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借天改明 >

第92章

借天改明-第92章

小说: 借天改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武最终还是没有如愿,流血过多,两眼直直地盯着白养粹,不甘地走了。
    皇太极冷冷地看着惊魂未定的白养粹:“快说,刘兴祚在哪?”
    白养粹不敢看死在面前的刘武,慌忙爬起来,稍微站的离刘武远了点,才回答皇太极道:“下官听此人说刘兴祚昨rì大概在刘家口一带,正往山海关而去。”
    “蠢货,刘家口在什么地方?”皇太极根本就忘了之前还想演戏这茬,礼遇汉官的表演早就被抛在脑后,此时一心想把刘兴祚找出来,碎尸万段。
    “刘家口,刘家口在山海关到遵化的官道旁,永平北部位置。”白养粹承受不住皇太极那吃人的眼睛,低着头,把位置给报了出来。
    “多少人?”皇太极的声音依旧很冷。
    “大,大概是五百人左右,都是步卒。”白养粹怕极了皇太极的盘问,自觉补充上了刘兴祚所带的兵种。
    皇太极一听,不再管白养粹,转头喊道:“济尔哈朗,阿巴泰。”
    “在。”济尔哈朗和阿巴泰赶紧站到皇太极面前来。
    “朕命你们带五百巴牙喇兵,前去追杀刘兴祚。此次要被他跑了,你们就不用再来见朕。”皇太极咬牙切齿地命令。
    “是,大汗。”两人领命。
    “四弟,我也去吧。”正红旗旗主代善上前向皇太极请命。
    现在发现了刘兴祚的踪迹,代善想着能亲自去追杀刘兴祚,以便将功赎罪。
    皇太极只是冷冷地看着他,不发一言,看得代善发毛,叫了声:“大汗。”
    “让大金蒙羞,还好意思再出来露丑。”皇太极说话毫不留情,挖苦道。
    代善看看四周的兄弟部属,个个都对皇太极的话以为然,不敢反驳,只好讪讪退下。
    “还不快去,想再次让他跑了么?”皇太极见济尔哈朗和阿巴泰还站那没动,就又把气撒到他俩身上去了。
    两人不敢怠慢,连忙点齐五百巴牙喇兵直往永平北方而去。
    皇太极再是jiān雄,再能演戏,经过如此一阵折腾,也没心情再演亲民戏了。把马头一转,领头出城回大营,等待济尔哈朗和阿巴泰的结果。
    于海静看着又一人死义,心情复杂。看到一个大明参将让一群鞑子首领如此失态,又颇感好奇,就去找人问这刘兴祚到底是什么样一个人物。
    再说济尔哈朗和阿巴泰快马加鞭,疾驰刘家口,由原先当猎户的巴牙喇兵辨认,确有大队人马往山海关而去。于是,他俩带着巴牙喇兵往山海关方向急追。
    一路上,遇到不少大明百姓,拖家带口,还有很多家当。他们也不管,直追山海关。
    终于,在离山海关不是很远的燕河城与台头城之间的官道上,发现了前面有一支打着“刘”字旗的明军步卒。
    济尔哈朗和阿巴泰一商量,为防刘兴祚逃脱,兵分两路,济尔哈朗领两百五十名巴牙喇兵绕道前面去堵截,阿巴泰在后面驱赶,一定不能放过刘兴祚。
    很快,他们这支jīng锐骑兵就围住了明军步卒,开始收网。
    明军步军也发现了他们,退往官道附近的一座山坳,准备据此而守。
    可惜这官道边的山其实是个小丘陵,又是冬季,没有树木草林,无法掩藏踪迹。
    济尔哈朗和阿巴泰看了这支明军黔驴技穷,只是冷笑,下令巴牙喇兵各分两百下马攻击。其余一百巴牙喇兵就在马上不下来,巡视战场。这次,看刘兴祚还能逃出生天不成。
    感谢一直给我默默投红票的书友,谢谢!

