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图转大清 >

第79章

图转大清-第79章

小说: 图转大清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报国额娘怎么办?”

“禁足。”

图福向停下来不哭,在那里羡慕地看着振国和兴国玩耍的儿子走去,报国一看见父亲,立刻咧嘴准备哭,“不许哭,哭我就把你放这儿,不要你了。”

他马上闭嘴,乖乖让图福抱起来。

“嫂子,我走了。”

“跟伯母再见。”

图报国胆怯地看看父亲严肃的神色,乖乖朝图清拱拱手……

正文 第一百零九章 新发展

“终于摆脱了魔音贯耳。”图清对图运开玩笑,“此乃满清第一大酷刑。”

“呵呵”图运无可奈何地苦笑。

“凤熠这几天不忙了,他要帮我把那班贵介子弟招回来呢。”

“那你是不是更忙了?”

图清不敢接声,过了一会儿,才说:“要不,你带着孩子也去那里吧。那些孩子非常优秀,孩子跟他们一起玩,肯定有出息。”

“年龄差别太大了,玩不到一块儿吧?”

“哦。要不要我开个新新儿童班?”

“别胡闹了,你去吧。”……

留学回来的人,有两个比较另类,一个叫张长辉,他对西方的金融业非常感兴趣,这几年的学习,他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这个方面,雍正让他去了船厂,他请福建总督转呈了好几道奏折,阐述他对这方面的思想建构,引起雍正的注意,雍正没办法安置他,反正他说的,也是管理金钱方面的事儿,不久,旨意让他去了户部,张长辉在户部也很不适宜,私下来找凤熠,想让凤熠帮他。

“我出钱,你就在京城,开个银行怎样?”图清问他。

“能开起来吗?”

“你先试试。有业务的话,就在归化也开一个好了,那里贸易非常活跃,资金流动挺大的。开到江浙的话,业务经常是跨国经营,马上开展不起来。”

张长辉用了一个月,把银行的经营模式给规划出来,甚至和一家经营瓷器的掌柜达成借贷意向,才辞去了户部的职务。

小雅的学校,已经搬到医院边上,原来的地方,空出来好几个月了,图清心思全在博学院,无暇考虑那边的事儿。刚好用来做银行的门面。

收拾房子期间,张长辉负责人员培训,图清则到自己的工厂,动员工人把钱都存到银行去。工人对银行很陌生,见让把钱放到那里去,非常担心,只有少部分工厂的管事答应存钱到银行。图清知道这是给她面子,反正是需要时间才能推广的,她也不十分着急,只是把工资发放,交给了银行。

银行开张那天,门庭若市,全是来领工资的,银行的伙计忙得满脑门都是汗,下班时间到了,还没把人都打发了。

因为是图清一再保证,肯定会一分钱不少,把工钱都发给大家,如果在银行放时间长了,还会有利息,有人对她非常信任,还真存了少部分。一个月到底,张长辉挺高兴地给图清说:“这个月,有七十贯钱储蓄。那家老板贷咱们的钱,开瓷器厂,也已经动工了。他有些本钱的,就是开厂还差点儿。”

“他准备贷咱们一千六百两,期限是两年,用他家的院子、店铺和新工厂抵押。还是有点风险。”

“你把他新工厂盯紧就是了,什么时候发现他停工,马上就要查看清楚。”

“嗯,我知道。”

图清知道这事儿急不得,她只是定期去银行看看,让张长辉谨慎点儿就是了。

留学回来,最出名的,不是苏坚张若霭,而是宏达年。他出身商贾大家,到父亲那一代,父亲和叔叔都考了举人,尽管他家没出进士,但两个举人也是十分荣耀的了。再加上他自幼极为聪慧,在当地小有名气,学正就在把他推荐了上来。西方和国内完全不同的经商方式让他心仪,他放弃了父亲让他从仕的意愿,也不顾同伴的劝阻,完全成了西方式的商人,他之所以回国,就是想把家族的生意做大,做到国外去。他请求凤熠转奏皇上,允许他辞官,不进博学院。

他的行为在家里掀起了轩然大*。父亲和叔叔极力反对,并且宣称,家族的生意他不得染指,正当他恼怒父亲的僵化和烦恼前景堪忧时,皇帝的旨意下来了:让他去杭州协助八王爷。

其实八王允禩并没有放弃他的皇帝梦。在国外期间,跟他去的人,都让他笼络住,成为他的心腹,他们明着,学习一些造船航海的知识,暗地里,却学习和研制西洋火器的制作。大明朝火器制作,是处于世界前列的,但到了清朝,他们满人比较崇尚武力,对火器制作没有那么在意,技术水平没有什么进步,西方的火器制作,才超过了中国。即使这样,康熙亲征噶尔丹时,火炮的威力还是让允禩闻之色变。

