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抗日保安团 >

第231章

抗日保安团-第231章

小说: 抗日保安团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首当其冲的是原河北游击军的干部、战士。这些人大都是冀中的农民,文化水平低,自由散漫惯了,当兵后毛病一时难以改掉,再加上说话随便,爱乱议论,在人人过关、相互揭发的“肃托”运动中,你说我,我说你,很容易“肃”出大批“托派”来。再加上有人故意趁机搅混水,运动越搞越乱。
  较有代表性的是被搞成“托派”的河北游击军第2师师长段士增、参谋长兼政治主任杨万林、团长崔树凯3人。这3个人都是参加过1932年**领导的“高蠡暴动”的老党员,他们的死给冀中抗战带来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杀戮还在扩大,没过多久,河北游击军政治部主任侯平,第8路军总指挥刘可忠,第5路军副总指挥张静明等也惨遭杀害。
  搞到最后人民自卫军的一些干部、战士也难幸免。吕司令的入党介绍人、人民自卫军政治部主任李晓初也被定为“托派”,随后被押解到晋察冀军区秘密处决。他这个“托派”又涉及到200多人。同时被杀害的还有冀中军区供给部长熊大正等人。总之,“肃托”搞得人人自危。
  在这种恐怖气氛下,有一些军队领导人感到大难临头就开始想办法“自救”。比如投靠国民政府,比如宣布独立自成一党,还有人竟然投靠日本人当了汉奸。
  得知冀中内乱,日本特务就像苍蝇见了血一样迅速扑了上来。他们故意散布谣言,挑拨离间,导致根据地陷入了更大的混乱。
  寺内寿一这只老狐狸见有机可趁,忙调兵遣将对冀中根据地展开了围攻。虽然受兰封会战的影响,能调动的部队不多,但仍把冀中各部打得大败。有些部队丧失了信心,直接投降当了伪军。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这个时候,新上任的冀察战区总司令兼河北省主席鹿钟麟、河北民军总指挥张荫梧,还有新上任的94军军长朱怀冰也趁机在冀中跟抢占地盘。原本安宁的冀中平原顿时陷入了一片混乱……
  彭贞把话讲完,把烟头扔在地上狠狠地踩了几脚,说:“卫国,该说的我都说了,不该说的我也说了。现在轮到你了,去不去,给句痛快话吧!”


