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借天改明 >

第75章

借天改明-第75章

小说: 借天改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月悲歌待此时,成仁取义有天知;
    衣冠不改生前制,名姓空留死后诗。
    破碎山河休塟骨,颠连君父未舒眉。
    魂兮懒指归乡路,直往诸陵拜旧碑。

第一百一十二章 一条龙
        钟进卫把握着自己的来历还是不让毕自严知道的好,至少崇祯皇帝也没有让他说的意思,就避开了毕自严的问题,直接回答崇祯皇帝道:“陛下,臣只知道这个水泥的制作原料和基本原理,实际如何还需要具体去实践,不过应该不难的。”
    “哦,钟师傅说来听听。”崇祯皇帝一听钟进卫说并不清楚具体的方法,心里微微有点失望。
    “水泥分很多种类,表现各自的特xìng并不相同。我知道一种基本的水泥是用石灰石和粘土煅烧而成的。”钟进卫根据自己在看某些穿越小说时候的印象说道。
    要不是看穿越小说,说不定很多常识问题都不可能去认知,从这方面来看,为了预防穿越了却发现自己啥都不知道,平时看看穿越小说还是有必要的。钟进卫心里暗暗想道。
    “就如此而已?”毕自严有点不信,石灰石和粘土都很常见的东西。如果真只要这些东西的话,成本估计还真高不起来。
    “当然不是,这两种是最基本的原料,有了这两种,最基本的水泥就能造出来。”钟进卫回答道。
    “这么简单,那钟师傅你怎么说还要去具体实践呢?”崇祯皇帝有点不明白。
    看来崇祯皇帝果然是长于深宫,并不清楚干活的细节,钟进卫就解释道:“这个水泥虽然只需要石灰石和粘土,但石灰石和粘土的比例是多少我不记得了,需要去实践所得最佳的配比。”
    材料太过普通了,就算比例不记得,相信具体去做做应该能得到合适的配比,也不算难事,最多是麻烦点。但效果真有那么好,有那么多功用?温体仁有点担心钟进卫太过夸张,结果出来时反而失望就不好了,于是,他带着疑惑问钟进卫道:“中兴伯,真的有如此大用?”
    钟进卫点点头:“如果造房子,建桥的话,光水泥还不行。最好还有钢筋。”说到这里,钟进卫忽然记得崇祯皇帝以前看过自己手机上面的照片,就转身对崇祯皇帝道:“陛下,还记得臣手机上的图片么,那里面很高很高的房子,就是用水泥加钢筋来造的。”
    崇祯皇帝经钟进卫这么一说,想起来了道:“不错,看来这水泥真是宝物。”
    “手鸡?此乃何种鸡?”毕自严在一边不明白了。
    钟进卫呵呵一笑,既然自己的来历要瞒着毕自严,就不会给他认真解释了:“那是我家乡带来的一种鸡,可惜水土不服死了。”
    钟进卫不想再给毕自严再问问题的机会,对崇祯皇帝道:“陛下,臣觉得这个水泥还是要尽快实验出来,然后配方要保密,水泥可以由朝廷来售卖,以增加国库收入。”
    毕自严一听增加国库收入,马上就把手鸡给忘到九霄云外了。他向崇祯皇帝道:“陛下,臣赞同中兴伯的提议,国库连年亏空,太需要开源了。”
    崇祯皇帝点点头,现在朝廷就是愁银子的时候。他对钟进卫说道:“钟师傅,你把此配方献于朝廷,如此不为财利所动,朕,朕不知道该怎么奖赏你。”水泥真要造出来用了,崇祯皇dì dū无法想象这里面所蕴含的财富。
    钟进卫听崇祯皇帝这么一说,忽然想起这不正好是一个合适的机会么。于是,他对崇祯皇帝道:“陛下,您这么一说,臣还真要向陛下要奖赏。”
    “好,钟师傅,你要什么奖赏,只管说。”崇祯皇帝表示没问题。
    “陛下把我当马骨吧。”钟进卫没有直接开口要东西,而是笑着对崇祯皇帝道。
