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借天改明 >

第95章

借天改明-第95章

小说: 借天改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朕马上下旨给两京十三省,让各地把经验丰富的老农挑选一些送到京师来搞研究。”崇祯皇帝一听,马上就准备行动了,原来解决饥荒是如此简单,亏了朕以前殚jīng竭虑了这么久时间。
    “陛下,等等。”钟进卫连忙打断崇祯皇帝的意yín,真要这么简单的,估计大明自己早已搞出来了,而不需要自己来提点。
    崇祯皇帝疑惑地看向钟进卫,咋,还有什么事?
    “陛下,这研究院,说简单,就那么简单,但说难,也是很难的,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来的。”钟进卫苦笑着向崇祯皇帝解释。
    崇祯皇帝心里听得“咯噔”一下,看来真的不是那么容易的。他正相面对钟进卫,请教道:“朕觉得也不会那么容易,刚才是朕激动了。钟师傅,如何搞这个研究院,还请详细说说。”
    “陛下,这个研究院,不是随便找几个老农就可以的。如果陛下只是想在现在的基础上,提高一点点产量,那只需让有经验的老农去各地互相交流传授经验,说不定就可以,而无需这个所谓的研究院。但如果陛下想让粮食作物的产量有大幅度的提高,那就必须要研究院,花大jīng力去投入才行。”
    钟进卫注意到崇祯皇帝和徐光启都在认真听,就接着讲道:“首先,研究院的人必须会写字,能记录各种遇到的问题;其次,他们必须对各类农作物都很熟悉,比如,对于农作物的成长过程,气候影响,病虫害影响都有了解,对农作物为什么长得好,为什么长不好的原因都知道;第三,研究院的人还必须会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总之,涉及到很多学科和基础设施。”
    钟进卫一口气把自己理解的内容都说了出来,后世的研究院差不多就是这样的吧,钟进卫不负责任的想到。
    崇祯皇帝听着有点迷糊,就直接对钟进卫说道:“钟师傅,朕听得不是很明白。但总体感觉这个研究院的人需要懂很多东西,是不是?”
    钟进卫点点头:“是的,陛下。我家乡研究院的研究人员,都是相当于进士出身,或者就是所在行业的顶尖者才可以。”
    崇祯皇帝记得,钟进卫曾经说过,他差不多是举人出身。这么一衡量,对建立研究院的信心一下遭到了打击。
    他沉吟了片刻,基于对钟进卫的信任,请教道:“钟师傅,朕想搞这个研究院,该怎么一步一步的做,哪怕朕搞不出来,朕的儿子就接着搞,也一定要搞出来,让大明子民不再有挨饿的事发生。”
    钟进卫用力点点头,对崇祯皇帝道:“陛下不用气馁,臣家乡的研究院是经过那么多年发展,属于顶级的了。现在大明当然不能和臣家乡去比,但只要一步一步的做,臣相信会很快有一些收获的。”
    “好,钟师傅,你说。”
    “陛下,现在应急的做法是召集全国经验丰富的老农,在大明两京十三省分别成立研究小组,进行农作物经验的互相交流,并推荐各自地区好的农作物进行试种。如果成功,则推广全省。而后两京十三省的老农代表带着各自省份的优势作物,汇合到京师进行全国范围交流,试种,推广。臣以为,这么做,在几年内必有所获。”
    这种应急的做法花不了朝廷多少jīng力和经费,做起来简单,应该没有问题。崇祯皇帝点点头,表示认可。然后他关心地问道:“有应急,那么长远的做法呢?”