试图用八王议政把雍正推下皇帝宝座失败后,他思谋良久,随明白,一个政治集团真正的实力,是背后武力的支持,雍正当时用年羹尧钳制了十四王爷,他们才失败的那么彻底。他在杭州,还只是蛰伏,并没心思做生意。宏达年的到来,给他一个隐藏的盾牌,他把生意这一摊,完全交了出来。

雍正从福建水师,调出两艘即将退役的军舰,让蒋溥改造之后,调给八王爷做贸易。这船当然到了宏达年的手上,宏达年仔细研究了大清和外国所通贸易的货物种类,亲自到归化和俄罗斯商人谈判,终于签下一份在海参崴交货的贸易合同。他知道,这笔高达数万两白银的贸易,不仅仅是他商业生涯的起步,而且是大清国皇家海上贸易的起步,失败说不定会夺去他的生命。他经过慎重考查和准备,认为万无一失,这才把调集的大量茶叶、瓷器、丝绸等货物装船,亲自率领从福建水军都督那里借来的水兵押送,向北,朝海参崴进发了。

因为准备充分,宏达年的生意非常顺利。图清听到他成功的消息,心情非常振奋。宏达年才二十岁刚过,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只做了这一笔生意,净赚上万两白银的消息在商界传的家喻户晓,就是在政界,也引起不小的震动。雍正见图清给他的建议收到这么好的效果,也挺高兴的,他在那年的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特别赐给图运一件宏达年从俄罗斯带回的金器,以示褒奖。

“听说,宏达年不止赚了一万两白银,他带回的好多珍珠宝石金银器皿,上贡给皇室,这些都没有算在盈利之列。”图运给图清说。

“要不外国人不顾风险,不远万里到咱们这里来做生意呢,一趟回去,利润就翻倍甚至有几倍呢。宏达年比较谨慎,所得利润还不算丰厚呢。”图清一副我很了解的表情,把图运逗笑了。

“你什么都知道。”图运捏捏她的鼻子,不想图振国刚好跑进来,他很大声很赖皮地笑起来,让图运有点不好意思。

“那你从来没说过做海上贸易。”图运有点奇怪。

“这个太冒险。如果在海上遇到风暴、冰山,弄不好就会整船葬身海底。主家受此拖累,常会倾家荡产甚至债台高筑。咱们还达不到那个实力。”

“哦。”图运没说话,他随后给皇上上折子,把海上贸易的风险说了,让皇上在宏达年遇到挫折时,不要太苛责。

宏达年其实还带回了九王爷的信息,据说十分憔悴,头发都花白了。图清心里觉得挺歉疚,也很无奈。

博学院衙门建好了,那些学子,也全都搬过去了,凤熠又把博学书院建了起来,招来好几班十来岁的孩子在里面读书。这些孩子,除了那班京城贵族子弟,其余都是各地学正推荐的优秀学子,整个书院学风甚浓。

图清这段时间,花了部分心思用在银行的工作上,学院那边不像刚开始那样,从早待到晚。

瓷器厂开起来了,但生意却很是冷清,把瓷器厂东家汪大顺愁得吃不香睡不着。

“图先生,都说你是经商奇才,给咱出个主意嘛。”汪大顺见图清和张长辉来了,一边殷勤招待,一边满脸谄媚地求告图清。

“京城里的人,好东西见的多了,你做这么烂的瓷器,谁要啊,花重金,请几个好点的烧窑师傅,瓷器料,也用好的,看看能有起色不。”

“这些我都准备好了,马上就开始,我还是害怕不行,这一窑烧下来,要花不少的钱呢。”

图清见胃口吊得差不多了,这才从口袋掏出一片纸,她把纸,折叠到外墙瓷片大小,递给汪大顺“你照着这个大小,给我烧一窑瓷片。要深红色的,颜色深浅无所谓,但必须纯正,不许发污。记着,只要一面有釉。”

汪大顺呆呆看着图清:“你要这做什么?”

