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君临战国 >

第294章

君临战国-第294章

小说: 君临战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许多卫卒临死都不知道,魏军的精锐,怎么会忽然杀到了城内?

杨匡义对这场夺城战,满意微笑,让军务司马起笔,给大帅写一封告捷信函。

很快,信函被连夜送出,马不停蹄送往兵临曹州的魏军主帅营。

次日黄昏,辰凌接到了捷报,微微一笑,继续给杨匡义发出指令,五千魏卒原地整编,然后以迅雷之势,横扫东部诸城镇,那里城邑较少,多是一些小镇,无须大军推过去。

至此,南部边界、东部边界告破,可以全心主攻曹州了。

这曹州地势平坦,周围数十里,还有两座城池拱卫烘托,相互牵制防卫,分别是东明邑、定陶邑,东北角靠临黄河一带,还有鄄城邑、郓城邑、巨野邑,再往东,就是梁山、南阳湖等齐国边界了。

因此,辰凌这支人马的任务,只剩下这几座城池,然后压制各镇乡的起义,清剿南部卫军队伍,消灭卫军有生力量,切断黄河以南所有卫军供给线路,孤立北部卫朝廷,就算完成任务了,等候三军汇合,攻破两都濮阳和朝歌。

曹州的守将是卫山童,也是卫国一名大将军,镇守南部诸郡县,为了这次抵抗魏军来袭,早在两个月前,就在曹州城外二十里,垒筑了军事堡垒和壕沟,以此为战线,阻挡魏军直接进攻城池。

由于这里平原地区,没有太多的高山险阻,但是曹州外,多天然古泽和湖泊,因此二十里外的行辕,壕沟、鹿角、倒刺围栏等,连绵着几大湖泊古泽,阻挡住了魏军的脚步,不攻破这道防线,是没有办法直接面对后面的曹州城池。

卫山童手握三万精兵,又从各城邑调来人马,凑足了五万,又新招募了五万新兵,虽然一时无法作战,但福泽后方的粮食运输、挖筑高沟、运转石头滚木,打造兵器和箭矢等工作,发动群众,死守城池,上下凝聚一心,面对辰凌大军的到来。

辰凌登上一处高岗,望见古老巍峨的曹州城,伫立在二十里外的开阔平原上,而面前数里外,就是小卫筑造的行辕堡垒,防御工事,作为第一防线,阻挡魏军的脚步,在这野外对战,可以减少后方城池的损失,以战防御,比死守城池,受困城中要主动很多。

“这个卫山童,的确是一个货真价实的老将军,非得多年的行军经验,才能把壕沟堡垒打造如此严密谨慎,无懈可击,看来这一次,将是一场持久战啊!”辰凌轻轻一叹,转身传令道:“调动扇堤关、平陵等地军队,聚集这里,准备与曹州驻军鏖战,两日内,完成行军大营的防御工事,日夜严密防守,以免被卫军偷袭……”

第0569章 鏖战之前

辰凌下令原地扎营,三万五千将士挖壕沟,筑堡垒,埋鹿角,每隔八十步竖立起一座高高的哨塔,建立辕门,点将台等,这将是一场鏖战,不急于一时,寻找机会下手。

把防御工事建立完善后,防止对方的攻击,辰凌初次领军,一切都在摸索中,不敢保证自己每次都能势如破竹,万一遭受意外攻击,如何乱中调度,他心里也没有数。

穿越者不是无敌的,辰凌一直在谨慎学习和思考中,如履薄冰,不敢大意,这才九死一生,逢凶化吉。

这次垒筑防御等,辰凌亲自到各营地视察监督,确保夯土垒石的质量。

魏军的营寨设在一处矮丘之上,这是面临曹州唯一的一处高岗山丘,这平原地带,山坡都很少,就地利用树林山势,乱石丘凿等种种天然条件,砍木立栅,插上密集的马矛,防止敌军骑兵突营。

数万将士齐动手,挖出长达数里的壕坑,形成彼此对峙之局。

只见六七里灯火如星光,漫山遍野尽是营帐,军威浑然,肃杀冲霄,使人见而心悸。

辰凌、夏世雄、滕虎、沈铮等将领,站在点将台上,眺望数里开外的敌营,连绵不绝,灯火通明,不断传来铁骑声、兵甲声,轰隆隆,似乎还有战车驰骋,隐隐正在集结,演练着阵法。

对于古代阵法,辰凌懂得不多,尽管在古书上看过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水阵,三才太乙阵什么的,只言片语,都停留在字面意思,不得其中深意,浅尝辄止,不了了之,因此对排兵布阵,他并不在行。

