司令官阁下,您是指营口和丹东战事吗?”
    “是的,我军在营口和丹东都遭到了敌人的强力阻击,对手的番号和兵力不明,但很明显,这是刚刚调来的援兵,否则无法逃过我军的情报监控。”本庄繁说道:“营口是联系东北军关内关外的战略要地,丹东阻挡我朝鲜驻屯军增援满洲,东北军增援这两个地方,位置选的非常精准,张学良也不是一个彻底的草包。”
    “我完全同意司令官的见解,但不出意外的话,我军还是能够顺利拿下丹东。”三宅光治笑着说道:“只要朝鲜的第39混成旅团渡过图们江,两面夹击下敌人很快就会崩溃。”
    “希望如此,但是营口呢?”本庄繁皱着眉头说道:“不能占领营口,就不能阻挡源源不断赶来增援的中队,随着战局的扩大和复杂,不确定因素太多了……”
    说着话,本庄繁站起身来走到窗前,看着窗外的大海默默发呆。
    和那些年轻的少壮派军官不同,本庄繁中将虽然也赞成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但是板垣征四郎等人还是“好意”将他蒙在鼓里,直到“九一八”当晚开始进攻北大营,才想本庄繁报告事变已经发生。
    少壮派军官一心为国建立功勋,为防止事败后牵扯过大。所以由几名佐级军官负责具体执行,将高层将领绑架上车。这就是板垣征四郎等人所谓的好意。当然,本庄繁也乐得如此,心照不宣,非常配合。
    不过按照本庄繁事前了解的情报,这场事变应该在九月底才发动,提前了十余天出乎他的意料。更令人担心的是。事件所有的执行人都出自他麾下的关东军,军部至今尚未表态,更别提日本政府和天皇。
    按照日本陆军刑法。未经许可私自向外国开战是死罪,是否继续扩大战争,本庄繁犹豫再三还是难下决心。
    “通信官。记录电报。”
    沉默良久,本庄繁终于拿定了主意,一字一句地念道:“事态既已发展到如此地步,便应趁此大好时机,先令我军积极维持整个满洲之治安,是为至要。为此,需要平素编成的三个师团的增援,而未来对此所需之经费,则可确保由满洲负担。”
    和张学良的期望不同,关东军从一开始就打算侵占整个东北。
    “对前线将士发布训示。当次多变之时局,本司令官已下重大决心,对于所有妄图有侵犯之虞者,均应主动采取断然措施,予以膺惩!为维护帝国满蒙之利益。共图伸展国运之大业,关东军数万将士应有必胜之决心……”……
    事变发生后三天,9月21日的早上,一辆满载日军的军用列车从长春驶出,倒着向着吉林市缓慢开去。
    多门二郎坐在车厢里,无心欣赏东北平原如诗如画的景色。低头皱眉想着心事。
    正在此时,一名身穿中将军装的中人小心翼翼地蹩到面前,用流利的日语说道:“司令官阁下,咱们的速度太慢了,是不是把车头调过来,开快一点?”
    说话的是吉林省中将参议安玉珍,熙洽派来的特使,负责接引日军进入吉林市。凭着他和另外一名特使张燕卿的三寸不烂之舌,终于使得多门二郎相信了他们的诚意,带着部队乘火车前往吉林市。
    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多门二郎让火车倒着开,车头在后,车尾在前,摆出了一副随时准备逃跑的架势。于是乎,这辆火车就由车头推着,晃晃悠悠地以每小时十几公里的速度爬行。
    安玉珍使了个眼色,另一名特使张燕卿连忙也帮腔道:“请司令官放心,吉林的中队绝不会抵抗,铁路沿线也经过戒严,不会受到袭击。如果路上有半点差错,请司令官阁下立刻枪毙我们二人!”张燕卿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颇有些视死如归的气概。
    “你们?你们的生命能比得上八百名日本皇军?”多门二郎轻蔑地看了他们一眼:“中国有一句老话,兵不厌诈,我必须对手下的士兵负责。不用说了,继续保持试探性开进,谨慎一些没有坏处。”
    吉长铁路线不属于日本人的“满铁”管辖范畴;多门二郎的部队在长春南岭和宽城子遭到中国守军激烈抗击,伤亡惨重心有余悸。
    不过,这一次的确是小心过头了,经过十二个小时的“长途跋涉”,这列火车终于开到吉林,无惊无险,风平浪静。
    在站台上守候多时的熙洽早已又饿又累,精心准备的欢迎队伍也如斗败的公鸡,就着站台上横七竖八地坐了一地。
    “来了,来了!”有人喊了起来。
    天色已黑,远处传来一阵隆隆的车轮声,熙洽不由得精神一振,连忙抬眼看去。
    什么东西?远处一道黑影灯光全无,犹如一条黑压压的爬虫,尾巴后面却甩出两道雪亮的灯光,愈来愈近。
    这是火车?熙洽有些摸不着头脑,就这么楞在站台上,瞪着眼看着火车倒进站台。
    直到车厢门打开,跳下一队神色紧张的日本兵,众人这才反应过来,真的是主子来了!
