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之逍遥王爷 >

第329章

大唐之逍遥王爷-第329章

小说: 大唐之逍遥王爷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却原来李渊和一干人等来到这广场之上是为了观看裴元庆和李元霸二人的比斗。

PS:这两天同学聚会,所以…亲们懂得。等下个月开始,看咸不咸一天三章!感谢亲们的理解和支持!(未完待续。。)

s

第四九四章 三不惹

之前,李渊提到裴元庆的勇武,可与赵王李元霸相提并论。这下,顿时激起了两人的战意。于是,在不良皇帝李渊和不良太子李建成的提议下,朝会暂时停下,先观看两人比斗一场,这才有了前面的情形。

“铿,铿!”

厚重的金铁交击声响起,顿时将场中一干人等的注意力吸引了过去。

原来,此时全副甲胄的李元霸和裴元庆已经站到广场中间。两人手中俱是寒光闪烁的锤子,只不过看上去不尽相同而已。

李元霸手中混元八角翁金锤,材质乃是取自稀有的玄铁,掺以纯金,由李建成让基地中的王铁柱亲自cāo刀铸造而成。

单锤的重量高达五百多斤,也就是说他手中拿的两个锤子重量达到骇人的一千多斤。

这不的不说是一件让人惊异的事,但是此刻却活生生的发生在眼前,由不得人不相信。虽然,江湖上的高手,例如李建成,寇仲,徐子陵等人都可以提起。但是,他们乃是靠内力,像李元霸这般单纯靠臂力,普天之下或许仅有他一人。

而裴元庆手中的锤子也不差,锤名八棱梅花亮银锤。

据说乃是他裴家祖传之物,由春秋战国著名的兵器铸造大师欧冶子所造。只不过,裴家向来没有出现使用锤子的传人,故此八棱梅花亮银锤一直被裴家束之高阁,以祖传宝物著称。

直到裴元庆八岁之时。玩耍时无意中闯入藏放八棱梅花亮银锤的屋子,在众人惊骇莫名之下,轻松的玩耍起这对锤子。

要知道,这锤子单锤重二百斤多斤,双锤五百斤多斤。然而,年方八岁的裴元庆却能如此轻易的拿在手中玩耍。哪能不让大人们惊讶,就在那些服侍他的下人们吓呆了。以为碰到妖怪之时,裴仁基出现了。

裴仁基好歹也是隋朝大奖,见识还是有的。不会像陈塘关总兵李靖一样。认为生出的哪吒是妖怪而用剑去劈。

所以,裴元庆才能安稳的活到今天。

随后,裴元庆的师傅出现了。无人知其姓名。只知是一名游方道人。路过此地,察觉裴家府上金光大盛,掐指一算便推出裴元庆。于是,便要求裴仁基让他的儿子给他当徒弟。裴仁基自然是同意,裴元庆在那道人教导之下,越显与众不同。而且,那道人仅仅教导了七天,之后便飘然而去。

最后,这对裴家的祖传宝物八棱梅花亮银锤就成了裴元庆的武器,裴元庆堪称裴家绝对的大杀器。

而今天。便是见证这金银锤威力的时候,场中众多人都期待着一场龙争虎斗。

“混元八角翁金锤,锤重一千一百一十四斤,死于此锤之人,无数!”

李元霸双手显得无比轻松的玩转着这对高达一千多斤的锤子。让人觉得他是所说的话是不是在开玩笑。

“轰!”

似乎为了证明李元霸的话,当某刻在李元霸手中转动的锤子不受控制的掉落于地之时,一道震天巨响在这广场之上荡漾时,那些怀疑李元霸所说之话的人便不敢再有丝毫的怀疑。心中,更是忍不住颤抖,这尼玛是什么人。能够拿得起这样的锤子。

然而,李元霸不管别人怎么想,淡然的从地上捡起锤子,继续玩耍起来。

那些大臣嘴角忍不住抽搐起来,心头是什么想法都不敢再有了。要是被这一锤子砸下来,这后果,想想就让人不寒而栗…

“八棱梅花亮银锤,锤重五百六十四斤,死于此锤之人,无数!”

