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鉴宝人生 >

第201章

鉴宝人生-第201章

小说: 鉴宝人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年男子把毛料仔细看过一遍之后,摇了摇头道:“我觉得这块毛料有些悬。”
  “怎么说?”刘志清问道。
  “我并不看好这处半截蟒松花,很可能绿并没有进去多少。”中年男子说道。
  楚琛闻言微微一愣,没想到这人赌石的眼力这么厉害,居然连这都看出来了。
  刘志清皱着眉头把那处地方又仔细看了一遍,有些疑惑的问道:“我觉得这处表现很好啊,怎么可能绿会没有进去呢?老宁,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中年男子呵呵一笑,并没有回答刘志清的问题。
  见此,刘志清拍了拍后脑勺,说道:“这是我孟浪的,老宁,真是抱歉啊。”
  中年男子摇头道:“没事儿!”
  赌石可是一门技术活,有一些独门技术或者经验,一般人是不会说出来的,因此中年男子不回答刘志清的问题,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
  “小楚,你真的打算买这块老象皮?”
  “对,我认为很看好这块老象皮。”楚琛都知道毛料内部的情况了,除非他傻了,不然他根本不可能放弃这块毛料的。
  “哦,那我去叫人帮你们把毛料搬过去吧。”刘志清说道。
  楚琛连忙说道:“刘哥,不用麻烦了,我们自己搬就行了,反正也不怎么重。”
  “那好!”刘志清和那中年男子交待了一句,说道:“走吧,咱们一起过去吧!……”
  大家抱着毛料随刘志清一起来到前台,刘志清先给楚琛他们办了一张会员卡,结账的时候,他又给他们打了个折。这让楚琛他们多少有些不好意思,最后推辞不过,只能答应了下来。
  虽然已经快要到吃饭时间了,不过店里的气氛还相当的热烈,还有许多人在那等着解石。
  见此,楚琛他们干脆就去吃了个饭,准备吃过饭再来解石。
  简单的吃过午饭,大家想到还有那么多人在那等着解石,现在去也是在那白等着,于是就决定先到古玩市场上转一转再说。
  因为也没什么要买的东西,于是大家并没有去古玩店里,只是在地摊这边逛了逛。一边逛着小摊,一边楚琛给他们说些古玩上的趣闻,大家的兴致都很高,两位女孩子还兴致勃勃的买了几样小东西,当然只不过是一些工艺品而已。
  见时间差不多了,于是大家就向赌石店走去。不过当他们经过一家古玩店时,突然气冲冲的走出来一个老太太,边走还边嘀咕着。
  “都是一**商,明明是我祖上传下来的,硬要说是现代仿的,以为我老太婆好骗啊!哎哟!”
  不过老太太因为走的太急,没注意到眼前的楚琛,一下子就撞到楚琛的身上,手上的一个盒子顿时就脱手而出,眼见老太太手中的盒子就要掉到地上了,楚琛眼疾手快,一只手捞过了那个盒子,一只手扶住了老太太,关切的问道。
  “老奶奶,您没什么事吧?”
  老太太刚开始以为盒子里的东西肯定保不住了,脸色瞬间变的苍白,等她看到楚琛拿住了她的盒子,马上拍了拍她的胸口,喃喃的说道:“菩萨保佑!菩萨保佑!”
  等她定下了心神,才有些不好意思的对楚琛说道:“小伙子,实在是抱歉啊,都怪我走路没注意!”
  楚琛微笑着说道:“没事!不过啊,您老下次拿着东西可要注意一点啊,就像刚才,万一东西摔了,那多可惜!”说着他把手中的盒子还给老太太。
  “呵呵,小伙子,你说对!”老太太边说边把盒子打开,看到里面的东西完好无损,才放心下来。她把盒子重新盖好,对楚琛说道:“小伙子,没事的话,我就先走啦!”
  “咦!”
  楚琛看到盒子里的东西,微愣了愣,等他反应过来,连忙叫住老太太:“老奶奶,您的盒子里的小碗是准备出售吗?”
  “对啊!”老太太奇怪的看了楚琛一眼:“难道你准备买?我可告诉你,价钱可不便宜哦!”
  楚琛笑道:“对啊,不过您老等让我先看一眼吧!只要东西对,价钱不是问题。”
  老太太听了楚琛所言,非常高兴,连忙打开盒子,说道:“行,那你看吧!”
  楚琛小心的把碗从盒子里拿出来,瓷质极薄,釉似白而青,对着阳光,还隐约看见,在小碗的内壁,浮现了暗雕花纹,确实是他之前猜想的影青,另外碗底有“陶人”款识。
  看到“陶人”两字,让楚琛猛的一愣,而后心中一片欣喜,这是因为这“陶人”代表着的正是大名鼎鼎的陶艺大师唐英。
  唐英,清陶瓷艺术家。字俊公,关东人士,隶汉军正白旗。初授内务府外郎兼佐领,历任淮关、九江关、粤海关监督以及督陶使等。他能文善画,兼书法篆刻且又精通制瓷。
  1728年,唐英奉命以内务府员外郎职衔兼景德镇佐理陶务,至1756年奏请退职解任,前后榷陶二十多年。
  他礼贤下士,虚心求学,刻苦钻研于制瓷工艺知识,致力于制瓷工艺的总结和改革,对清雍正年间景德镇的瓷器制作及其发展创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陶瓷史上称其督陶期间景德镇所制陶瓷为“唐窑”。
  “唐窑”产品被公认是瓷中珍品,无论在品种的仿古创新方面还是在器物的制作技艺方面,都达到了空前未有的水平,对中外陶瓷生产产生过极其重要的影响。唐英本人也亲手参与瓷器的制作,传世作品很多。
  他在瓷器上所书具的款识除唐英、俊公外,还有俊公氏、隽公、叔子、蜗寄、蜗寄老人、陶成居士、沐斋居士、陶人、榷陶使者等。(未完待续。。)