    崇祯皇帝听了一怔,温体仁却在一边拍手赞道:“陛下,臣以为此法妥当,千金市骨,让更多的中兴伯出来献宝,朝廷还愁开源无路么?”
    毕自严在一边听了,赶紧跟上:“臣附议。”
    崇祯皇帝听明白了,钟进卫是想让自己以他作为一个榜样竖起来,让大明百姓把手里的配方技艺献给朝廷。但有几个人会有钟进卫的高风亮节呢,看来要取决于朕的奖励程度了。
    崇祯皇帝想明白了事情的关键,下了决定,从御座上一下站起来,说道:“好,等水泥造出来,朕就封钟师傅为中兴侯,诸位臣工以为如何?”
    才几天,就从中兴伯升到中兴侯,这真是飞一般的晋身速度。
    其实,从伯爵到侯爵,俸禄方面并不会涨多少,有的侯爵甚至还没有伯爵的俸禄高。听了好听,实际好处还是皇帝说了算。但古代人就好这一口,甚至许多富人yù散尽家产求一功名而不得,他们知道,钱没了可以再赚,但功名可不是那么容易取得的。
    温体仁想了一下,对崇祯皇帝道:“陛下,臣以为,此事还是等水泥造出来,证明确实有中兴伯所说诸多神奇妙用,再公布此事,以千金市骨不迟。”
    “朕就是这个意思。”崇祯皇帝说完,瞧向钟进卫道:“钟师傅,你看如何?”
    “我没意见。”钟进卫道。
    “好,那实验配方之事还需你亲自负责,一来可以堵朝中不服气人的嘴,二来由你亲自指导,会事半功倍。”崇祯皇帝又道。
    “没问题,这个我来做好了。就是需要场地。嗯,就烧陶瓷的就可以。”钟进卫表示没问题,顺便提了要求。
    这时,天已完全黑透了。王承恩在一边当了很久的摆设,见他们议论的差不多,担心崇祯皇帝的身体,就又出来奏道:“陛下,时辰已不早,该用晚膳了。”
    钟进卫一听王承恩的话,肚子“咕噜”一声,被殿内诸人听得清清楚楚。
    崇祯皇帝今天连续讨论了两件增加国库收入的事情,心情好得不行,看钟进卫饿了,就笑着说道:“明天休沐,朕就今天宴请几位,算是一起提前吃个年饭。”
    能得到皇帝赐宴,是一种荣誉,温体仁和毕自严答道:“谢陛下。”
    钟进卫自然也没意见了,只是他不是因为感到荣幸,而是蹭饭吃,不吃白不吃。
    在用膳的时候,崇祯皇帝又谈起水泥的功用,显然把圣人教导的“食不语”忘记的一干二净。
    钟进卫自然乐得给崇祯皇帝介绍各类功能,谈着谈着,钟进卫忽然想起可以解决不少灾区问题,就道:“陛下,臣突然想到,这水泥生产需要大量煤炭,就是火炭。陕西,山西不都产这玩意吗,可以组织那边的灾民挖火炭,换取粮食度过灾年。结合开中法,可以组成一条龙了。”
    “哦,钟师傅,何为一条龙?”崇祯皇帝问道。
    温体仁和毕自严见他们又谈开了,便停下筷子,专心听钟进卫的说话。
    钟进卫把自己刚才冒出来的思路说给崇祯皇帝听:“陛下,朝廷用开中法,以盐为诱,吸引商人把粮食运到灾区。然后朝廷向灾民以粮食收购煤炭,灾民就不会挨饿,朝廷收到火炭,就造出水泥,在当地修路建房卖水泥,又可以让一部分灾民以工代赈。当然,这个过程还需要当地官府的配合,以及他们的组织力度。”
    “好,钟师傅说的这方法太好了,一举数得。朕已经有点迫不及待,盐政和水泥需尽快实施。当地官府之事,不必担心,谁要敢在此事上捣鬼,朕绝不轻饶。”崇祯皇帝拍了桌子。
    温体仁听着崇祯皇帝并没有说出具体的措施来监督当地官吏,皱了下眉头,他是深知越是底下的官吏,越容易坏事。
    想了一会,温体仁对崇祯皇帝道:“陛下,臣提议把此事办得好坏程度作为地方官员的考核内容。另专派巡按御史专管此事。”
    王承恩是没得饭吃,只在一边伺侯,听到温体仁的建议,适时的表现自己的存在:“奴婢也可以派番役暗中前往监督。”
    崇祯皇帝听了,点点头,然后问钟进卫道:“钟师傅觉得如何?”

