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 >

第7章

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第7章

小说: 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贤良、文人反对盐铁专卖,把它说得一无是处,不合历史实际,但却反映了封建官僚制度控制下的盐铁专卖,存在不少问题。有些官吏管理不善,假公济私,所造铁器质量低劣,“割草不痛”,价钱又贵,农民不愿用,出现了“木耕手”的现象。制出的盐,也有苦味,人民只好淡食。桑弘羊也承认这些事实,致使“民烦苦之”。

第二,对匈奴和战问题。匈奴贵族长期扰边,汉武帝发动大规模反击战争,这在当时还是必要的。不过,连年征战,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史书记载,武帝晚年,“海内虚耗,户口减半”,“东方盗贼滋起”,封建统治呈现不稳。贤良、文人以此为口实,全面否定抗匈斗争。他们认为,早就不应该轻启战端,只要用仁义加以感化,匈奴贵族自然就不来骚扰,“以仁义导之,则北乘无寇虏之优”。会议上,他们主张“罢关梁,除障塞”,撤除边防要塞,“偃兵休士,厚币结和”,认为这样自能安定和平。

这些议论,不切实际,非常迂腐可笑。桑弘羊摆出汉朝与匈奴关系的历史,说明匈奴贵族贪婪好战,即使“重质厚赂”,照样“暴害滋甚”。所以,他认为对于匈奴贵族“可以武折,而不可以德怀”,仁义感化不可能收效。

第三,实行“法治”,还是实行“德治”。桑弘羊坚持汉武帝长期实行的“法治”政策。他认为,“令严而民谨慎,法设而奸禁”,实行严刑峻法,则“民不逾矩”,才能巩固封建统治。

来自地方的贤良、文人,直接感受农民反抗的威胁,指出,“疲马不畏鞭,疲民不畏刑法”,单靠酷刑镇压,“不可久也”,汉朝政权有可能步秦后尘,迅速垮台。贤良、文人主张实行“德治”,是要求汉朝廷变换统治手法,加强对人民的思想统治,先“礼”后“法”,“礼用敬明,不从者,然后等之以刑。”。

儒法之争,是指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过程中,儒法两个学派之间的斗争,有它的特定含义。尔后,随着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发展,产生儒法斗争的社会历史条件发生变化,儒法逐渐走上了合流。盐铁会议正是在儒法日趋合流的历史条件下召开的。

盐铁会议是汉朝政府讨论国策的一次会议。会议留下了记录。宣帝时的桓宽利用这些记录材料,写成了几万言的《盐铁论》一书。《盐铁论》保存了当时辩论双方代表人物的原来风貌,为后人提供了西汉盐铁专卖和盐铁会议的重要情况。

18。司马迁写《史记》

苏武在荒凉严寒的北海牧羊的时候,有一个人在京城长安受了屈辱的腐刑,正在发愤写一部历史书。这个人就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他写的这部书后来被题名为《史记》,《史记》是中国第一部伟大的系统的历史着作。

司马迁是龙门今陕西省韩城县人。他的父亲司马谈是一个历史学家,在政府中担任太史令的官职。司马谈希望儿子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所以对司马迁从小就进行十分严格的培养。司马迁10岁的时候,诵读《左传》、《国语》、《尚书》等古代流传下来的历史书,在历史和文学两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司马迁读书,遇到疑难问题,总要反复思考,寻根究底。他也喜欢寻访名胜古迹。从20岁那年起,司马迁到全国各地去游历。往南,他到过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最远到过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据说夏禹曾在会稽召开过各部落的酋长大会,在会稽留有禹穴的古迹。司马迁特地到禹穴进行了实地考察。他还爬上了今天湖南省境内的九嶷山,眺望了三湘的秀丽景色,并且在沅水和湘水中泛舟,饱览了水光山色。往北,司马迁渡过汉水、泗水,到过春秋战国时代齐国、鲁国的首部,实地考察了孔子、孟子当年给学生讲学练武的遗迹。每到一地,凡是古代历史记载或传说中出名的地方,司马迁都要亲自去考察游览,访问当地的老年人。他听说战国时代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能防洪和灌溉,就特地跑到四川,爬上岷山眺望,到都江堰的离堆上去踏勘。他听说秦始皇灭亡魏国的时候,曾经引黄河水去淹魏国首都大梁城,就特地跑到大梁,观察了城墙上当年被水淹过的痕迹,向老年人询问水淹大梁的惨状。他听说屈原怀才不遇,自沉汨罗江而死,就特地跑到长沙,在汨罗江畔凭吊了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经过这次大规模的游历和考察,司马迁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观察事物的能力,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料,为写作《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司马迁36岁那年,父亲司马谈因病去世。父亲生前正在着手编写一部历史书,刚搜集了一些材料,写了几篇,没有写完。临死以前,父亲拉着儿子的手再三嘱咐说:“汉朝兴起以后,海内又统一了,上面有贤明的君主,下面有众多的忠臣义士。他们的事迹都很丰富感人,我们做太史令的,如果不能把他们的业绩记载下来,就算失职。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继承我的事业,把书写完。”司马迁流着眼泪,连连点头,接受父亲的嘱咐。