第两百九十二章 影青(续)

  没想到今天会遇到一只唐英制作的影青小碗,真是一件意外之喜。
  正当楚琛准备拿出放大镜仔细观察时,那位老太太有些迫不及待的问道:“小伙子,这只碗你买不买啊?这只碗可真的是我祖辈上传下来的,要不是我家出了事,我也不会想到把它卖了。”
  楚琛见老太太有些焦急的模样,就用异能验证了此碗的真伪,而后说道:“要的,不知道这只碗您准备多少钱卖啊?”
  老太太犹豫了一会,说道:“这是我出嫁时候的嫁妆,当初我父母都说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要不你给五万吧,成不成?”
  说到最后,老太太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小,此时她的心里多少有些不好意思,她心里也有些觉得,就这么一只不大的碗要五万有些不合适,不过家里确实没办法了,也只能硬着头皮说了出来。
  如果是别人,楚琛说不得多少要还点价,不过面对眼前这位看起来有些无助的老太太,他可狠不下这个心肠,而且五万这个价格,对这只碗的真正价值而言,已经算是捡了个大漏了,因此楚琛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下来。
  “那行,老太太,咱们现在去银行转账吧!”
  “好的!好的!”老太太见楚琛答应,真是欣喜若狂,心里一个劲的念叨“佛祖保佑”。
  之后,一行人就往银行走去,临走之前,楚琛还看到刚才那家古玩店里的年轻店员戏谑的看了楚琛他们一眼。估计在他看来,楚琛完全是个十足的傻子。居然会花五万买一个现代的仿品。
  转了帐,在银行门口。唐老太太就千恩万谢的急冲冲的告辞离开了,而刚才经过打听,楚琛也知道了这位老太太姓唐,听说祖籍在东北,楚琛猜想这位唐老太太,还真的有可能是唐英的后人。
  等老太太离开之后,楚雨兰就迫不及待的问道:“哥,这只碗是什么啊?”
  楚琛笑着开口说道:“这东西叫影青,也叫映青瓷。其前身是青白瓷,在古玩行里被称作“色白花青”,它是北宋中期景德镇所独创的一种瓷器,特点是釉色青白淡雅,釉面明澈丽洁,胎质坚致腻白,色泽温润如玉,所以历史上有“假玉器”之称。”
  “南宋李清照在《醉花阴》中有“玉枕纱窗”之句,玉枕指的就是青白瓷枕。元代的青白瓷产品有的还印有“玉出昆山”和“玉出昆冈”铭款。影青在南宋时大量生产。而且“著行海内”,可谓是市场上的抢手货。”
  “当时的影青瓷绝大部分为薄剔而成的透明飞凤等花纹。这些花纹由技艺高超的陶瓷艺人在坯体上刻制之后,以透明青釉,以高温烧制而成。”
  “小琛。那盒子里的那只小碗就是宋代的影青喽?”李国栋好奇的问道。
  “这到不是。”楚琛笑道:“这只碗是清代的,不过制作人可不简单,他是清代大名鼎鼎的督陶官唐英。”
  “小琛。你是说盒子里面是唐英烧制的东西?”楚琛话音刚落,大家就听到旁边有人插了一句。
  大家回头一看。没想到居然是吴叔还有许久不见的陈德旺两人,楚琛连忙向两人打了声招呼后。问道:“吴叔,陈老,您二位怎么会在这里啊?”
  吴叔笑道:“我来找老陈有点事情,小琛,你就是又淘到什么好东西了?”
  还没等楚琛回答,陈德旺就开口说道:“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咱们先到我那店里再说吧。”
  “行!……”
  一行人来到陈德旺的古玩店,进去之后,陈德旺给大家倒上了茶水,而后就直奔了主题。
