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欢乐土匪闹民国 >

第126章

欢乐土匪闹民国-第126章

小说: 欢乐土匪闹民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肖林大喜过望,从椅子上一跃而起,扶着石醉六的臂膀说道:“能得先生相助,肖林必定发愤图强,不负先生之志!”
    石醉六考虑了这么长时间才做出决定,内心也经过权衡利弊,再三犹豫,反复的矛盾斗争,他之所以答应肖林,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对国民党的失望。
    作为辛亥革命和护法战争的元老,石醉六对政治革命充满了热情,但国家不能从“推翻满清政府走向建设中华民国的积极方向反而是军阀割据,中国困惫于混乱的泥泞之中辗转为外侮所乘,损失不计其数”,他自认为这是他“习陆军的最凄惨的结果”,已近日多次表示“绝对不愿以国家性质的职业作为攘利争权的勾当”。
    自民国建立以来,十几年来内乱不已,石醉六反省之余,认为不统一则权利分割,统一有可能导致权利专卖,所以感到建立党军的意义重大,国*共两*党相互关系与民族的利害密切相关,民族主义若为两党共同重视,民族必活必利,否则必害必死。石醉六在“思想上对社*会*主义原有深厚同情的指望”。但在中国现状上他主张明确而强化三民主义的步骤,因为三民主义不明化就很难强化,不强化则国民党不振,而党治将不是以弱致而败就以强取而亡。
    北伐战争爆发之后,石醉六对其报以极大的希望,并积极投身其中,出任长沙黄埔军校校长,眼看着北伐节节胜利,正在形势一片大好之际,国民党却逐渐偏离了联俄联共的轨道,自整理党务案,到四一二事变,七一五事变,分党清共,宁汉合流,此时的北伐,已经演变成了国民党新军阀取代北洋旧军阀的战争,从革命战争蜕化为军阀混战,中国离宪政越来越远,这样的现实,为石醉六难以接受。
    石醉六顿了一下,突然说道:“肖林兄,我可以去张家口,不过你得答应一个条件,我不担任军中任何实际职务。”
    “可以,可以,能够经常向先生请教,我就心满意足了。”肖林满口地答应下来,别说这个条件,哪怕石醉六要星星,他也会搬个梯子上房去摘,石醉六的名气太大,又和奉系没什么来往,四十五师还真没有合适的职位安排,只要把他带到张家口就好,时间会改变一切,随着将来形势的发展,石醉六也不会甘于一直坐在板凳上。
    石醉六点点头,终于确定下来:“好,那就一言为定。”
    马日事变祸及长沙黄埔分校,让石醉六心灰意冷,二十余名青年学生死于枪口之下,已令他心生去意,正在彷徨之际,肖林却突然抛出了橄榄枝。
    上次见面的时候,肖林还只是兴隆的一名县长,虽然把一县之地治理的气象不凡,但格局还是太小,石醉六也没有在意,不料分手之后,肖林北上察哈尔,竟然不惧苏俄强大的武力,一度收复达里冈爱区域,引起了石醉六极大的关注。
    百余年来,中国在列强的压迫下节节退让,签署了无数丧权辱国的条约,民国初建,虽有徐树铮收复外蒙的惊艳之举,但很快又被迫丢掉,肖林敢于挑战强大的苏俄,正好燃起了石醉六心中埋藏的血性,对他的举动颇为赞赏,评价很高。
    答应肖林去察哈尔,与其说是石醉六的选择,不如说是无奈之下的逃避,宁愿戍守北国边疆,不忍看华夏大地军阀混战。
    肖林最初的忐忑和兴奋过去后,骤然放松,对石醉六笑着说道:“既然这样,事不宜迟,请先生尽快准备,咱们过几天就离开长沙……对了,这里局势不稳,把王铁胆他们也带走吧。”
    黄埔军校学制一般都不长,长沙分校都是一年毕业,王铁胆等人来这里快到一年的时间,该学的东西都学得差不多了,现在长沙黄埔军校正在漩涡中心,肖林当即作出决定,没必要非得拿那张毕业证,直接把人都领回四十五师。