过了两年,司马迁接替父亲做太史令,开始编写父亲没有写完的历史书。这时候,他有机会接触政府的各种文书档案,并且在皇家图书馆里读到了许多珍贵的书籍,知识更加丰富了,搜集到的材料也更加丰富了。

可是,在司马迁48岁那年,一件不幸的事情突然降临到了他的身上。司马迁有个老朋友,名叫李陵,被派去征讨匈奴。由于孤军深入,粮尽援绝,被匈奴包围俘虏了。当时有人传说李陵投降了匈奴。汉武帝一生气,把他的全家都杀了。司马迁跟李陵认识多年,对李陵比较了解,他在汉武帝面前替李陵辩解了几句,因此触犯了汉武帝,受到腐刑的处分。腐刑就是割去生殖器官,是使人丧失生殖能力的残酷刑罚,虽然不至于危及生命,却让人蒙受极大的耻辱。

司马迁感到在人格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内心十分悲痛,他几次想要自杀,可是一想到父亲的遗愿还没有实现,又不甘心就这样死去。他决心要坚强地活下去,把那部历史书写完。从此,他利用已经搜集到的材料,夜以继日地发愤着书。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在53岁那年,司马迁终于写成了我国第一部不朽的历史巨着《史记》。这部书共130篇,有52万多字。

其中包括本纪12篇,记载帝王的事迹;表10篇,用列表的方法记载大事和重要人物,补充本纪;书8篇,记载重要的典章制度、天文现象、政治设施和社会经济生活;世家30篇,记载诸侯王和孔子、陈胜等特殊重要人物的事迹;列传70篇,记载重要人物、少数民族和邻国的历史。其中最重要的是本纪和列传,因此后人称它为纪传体史书。自从《史记》首创了这种纪传体以后,中国历代的正史,即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基本上都是以《史记》作榜样,采用纪传体这种形式来写的。

司马迁写的《史记》,不仅内容翔实可靠,是一部了不起的历史书,并且文字生动优美,人物写得栩栩如生,因此也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学着作。司马迁表现在《史记》中的思想是很进步的。他爱憎分明,对历史上的明君、贤臣、义士和农民起义领袖,大力褒扬歌颂,对暴君和奸臣酷吏,无情讽刺鞭挞。对当代的历史,不管好事坏事,都能够如实地记录下来。对好事不夸大,对坏事不隐瞒,就是对当代皇帝汉武的缺点和过失,也给予恰如其分的叙述。司马迁希望通过对历史上经验教训的叙述,使人们预见未来的前途。他的进步思想和严谨的写作态度,直到今天也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19。汉匈和亲

“汉匈和亲”是汉朝初期对匈奴的最主要策略,影响到以后历代的对外政策。汉初,经济衰败,国力弱小,北方少数民族匈奴日益强盛,不断骚扰汉朝边境,掠夺财物。高祖刘邦亲自领兵抗击凶奴,结果在白登山被围。后来,刘邦采用陈平的美人计,把汉朝的美女献给匈奴单于,才得以突围。娄敬看到白登之围中美人计的作用,便向刘邦提出与匈奴和亲的主张,把汉朝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年年给匈奴大量财物,以换取和平。刘邦于是派敬为使者,把汉朝的公主送过去,并且每年送给匈奴许多粮食、丝绸、钱财,这是西汉与匈奴的第一次和亲。此后吕后、文帝无不采用这一措施常把宗室女儿、诸侯和王国的女儿嫁给单于,并且与匈奴结为兄弟。但和亲政策并不能阻止匈奴的侵扰,匈奴既不放弃和亲带来的好处,也不放弃武力掠夺带来的利益。