如果真的对阵,也是需要先锋将夏世雄与对方摆阵厮杀,辰凌作为主帅,负责压阵观看,关键时候发布进攻或撤退的号令,亦或调兵援助,从旁斜插助阵而已。

“关于这位老将卫山童,你们可有了解?”辰凌问道。

夏世雄拱手道:“卫山童,据说是卫福通的大哥,卫国一员老将,一门忠烈,子孙六代为将,极其骁勇,与皇室还有一定的关系,颇得卫王室的倚重,这次他坐镇南域,调度南部地段,是最后的屏障,只要除掉此人,卫国黄河以南的山河,就此告破了。”

“此人年事已高了吧?”辰凌叹问道。

“大约七十高龄了。”

辰凌点了点头:“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这把年纪,还要驰骋沙场,为国效命,老忠烈值得尊敬啊!”

滕虎嘿嘿道:“大帅,那咱们也不能手软啊,曹州一日不拿下,咱们的使命就无法完成。”

辰凌表情严肃道:“即便惺惺相惜,但立场不同,到头来,仍是生死决战,不可避免,这几日,严密防守,暂时不与卫军交战,等待后续队伍到来,咱们只有四万人马,还没有守军多,贸然进攻,一旦鏖战不胜,必然遭受沉重反击,被掩杀过来,酿成大溃败。”

“遵命!”诸将拱手点头。

接下来数日,魏军没有全面进攻,每日优哉游哉,继续挖掘战壕,堆土筑墙,安插鹿角拒马,打桩架起营帐,大军休息养精蓄锐,每日除了轮番守营,就是轮流训练体能,经过一个半月的体能训练,所有将士,不论武卒还是新兵,体能都有所增进,行军绑着沙袋,都不觉得负累了。

第五日,杨匡义带着三千武卒赶回,留下两千,守在东面平陵城,以及其他几个镇郭。

第七日,徐泰身边的副将丁晋,带着一万将士来了,这是扇堤关目前能调动最多的兵马。

全加起来,不足五万人马,已经是右路军的极限了。

辰凌派人给周淮英送去军令,调动一万人马过来,可是信函送出数日,依然杳无音讯。

大战在即,大魏军五万军马,对抗卫山童麾下五万正规卫军,五万招募的新军,还有数万的壮丁民兵在后方运粮,制作武器,不接地气的辰凌,感到这一仗很棘手。

“能否向朝廷继续请求增兵,或者向中路军、左路军借兵?”辰凌问道。

庞淮摇头道:“恐怕不行,大魏调动了三十万大军伐卫,已经是远征的极限了,目前国内还有二十万,分别驻守在河东战场、魏赵、魏齐、魏楚的边界,抽调不开,只能临时招募新军,但是缺乏训练,秋末征兵,至少要明年开春才能派往过来,两外两路军,都陷入僵持阶段,一旦成为僵局,势必会增强卫人抵抗之心,到时候各地义军切断魏军的供给线,只怕魏军就要败退了。”

“难道堂堂七雄的大魏,看灭不了小卫吗?”夏世雄有些不服气道。

庞淮道:“如果按国力强弱,军队多寡,将士骁勇,粮草供应等相比,大魏完胜,这也是七雄的实力,但现在不是两国在边境交战,而是魏军入侵小卫,失去地利的优势,不接地气,当地百姓,随时都能成为卫军的一员,咱们的敌人,天时、地利、人和,魏军都不占,所以举步维艰,也很正常。”

辰凌想到这,忽然有一个想法,那就是能不能把当地的卫人都迁走,名义上让他们前往魏地,燕山歌谣一传开,这些人就会陆续逃亡燕国,而魏国根本不在乎这些流亡难民,甚至担心他们会扰乱魏国固有的社会状况。

他顿了顿,神色一紧,严肃道:“这些卫人就在咱们周围,始终是心腹大患,过段时间,一旦咱们与卫军打的难分难解,这些卫人如果自发袭扰咱们的供给线和后方营地,甚至给卫军通风报信,加入卫军队伍,每过一天,咱们越消耗越大,而卫军却始终有增添,对咱们不利。”

诸将闻言都暗暗点头,心中隐隐有了可怕的念头,难道大帅要下令屠村灭民?

