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借天改明 >

第396章

借天改明-第396章

小说: 借天改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陛下,末将以前的时候,积累了一些钱。愿捐出来作为水师学堂的建设经费,这样朝廷就可以省出建水师学堂的费用了。”郑芝龙恭敬地奏道。
    他主动捐款,其实并没有犯傻。在当海盗和担任海防游击期间,他通过或抢或走私,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正在家乡建豪宅。
    如果是以前,他手中还有庞大的水师,而朝廷并无像样的水师,那么郑芝龙手中握有大量的财富,他也是不怕的,自然就不可能捐钱这事。
    但今时不同往日,他的水师几乎全军覆没,而朝廷又要大力发展水师。郑芝龙完全能想象得出来,以大明的人力、物力、财力,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仿制出数量庞大的西洋战舰。
    而且,郑芝龙这些天跟随新军南下打仗,已见识到了新军的火器比西洋人还先进,不用点火就能发射的燧发枪,而西洋人还在用老式的火绳枪。一旦大明和西洋人打起来,光火枪一项就能占很大的优势。
    郑芝龙自然不会知道,西洋人其实也有燧发枪了。只不过远在亚洲的西洋人尚未配备,就是在欧洲,也要再过十多年后才能普及。
    郑芝龙的眼光还是很毒的,虽然他这次只见过新军的野战炮兵部队,但他能看出新军的炮也要比西洋人的好,主要体现在重量和质量上面。
    他完全可以想象得出来,以后西洋战舰仿制出来后,配上大明的火炮,就算战船上稍逊于西洋人,但也足够在火炮上弥补了。
    大明水师的强大,已是指日可待。
    郑芝龙要把钱捐出来的第二个理由是自己现在虎落平阳,生死都操控在朝廷手中。而且朝廷对自己的情况极为熟悉,连自己远在日本的正妻是日本人都知道。要是自己握有大量通过非法途径获得的财物,却只是自己享受的话,恐怕终有一日会招来祸患。
    郑芝龙捐钱的最后一个理由,就是他觉得,自己主动捐钱给朝廷,朝廷总不能亏待了他。换句话说,他这是明目张胆地向朝廷,向崇祯皇帝行贿,至于付出后的回报,自然是以后在大明水师中占据一席之地,这点他还是有自信的。
    崇祯皇帝和温体仁以及毕自严听了郑芝龙的话,都是非常高兴。现在大明百废待兴,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能节省一笔开支就少一份用钱的压力。
    崇祯皇帝当即表扬道:“郑卿一心为公,其心可嘉。等大明水师建成之后,还需要你再为大明征战四方,你可愿意?”
    郑芝龙自然听明白了崇祯皇帝话里的意思,就是以后也会给他带一支大明水师,纵横海上。
    这就是郑芝龙最大的期望了,一听之下自然欢喜,连忙应承下来。
    钟进卫知道,朝廷也确实需要像郑芝龙这样有丰富海战经验的人,因此他并没有反对。但对于郑芝龙这个曾经的大海贼,多少还是有点不放心的。
    他心中一动,就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我大明是要把新军中的锦衣卫政委机制推广到所有军队中,那么这水师也不例外。现在大明水师重建,刚好可以实行锦衣卫政委机制,至少一艏大型战舰上要有一个。可以让他们也进水师学堂去学习,熟悉海战事宜。”
    温体仁在边上一听,当即赞同道:“陛下,臣附议。”
    其他文臣也跟着出列,赞同钟进卫的提议。他们这些人,比起钟进卫来说,更不放心郑芝龙领着大明水师跑海上去。谁知道他出去后会干啥,有自己人监督着才能放心。
    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听得心中暗暗高兴,因为锦衣卫的势力又要扩展一步了。
    而王承恩在边上瞅见他那眼角的笑意,暗暗鄙视了一把。你锦衣卫就是势力再大,还不是在咱家东厂的监督之下。
    崇祯皇帝见群臣一致意见,很是高兴,就对钟进卫道:“就准钟师傅所奏,不过如此一来,锦衣卫政委人手将更不够用,钟师傅就帮锦衣卫尽快成立你之前所说的锦衣卫政委高级领导机构吧!”
    “是,陛下。”钟进卫答应了下来。
    他想着出战辽东之前,多招了一批锦衣卫政委。这么一段时间下来,也算是实习过了。之前老的那批抽调出来,应该是没问题了。
    郑芝龙在边上听到要安插锦衣卫到每艏战舰上去,他大概知道这应该是监军。虽然他心里有点不喜欢,但听说要在大明所有军中都推广开来,也就释然了。
    “陛下,在大明水师有眉目之前,臣以为最好还是不要让各地藩王知道西班牙航线一事,免得他们打退堂鼓。”温体仁向崇祯皇帝建议道。
    崇祯皇帝听得点点头,能不强行逼迫那些藩王就最好了。当然,要是藩王最后不肯去的话,就只能用硬的了。关系大明江山社稷之事,就是亲儿子,也没得商量。
    他想到这里,转向钟进卫问道:“钟师傅,各路藩王的培训是否已准备好了?”
    钟进卫明白西班牙航线这事,让崇祯皇帝有了紧迫感,不准备等去年派出去勘探的人回来,就想早点推动藩王封建北美一事了。
    他想了一下,点头回答道:“陛下,应该没问题。可以让藩王派人前来,到新军中进行培训,另外再来人学习如何与印第安人接触,还有一些卫生等防疫工作的开展等等。”
    钟进卫说着说着忽然感觉自己要是有分身术就好了,太多事情要自己来安排了,别人还无法替代。
    崇祯皇帝听了钟进卫的答复后,就对内阁首辅温体仁道:“此事的前期事宜就由内阁来安排吧。”
    “是,陛下。”温体仁应承道。
    崇祯皇帝接着转向一直在边上打酱油的王承恩道:“各地藩王的情况,一定要小心在意。如有异常,须得马上禀告。”
    “陛下放心,奴婢看紧着的。”王承恩马上表态道。
    因为江南的荷兰人之乱,导致辽东大捷被忽视了。现在荷兰人之乱平息,由此带来的影响也一一商议完成,崇祯皇帝这才想起辽东的事也要说一说了。