第一百四十七章 数理化
        “长远的做法虽然麻烦,但是最稳定,综合起来就是一句话,知识传承,而后创新。”
    钟进卫先给崇祯皇帝一个总结,然后开始细说:“第一,开展全民教育,首先都要会读书识字。这是基础。只有这样,经验才容易累积,才容易传承。”
    全民教育这个事情,之前已经提过一回,而且崇祯皇帝已经答应从国企利润中拨出教育经费。所以,这个没有问题。
    但在徐光启听来,却是一个天大的消息。他想插话,却见钟进卫在滔滔不绝,只好先忍住不说。
    “第二,在全民进行基础教育后,再进行细类教育,农民就专注学习农业类的知识;商人就学算账,记账;木匠就学木匠的知识;铁匠就学习铁匠的知识等等。”
    钟进卫知道这里要强调下,就说道:“陛下,这些学习不是言传身教,那样知道的太少,万一师傅有个好歹,很可能就来不及传给徒弟。陛下可以想一下,如果上古以来,没有发明文字。只靠言传身教的,现在会是什么样子,由此可知知识通过文字来传承的重要xìng。”
    崇祯皇帝听得点点头,按照这个说法,能显而易见地知道各类手艺通过文字传承的必要xìng。
    钟进卫并没有停下来让崇祯皇帝发表意见,继续说道:“另外,臣所指的是,这些学习是系统的学习,不但要传授怎么做好,而且还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这些就必须去学堂才能学到,毕竟一个老农不可能懂那么多。”
    强调完这个内容后,钟进卫就接回刚才的思路:“这个细类教育分阶段,从基础到复杂,每一个阶段之后,就进行选拔,把里面的佼佼者选取出来进行深造,学习更深奥的知识。如此反复,最顶尖的那批人进入研究院进行研究,就事半功倍了。”
    崇祯皇帝根据钟进卫的描述想象起来,大明一亿五千万人中层层选拔出各行各业最顶尖的一部分人,然后出来做事,那会做出什么样的成就呢,真的很期待。
    “好,等国营企业成立后,朕一定会抓全民教育。”崇祯皇帝答应钟进卫。
    “陛下,臣有一事。”徐光启终于忍不住了,打断了崇祯皇帝和钟进卫的对话。
    崇祯皇帝这才想起边上还站了个礼部左侍郎,转向他,笑着问他:“徐卿,你有何事?”
    “陛下,如果在大明进行全民教育,臣恳请陛下加入数学这课。”徐光启满脸庄重,诚恳地请求道。
    没想徐光启也会来凑热闹,崇祯皇帝很有兴趣,问他道:“全民都学数学,徐卿的理由是什么,说给朕听听。”
    徐光启在去年上《条议历法修正岁差疏》的时候就想说了,但因为刚好遇到崇祯皇帝遇刺,就没写上,现在终于有机会说出来了:“是,陛下。”
    接着,徐光启就向崇祯皇帝分析起数学和其他科学的关系,数学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利用数学,可以计算rì月无星的运行,从而推测晴雨水旱,此其一。”
    “第二,jīng于度数,能造作机器,力小任重,制作各种机械,以供民用,以利民生。”
    崇祯皇帝听徐光启说了两点,觉得很有道理,就认真的听了起来。
    “第三,天下舆地,其南北东西,纵横相距,纡直广袤,山海原野,高深广远,都可以用数学方法测绘,道里尺寸,悉无谬误。”
    徐光启看崇祯皇帝在认真听着,就说得更起劲了:“第四,数学可以用于兵家营阵器械及筑治城台等,jīng于其法,有裨边计。”
    钟进卫见徐光启就一个数学就说了这么多好处,比自己说的头头是道,暗道惭愧,也在一边认真听着。
    “第五,营建屋宇桥梁等,明于度数者力省功倍,且经度坚固,千万年不圮不坏。”
    “第六,数学对官司计会,颇有用处,理财之臣,尤所急需。”
    “第七,用数学,度数既明,可以测量水地。一切疏浚河渠,筑治堤岸,灌溉田亩,动无失策,有益民事。”
    “第八,使用数学,因而药石针砭,不至误差,大为生民利益。”
    “第九,明于度数,即能考正音律,制造乐器。”
    “第十,造作钟漏,以知时刻分秒,使人人能更分更漏,以率作兴事,屡省考成。”
    徐光启一口气说了数学十个用处,然后静静地看着崇祯皇帝,等待他的评价。
    崇祯皇帝没有马上说话,一直在回味徐光启刚才说的这些,有生以来,他第一次觉得,原来数学竟然有这么大的用处。
    钟进卫一边听徐光启讲述,一边在暗暗的归纳。发现徐光启竟然总结了数学是天文学,气象学的基础,是机械工程学的基础,是测绘学的基础,是军事学的基础,是建筑学的基础,是财政、会计学的基础,是水利学的基础,是医药学的基础,是音律学的基础,是计时的基础。
    崇祯皇帝转身看向钟进卫,用眼神咨询他。
    钟进卫已经对徐光启佩服的五体投地了,说的这么清晰全面,不是对数学有深刻了解的人,是不可能说出来的。亏自己还是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都还不如四百年前的古人。
    他见崇祯皇帝看着自己,连忙表态道:“陛下,臣的家乡有一句话,学会数理化,走遍全天下。意思是学会了数学,物理,化学,天下之事,基本都懂了。这数学在三门学科中,就排在第一,可见徐大人所言非虚。”
    崇祯皇帝一听钟进卫又牵扯出了物理,化学,而且说的也是如此重要。不由问道:“物理,化学又有何用处?”
    钟进卫听得挠挠后脑勺,有徐光启对数学的解释在前,自己怎么解释物理和化学这两门基础学科呢。
    想了一会,实在想不起如何像徐光启一样头头是道的说,只好换个方式解释:“陛下,物理告诉世人为什么鸟能在空中飞,而人不能的原因。传说中仙人是腾云驾雾才能飞,那么物理能告诉世人怎么腾云驾雾。而化学就是告诉世人,这个云和雾用什么原料来做才可以飞。”
    能像鸟一样飞翔,一直是人类的梦想。明朝万历年间,一个叫万户的人甚至用生命去实践了自己的梦想。
    崇祯皇帝一听物理和化学的用处如此之大,不禁问道:“钟师傅可懂得物理,化学?”
    钟进卫笑着对崇祯皇帝道:“陛下,臣只记得一点皮毛。其实现在的人应该也都听说过的。物理,在于如何制造各类器物;化学,在于认识物体的构成,并进行各类物质的转换。对了,水泥烧制,其实就用到了化学知识,由一种物质变为另外一种物质。”
    钟进卫的话语要放到明朝以前,可能会被当疯子。要被其他人听到,可能会认为他胡言乱语。可现在,一个是知道他底细的崇祯皇帝,另外一个是这时期的大科学家,对天文,数学,农学都有深刻造诣的人。两人都被钟进卫的话深深震惊到了,眼前仿佛看到了一个另类的世界。
    钟进卫没有想到自己的话对面前两个听众的影响有多大,还在下结论道:“物理,化学是了解万物的本质,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而数学,是学物理,化学必备的基础知识。所以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
    钟进卫说完后,等了半响,才听到崇祯皇帝反应过来道:“好,好,好,朕一定要让大明子民全部都去学这数理化,再择其佼佼者为国效力。”

