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借天改明 >

第45章

借天改明-第45章

小说: 借天改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时之间,吏员,兵丁,难民营里面的难民,还有屋里的御史,都被惊动了,纷纷往声音传来的方向看过去。出了什么事了?
    很快的,队伍出现在他们眼前,这个时候,已经形成了浩浩荡荡的一支车队,各种乐器,标语都有。
    难民营这边的人根本不用猜他们的来意,因为全写那横幅上了。
    两个御史相对无语,终于盼来了捐款的人,结果却是如此身份之人。
    难民们却不是这个想法,在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生死挣扎的时候,伸手帮了他们一把的,不管他们是什么身份,都是感激的。中国人不就传承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思想么!难道还有哪位听到过这句话有限制条件,一定要有什么样的身份才要感恩?
    很快,这么大的动静,被刚放出笼子的东厂番子调查清了原委,一份报告送到了崇祯皇帝的案头。
    ……………………
    以此纪念明末那些节cāo比有些读书人高得多的风尘女子!

第六十三章 荣誉榜
        崇祯皇帝正在文华殿议事,看到义捐的奏章后,久久不语。
    底下的臣子很是奇怪,那个奏章是谁让王承恩转递的,好像没经过内阁。是什么内容,让皇上半响不语。
    一时之间,臣子们纷纷猜测起来。辅臣李标甚至直接出言:“陛下,请问奏章上的是何内容,让陛下为难,可否让臣一观,为陛下分忧?”
    崇祯皇帝抬起头,看看他,道:“也好,让诸位臣工也都看看。”
    王承恩过来接奏章的时候,又听到崇祯皇帝道:“去把钟师傅请过来。”
    王承恩把奏章转递给了李标后,就安排殿外内侍去传钟进卫觐见。
    大殿中的人一见奏章到了李标手里,相同地位的几个都急不可耐地围了过去,而稍微低点的就竖着耳朵想听听动静。
    崇祯皇帝在上面看见了,说道:“诸位臣工都看一遍,看完后等中兴伯过来再说话。”
    钟进卫昨晚和阿奇搞的很晚,内侍过去的时候,钟进卫才刚起来。不用上班,起那么早干嘛。
    货币这东西,比想象的复杂啊,想想写写,改改涂涂,等到最后和阿奇一起搞完奏章的时候,都是凌晨一点左右了。
    既然是崇祯皇帝相招,不能不去,就带着货币实施方案以及货币经济重要xìng的两个奏章,跟着内侍去见崇祯皇帝。
    到了文华殿后,发现那些大臣都看着他。虽觉奇怪,但也没管他们,自个去给崇祯皇帝见了礼。
    崇祯皇帝让人把奏章给钟进卫也看了。幸亏王承恩写奏章的时候,加了标点符号,因此,虽然还有几个繁体不认识,但连猜带蒙的明白了奏章上的内容。
    见钟进卫也看完了奏章上的内容,崇祯皇帝说话了:“昨rì号召京师百姓捐助救灾的主意是钟师傅出的,现在钟师傅来了,奏章也看了,诸位臣工说说自己的看法吧。”
    朝臣们以为会是士人,平民,富商等捐款,心里也认可。可想象中的人没出来捐,反而是贱籍的人先出来捐款了。这不是在打脸么!
    辅臣李标义愤填膺的出班反驳:“非也非也,你看这些风流场所,竟然敢在京师敲锣打鼓,打着各自的旗号惺惺作态,兴风作浪。”然后又转身向崇祯皇帝道:“臣请严惩这些烟花之地。”
    不过也有人有不过的看法,户部尚书毕自严首先出班:“陛下,臣等惭愧,是臣未尽职责,让朝廷失了脸面。”
    平时风流之时对这些女子好点,就不安安分分的待在里面,出来搞出这么多事情。确实该严惩一下,让她们好好认识认识自己的身份。成基命想到这里,出班附议李标的提议。
    辅臣温体仁看不下去了,也出班奏道:“陛下,臣以为该奖赏这些肯捐助的女子。人家身为贱籍,却能为国分忧,不似一些人,吃喝玩乐样样jīng通,不敢落后,为国分忧,却一毛不拔。”
    李标和成基命一听,明显是针对着他俩刚才的话。
    于是,一个怒喝道:“你说什么?”另外一个吼道“住嘴。”
    温体仁也不等崇祯皇帝有表示,转身看着他俩道:“怎么,心虚了?”