 第二百九十章 去留两难

  事关97军数万弟兄的前途和命运,郑卫国到底是没敢轻易应承,推说要回去跟部下们商议。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大伙儿竟是一致赞同去冀中。
  周参谋长还算含蓄的,他把郑卫国拉到一旁,悄声道:“好机会啊,军座。您还犹豫什么呢?冀中您又不是没去过,岂是冀西一隅之地所能比的?”
  郑卫国皱了皱眉,说:“冀中一马平川,又是四战之地,哪里比得上冀西安稳?”
  周参谋长说:“现在天下大乱,正是英雄辈出之际,岂能求旦夕之安?何况四战之地算得什么?曹操当年不也是四战之地吗?我跟您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咱们有了冀中就好比汉高祖得了汉中,刘玄德占了荆州。从此虎啸山林,龙入大海,前途不可限量啊!”
  郑卫国笑道:“你想得太多了,我可不想当什么曹操。你知道我是从东北流落过来的,最大的愿望就是打回东北,解求受苦受难的同胞。至于当个军阀甚至争霸天下,那都不是我想要的,我也不会去做。”
  周参谋长眼睛里流露出一丝惋惜的神色,又劝道:“军座,如果您想要打回东北,那就更应该去冀中了。只要那里才养得起一支大军,冀西到底是贫瘠了些,养活不了太多人。”
  郑卫国点点头,心里有些认同。除掉那些大城市,冀中是华北最富庶的地区,没有之一。那里农业发达。产的粮食足够养活几十万大军,工业方面也有比较好的基础,确实是一块难得的宝地。
  周参谋长见郑卫国点头,趁机又加了一把油,说:“冀中是兵家必争之地,日本人现在是兵力紧张,等腾出手来必然要来抢夺。到时候一般的军队肯定是守不住的。偏观华北诸军,还有比我们更合适的么?天授不取,反受其咎啊,咱们不要。难道拱手让给日本人?”
  郑卫国笑道:“好吧。我再考虑考虑。”
  他接下来又征询了不少人的意见,除了周参谋长极力赞同以外,其他人也没有一个反对的。
  段双虎一听冀中俩儿字就垂涎三尺,说:“为啥不去?哈。天天吃驴肉火烧!那小日子美的!”这货还一肚子的歪论。洋洋得意地说什么能吃才能打。差点儿没把郑卫国气死。
  梁东凯师长也极力赞同去,因为他们骑兵师在平原地区才能发挥威力,去了冀西的山沟沟里就只能改当驮帮了。
  郑卫国还是拿不定主意。又去随营军校找到熊处长。他把大致的情况介绍了一下,然后说:“现在大伙儿是一边倒地赞同去冀中,但我还想听听你的意见。”
  熊处长有些奇怪说:“这是好事啊,当然要赞同啦,您有顾虑?为什么呢?”
  郑卫国说了实话:“我担心去了站不住脚,迟早要被赶回来。这样的话还不如一心一意地建设冀西根据地,起码不会被中途打断。”
  早在穿越之前他就听说过“五一大扫荡”,那场战争的惨烈让人不堪回首。穿越者不是该趋利避害么?干嘛上赶着找虐?
  熊处长惊讶地看了郑卫国一眼,说:“军座,这可不像您平日的作风。站不站得住暂且两说,难道连去的勇气都没有了么?”
  郑卫国有些尴尬,想跟他讲这是历史,是注定的东西。可转念一想,如果自己什么都不敢去改变,那自己穿越的意义又在哪里呢?难到就守在太行山等美国佬扔原子弹?
  “好!既然大家都同意去,我们就移师冀中,争取打出一番新天地来!”在众人的支持下,郑卫国终于勇敢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彭贞得知后非常高兴,说:“卫国同志,那你什么时候能赶往冀中?”
  郑卫国想了一下说:“我还有些事情要处理,恐怕得先回一趟冀西。嗯,前后至少得半个月吧!”
  彭贞皱起眉头,忧虑地说:“那恐怕来不及,组织上还是希望你能早点儿赴任,让冀中早日安定下来。”
  郑卫国说:“这个问题我也想好了,打算委派一个人先期赶往冀中。”
  彭贞忙道:“谁?除了你,旁人恐怕不行。”
  郑卫国笑道:“彭书记请放心,这个人说来你也认识,就是现任97军政治部主任兼冀西行政公署主任杨秀峰教授。我一介武夫,是治理不了冀中的,所以想请他去搭班子。”
  彭贞恍然大悟,满意地说:“嗯,杨教授是入党多年的老资格了。在平津保定一带又享有崇高威望,确实可行。不过他好像不太擅长军事吧!”
  郑卫国却说:“不擅长军事才好啊!若在平时这是一个缺点,放到此处却再合适不过了。”
  彭贞奇道:“这话是怎么说的?”
  郑卫国解释说:“冀中现在人心惶惶,若是我直接带兵前去,必然让将士们感到不安。杨教授性格温和,为人宽宏,有他出面必然能让局面迅速安定下来。”
  彭贞心悦诚服地说:“不错,不错!卫国同志,没想到你有如此见识!冀中交到你手里总算是交对人了。”他犹豫了一下,又说:“呃,卫国同志,有一点我想提醒你,杨秀峰此去一定得带一些部队,否则……”
  郑卫国暗自心惊,局面已经恶化到这种地步了吗?想了一下,说:“多谢彭书记提醒,我会让33旅和骑十团组成先遣支队,归杨教授指挥,先期赶往冀中。”