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便改变了对匈奴的政策,展开了对匈奴的反击战争。匈奴在汉朝的重击下,希望停止战争,重新建立和亲关系,武帝同意和亲,但条件是匈奴必须嫁女、称臣、纳贡。匈奴无法接受,汉匈关系没有什么进展。宣帝时期,匈奴不断受到邻国的攻击,内部五个单于争权夺利,互相残杀,力量大大削弱。呼韩邪单于在争斗中战败,希望得到汉朝的援助,决定归属汉朝。公元前53年,呼韩邪派儿子右贤王到汉朝做质子,并亲自到长安朝见汉宣帝表示归汉。汉宣帝亲自出城迎接他,并且从经济和军事上帮助呼韩邪单于重新掌权。为了加强汉匈两族的友好关系,呼韩邪主动提出和亲,愿意做汉家的女婿。汉元帝答应他的请求,宫女王昭君自愿前往。

王昭君是我国四大美女之一,很有才华。元帝时,昭君正值青春年华,因容貌秀丽、聪慧可人、琴棋书画俱精而被选入宫。

汉宫中宫女众多,元帝便让画工为宫女画像,自己凭像选人。宫女于是无不巴结、贿赂画工。昭君拒绝贿赂画工,她不相信自己的美丽会因为画工的笔而被埋没,但贪婪的画工把她画得平平庸庸,致使艳如桃李的她在后宫呆了10年之久。而匈奴单于向汉朝求婚给昭君一个机会,她自愿前往匈奴。在临别大会上,昭君服饰华丽、容貌丰美,呼韩邪无限喜欢。元帝则惊叹后宫藏有如此惊艳绝伦的美女,想挽留住昭君,可是君无戏言,只有眼睁睁地忍痛割爱。事过境迁,元帝还是想念昭君,他愤怒地把贪婪的画工杀死。昭君在匈奴生了一男二女,儿子长大后被封为匈奴的右日逐王,二女都嫁给了匈奴的贵族。呼韩邪单于病死后,昭君按照匈奴习俗,嫁给新单于。

王昭君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了匈奴,并且大力传潘汉族文化,使两族人民在很长时间免受战争之苦,促进了汉匈的和睦相处、友好往来。昭君出塞对汉朝与匈奴和平相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巩固和加强了汉匈的友谊和团结,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20。王莽改制

外戚王莽夺取政权自立为皇帝后,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自比周公,仿照《周礼》,在土地、奴婢、货币、官吏行政等方面进行了改制,史称王莽改制。

西汉后期,朝廷的赋税徭役日益繁重,土地大量兼并,天灾人祸连年不断,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在缓和阶级矛盾、实行改革的旗帜下,王莽登上了中国政治舞台。由于违反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其政策加重了社会灾难,引发了绿林、赤眉农民起义。

王莽是元帝皇后的侄子,靠沽名钓誉发迹,登上了权力的顶峰。公元8年称帝,改国号为新。公元9年,王莽提出实行王田制度和奴婢政策。土地兼并和畜奴、买卖奴隶是当时最主要的问题,是阶级矛盾尖锐的根源。王莽下令宣布天下的土地,一律改称王田,归国家所有;所有的奴婢改称私属,都不许买卖;田产过多的要捐出去;没有土地的,官府按规定分配;不执行命令的被流放到边境。但当时土地大部分集中在贵族、官僚和豪强手中,他们群起而反对,各级官吏也拒不执行命令。奴婢的生活状况并没有什么改变,下层阶级也没有从中得到切实的利益。3年之后,迫于各界压力,王莽只好宣布废除这一法令。不久,王莽又下诏实行五均六莞制度,企图以此控制商人对农民的过度剥削制止高利贷者的猖狂活动,并使国家获得经济利益。又过了3年,迫于各界压力,王莽只好宣布废除这一法令。五均是由政府统治工商业的经营并管理物价,六莞是由国家掌握盐、铁、酒、铸钱,不许私人经营,同时控制名山大泽,由官家管理。但王莽用来管理五均六莞的多是富商人贾,他们和地方官吏相互勾结,营私舞弊,盘剥百姓,损公肥私,结果改革的收效甚微,反而助长了不良之风。

此外,王莽又5次进行货币改革。频繁而又不合理的币制改革,引起了经济混乱,加速了王莽财政的崩溃和人民的破产。币制改革时,新币不能马上投入使用,下层民众就大量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