“贴墙上。所以,你必须把瓷片给我烧平,边沿要棱角分明,厚度一致。”

“哎。”汪大顺还是不明白图清说的,怎么用,但好不容易有了订单,他终于露出一丝笑容。

“把活儿给我做好了,不然,我可是要退货的。”

“那一定,一定。”

回来的路上,张长辉问图清:“东家,你是不是早就这么打算了?”

“嗯,在京城开做粗瓷的厂子,回本挺慢的。”

“嗯,看来这个,我还是孟浪了。”

“也不算。这是个慢热的行当,我们本身就打算两年回本呀。如果这几年,皇上一直支持海上贸易的话,瓷器厂,就不会萧条。”

“哦。”张长辉又高兴了,“银行现在储蓄挺旺的,我要多找些下家贷款。”

“你首先,多找几个专业人士,看好有发展前途的客户,哪怕放不出去款子,也不能出现坏账。”

“嗯,我知道了。”

“这个瓷器厂,说不定后面还会贷款的。如果瓷片销售得好,他可能会再建新窑。”

“嗯。”

汪大顺试验了一个多月,终于找到烧瓷片的最佳方案,图清见到他烧好的瓷片,非常高兴,为了马上打开销路,她当即让人,把自家大门口用瓷片装饰起来。

京城大户,看到她家气派的大门楼,马上都行动起来,汪大顺那里,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

“汪大顺果然想贷款,再建新窑了。”张长辉满脸钦佩。

“现在,咱们有五家收益稳定的大客户,最好的是西山开煤窑的。东家,现在咱们生意,挺稳定的。”

“开银行,就是要求稳,你千万不要急躁,凡事不能上头。”图清叮嘱张长辉,张长辉点头。

“你上次想把父母,接到京城来,他们来了吗?”

“来了,他们挺满意。父亲还要来谢谢你,我说你忙得很,让他别打扰,他才没来呢。”

“你家生活,够用吗?”

“够够嘿嘿。”

正文 第一百一十章 求稳和求快

汪大顺是从接手父亲的一个小瓷器店做起来的,到五十岁,竟然拥有数千两银子的瓷器厂,本事还是挺大的。

做瓷片挣了钱,厂里的一切都顺当了,他带着一些鹿茸人参的,过来谢图清。

“图先生真是神人啊,随便指点指点,我那小摊摊,就旺起来了。”汪大顺满脸感激。

“汪掌柜,你没想过,过不了多久,京城大户的门面都装完了,你做什么?”

“嘿嘿,图先生真是快人快语。我在外地,找了几个下家,他们到这里来进货。我让出点利润。”

“不错。还有吗?”

“老本行,我现在已经开始烧点碗呀、盘子的,慢慢卖。”

“嗯,你试着,烧些厚点、大点的瓷砖,可以铺到地上的。”图清伸手比划着,“你试好了,第一个卖给我。”

“好,我试试。别提什么卖不卖的,图先生出了这么好的主意,我送你就是了。”

“咱们还是亲兄弟明算账吧。”

“嘿嘿,好的。”

汪大顺走了,图运嗔怪地说图清:“别人的心,你操得挺多,咱们的生意,你倒是不管了。”

“咱们家?哪里出事了吗?”

“没有,你看,纺织厂出来一种新布。”

“牛仔布?”

“你说什么?牛布?你瞧这布,多结实,做衣服裤子,好几年都穿不破。”

“这个王基保,还真行啊。我上次去,见他弄了个什么新布组,专门试新织法的,只鼓励了他一下,没想到,他给试出来了。”

“这布一开始卖,马上就遭抢了。布店卖完都赶紧关门呢。”图运挺高兴。

“不会吧,怎么才织出这么一点儿?”

“布还没染,王基保就让我拿给十六王爷了,王爷下令,全部用来做西部的军装。布店老板求了好几次,王基保给了他一匹,只卖了半天。”

“难怪。我也不知道,咱们家,这些厂子铺子,一年能挣多少钱?”

“你问这做什么?”图运警惕地看着她,“是不是这次山东发大水,你又想赈灾了?”

“又没有灾民外逃,证明当地处理得不错,我赈什么灾嘛。”

“嘿嘿嘿,你别问,给咱们儿子攒着。你刚才把那布叫什么?牛皮布,是不是?和牛皮一样结实呢。”

“除服礼过了好几个月了,皇上怎么没想起来给你派事儿呢?”

“我还没去户部呢,你整天在外面忙,孩子都没人管。”

“嗨呀,对了,他们是不是该开始启蒙了?”

“我正在找先生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