    “奏乐,奏乐!”
    乐队奏响临时排练的《君之代》,稍微有些走调,但胜在态度诚恳,刚刚踏上站台的多门二郎神色一轻,已经向熙洽伸出手来。
    “熙洽君,我们又见面了,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次握手。”多门二郎已经迷上了这种创造历史的感觉,摆好姿势等待记者拍照。
    天已经黑了,照片的效果可想而知,几名记者楞了一下才凑上前来,噼里啪啦照个不停。
    和几位头面人物一一点头握手,熙洽再次凑到跟前。
    “老师,能够在吉林再见到您太高兴了,我已经为您安排好了住处,就在车站附近的名古屋,可以当做第2师团的临时司令部。”
    “很好,能和熙洽君这样睿智的政治人物打交道,非常轻松愉快,我相信,今后的合作也必然是令人期待的。”多门二郎的笑容和蔼可亲。
    “一定,一定,我们一定会合作愉快的。”熙洽受宠若惊。
    当天晚上,多门二郎和熙洽进行会谈,一言不合随即摔门而去,蜂拥而入的日军士兵用刺刀逼着熙洽,在多门二郎制定的文件上签字。
    3日后,东北边防副长官公署和吉林省政府宣布撤销,中队从吉林撤出,接受日军缴械,张作相苦心经营的吉林军就此一蹶不振。

四零二章 大虎山(上)

    兵不血刃取沈阳,传檄而下得吉林,关东军立刻变成了日本的英雄。在狭隘的爱国精神掩护下,民意和舆论对“九一八事变”一片叫好,军国主义不断抬头。
    当然,日本政府内也不乏有识之士,意识到国家即将失控的危险,比如即将上台的第408章已是秋季,广阔的辽河平原到了收获季节,一望无际的黑土地被已经成熟的大豆高粱覆盖,北宁铁路蜿蜒其中,穿过大虎山连向锦州、山海关。
    因为票价比日本人经营的南满铁路便宜40%。北宁铁路很受老百姓欢迎,平日里列车不断。不过,自从沈阳被日军占领,这条繁忙的铁路也失去了生机,到处都是一片寂静。
    突然,远处出现了一股烟尘,还传来人喊马嘶的声音。从天际线处涌来一片人潮,沿着铁路线向大虎山涌来。
    渐渐离得近了,已能看清这些人的相貌打扮。有的军,有的民,一个个神情疲惫。脸上还带着惊恐的神色,都是刚从沈阳逃出来的败兵难民。
    日军占领沈阳之后,因为急于抢占军事要地,对逃走的第7旅没有追击,再加上万的百姓跟着撤退,沿着铁路线走了240里,总算快走到大虎山了。
    大虎山,因一座形似卧虎的小山得名,原来只是个乡野间常见的村落,因为处于北宁铁路和营榆铁路的交汇处。所逐渐发展成一个繁荣的小镇。这些败兵难民都盼望在这里能搭上火车,尽快逃到锦州,脱离危险。
    “听,有火车在叫!有火车啦!”
    也不知谁喊了一嗓子,犹如热油中泼进冷水。立刻引起了一场混乱。连兵带民将近两万人,得要几辆火车才能拉完?大家都意识到这个问题,争着一起向前跑去。
    “高师傅,你先走吧,拙荆实在走不动啦!”
    说话的是东北大学的文学教授黄双荣,他的手里提着一口沉重的藤箱。背上还背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姑娘,枯瘦的面庞淌满了汗水,青色的长衫沾满了泥土,两只圆圆的眼镜片不时被头发遮住,却还伸出一只手拉着怀孕的妻子,摇摇晃晃随时都可能摔倒。
    “都什么时候了,把书箱扔了吧!这么沉的家伙,逃命要紧!”除了背上的小包袱,高四宝的手里也拎着一口藤箱,和黄双荣手里的一模一样,很明显,是帮黄双荣拿的。他是东北兵工厂的一名技术工人,四十来岁的年纪,几天的逃难生活中,和素不相识的黄双荣结下了一场奇特的友谊。
    “不能扔!二十年的心血,死了也不能扔!”黄双荣喘着气说道:“这一路多谢你帮忙,现在该分手啦,以后有缘咱们再见。”
    说着话,黄双荣放开妻子,伸手去接另一口箱子,却被高四宝啪的打在一边,反手夺过他手里的藤箱:“书,书,书,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