裴元庆和李元霸两人俱是那种绝世大杀器般的人物,所以,死在两人手上的生命,用无数来说确实不假。

况且,自古便有“文武第一,武无第二”的说法。

此刻,裴元庆的话听起来倒让人觉得像是与李元霸争锋相对。

众多大臣,特别是那些瓦岗的文武大将,如秦叔宝,徐世绩,程咬金等人,还有一些与裴仁基交好的文武都替裴元庆捏了一把汗。

身为大唐帝国的文臣武将,有些潜规则必须得懂。

例如,在大唐帝国什么人是惹不得的。

而在长安城内,便有“三不惹”的说法。

一不惹窦后,招惹后神鬼难救;

二不惹赵王,招惹后九死一生;

三不惹太子,招惹后五五之数。

这“三不惹”乃是身处长安城的达官显贵,乃至黎民百姓必知的内容,否则你连什么时候死的都不懂。

而从这三不惹的排序,以及所含内容来看,一眼就可知晓轻重。

惹了窦娴,没人救的了;惹了李元霸,一丝生机;惹了李建成,生和死各有一半的几率。

这非是胡乱捏造,乃是许多人生命和鲜血铸就的。

窦娴为人和善,从未出现与人争吵的事件传出。于是,在皇宫之内的一些太监和宫女,则以为窦娴软弱可期。

之后,窦娴的吃食总会少上一些,或者宫中的一些御用之物消失不见。身为后宫之主的窦娴对这些事也不过是一笑了之,并没有太过追究。显然,这样的情况,让那些太监和宫女越发的肆无忌惮,并且,参与其中的人也渐渐的多了起来。

但是,在后来的某一天,那些参与的太监和宫女一夜之间全都消失不见。第二天,等得其他太监和宫女起来之时,便发现宫中少了许多人。

而一些知情人,则立马就知道了是什么事,那颗蠢蠢欲动的心思,立马就被吓回去了。

李渊身为大唐之主,一国之君,但是却只有一个窦娴皇后,这显然与礼法不符。就算皇帝再怎么喜欢窦娴,也要在皇宫之中填补一些妃嫔,从而彰显大唐帝国的繁荣昌盛。

于是,一些呼喊着圣人礼仪的官员跳出来,请求李渊再纳妃嫔。

先不说这些官员的出发点怎样,但是,他们的结局却是杯具的。

同样是第二天上朝之时,由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平阳公主李秀宁三人联名上书的罪行扔到了李渊的面前。

所告之人,自然那些是请求李渊再纳妃嫔的官员。

这些罪行俱是证据确凿,时间,地点,人物,各种数据都详细异常的罗列在上面,那些大臣连反驳都没反驳就认罪了。

于是,在众多大臣的附议之下,那些官员被罢官的罢官,抄家的抄家。在这之后,也就没有人敢继续再提纳妃嫔的事情了。

血的教训仍历历在目,前车可鉴啊!(未完待续。。)

s

第四九五章 文字狱

然而,那些联名上书请求李渊再纳妃嫔的官员倒霉就算了,最后却还连累到了一些无辜的受害者。 欢迎来到阅读

那些官员请求李渊再纳妃嫔,那么很自然的就要有女子人选。

于是乎,一些根本不知情的官员子女被这些官员定为人选。

当然,其中自然不乏一些知情的官员,他们肯定是希望自家的女儿被李渊看重,自此麻雀变凤凰,而他们这些佳人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皇亲国戚,地位大大的提高。

至于他们女儿的想法,那就不再他们的顾虑之中了。身在他们仕官家族的子女,虽然有着比别人更高一层的地位,但是与此同时他们失去的也多。

所以说,究竟是好是坏也没有人能够说的清。

这些有被选为妃嫔候选人的女子在那些官员倒下之后,也跟着遭殃了,而那些女子的家族也自然少不了受罪。

那些不知****儿被选定为妃嫔的官员,所受的罪自然没那么严重,最多只是官降一、二级,至于他们家的女儿当然是早早的找定婆家,即使是门不当户不对也不管不顾了,毕竟跟小命比起来,这些不过是小事而已。

而那些企图把自己女儿献出来当妃嫔的官员下场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首先,彻查这些官员的情况,看看是否有什么违法犯罪的事情。若是没有,那么这些官员也就被打上急功近利的标签,然后一纸文书下去。他们就被发配到了边远的城镇去任职了。