    然后转身又对崇祯皇帝奏道:“陛下,大明朝历来有句俗话: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但现在又有了新的开门七件事。”
    崇祯皇帝有点好奇,问道:“哪七件新的开门事?”
    “新的开门七件事是:谈谐,听曲,旅游,博弈,狎jì,收藏,花虫鱼鸟。”温体仁回答完崇祯皇帝的话后,正了正脸sè又道:“陛下,就是有些官员喜欢这些,带动百姓仿效,导致世风rì下。此俗话就是一明证!”
    顿了顿又道:“这开门七件事,无不以财力为基础,朝廷俸禄不多,就开始贪墨受贿,包庇jiān商,偷税漏税,而致国库空虚。”
    “没有的事。”
    “是啊,没听过还有这七件事。”
    “大明百姓富裕,玩得起这些,乃是陛下之德政。”
    “。。。。。。”
    温体仁的话音刚落,一群人就各说各话,否认的有,拍马屁的也有,就是要扯开温体仁说话的重心。
    崇祯皇帝在上面看着这些闹哄哄的场面,不由一阵腻味,心知温体仁说的怕是真的。现在一涉及到吏治,就一堆人出来阻扰了,这些人,真正能做事的没几个,拖后腿的反倒有一堆。
    建虏还在京畿,京师百姓等待赈灾,现在也不是追究这个的时候,先放一放。崇祯皇帝看向钟进卫问道:“钟师傅,你怎么看这个捐助的事情?”
    那些大臣一看皇上没有接温体仁这个话题,也就不闹了,看中兴伯有什么说法。
    钟进卫在一边倒是把一切都看在眼里,明末的风气,有所耳闻。是要引导引导才行,不能一切向钱看,一切都以个人享受为目标,这种风气持续下去,迟早要亡国,就是不亡国,也会丢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眼下崇祯皇帝的问话,刚好是个引子,于是,他答道:“陛下,臣以为,不管这些烟花之地,是作秀也罢,还是惺惺作态也罢,都不是重点。重点是他们这么做了,朝廷有没有好处,难民有没有好处,布告的目的有没有实现。这些才是我们评判事情好坏的依据。”
    钟进卫见崇祯皇帝点点头,认可自己的说法,就继续道:“朝廷在布告里没有说明什么人能捐,什么人不能捐,捐的话,是只能悄悄的捐,还是可以敲锣打鼓的捐。这些都没有说,所以,要定她们为哗众取宠,也有不教而诛的意思。臣以为不可取。”
    不管从哪方面来讲,都没有严惩响应朝廷号召而进行义捐的人。崇祯皇帝点点头,做了结论:“朕也以为,不管良籍还是贱籍,都是朕的子民,不能因为其在贱籍而对其所做之善事加以惩罚。”
    崇祯皇帝说着这些话的时候,眼睛就扫着刚才嚷嚷说要严惩的那些人,看得那些人心里发毛。
    崇祯皇帝看完一圈后又看回钟进卫身上,道:“钟师傅,朝廷对此事须有个反应,你看是怎么处置的好?”
    钟进卫想了想,回奏崇祯皇帝道:“陛下,臣觉得,可以针对赈灾京师难民这件事,出一个荣誉榜,或张贴布告,或刻碑留念,或记入地方志里面,以示表彰。对事不对人,不管良籍贱籍,只要参与了赈灾,都记录上去,供人学习之,倡导社会风气向良xìng转化。”
    “钟师傅,何为对事不对人?”
    “就是不问出身,只管有没有做这件事。”钟进卫解释道。
    温体仁表示赞同:“臣以为此法甚妥,不费朝廷钱粮,就能扬其善,树其榜样。”
    “臣附议。”毕自严也奏道。
    之前说要严惩的那些大臣主要是因为觉得对比之下丢了脸面,经过温体仁一搅乱,崇祯皇帝再一定论,又不是利益攸关的事,因此也就不再反对,默认了此事。
    崇祯皇帝说道:“那么此事就这么定了,温卿兼着礼部尚书的差事,就由你来安排此事吧。”
    “是,陛下。”温体仁躬身领命。
    崇祯皇帝想了下,对着温体仁补充道:“对于首先倡导捐助的月儿姑娘,荣誉榜中要位列第一,以示鼓励。”
    然后又转向钟进卫说道:“那个于海宁父子是钟师傅的家仆,虽是第一个捐助的,但其是在朝廷布告之前有过承诺的,所以就不写进去了,也为你避嫌,你可同意?”
    钟进卫当然没问题了。
    处理完了这个事情后,午膳时间已到,就散会吃饭。
    钟进卫把刚才还一直留在手里的两个奏章给了王承恩,也准备回去吃饭。
    没想刚出殿门,就又被崇祯皇帝喊了回去。
    啥事情啊,咱的早饭都还没吃呢!钟进卫心想。

