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欢乐土匪闹民国 >

第243章

欢乐土匪闹民国-第243章

小说: 欢乐土匪闹民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位,同江指挥部的来电中提供了上中下三策,由我们共同谈论选择。”
    听到竟有上中下三策,众将纷纷交换着眼神,搞什么搞,难道这是小说演义不成?
    曲南杰也暗自觉得好笑,也许,也许肖林还是个年轻人,一时心血来潮,搞些古怪名堂吧。
    “诸位,咱么首先来说下策。”曲南杰轻轻向张延枢点了点头,道:“下策就是先打苏军第35步兵师。”
    “怎么,打35师竟然是下策?那中策和上策是什么?”张延枢很是不服气。
    “延枢不要生气嘛,虽然是下策,却也是可选之策,已经很了不起了。”曲南杰先劝了一句,又顺手递过一顶高帽:“延枢气吞万里如虎,当然会选择力擒强敌的法子,这本身也是一招好棋。不过还有几个小瑕疵。”
    张延枢此刻气息稍平,声调已经降下来了,但还板着脸问道:“有什么瑕疵?”
    “我军发动反攻已经二天,苏军最初的措手不及,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但他们也在积极调整应对。根据情报,苏军第35步兵师这两天大幅度收缩兵力。同时抓紧时间利用我军原来的工事修筑防御阵地,很难轻易击破。”曲南杰顿了一下,总结道:“这块骨头。不太好啃。”
    张延枢分辨道:“那也没关系,只要把35师堵在达兰鄂洛木河东岸,早晚都能消灭这股敌人。这冰天雪地的马上就是大冬天。冻也冻死他们。”
    “这倒也不错,但苏联人有铁路线调动支援,可以不断派来援兵,如果不能及时解决第35步兵师,咱们反而有被缠住的危险。”曲南杰耐心地等他说完,才解释道:“包围第35步兵师,战役必然扩大化,苏联人拼了命也会来救,这一仗越打越大,弄不好就打到过年去了。”
    中东路战争至今为止。还是一场局部战争,中苏两军在固定区域内发生军事冲突,还保留着最后一分理智和克制。
    为了争一口气,最后打得头破血流,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果远东集团军这一仗输得太惨。斯大林丢不起这个面子,真要是集中全力和中国进行国战,对中苏双方都没有好处。
    想通了种种因果,张延枢终于点了点头,又不甘心地问道:“那中策呢?中策是什么?”
    “中策则是兵进阿巴该图,威胁苏军突出部与后方的联系。逼迫他们重新退回到大乌里以北,回到西线二次战役发起之前的状态。”
    阿巴该图本来就是一座空城,城防阵地非常简陋,苏军占领那里之后也没有刻意修整,也是一个相对容易夺取的目标。
    回到战役前的对峙形势,对中国方面肯定是一个能够接受的结果,苏军精心准备的西线二次战役被粉碎,还消灭了数千苏军,可以说是打了一个大胜仗。
    进入12月的严冬之后,苏军无法再次发起攻势,绿脚兵却在东线控制着双城子,截断了西伯利亚铁路……无论从哪个方面看,相持下去对中国人都更加有利。
    不战而屈人之兵,自然比惟力是视的死战硬仗更加高明,张延枢想了片刻,终于点了点头。
    “这个办法不错,比强攻第35步兵师强。”放下争强好胜的心理,张延枢心态一平,反而起了佩服之意。自己这个姐夫果然不比常人,难怪百战百胜,威名远扬。
    眼神一挑,片刻间又是一副得意的神情,倒把曲南杰看得一愣,张延枢又追问道:“上策呢,上策是什么?”
    众人一起竖起了耳朵,既然分出上中下三策,肖林的倾向性十分明显,如果没有意外的话,这个上策就是今后的作战计划。
    只是众人有些疑惑,除了进逼阿巴该图之外,难道还有更好的选择?
    曲南杰终于站起身,来到墙边挂着的大幅军用地图前,手中的指挥棒在满洲里一点,停顿片刻,然后默默向西北划动。
    眼看着指挥棒深深划入苏联境内,众人的眼睛都越瞪越大,惊奇,疑惑,兴奋……不一而足。
    “上策,分头并进,夺取克拉斯诺卡缅斯克,威逼赤塔!”指挥棒重重在地图上一戳,指向了苏联远东重镇赤塔。
    赤塔,赤塔州首府,西伯利亚铁路枢纽,是西线苏军的后勤补给基地。
    没有想到,肖林竟然如此大胆,竟然打上了赤塔的主意。但细细想来,却不得不承认这是异常锐利的一击,如刀如矢,直刺苏军的心脏,如果成功,西线战事可定!
    梁忠甲还算冷静,问道:“赤塔距离边境500公里,咱们有这个能力吗?”
    “赤塔我们不一定要打,关键还是要包抄到苏军的后侧纵深,我们的目标,首先是克拉斯诺卡缅斯克……”
    深度突击,这就是肖林从后世盗版来的指导思想。
    突破敌人的纵深之后,当然应该趁机围歼敌人的有生力量,在二战以前所有国家的军队都是这么做的。但是经过二战的洗礼之后,军事指挥员们逐渐更加重视突破的深度,以更快更坚决的突击,打破敌人在纵深组织防御的企图。
    深度突击到苏军的后侧,数万大军的后勤支援全部被切断,指挥被打乱,所以不得不撤退,中**队则可利用兵力优势,与敌人进行赛跑,通过不断的集群突破,利用车轮攻势发起连续进攻消灭敌人。
    在曲南杰的主持下,西线众将很快统一了意见,各回本部进行调度准备,并在当天夜里集结突袭,沿着第21步兵师留下的缺口进入了苏联国境。
    第21步兵被击溃之后,布柳赫尔临时调来了两个团堵在缺口后面,虽然兵力单薄,但也聊胜于无。
    之所以兵力如此之少,首先是因为苏军恰逢新败正在混乱中,可调动的部队不多,更重要的还在于布柳赫尔认为,中国人不会向苏联腹地发起进攻。
    一来他们没有这个能力,二来也没有这个必要,放着第35步兵师这个香喷喷的超级诱饵在那里,中国人没有理由不扑上去。
    只要35步兵师能拖住中国人,这场战役就还有反败为胜的机会。