  楚琛把影青小碗从盒子里拿出来,放到桌子上。
  “影青瓷!”吴叔和陈德旺看到桌子上的影青小碗,马上就被它给吸引住了。
  过了一会,吴叔才笑道:“老陈,你先来吧!”
  “哈哈,那我就却之不恭了!”陈德旺点头示意之后,就小心的把碗拿到手中,仔细的打量起来,胎釉、纹饰和款识一个都没有放过。
  而楚琛则趁机把怎么买到这只影青小碗的经过,给吴叔说了一遍。
  “东西确实是真的!”
  陈德旺放下手中的小碗和放大镜,赞叹道:“这只碗造型圆润,胎质细腻,釉面匀泽,整体自然隽雅,而且没有一丝瑕疵,是一件非常难得的唐英精心烧制的影青瓷精品,小琛,你的运气真是好啊!”
  吴叔仔细看过之后,感慨道:“那人真是有眼不识金镶玉啊,这么精美的一只影青小碗,居然就被他当作现代的仿品了。”
  楚琛憨笑道:“我觉得那人肯定不知道“陶人”是谁,而且我估计,他是以宋代的影青瓷特征来鉴定的,而且这只碗还一点瑕疵都没有,估计因为这样,他才认为这只碗是现代仿的。”
  鉴识宋代影青瓷时有几个要点,首先要考虑的是,影青瓷釉质的手感和观感,犹如青白玉一般,若遇到干枯无光,釉面粗糙,或反之过于莹洁润滑者,则要都需要谨慎。
  还有影青瓷的胎色,洁白细腻,淘洗精细,有的器物精细到几乎脱胎的程度,但在制坯和上釉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够均匀之处,坯胎有厚薄,釉面有流淌,因此如果遇胎质过分精细洁白,状如粉末,露胎和釉面均光润无瑕疵者,须小心。
  而这只小碗看起来正是莹洁润滑,而且胎质也很精细,露胎和釉面均光润无瑕疵,很可能就是因为这样,之前那人才会认为这只小碗是件仿品,但这些特征,对清代雍乾时期的陶瓷作品来说都很正常。
  “应该是这样了。”吴叔和陈德旺失笑着摇了摇头,如果将来那人知道了“陶人”是谁,估计他会懊悔死了。
  “那这只小碗能值多少钱啊?”文玉婷好奇的问了一句。
  吴叔想了想,说道:“唐英的东西留传下来的东西虽然多,但是影青的作品还真没见过几件,而且还是这样的精品,那意义更是非凡了,我估计这只碗的价格应该在一百五十万左右。”
  “哇,这么贵啊!”李国栋他们不禁都被这个价格震住了,他们没想到,就这么一只碗居然可以值一百五十万,实在有些不可思议。
  “这是当然。”
  陈德旺说道:“不说这只影青瓷的精美程度,就说唐英这人,在咱们国家的陶瓷史上就占有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刚做督陶官时已经五十多岁了,而且对陶瓷生产一窍不通,于是他与当时御窑厂的窑工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了3年,熟练掌握了陶瓷生产各方面的知识,甚至还掌握了陶瓷生产的物料、火候的变化规律。”
  “在唐英督陶的28年间,他更是进行了多项创新,在雍正时期,不但在斗彩上推陈出新,而且还在他的主持下创新成功了窑变釉。而在乾隆时期,他的功绩更是数不胜数,在故宫博物馆的一件被称为“瓷母”的各色釉大瓶,就是唐英为了迎合乾隆皇帝的“风雅”而特意烧造的。另外还有粉青釉交泰瓶等创新之作。”
  说到这里,陈德旺喝了口茶水润了润喉咙,接着说道:“这样一位人物精心制作的影青作品,你们说会不值钱吗?要我说,老吴的估价还是保守的,如果上拍卖会,我估计可以轻松上两百万。小琛,你这是捡了个大漏啊!”
  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