    四十五师正缺军官干部,在长沙黄埔的这三十几名兴隆学员都是宝贝疙瘩,肖林正准备重用,以对四十五师逐渐换血,提高官兵素质,可不能在长沙出现什么意外。
    石醉六点点头道:“没有问题,学校里正在动荡,已经有上百名学生离校,兴隆学生在政治上又都清白,说走就能走,这样吧,咱们准备一下,两天后离开长沙……”
    事情果然很顺利,兴隆籍的学生既不属于国民党,也不属于共*产*党,当局对他们并不关注,虽然三十几名学生一起肄业离校,但在动荡的局势中也没人在意,王铁胆等人很快办好了手续,在肖林的安排下坐上北去的火车,赶回兴隆,再去张家口军中。
    车站上,肖林正在和王铁胆等人告别:“上车吧,回去了先到教导大队报到,我和石先生过几天就回去。”
    “肖师长,你们要去哪,这里太乱了,可得注意安全。”肖林身为奉系察东镇守使,四十五师师长,说起来和北伐军是敌对关系,如果走漏消息,立刻就会被抓起来。
    “没关系,我马上也要离开长沙,去上海一趟。”
    肖林拍拍王铁胆的肩膀,又说道:“你们也要小心,一定要把队伍带好了,这三十多人少了一个,我拿你是问!”
    自从牛头冲入伙,肖林就和王铁胆结识,一向把他当成自己的小兄弟,最为信任的心腹之一,多加培养,王铁胆一向办事麻利,也经过战场上的洗礼,现在又有了黄埔分校深造的经历,肖林对他很看重。
    “肖师长,你去上海干什么?”王铁胆和肖林多日不见,听说他不和自己一路回去,很是舍不得,忍不住又问了一句。
    肖林一皱眉,佯怒道:“走你的人吧,这是你该问得?”
    王铁胆嘿嘿笑了笑,挥手作别,转身上车,列车一声长鸣,喷出一股白烟,离开了长沙车站……
    几天之后,肖林和石醉六出现在上海街头。
    曹操有一句名言——“得陇望蜀”,正是肖林现在心情的写照。
    他这次南下长沙,本来只是听说两湖形势紧张,担心王铁胆等人,不料却意外请到了石醉六,堪称计划外的收获,让他非常得意。兴奋之余,对招揽人才更有信心,又惦记起了战略大师蒋百里。
    心里存着这个打算,但自觉分量不够,肖林就找了个机会,试探了一下石醉六的意思,想利用这位大师兄的身份,帮着自己和蒋百里说说话,没想到石醉六一口就答应下来,没有任何犹豫,让肖林的心里充满了对名人的憧憬。
    大家都是梁启超的弟子,虽然天各一方,却一直保持着联系,到了上海之后,很快在租界找到了正在寓居的蒋百里,不料刚把来意一说,蒋百里就把头摇个不停。
    “去察哈尔?不去,我要留在这里,看蒋中正如何收场!”
    蒋百里入幕苏传芳所部,败于北伐军,竟然和蒋中正斗起气来,对他颇有成见:“蒋中正名为革命,实为新式军阀,这样的人如果掌握大权,必是中国之灾难,我不能离开南方。”
    虽然寓居上海,蒋百里这些日子一直和武汉唐生智保持着联系,力图推动其反蒋,只不过事关机密,没有和肖林石醉六二人明说。
    肖林不知如何去劝,石醉六却猜到了个大概,大家都是同门师兄弟,政治意见和观点相近,几十年的交情,怎会不明白蒋百里的想法,当下不动声色地说道:“就算你看不惯蒋中正,但他现在羽翼已成,你留在上海也难有作为,不如到北方转一转,也顺便看看梁师,听说这一年来,梁师的身体可大不如前了。”
    这一招非常高明,明着告诉蒋百里留在上海也是耽误时间,不会有什么作为,又拉出恩师梁启超,打起了亲情牌,一时之间,蒋百里也无言以对。
    被石醉六启发,肖林灵机一动,又加了一把火:“百里兄,徐志摩再过一月就要新婚,你和他莫逆之交,怎么能不去观礼?干脆早些到北京去,就当去散散心如何?”
    “志摩要结婚?和陆小曼吗?”
    蒋百里一愣,脱口反问了一句,见到肖林点头,沉默了一下说道:“既然这样,我就和你们去北*京走一趟……不过,过些日子我还要回南方来。”