三八三章 大家还是谈和吧

    达兰鄂洛木河的河面上,被炸开的冰层已经再次上冻,但是因为厚度不足,暂时还不能走人。。)
    在苏军被炸坏的铁桥基础上,绿脚兵搭建了一座新的浮桥,源源不断的民夫推着独轮车,从这里迈出了国境线。
    桥西突然出现了一支小小的队伍,十几个人,中间还抬着一副担架。看这个阵势,受伤的应该是个大官,民夫们纷纷让到一旁,给担架队让路。
    “咦?怎么是个老毛子?白俄吗?”眼尖的已经发现不对,担架上半躺半坐的,分明是个大鼻子的苏联人。
    “不是,这家伙是苏联的大官,第21步兵师的师长。”说话的是个年轻的小战士,口气中不无炫耀。
    “师长?我的老天!那得是个将军呀!”民夫们轰得一声围拢上前,争先恐后想要看个稀奇。
    “都让开,都让开,这个老毛子师长身上有伤,耽误了你们吃罪不起……”
    在士兵的吆喝下,民夫们向后退了几步,但仍然盯着安启诺夫上下打量,目光中充满好奇。
    安启诺夫听不懂这些中国人在说什么,胸口的伤口又疼得厉害,就这么摇摇晃晃任由中国人抬着。
    在冰天雪地里躲了两天,最后走投无路选择自尽,偏偏又没有打中心脏,以至于当了中国人的俘虏。这几天折腾下来,安启诺夫的精气神都已耗尽,没有能力反抗了。
    突然。一阵隆隆的引擎声在耳边响起,安启诺夫奋力睁开眼睛,看到了一支长长的车队,足有三十多辆,上面坐满了全副武装的中国士兵!
    天哪,中国人坐着汽车去打仗!
    安启诺夫心中猛的一惊,这曾是他的梦想。没想到中国人首先做到了,这其中蕴含的意义非常重大,在冰天雪地的雪原上。有了汽车机动能力就增加了好几倍,中国人可以选择的战术就更多了。
    三十多辆汽车,上面足有两千名士兵。他们这是要去哪呢?……
    因为图哈切夫斯基尚未到达,布柳赫尔仍然暂时代理远东集团军的司令员,指挥作战。
    对这个短暂的缓冲时间,布柳赫尔非常珍惜,这是最后的机会了,如果能够创造奇迹,就能挽回自己的军事生涯。
    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也许是两天,也许是一天,就看中国人会不会上钩了。
    令布柳赫尔失望的是。中**队没有按照他的预想行动。
    不动如山,动如雷霆。
    面对苏军薄弱的防线,绿脚兵以摧枯拉朽般的攻势将其粉碎,然后沿着突破大步向前挺进。张延枢部、梁忠甲部等友军跟在后面,甩开苏军第35步兵师这个诱饵。强渡达兰鄂洛木河,快速进入苏联境内。
    被避实就虚晃了一下,布柳赫尔的妙计没有成功,只好紧急收缩兵力,准备在阿巴该图和大乌里节节抵抗,以消耗中**队的进攻力量。
    但前线传来的情报再次出乎意料。中**队的推进速度非常快,先头部队乘坐坦克和汽车直杀克拉斯诺卡缅斯克,经过一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占领这座兵力薄弱的边境城市。
    克城在大乌里后方数十公里,是个五六万人口的小城。苏军前几天还在猛烈进攻,没想到这里会变成战场,以至于被中**队轻易攻克,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中国人占领克城之后,拦腰斩断了赤塔到大乌里的铁路交通,数万苏军赖以生存的补给线被截断,中国人迂回到了侧翼后方,苏军却仍然阵型散乱,无法组织有力的反击。