第一百四十一章 皇帝分赃
        一边是行军已久的步卒,仓促之下应对。另外一边是建虏的jīng锐巴牙喇兵,有备而来。因此,这场战斗的双方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对手,胜负就显而易见了。
    很快的,明军步卒全军覆没,为首的刘姓主将战死。建虏只是伤了几个人而已,一场大胜。
    但建虏领头的济尔哈朗和阿巴泰却没有一点高兴的样子,这个刘姓主将不是他们特意来抓的刘兴祚,而是刘兴祚的弟弟刘兴贤。
    经过审问被抓的俘虏,济尔哈朗和阿巴泰了解到了具体的情况。
    白养粹也没说错,这支队伍就是刘兴祚的队伍。只是因为钟进卫的蝴蝶效应,刘兴祚在昨rì已快马加鞭赶往京师,向孙承宗报到去了。步卒就交给了刘兴贤,前往山海关协防。
    在历史上,刘兴祚被追上而战死,之后尸体被皇太极剁成肉酱泄恨,而他弟刘兴贤被活捉,现在历史已经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济尔哈朗和阿巴泰很无奈,刘兴祚骑马而去,从哪条路走也不清楚,无从谈起再去追杀。
    两人把刘兴贤的尸体带了,毕竟刘兴贤当年也是出逃人之一,又是主谋刘兴祚的弟弟,给皇太极总有一个交代。
    济尔哈朗和阿巴泰是垂头丧气而回,在明国京师,也有一人,与他们有一样的心情。这人,就是大明首辅成基命。
    成基命想着自己也是宦海浮沉之人,凭多年的官场交往,拉拢了各方势力,成为他们的首脑之一,最终也如愿当上了首辅。
    千不该万不该,不该忘记了厂卫已经出来行动了。都是这几年的好rì子过的舒服,忘记了厂卫的厉害。
    更关键的是,自己的事情,还有可能跟刺杀中兴伯的事扯上关系。虽然皇上没有抓自己,可对自己不喜的意愿已经表露无疑。
    成基命在自己的书房坐立不安,索xìng站起来,走到院子里,让寒冷的北风吹着自己,清醒头脑。
    刺杀中兴伯的保定侯和李凤翔已定为谋逆,有东厂负责此案,关在锦衣卫诏狱。那几个御史暂时还只是以贪污之罪关在刑部,由此看来,皇上还不想把这事扩大。
    幸亏自己的习惯好,没有事先收银子,这几个御史就是想咬自己都可以抵赖掉。
    成基命被寒风一刺激,脑子不再像之前一样乱成一团,慢慢地理出了头绪。
    他一边无意识地看着天空一边想,自己已经惹皇上生厌,以后在皇上面前,如果对皇上的事再有顶撞,触犯皇上能容忍的底线,只怕一有犯错就会被皇上抓住不放,到时候新账旧账一起算,就危险了。
    成基命想着想着,注意力又回到了现实中,发现冬rì已到西边,马上就快落了。
    忽然成基命心中一动,自己年纪也一大把了,何必再在皇上面前晃悠。虽然首辅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又怎能比得上自己的xìng命重要。
    成基命决心一下,顿觉全身轻松了不少,迎着寒风,展开双臂伸了一个懒腰,仿佛是要拥抱这大自然一样。然后,他走回书房,写自己的辞呈去了。
    紫禁城午门,黑压压地站满了宫女和宦官。在他们中间空着一小块地方,站着六个锦衣卫大汉将军,手执刑杖,四人压着地上的那人,两人持杖而立。
    王承恩就站在他们边上,正尖着嗓子喊着:“谁要是向王宣这奴婢一样,嘴巴不严,敢向宫外递消息的,就是一个下场。你们看仔细了,也要记住,咱家可不希望再来监刑。”
    虽然在午门站满了人,可没有一丝杂音,只有地上王宣的求饶声。
    王承恩扫视了一遍低着头的宦官宫女,不满地喊道:“低着头瞧什么,都抬起头来看着,长长记xìng,对你们有好处。”
    喊完之后,王承恩对着锦衣卫大汉将军下令:“行刑。”
    王宣的求饶声马上转为了哭嚎惨叫,声音一声高似一声,直叫得在午门的宦官宫女胆战心惊。
    惨叫声慢慢地由高转低,最终不再耳闻,但“噗,噗”的刑杖击打声还在传向四周。
    大约过了一刻钟之后,王承恩喊停,然后让宦官宫女排着队,绕着地上的两截尸体一周,才回宫做事。
    午门的事情处理完毕之后,王承恩直接回文华殿向崇祯皇帝交了。崇祯皇帝听了,想了一会,对王承恩道:“温卿提的保密制度,宫中也要有一份,你回去针对宫中的事情,和司礼监的奴婢一起,拟一份给朕看看。”
    “是,陛下。”王承恩也认同,事情不分大小,全部禁绝,反而容易全部都不能禁绝。
    “你去把户部尚书毕自严给朕传来。这些抄家得来的财物该处理下了。”
    “是,陛下。”王承恩躬身而出,虽然已为东厂提督,但仍还是皇上的奴婢,跑腿的事儿也得做。
    户部尚书毕自严听说有银子领了,三步并作两步,快速来见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看着行礼完毕后一脸期待的看着他的毕自严,不由感到有点好笑,就对他说道:“毕卿,这里是查抄原保定侯和京营提督的财物清单。你知道有多少么?财物折合竟有一百三十五万银两之多。”
    崇祯皇帝说完后感叹了下,两家的财产,就有国库一年赋税的三分之一。
    毕自严看着崇祯皇帝就只是在感慨,没见下一步动静,急了,催着道:“陛下,陛下。”
    “放心,朕把你叫来,就是准备把这些财物拨给你们户部,充作勤王军的军饷和京师难民的赈灾银之用。”
    “谢陛下,这下臣的头发可以少白几根了。”毕自严的心情特好,敢和崇祯皇帝说起玩笑话了。
    崇祯皇帝看着毕自严帽檐下露出来的头发,基本都已花白,不由叹道:“毕卿的辛劳,朕是知道的。”
    毕自严感激地看着崇祯皇帝,不怕苦,就怕上级不理解啊。
    “毕卿,你说要是朕多抓些贪官,抄家多些,你的头发会不会变回乌发啊?”崇祯皇帝忽然也开起毕自严的玩笑。
    “啊,陛下,千万不可。此路非正途,恐百官惶恐,朝政瘫痪,非大明之福啊。”毕自严一听,吓了一跳,赶紧劝谏。
    他是知道情况的,真要让崇祯皇帝这么做,恐怕朝堂上就站不了几个人了。国家多事之秋,这种猛药灌下去,会出现难以想象的**。
    崇祯皇帝其实也知道不能这么做,只是吐露下心中那诱人的心愿而已。低头看着御桌上的那份抄家清单,忽然抬头严肃地对毕自严说道:“这笔钱你要用好了,用到实处,朕会让督察院和厂卫盯着,别让朕失望了。”
    “陛下放心,臣一定盯着这笔钱,不会让人伸手过来的。”毕自严保证道。
    崇祯皇帝点点头,拿起御桌上的一张纸,站起来,走到毕自严的面前,看着他道:“那朕就把钱给你了,你回头去向东厂领银子即可,朕已经向王承恩交代过了。”
    “是,陛下。”毕自严郑重答应一声,然后伸手去接。没想崇祯皇帝不放手,就稍微用力扯了扯,还是扯不过来,只好抬头提醒道:“陛下。”
    崇祯皇帝依依不舍的放开了手,再三叮嘱道:“要用到实处啊,毕卿。”
    “放心好了,陛下。”毕自严一边保证一边去看手头的纸。忽然发现不对,不是说有一百三十五万两白银么,于是,他抬起头来,对崇祯皇帝道:“陛下,怎么只有一百万两?”
    毕自严一边说一边心里暗想:不会你皇上先来漂白一手吧。