第一百一十三章 道路衙门
        钟进卫想了下,没有立刻回答崇祯皇帝的问题,而是问道:“陛下,臣想问个问题,全国多少官道是需要用到水泥重新修路的?”
    崇祯皇帝听钟进卫答非所问,就转向户部尚书毕自严:“毕卿,你回答下钟师傅的问题。”
    “是,陛下。”毕自严说完,就看向钟进卫道:“大明境内,基本除了人口较多的城镇之外,其余道路皆有雨天泥泞之苦。另外就算有石板铺路,也有凹凸不平之处,也应修之。”
    钟进卫不用想,其实都知道差不多就是这样的。但为了强调他之后要说的内容,就问了一次。
    等毕自严说完之后,钟进卫微笑颌首,然后对崇祯皇帝道:“陛下,臣的家乡有一句话:要想富,先修路。道路不好,货物流通不畅,朝廷想收税就少;百姓想卖出点东西换钱,难;想买点东西来用,也难。”
    崇祯皇帝不是很明白钟进卫说这话和自己之前问的问题有何关系,就问道:“钟师傅的意思是?”
    “成立专门的机构,专职修路,也可以顺便收钱。”钟进卫说出了自己的目的,然后又解释道:“全国修路靠各地原有官府的话,臣以为不妥,原因有二。第一,各地官府的人手原本就不多,一个人身兼几职。本身就有许多事情要做,让他们来负责这个事情会耽搁他们手中原有的事情;第二,修路就让专业的人来做,来管理,会事半功倍。”
    温体仁听钟进卫的话,想了会,也对崇祯皇帝道:“陛下,修路一事关系大明各地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事情。臣认为中兴伯说的有理,朝廷可以像成立河道衙门一样,成立一个专门的道路衙门,总管各地修路以及水泥运营。”
    崇祯皇帝点点头,真要开始全国范围展开浩大的修路工程的话,还真应该成立一个专门机构才行。于是,他问道:“朕看可以,由内阁先出个具体的奏章,而后在朝会上进行商议。只是朕担心这个道路衙门的人手不够。杂役,物料登记,事务统筹都需要用到读书人。”
    “陛下,可以从六部调拨一些,底下做事的吏员就用各处读书人或者乡绅,由拨出的官员自行聘请。”温体仁建议道。
    “如此庞大的一个新建衙门,比河道衙门忙太多,做事的读书人够用么?”崇祯皇帝还是有点担心。
    “暂时应该够用的,西北省份读书人不足的话,可以从东南调。那边的读书人多。”温体仁建议道。
    “好,那温卿在奏章里先把道路衙门的各项事宜给理一理。职责,官吏等需要详细注明。”崇祯皇帝吩咐温体仁。
    “是,陛下。”
    “哦,对了,你的奏章写完后,先给中兴伯看看,有什么补充的补充下,等正式议事的时候,可以少让那些人挑些刺。尽快把这一条龙的大事办起来!”崇祯皇帝郑重嘱咐。
    “是,陛下。”
    一边吃一边说,这不知不觉就过了一个时辰左右了。
    崇祯皇帝看看天sè,就对几位臣工说道:“时辰不早了,诸位爱卿可还有事?”
    温体仁和毕自严一听,自觉站起来,向崇祯皇帝告辞。
    钟进卫也站了起来,不过他却对崇祯皇帝道:“陛下,臣想了解下那个复社。不知道有没有资料。”
    “复社?”崇祯皇帝没听明白,重复道。
    温体仁一边听了解释道:“陛下,此复社是一群儒生为科举应考而结成社的名称。”
    崇祯皇帝不知道钟进卫要这个所谓复社的用意,不过他知道钟进卫是有用意的,就转过身去问侍立在一边的王承恩道:“东厂那边可有钟师傅需要的资料?”
    王承恩躬身道:“陛下,奴婢回去查查。”
    复社是在崇祯二年刚成立的,虽然势头很猛,但东厂一直被禁足,才放出来不久,所以王承恩没听过复社。
    温体仁却已听过一些,所以刚才进行了解释。
    崇祯皇帝看向钟进卫:“钟师傅,还有何事么?”
    钟进卫摇摇头,道:“暂时没有了。”
    既然最多事的中兴伯都没事了,大家就真没事了,各归各家。
    议了一天的事,王承恩也陪了一天,总算有空了,就下去吃饭休息。
    没想刚离开崇祯皇帝身边,就被外面的一个内侍拦着了。
    王承恩一见原来是自己的干儿子安贵义,就皱着眉头问何事。
    安贵义左右看看,确认没什么人能听到,就低声简略地向王承恩汇报了王鹏一行人的成果。
    王承恩一听,马上问道:“他们现在在何处?”
    “在内东厂等候干爹。”
    “速速前头带路。”
    当下,王承恩连饭都顾不上吃,两个人匆忙赶往内东厂。
    到了东厂后,见到等候已久的王鹏一群人,详细问明白了事情经过和王鹏的一些疑点,然后又再次审问了那个马贼,王承恩陷入了沉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