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寒士谋 >

第759章

寒士谋-第759章

小说: 寒士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权面色凝重,低声而道。马超听了,脸色连变不止,诸葛亮智多胜妖之名,他早有听闻,当下心中不由生出一阵忐忑,狮目紧紧眯起,脑里默默想着。

“诸葛孔明这已生疑,看来我要早日入川,不可耽误。”

祝融夫人看马超与黄权两人在交头接耳,低声说话,却未有打扰,那双娇媚的妖目,时不时瞟向马超,那张殷红小嘴便不觉地笑了起来。

次日,黄权便是起程,回去巴西。马超与祝融夫人商议一阵,竟先不等马岱赶来,在当日晌午,便起军出发,赶往蛮境。

却说诸葛亮与刘备不欢而散,刘备气在心头,不过后来加以细想,亦觉诸葛亮所言有理。两日后,法正正好来见,问之刘备一些有关益州调配之事。刘备决策之后,忽然心里想起马超之事,便将前事具告,问之法正。法正听言,脸色一变,拱手而拜道。

“某虽与军师少有接触,但军师为人如何,某亦有所听闻。所谓无波不起浪,军师素来行事谨慎,思量紧密,绝无可能诬蔑他人。某昔年曾与马孟起此人相交,发觉此人自大挫于文不凡之手,脾性大变,少了几分锐气,却多了几分深沉。

当初刘季玉怀疑其非是真心来投,故而遣去巴州。刘季玉当时命我暗中派人监视,我果真发觉,马孟起在巴州有暗蓄势力迹象,速与报之。刘季玉本欲将其诛杀,已绝祸根。但那时正好文不凡起兵来犯,我便教其使驱狼吞虎之计,将马孟起从巴州召来,与文不凡的西北军激战相斗。”

法正此言一出,刘备顿时脸色连变不止,疾呼喝道。

“竟有此事,你为何不早早报来!?”

法正连忙作揖告罪,与刘备谓道。

“主公息怒。当初我并无证据,只是。后来又见马孟起投于主公麾下后,事事毫无所犯,更屡屡立下功绩,对主公忠心耿耿。倘若早报,只怕主公以为臣,心有妒恨,诬蔑他人。故而便无报之。”

刘备心里听得甚恼,悔喝一声,速与法正一同赶往拜见诸葛亮。话说,诸葛亮正中府中夺量计策,忽闻左右来报,刘备来见,连忙出厅。刘备一见诸葛亮,便是谢罪。

“数日前,备思虑不周,言语触犯。今日听知孝直报说前事,方知马孟起非是可托付之人。备方之罪过,还望军师,幸勿挂怀。”

诸葛亮一听,遂向法正投去目光。法正微微欠身,谦虚作礼,细细告之前事,然后亦谢罪道。

“此事实乃某有所疏虑,实与主公无关。军师若要加罚,正甘愿领罪。”

诸葛亮听罢,双眸一闭,凝声而沉。法正、刘备见状,面目相觑,不知何意。不一时,诸葛亮睁开双眸,先与法正而道。

“孝直不报,一者乃无实在证据,二者乃恐祸乱内堂,焉可怪责。”

诸葛亮说毕,便转向刘备,拱手又道。

“主公身为君主,与臣子以心相交,岂有罪过?何况,马孟起更屡屡立下大功,主公自然对其依仗,亦是情理之中。不过,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马孟起为人是忠是奸,很快便有定论。”

刘备一听,枭目一凝,连忙问道。

“孔明此话怎讲!?”

诸葛亮凝神沉气,一双如若星辰般的皓目,闪烁发亮,好似天下之事,都难以逃脱其法眼,徐徐而道。

“马孟起若有歹心,此番必教黄公横复命来乞,请主公遣其族弟马伯瞻,随他一同进往南蛮。马伯瞻自西凉战事,便追随于马孟起左右,兄弟二人互相依仗,远走他乡,亲如手足。倘若马孟起果真欲反,岂会置其族弟于险地耶?”

刘备听言,亦觉是理。之后,三人商议一阵,便先静观其变,待黄权归来,再做定议。两日后,兵士来报,黄权已归返城内。刘备听言,遂与诸葛亮、法正等人前往迎接。临行前,诸葛亮在刘备耳边低声而道。

“黄公横昔日极力劝说主公,就不知此人是否与马孟起狼狈为奸。待会相见,主公可教兵士先做搜索,看这黄公横是否有收取财物。”

刘备闻言,暗暗颔首,遂教文聘引一部兵马随之相迎。不一时,刘备赶到城巷,正逢着黄权与其从人。刘备见黄权身后从人推着一架车辆,车上有白布遮盖。刘备见了,顿时脸色一沉。黄权作礼毕,见刘备脸色黑沉,心中正是疑虑。忽然听到刘备问道。

“公衡你身后车辆,装的是何物?”