  彭贞是听过这两支部队番号的,知道是97军的绝对主力,欢喜地说:“那我就放心了。你这边加紧准备,争取早日出发。”
  第二天。远在冀西的杨秀峰就匆匆赶了过来。据说骑马跑了上百里路,可把他给累坏了。所以杨教授一见到郑卫国就埋怨道:“军座,你这是给我找了一个大麻烦啊!”
  郑卫国哈哈一笑,报歉地说:“我也是没办法啊!您想想,我认识的人里面还有谁比您更合适?”
  杨教授无奈地摇了摇头,又问道:“出发前,您有什么指示?”
  郑卫国面色一沉,严肃地说:“您去了以后一定要让局面迅速安定下来,冀中不能再乱下去了。为了保证您的安全,我会派一支先遣部队归您指挥。现在那边的形势非常复杂。您去了以后。对于日伪以及地方黑恶势力不要手软。但对自己的同志要以劝服为主,尽量做到一个不杀。”
  杨教授松了一口气,说:“我明白了!”
  随后,杨教授率领33旅和骑十团迅速北上。以他的能力安抚冀中各部自然不成问题。郑卫国也可以放心地回一趟冀西了。
  周参谋长说:“军座。部队什么时候出发?”
  郑卫国想了一下。说:“大部队先留在冀南,你带着他们继续休整。我这回回冀西只带34旅就行了。”
  周参谋长猜测道:“您打算把34旅留在那里?”
  郑卫国点点头,说:“嗯。不错!”平安县是97军的起家之地,这里有他们历经千辛万苦才建起来的兵工厂,有正在火热进行的大生产运动,还有不断完善的地下防御体系。更重要的是,这里的乡亲们早已跟97军血肉相连。他们一直支持信任郑卫国,郑卫国也不想辜负他们的信任。
  各主力旅中,战斗力最强的自然是出身西北军的33旅,但要论亲厚程度还是34旅更加可靠。再加上负责平安县的于老根儿他们也是东北出身,调34旅留守可以避免因地域分歧带来的矛盾。
  辞别众人后,郑卫国匆匆回到了平安县。父老乡亲们见大军回来了,都非常高兴,沿途夹道欢迎,搞得非常热烈。但听说他们要走又变得伤感甚至恐慌起来。因为他们都知道,在这个兵荒马乱的年月里,一支强大的军队才能保障他们的安全。
  不少人听说之后连夜赶来七里坝求郑卫国不要让97军离开,直到郑卫国承诺34旅会继续留在根据地乡亲们才安下心来。
  于老根儿吧嗒吧嗒抽着烟,忧虑地说:“军座,您这一走,俺们这些人怎么办?是跟着您去冀中,还是留在这里?”
  郑卫国反问道:“老根儿,你自己是什么想法?”
  于老根儿想了一下,说:“说实话,俺在这里住惯了,不想去冀中。不过,俺听您的命令。”
  郑卫国说:“那正好了,我也是这么打算的。你继续当你的平安县军政委员会主席,替咱们守住这片家园。”
  于老根儿说:“那兵工厂呢?要搬吗?”
  郑卫国摇了摇头,说:“不搬,以后说不定还会扩大。”冀中的地理条件注定没法建设大工业,所以只能办一些比较小的工厂。主要的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只能放在冀西,这也是他不肯放弃平安县的一个重要原因。
  正说着,李震安匆匆赶了过来,焦急地说:“军座,听说您要率部去冀中?”
  郑卫国点点头,说:“你不要急,平安县我们不会放弃的,这里将有一个主力旅长期驻扎。”
  李震安还是有些不放心,说:“一个旅怕是不够吧?”
  郑卫国笑道:“那你想要多少?其实部队放多了,目标太大,反而会给平安县带来危险。”
  李震安也没有办法强留,只好闷闷地答应下来。他沉默了一会儿,说:“那您以后还会回来吗?”
  郑卫国很肯定地说:“你放心,一定会的。”
  布置好今后一段时间的任务之后,郑卫国就要动身去冀中了。那边的局势危急,拖得越久,越难处理。反正平安县现在已经走上了正轨,并不需要郑卫国时时指导。说不定他的离开还有助于根据地朝着更加成熟地方向发展。
  次日,天刚蒙蒙亮。郑卫国叫醒柱子,一行人悄悄地收拾好行装准备出发。郑卫国不想搞得太伤感,所以没有通知任何人,只给于老根儿为首的军政委员会留了一封书信,预祝他们在接下来的时间团结共进,把平安县建设成冀西最坚固的抗日堡垒。
  柱子牵着马刚走大院,突然愣在那里。
  郑卫国催促道:“嘿,别堵在门口,快走啊,傻愣着干什么?”
  柱子忙闪开一条通道,结结巴巴地说:“军座,您看,乡亲们都来送咱们了。”
  郑卫国出来一看,顿时惊呆了。院外的空地上不知何时已经挤满了前来送别的人群,他们就那么一声不吭地站在那里,眼睛红红的,里面饱含着热泪。
  “乡亲们!”郑卫国本来想跟大家开个玩笑再走,不知怎么搞得声音突然变得哽咽起来。大伙儿心里本来就难受,这时再也忍不住了。大姑娘小媳妇偷偷抹眼泪,老爷们儿也跟着大哭。开始声音还小,成年人嘛,都有些不好意思。到后来,大伙儿索性放下面子痛哭了一场。
  郑卫国知道,这哭声不仅是为此次的离别,也是对这一年多来感情的宣泄。不幸成为这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