    一时之间,还散布在达兰鄂洛木河两岸的苏军纷纷撤退,指挥调度陷入混乱,中**队却抱成一团,如狼群般不断分割包围小股苏军,一个团,一个营地加以歼灭……
    面对中国人咄咄逼人的攻势,克林姆林宫的主人终于失去了耐心,斯大林当天晚间发来急电,解除了布柳赫尔的指挥权,临时指派伏罗希洛夫担负领导责任。
    不过斯大林非常清楚,伏罗希洛夫只是一条咬人的恶狗,难以担负指挥中东路战争的重担,真正能力挽狂澜的,还得看列宁格勒军区司令员图哈切夫斯基…………
    冬日的西伯利亚上空密布着厚厚的彤云,预示着一场暴风雪即将来临,空旷的雪原上寂静无声,只有北风吹过原始森林的树梢,发出阵阵尖利的呼啸。
    空中突然传来一阵单调沉闷的引擎声,一架军用飞机从云端穿过,向着东北方向飞去。
    “图哈切夫斯基同志,刚刚飞过赤塔,再有半个小时就要到大乌里了。”说话的是苏维埃外务委员会委员,斯曼诺夫斯基。与别的苏维埃官员不同,他没有穿着流行的列宁服,而是一身得体的西装,带着金丝眼镜,文质彬彬,风度翩翩。
    “是的,我们该说再见了。”图哈切夫斯基合上厚厚的卷宗,表情异常的严肃。
    “怎么?前线的战事非常被动吗?”插话的是梅里尼可夫,驻哈尔滨俄国总领事。
    他和斯曼诺夫斯基要去伯力城,和东北当局的代表会面,如果苏军在战场上太过被动,被谈判极为不利。
    面对两个文职官员,战场形势三句两句也说不清楚,图哈切夫斯基默默地点了点头,在脑海中梳理着刚刚看到的各种军报。
    在西线二次战役中,中国人动员了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展现出高度的组织能力,并采用了许多全新的战术战法,有效地克制了苏军的装备优势。
    自从中国人渡过达兰鄂洛木河,就采用车轮战术不断冲击、包抄、歼灭小股苏军部队。积少成多之下,反而累积了一个惊人的数字,苏军阵亡、受伤、被俘、失踪的总数将近一万人,等于被整整歼灭了一个师。
    尤其麻烦的是,中国人在克城车站缴获了两辆运送物资的火车,并改装成全副武装的铁甲列车,今天中午时分。中国人的铁甲列车一路北进,直到距离赤塔市三十公里的地方才掉头拐了回去。
    赤塔市内已经处于紧急戒严之中,所有政府机关和工厂学校停工停课。准备迁移撤退,普通民众更是蜂拥出城逃离战火,大批市民拥堵在赤塔火车站中。
    一州首府受到威胁。伏罗希洛夫急于援助,因此停止必要的集结调整,将前线撤下来的兵力逐节投入克城方向。
    图哈切夫斯基敏锐地看出其中的危险,西线二次战役的结果充分说明,这支绿脚兵与以往的中**队完全不同,不能用固有成见来看待,幻想在英勇的苏联红军冲击之下,中国人就会一击而溃,最后却只会害了自己。
    不过没关系,自己这次带着斯大林同志的最高指示。很快就能纠正伏罗希洛夫的错误。剩下的事情也很简单,收拢败局,尽快停火以结束战争。
    在图哈切夫斯基心中,还是感到一丝浓重的遗憾,自己上任的太晚。已经无法挽回败局,西线二次战役已经彻底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