黄权一听,顿时脑念电转,又见刘备背后诸葛亮正默默地打量着自己,心里不觉一阵发凉,当下急与刘备如实告说,车上尽是财物,乃是祝融夫人俸予,以作军用。刘备听是财物,脸色勃然而变,就欲发作。就在此时,诸葛亮却是从后暗暗阻止了刘备,同时在刘备耳畔低声而道。

“黄公横如实相告,其心如何,一时之间,不可妄加定论。主公,可先问之交接之事。”

刘备闻言,心里一定,压下怒火,遂向黄权问之。黄权连忙回禀。

“幸不辱命。祝融夫人依照约定,已传令三军,不日即退。不过马将军却有一事相求。”

刘备一双枭目刹地眯成一条细缝,发着阵阵寒冽之气,但表面却是笑容可掬地问道。

第一千三十七章 马超的野望(下)

“公衡,但说无妨。”

黄权似乎有所察觉,心里莫名地一紧,但在众目睽睽之下,已是骑虎难下,当下便将马超所求告之。刘备一听,与诸葛亮所猜无误,枭目一瞪,手指黄权就叫文聘引兵将其押下。黄权不知何事,急道无罪。刘备却毫不理会,忿然甩袖而走。诸葛亮与文聘暗暗投去一个眼色,文聘会意,带着兵士将黄权围住,作揖而道。

“黄公且与我走上一趟,他日查明事实,倘若黄公果真无罪,聘定会向黄权赔罪。”更新最快;全文字手打

黄权脑念电转,似乎亦稍有明悟,长叹一声,不做反抗。刘备怒气腾腾地回到郡衙,诸葛亮、法正跟随而入。刘备压着怒火,脸色极其黑沉,仿佛快滴下水来,冷声向诸葛亮问道。

“这马孟起果有歹心,依孔明之见,当下该当若何!?”

诸葛亮早有思量,作揖而道。

“主公可以交接名义,可先取大路向梓潼速速发兵。其中又教翼德与子义各引一部快骑暗中绕路就在梓潼与蛮境界口设下埋伏。那祝融夫人尚未料得,我等已知马孟起歹心,只要我军连日火速进军,必可先赶在其后军撤退时,将其截住。到时主公可召马孟起来见,就说有要事吩咐。倘若马孟起心中有鬼,定然不领号令,即时主公可速发袭击,歼其后军,夺其辎重粮草。蛮夷但知辎重必夺,或会复返与我军厮杀,或会赶路而逃。而在翼德、子义出发前,主公可遣人教两人伺机而动,若是蛮军复返来杀,便从后袭击,与我军前后夹攻,必可将蛮军杀得片甲不留,擒下那马孟起。但若是蛮军不顾辎重,赶路而逃,两位将军便引伏兵截杀,我军从后追赶,亦可大破蛮夷。”看最新章节

诸葛亮计策一落,法正、刘备皆是脸色一变,暗暗称妙。刘备神色一凝,遂依诸葛亮之计,各做调令。刘备即日点齐万余精兵,兼之华雄、文聘等将从关中进发,取大路赶往梓潼。当夜,张飞、太史慈亦分别收到流星马报信,速发兵马从庚城、卫宁出发,暗中绕路赶往梓潼与蛮境的界口。

两日后,刘备率领大军赶至梓潼城外,哪知城内只剩下不到数百蛮兵。刘备见之大惊,城上蛮将见刘备来得如此之快,亦是生出几分诧异,当下立即命人打开城门。刘备脸色阴沉,与身侧的诸葛亮冷声问道。

“孔明,这是为何!?”

诸葛亮皓目眯起,沉吟一阵,与刘备低声谓道。

“看来这马孟起大多是从黄公横口中,得知亮对他起了疑心。想必昔日黄公横前脚刚走,他后脚便立即遣兵出发。此时,彼军大多已赶到了蛮境界口!”

刘备听言,双目一瞪,压着怒火,细声而道。

“好一个马孟起!!他果真是有歹心!!!”

刘备面容一抖,如今种种迹象,无不都在表明马超有造反之心。就在此时,城上的蛮将已率兵赶到城外,纷纷拜礼,欲行交接之事。刘备眼光阴沉,就欲下令将这些蛮兵尽数擒下。诸葛亮发觉刘备之意,连忙投以目光制止,然后驱马向前,与那蛮将细问数事。问毕,诸葛亮长叹一声,果然如他所料,蛮夷大军在五六前已经出发。诸葛亮遂骤马回到阵内,先教刘备行交接之事,再图后事。刘备虽是急躁,但如今亦知难以追上马超,便依从诸葛亮之言。到了晌午时分,两军完成交接,那蛮将赶来向刘备请命,便是功成身退,领兵离开梓潼城。

在梓潼郡衙公厅上,刘备脸色黑沉,似乎并无因取得梓潼而有些许喜意。刘备枭目一眯,扯声大喝。

“马孟起竟敢如此待我!!我这就派人传令,将其召回,如若不应,即日发兵攻伐南蛮,更派人在蛮境四处宣告,当日他与祝融夫人谋害蛮王孟获之事!!”