第六十四章 舆论之论
        钟进卫一回到殿里,崇祯皇帝就问了:“钟师傅,这个货币的奏章分两个是因为一个写的太多了?朕记得说过,钟师傅的奏章不限字数的。”
    崇祯皇帝要求别的臣子,送上来的奏章要控制字数。但对钟进卫例外,因为他目前为止只会大白话。
    钟进卫一听是这事,早知道就先吃了饭再递了:“啊,这个,臣有目的的。”
    “哦?”崇祯皇帝一听,有点疑惑。
    “陛下,臣以为,其中一个奏章里面论述货币金融重要xìng的那个,最好在有限范围内知道就可以了。传出去就没法尽可能长时间的多坑别的国家了。”
    说到这里,钟进卫想起一些事情有遗漏,就又奏道:“陛下,这个纸币的事情,朝廷越早搞越好。但纸币的样式和名称最好和之前的大明宝钞有所区别。对了,可以参考我带来的那些纸币。不过那些纸币可能会暴露我来自后世的身份,所以不能让不该知道的人看到。”
    崇祯皇帝点点头:“钟师傅不说,朕还真容易忽视这些关键的细节。钟师傅,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么?”
    钟进卫想想,果然还有,于是说道:“陛下,经您一提,还真想起落下了两件事情。”
    呵呵,朕就知道钟师傅有丢三落四的小毛病。
    “陛下,第一件事情是有关赈灾这个事情,最好能制定个章程出来,可以向全国推而广之。现在国内受灾的地方很多,国库空虚,需要民间的力量参与进来。”
    是啊,东南西北,不管哪个方向都有灾情,朕实在是没钱来赈灾。要是民间能出把力,等朝廷缓过来,必然会有所表示才成。崇祯皇帝在内心感慨,他对着钟进卫道:“钟师傅说的是,不过,让民间来代替朝廷的职责,朕深感惭愧。”
    “陛下,现在国库空虚又非您登基后才有的事情,只要以后好好造福百姓,好像有一个什么词,哦,对了,是内圣外王,能做到这个,就是咱大明百姓的圣明之君,老百姓都会感激的,会以大明的子民而自豪。”
    “内圣外王么,朕一定会做到的。”崇祯皇帝露出坚毅的表情,肯定的对钟进卫说道。然后又问:“钟师傅,还有一件是什么事情?”
    “舆论引导。”
    舆论引导,崇祯皇帝还是知道的,不过明朝的舆论控制是很小的。
    比如,贴大字报,都贴到紫禁城城墙了,一般不会降罪,只要贴的大字报不是匿名的就成。敢说不敢露,明朝也是要严打的。
    再比如,大明东南,文人集社,说什么话的都有,各种思想如雨后chūn笋,纷纷破土而出,朝廷一般都不加干涉,甚至是危及皇权的观点,最多也是抓抓当事人,封个书院而已,不会搞什么文字狱。
    大明朝两百七十多年,因言获罪的很少,有名的海瑞骂嘉靖,最后也没事,还升官了。
    钟进卫特意提到舆论引导这个事情,肯定是有其用意的,崇祯皇帝道:“钟师傅,能否细细说说?”
    “陛下,臣所说的舆论引导,主要是指,对百姓的言行,社会的风气,要有个引导作用。最好是有专门的人,专门的部门来做。”
    古代的贞洁牌坊之类的,也是一种舆论引导,但这基本是由地方乡绅或者官员发起,随意xìng比较大,影响面也不是很广。
    另外,明朝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严密的。督察院,各科给事中,总督,巡抚,东厂,锦衣卫等等,这些机构都是有监察之责的。但都有一个通病,就是监察基本都是针对官员,地方首领的。没有针对社会风气的一个监察,引导。
    “比如说这次,那些jì院的行为,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钟进卫喜欢上了打比方的说法。
    崇祯皇帝一听,什么,让朝廷向jì院学习?
    钟进卫知道崇祯皇帝可能会反感这个,赶紧继续解释道:“陛下,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原因很简单,jì院的宣传效果很好,让很多人都知道了他们要捐款的事情。而朝廷的布告,贴在某个固定的地方,如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