第一百四十八章 教育部
        “陛下英明。”钟进卫连忙送上马屁,他其实不知道,历史上,徐光启上书说明数学的用途后,崇祯皇帝下旨批示“度数旁通,有关庶绩,一并分曹料理”。但是不幸的是当时明朝只过了十几年就灭亡了,这么短的时间内,既有关外建虏的侵袭,又有农民起义的折腾,徐光启的设想是无法在全国上下全面展开,真得是非常遗憾。
    徐光启一方面惊叹于中兴伯的博学,另外一方面又为自己拥有一个肯纳谏,一心为民的君主而自豪。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徐光启一激动,真心祝愿崇祯皇帝万岁了。
    崇祯皇帝看着眼前的两个真心干实事的臣子,真诚地道:“朕替大明百姓多谢你们。”
    钟进卫和徐光启连忙谦让,让皇上来谢,不敢承受。
    崇祯皇帝慢慢地走回御座上,一路走,一路回想,等坐到御座上,他对底下的两个臣子说道:“全民教育之事,眼下是有越来越多的内容。朕想着,是不是也像道路衙门一样,专门成立一个部门进行管理?”
    “当然,成立个教育部专管得了。”钟进卫想也不想,脱口而出道。
    “教育部,教化万民,不错,朕看可以,徐卿,你看怎么样?”崇祯皇帝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然后再问徐光启。
    你领导都先做了肯定,还让我怎么说。徐光启心里暗想,他更多的是偏向技术,对这些虚的内容不是很看重,也没什么意见。
    崇祯皇帝的一只手抚在御桌上,用手指敲着桌面,想了一会,道:“朕决定把教育这块内容从礼部脱离出来,和现有六部并立,以示朕重视之意。”
    “陛下英明,教育为各部基础,脱离礼部成为第七部,并不过份。”钟进卫觉得崇祯皇帝这想法不错,就附和道。
    崇祯皇帝点点头,正想再进一步议论的时候,内侍前来禀告首辅温体仁求见。
    不知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