诸葛亮听言,脸色一变,出席劝道。

“主公万万不可。如今马孟起已入蛮境,那祝融夫人在南蛮极有威望,且手握重兵。纵使主公揭发两人罪孽,蛮人亦不会轻信。更何况蛮境荒凉,地势险要丝毫不逊色于川地,兼之又有许多飞禽走兽,毒潭险地。若是主公挥兵而攻,蛮人只需据险而守,不出数月,我军粮食殆尽,便要被迫撤军。即时,蛮人以逸待劳,发军追击,我军焉有不败之理!!?”

刘备听得脸色连变,追悔莫及,当下死死地压住怒火,双眼红赤,沉静一阵,方才向诸葛亮问道。

“那依孔明之见,如今我该当若何?”

“马孟起如今势以成也,不可打草惊蛇,若与之撕破脸皮,只会使得西北贼子有虚可入。如今蛮境局势未稳,马孟起不敢贸然而动,而我军亦需休养,以稳益州局势。依亮之见,但可先做安抚,教其以为主公并无。主公可依从其先前所乞,调马伯瞻前往蛮境,同时又命文仲业一同前去,暗中监视,以为内应。文仲业此人素来机警过人,更有谋略,可担大任。”

诸葛亮皓目烁烁,凝声而道。刘备听言,夺量一阵,亦觉可行,遂召文聘来见,细细吩咐。文聘听得前事,自知责任重大,慨然领命。随后,刘备又从巴西将马岱调来,同时又派快马前往通知太史慈、张飞两人收军。不日马岱赶至,听令与文聘一同前往蛮境。

至此,益州局势暂且稳定。刘备尽得西川四十一州,后来又在法正推荐下,纷纷起用西川俊才,令蒋琬为参军,费祎为长史,董厥、樊建二人为掾史。又将王平、张翼等年轻将士任命为都尉。同时,黄权亦在法正、诸葛亮等人告免下,得以免罪。半月后,刘备安民已定,大赏三军,人心大悦。诸葛亮率领法正、黄权等西川俊才,调配法政,减轻赋税,改革立新,以稳人心。川地百姓皆是喜悦,在诸葛亮等人的奋发努力之下,益州渐有复苏迹象。

话说文翰班师回到河东。河东百姓听闻远征在外的大军终于回来,无不喜悦,纷纷赶到城门。周珑、戏志才率领一众文武,在安邑城门外迎接。军中军士见到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各个皆是激动无比,不少者更是眼中泛着泪光,欣然心喜。大军入城,文翰命各将将兵马安置定后,犒劳三军,又于城内设宴,军民同乐。

当夜,文翰回到冠军侯府,刚到门边,便见一道倩影静静地立在门口。妇人身穿一身鹅黄飘花纹衣裳,大眼泛着道道水雾,楚楚动人。

那妇人正是文翰娇妻,蔡琰。文翰露出笑容,迈步而去,在蔡琰身旁,有一小男儿,长得虎背熊腰,孔武有力,甚是健硕。此小男儿,便是文翰与蔡琰的独子,文舜。

数年不见,伊人憔悴不少,文翰默默地望着蔡琰,将其拥入怀内,在耳畔柔声而道。

“琰儿,这几年日夜相盼,可苦了你。”

蔡琰听了,娇躯一抖,相思之苦骤然而发,未有话语,苦甜皆在心头。不知过了多久,蔡琰依依不舍地离开文翰的怀里,与身旁的文舜哽咽而道。

“舜儿,还不快快来向你父亲请安。”

文翰听言,方才把目光移去,见如今的文舜,已长高不少,身体健硕,仅有十岁,却有着十六岁孩子的身躯。只见文舜长得面如冠玉,棱角分明,英眉星目,甚是俊朗,外貌八分与蔡琰相似,唯独那双炯炯有神的,与文翰极为相似。

“孩儿见过父亲。”

文舜声音洪亮,中气十足,一看就知这几年并无荒废。文翰甚是欣慰地点了点头,走到文舜面前,伸手抚摸他的头发,笑声而道。

“舜儿如今已长大为人,为父甚是欣慰。”

文舜星目发光,默默地望着文翰的身影,眼中竟是敬仰之色。一家三口随后进入府中大厅,不久后一众文武纷纷前来拜见,文翰纷纷见过。不知不觉,便到了宴席时间。多年的战事,终于结束,回归乡地,诸将皆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