想来,他们此生难有升迁的可能了。

其次,就是那些有罪的官员,根据情况来定罪。最轻的也是罚没家产,贬为庶人;而严重的那就是身首异处了。

经历这些事之后,长安城内的达官贵人也就明白,宁可得罪李渊。也不敢去得罪窦娴。

而那些宫中的太监和宫女,更是战战兢兢的,唯恐自己哪里冒犯了窦娴。那真是死的不明不白了。

之后,就是关于李元霸了。

别看平时齐王李元吉耀武扬威,一副碉堡了的样子。但是,其实李元吉还是很好说话的。

之所以说招惹了李元霸,九死一生。

那是因为,除非运气好,有人劝说,否则定然是死的无比凄惨。

当然,李家之中,能够劝说李元霸的,除了李渊、窦娴、李建成、李秀宁,就连李世民也只是大部分能够劝的动。究其原因就是李世民看起来太文气。与李元霸相差太多。而且,因为李建成的原因,这一世的李元霸并没有经历宇文家的异变,性情也没有大变。

所以,相比而言。李元霸更加亲近李建成。况且,李元霸能够和杨瑾在一起,李建成也占了很大的功劳。

除却以上人等,也就杨瑾在李元霸没有发怒的时候能够劝的动,一旦李元霸发怒,杨瑾同样没有丝毫作用。

李家众人之中。就数李元吉最失败,他的话李元霸连鸟都不鸟一下。

话说,有一回李元霸和李元吉二人上酒楼小酌,期间正好听到两个士子在讨论他们的娘亲,也就是大唐帝国的皇后窦娴。

乍听之下,李元霸和李元吉两人脸色一变。而李元霸更是干脆,直接冲到两人身前,硬是将两人拖出了酒楼。李元霸二话不说,抽出随身携带的,一锤子下去,一名士子当场脑浆迸裂而死。

另一名士子一看,立马吓的屎尿横流,跪倒在地,不住的求饶。

原来,刚才这两个士子可能是喝多了,于是开始畅谈大唐帝国时政,开始的时候还说的好好的。但是,其中一名士子不知是什么原因,竟然大肆抨击起窦娴。所说之事就是李渊贵为一国之君,然则却只有窦娴这么一个皇后。在他看来定然是窦娴心胸狭隘,容不得她人,故此李渊如今尚未收纳一名妃嫔。

说到激动处,还站起来撸起袖子,似乎还有什么豪言壮语。

然而,不等他继续说,李元霸就来到他跟前,很是干脆直接的将两人拖拉出去。而且,还不等他询问理由,就被李元霸一锤子砸死了。

文字狱,特别是这种评论时政的话语,在历朝历代都会有。但是,最稀少或者可以说是在史书中找不到的便是唐朝了。

如《汉书》记载,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因《报孙会宗书》令“宣帝见而恶之”,而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判处杨恽腰斩。

前魏末年,嵇康因写作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令执政者司马师“闻而恶之”,而被斩于东市。

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六月,北魏大臣崔浩因主持编纂的国史直书揭露了北魏统治者拓跋氏祖先的羞耻屈辱的历史,被魏太武帝下令族诛,同时株连被杀的还有崔浩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和河东柳氏等北方大族,史称“国史之狱”.

北宋大诗人,大词人苏轼就曾因为所作的诗中,被指“包藏祸心,诽谤谩骂”,得罪当权者,被捕入狱将近五个月,罪名是包藏祸心、谤讪时政。主要的根据是《山村五绝》、《八月十五日看潮》、《和陈述古冬日牡丹》等几首诗。史称“乌台诗案”。

公元1323年(元英宗至治三年),身为高僧的宋恭帝赵?(读音xiǎn)怀念宋朝,写了以下的诗句: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元朝皇帝看过此诗后,认为赵?是在“讽动江南人心”,下诏赐死赵?于河西。

而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两人则是更是因为文字狱而大开杀戒。或许是两人的行为触怒了上天,所以明朝之后的皇帝,基本都是被文人给打压着。

日子过的那叫一个郁闷,实在不足为外人道也!

而文字狱发展到巅峰的时期,不用说自然是满清时期。

因为他们乃是关外进入的草原民族,内心总是很敏感,他们以主子自称,除了皇家之外的人都是奴才,就是为了掩饰他们心理的那种自卑感。

因此,在唐朝这两名士子评论这种事情,根本罪不至死!(未完待续。。)

》vid/

第四九六章 李元霸所惧

要知道文人士子就如未来社会的记者,堪称无冕之王。

他们掌握着一个国家的舆论转向,若是招惹到他们,搞不好会弄得身败名裂,成为人人喊打的对象。

而像李元霸这样二话不说就干掉一名士子,这种行为明显是向文人士子的挑战。

刚开始,这二名文人士子被李元霸拖出来,李元吉还没反应过来。等李元霸砸死一个的时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