辰凌沉声道:“但凡咱们攻克下来的村庄卫人,留下了始终是大患,但是如果斩杀,太过残忍,有损我军的仁义之名,会遭到更大的阻力,良心也会不安,因此,本帅决定,迁走当地卫人局面,赶往别地,责令他们带上余粮,去往魏地、齐地、宋地,总之任何地方,等战争结束再回来,不然,他们始终是卫军的源泉,不停给卫军供给余粮和男丁,咱们却又不能使用卫人入伍。”

谋士和诸将听后,觉得这个法子很有道理,纷纷附和赞同。

“那好,明日起,抽调五千人马,由朱泽尧、丁晋、沈铮三人组成迁民指挥部,暂时负责迁民工作,如果卫人不愿意去往魏、齐、楚,可以去卫、中山、鲁接壤的难民区,据说那里有鬼谷宗的弟子救济流离失所的难民,可以迁往那里避难,老人不愿意走的可以留下,男丁妇孺少年,必须要迁走。”辰凌沉稳说道,眼中闪过一丝睿智。

第0570章 迁民

朱泽尧为迁民指挥使,丁晋和沈铮为迁民副指挥使,带来五千后方人马,打仗不行,但是用于拔营、造饭、烧炊方面却都是能手,组成一支迁民队伍,次日一早,就出动了。

由于乡镇分散,村里较多,朱泽尧把兵马分成百人一队,设百夫长一人,逐村推进,开始进行动员工作,人马分散出去,把能搜罗到的居民,以乡镇为聚集点,集合在一起,统一护送出发。

“大帅交代了,尽量不可以杀人,以软说为主,恫吓为辅,软硬兼施,就说七雄战国如何的富有,卫地如何的贫困,这里将要灭亡,战火洗礼,如果不走,都要被屠村了,记住,不可以掠夺,不可以欺辱妇人,咱们是军人,不是贼寇,如果大家办好此事,将与冲锋陷阵的人,一起享用军功。”

朱泽尧是策士,文官为指挥使,对于迁民工作有很大帮助,他按照辰凌大帅的吩咐,细细讲了许多,众百夫长心领神会,立即一哄而散。

五千人马分成数十队,向南部被攻陷的地区推进,这次工作相当于冲锋陷阵没命的任务要轻松得多,还能立功,因此这些后勤兵兴冲冲地赶去,不管是县邑还是村镇,见丁就抓,男女老少都不放过,聚集在每片区域指定点后,开始劝说迁民。

“六旬以上的老人,如果不愿意迁走,可以留下屯守,看护宅院和天地,但是生死有命,流矢无情,妇孺男丁一律迁出,齐国、魏国、楚国任你们去,还有鬼谷宗难民区,也可以作为临时住所,等这里战事结束,大家愿意回来的,也可以火来……”

“如果大家不走,过几日双方军队粮食紧缺,会来征粮,没有了口粮,你们都要饿死在这,冻死在村镇,因此,大帅大发仁心,有好生之德,提前来通知父老乡亲,暂时迁移他处,也可以北上入燕,总之去哪都行,就是不能留在战区。”

那些县邑、村镇里有些大户人家,往常一见军马来,不管打的是何方旗号,照例敲锣打鼓,送上牛羊银钱犒劳一番,这方军马就绕过了他们的家门,可这一遭儿不灵了,家里越是有钱的、青壮劳力多的、骡马车辆多的,越是魏军搬迁的对象。

当然,六旬以上的老叟老妪可以留下看守,五十岁以下的,不论男女一律迁走,五十岁到六十岁之间的,可以留下一些人,组成乡勇亭长,负责管理本乡镇的安全,禁止向卫军通风报信,送军用物资。

在刀枪恐吓之下,这些富绅大户只得忐忑不安地套起骡马,裹起细软,把一些贵重之物带走,有的商人则直接去往楚国、齐国、魏国分号的商会,去经商了,但是贫民百姓却只能被送往县镇集合地。

一村一村,挨家挨户地搜罗下去,对那些穷苦百姓,魏军便向他们吹嘘七雄大国的富饶,百姓如何富有,一边恐吓,即将进行鏖战,双方士兵缺粮后,就要搜刮当地所有民户的存粮和棉被,肯定熬不过这个冬天,唬得那些没见识的乡民一愣一愣的。

这时有歌谣在集合地传开:“战乱狂,天下亡;桃源景,在北方。黑土地,丰衣粮;大燕山,建家乡……”

百姓一传十,十传百,许多孩童玩耍时候,都哼唱着,有些百姓被混入人群的锦衫卫番子宣传动员,一些百姓就有了北上燕国的想法。

“燕国新政,但凡去了燕国的百姓,可以分配肥沃的土地,而且没有苛捐杂税,朝廷发放铁农具,耕作便利,没有战乱,乡亲们,咱们一起去燕国吧……”

“燕国土地富饶,禁止买卖,每家每户都有田地,不被贵族欺压,去了那里,没有剥削,真正的桃源之地。”

“燕地的美女如云,黄金遍地……”

“燕地北大仓,丰衣粮,在那里,老有所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