二四零章 谈兵稍带儒酸气

    坐在北去的火车上,肖林一边和蒋百里说着话,一边在心里打着自己的主意。
    自从在梁启超府上结识蒋百里之后,因为后世的名气太大,肖林对他特别关注,多方打探之下,对蒋百里的生平更加了解。.hahawx.
    必须承认,蒋百里是一位文武双全的人才,堪称国士无双,但是肖林绞尽脑汁,却想不起蒋百里后来都有什么著名的事迹,最后得出结论,此人后半生和蒋中正不和,不为国民党重用,以至于建树不大,空有一腔大才,却没有足够的成就可匹配。
    史书中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由于各种目的和春秋写法进行了扭曲,普通大众没有时间去仔细调查,往往一知半解。蒋百里最为人熟知的,是他曾经担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但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从1912年12月5日至1913年9月,其中1913年6月18日自杀未遂,并深受重伤。
    可以说,蒋百里对保定军校的意义在于开拓和精神,不能把他和保定军校绑定起来,所有的保定军校的功过都放到他身上。如叶挺是1919年毕业的,按照两年制来看你,应该是1917年入学,可以说和蒋百里没有什么关系。事实上国民党的高官中陈诚虽然也是保定军校,则是1922年毕业,那个时候距离1923年的军校停办已经不远了。理论上说保定军校属于比较正规,而黄埔军校则相对速成性质,但是黄埔系之所以出了更多人才,其实是时代背景的原因。所以评价一个人物要看时代背景。
    “百里兄,北伐之战暂时归于胶着,你怎么看将来的形势?”肖林出手阔绰,又带着些随从,直接买的头等票,包下了两个包厢,在这里说话全无禁忌,直接议论起天下的大势了。
    身为穿越者,了解历史走向是最大的作弊器,但可惜的是,肖林这方面的知识实在太差,眼看着北伐形势风云变幻,张家口渐渐吃紧,肖林却苦于不了解这段历史的具体走向,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才急着向蒋百里这位战略大师讨教。
    “孙传芳坐失战机,北伐军已经占据大势,安**虽然声势浩大,却只能暂取守势,以求自保,从长远看,这场战争可能会陷于胶着。”
    蒋百里入江苏后,曾为孙传芳献上中下三策,劝他趁着北伐军和吴佩孚激战于湖北之际,出兵包抄北伐军,这的确是军事上的高明之策,如果孙传芳正确地判断形势,听从他的计划,北伐战争的走向还很难说。但是,孙传芳却过于轻视北伐军,妄想收取渔翁之利,以至于坐看北伐军坐大,对这场失败,蒋百里一直耿耿于怀。
    “那么百里兄以为,晋绥军会如何动作呢?”
    蒋百里的判断和历史虽有偏差,但相去不远,肖林对此却早知大概的结果,对此不感兴趣,他更关心的,还是阎锡山是否会对察哈尔出兵,张家口这一亩三分地是否安全。
    “阎锡山处事历来顺水推舟,从不逆流而上,北伐大势已成,晋绥军不会一直作壁上观,多半会主动出击,向京津进军。”
    蒋百里说到这里,看了肖林一眼:“当然,张家口地理位置特殊,阎锡山肯定也不会放过这里的。”
    听到这里,肖林心头不禁一沉,阎锡山和一般的军阀可不同,无论军政哪个方面,都自有他的一套办法,晋绥军虽然现在名声不响,但在将来的抗日战争中却大放异彩,战斗力非比寻常,更何况,还有徐永昌这样的名将为帅。
    对蒋百里的判断,肖林并不怀疑,此公由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后,然后又游学于德国,1905年回国后,虽然没有真正的参与具体的指挥作战,基本上就是各路诸侯的高级幕僚,先后被赵尔巽、段祺瑞、袁世凯、黎元洪、吴佩孚、孙传芳、等聘为参谋长或顾问(在真实的历史上,后来还在唐生智和蒋中正手下干过),等等诸如这类的角色,颠沛于诸侯,但他30岁就担任保定军校的校长,起点极高,可以说年少有成,战略眼光极高。
    真正让蒋百里青史留名的,还是其所著《国防论》里的观点,在很多方面和毛公的《论持久战》暗合,与历史走向也惊人的相似,倍为后世推崇。
    蒋百里和蒋中正虽然同为军校校长,但是成就大不相同,蒋百里为人心高气傲,不擅于处理人际关系,做保定军校校长的时候,更是拔枪自射,险些丧命,他只是一个军事人才,如果有合适的机缘,不断积累,逐步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将军,但在中国的各家军阀中却被孤立,不能发挥作用。
    “看来,不得不和徐永昌打一仗了!”
    肖林用拳头在掌心轻轻砸了一记,紧皱着眉头,只感到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