第一百四十二章 恶有恶报
        “哦,还有三十五万两银子,朕准备留着给中兴伯生钱用的。”崇祯皇帝听了解释道,然后转身回御座上去。
    “难道中兴伯把那什么水泥给造出来了?”毕自严一听,惊喜地问道。
    “还没有。”崇祯皇帝坐回御座,然后看着毕自严摇摇头。
    “那。。。”毕自严有点失望,就想开口要那三十五万,却又不好张嘴。
    “总不能让中兴伯把东西造出来了,朕却没有银两给他烧制吧?而且中兴伯只要烧制出了水泥,还会有其他赚钱的东西跟着出来,然后再成立国营企业,用钱的地方多着呢。朕只是考虑你的难处,才只给中兴伯准备了三十五万两而已。”崇祯皇帝解释道。
    毕自严一听,这倒是个理,但崇祯皇帝话里还有其他内容,之前好像不知道的,于是,他问道:“陛下,还有什么东西会造出来,国营企业又是何物?”
    “呵呵,这个,等中兴伯造出来再说。”崇祯皇帝决定暂时先不公布,因为钟进卫没跟他打包票。
    毕自严很是好奇,还想再问问,这个时候,温体仁来求见了。
    内阁首辅在家休息,次辅就是内阁老大,百官之首了。
    温体仁行礼完毕,就奏道:“陛下,首辅身体不适,向内阁递了辞呈,请求告老还乡。”
    崇祯皇帝其实是知道成基命不干净,但要动大明首辅,也是要考虑影响的。在刺杀中兴伯之事上面,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成基命为帮凶,所以崇祯皇帝只是jǐng告了成基命而已。
    成基命在内阁的表现,一直不为崇祯皇帝所喜。现在他自觉提出告老还乡,正好省了自己功夫。崇祯皇帝想完,就把辞呈留中不批。
    温体仁和毕自严都知道留中不发是什么意思,成基命当然也知道,于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