第六百八十八章 脑袋被驴踢了
    “钟师傅,海州大捷,那接下来该如何做了?”崇祯皇帝笑着问钟进卫道。
    文华殿内群臣一听崇祯皇帝提起海州之战,他们也都放松了心情,笑着注视着钟进卫。
    可钟进卫听了崇祯皇帝的话,并没有表现出他们想象中的那么高兴,只见他面色有点严肃地说道:“陛下,海州战事其实还未最后完结,海州能否守住还取决于臣安置把守城的后续物资送到才行。”
    崇祯皇帝想起确实还有这么一回事,不过他并没有多看重,仍旧笑着对钟进卫道:“无妨,那就让新军再去一次好了,钟师傅就留在京师处理刚才商议的事情。”
    钟进卫稍微侧头看看温体仁等人,见他们也是一脸的轻松,不由得强调道:“陛下,建虏不可小视!此次的海州之战能打赢,有不少运气成份在里面。还有各军将领都是军中老将,互相配合得好的因素。就算如此,此次战事中新军的伤亡,也是有史以来最重的。”
    这一下,崇祯皇帝的脸色终于不再显得轻松了。在之前的时候,他只是知道海州打赢了,却没有关心海州之战的具体战况。现在听钟师傅的意思,还打得很艰苦。
    “钟师傅,具体战况如何?”崇祯皇帝马上关心地问道。
    文华殿内一下变得静悄悄地,所有人都看着中兴侯,听他讲述海州之战。
    于是,钟进卫就把海州之战从头到尾给他们复述了一遍,特别是讲到牛头岗阻击战的时候,更是让人担心不已。
    不过他们听到新军撤回牛庄驿的路上,建虏基本上无计可施的时候,却又露出幸福的神情。
    新军有那么多伤亡,确实出乎意料。这点因为有了新军以前的伤亡情况做参考,对比效果就更为明显。
    崇祯皇帝听完之后,马上说道:“钟师傅,新军陷入如此惊险的处境,还是因为新军人数不够多吧?”
    “是的,陛下。”钟进卫点头回答道。
    崇祯皇帝很有气势地用手一挥,同时说道:“那就再次扩建新军,这一次把京营都整编成新军吧!”
    新军非常好用,让崇祯皇帝彻底放心了这个建军路子。
    这么一来,新军从五千人的编制一下就能扩展到五万人左右。这简直是飞一般的速度,太让人意外了。
    户部尚书毕自严一听,连忙出列奏道:“陛下,朝廷用钱之处尚多,新军一下要扩编这么多,会影响到藩王封建北美和各地救灾之事。”
    内阁首辅温体仁也出列反对道:“陛下,心急吃不得热豆腐,还需各地兼顾才行!”
    其他文臣也跟着奏对,说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今年要在什么地方用多少钱之类的。
    你说我说,说到后面,崇祯皇帝就犹豫了。
    钟进卫见了,就对崇祯皇帝说道:“陛下,步子大了容易。。。那个,就是说,新军也不需要增加那么多。如果有个两万新军,臣觉得就能去攻打辽阳了。”
    他一个顺口,差点就把后世那句步子大了容易扯着蛋的话说出来。幸好说到后面及时发现,就给替换了。
    钟进卫这个新军统领这么说了,就等于给了崇祯皇帝一个台阶。因此崇祯皇帝看向钟进卫,点头同意道:“如此就按钟师傅说得暂时扩编到两万人吧。”
    之前的时候,每打一次仗,就能捞一笔钱进来。特别是破袭沈阳之战,更是钱财无数。
    但最近几次,就都只是花钱没有赚钱。藩王封建北美之事也要加快,更是需要花不少钱。诸事发展的瓶颈,钱这个事又开始出现了。
    “毕卿,钱粮一事,得精打细算,诸项非必要的用度,还得以节省为主。”崇祯皇帝吩咐毕自严道。
    “是,陛下。”毕自严答应一声,然后话锋一转,马上又奏道,“臣知道节流,但光凭着节流也不是办法,臣以为还需开源才行。”
    文华殿内所有人,不但崇祯皇帝,还有内阁、六部或者是东厂提督和锦衣卫指挥使,听到毕自严说起开源,就都把目光看向了中兴侯。只留下一个郑芝龙觉得莫名其妙,也顺着大家的目光看着中兴侯。
    钟进卫都有点无语了,这也不能老来找自己啊!不过他也没有推托。因为他知道,他们想要开源,无非是征税之类的,思想局限性大,也不会有好主意。这开源之法,归根结底还是要自己来想为好。
    因此,他先想了一下,就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臣建议,正式开放海禁,成立市舶司,收取进出大明货物的商税。”
    荷兰人在这次的要求中就盯上了这个市舶司的权力,可想而知其中的利益有多大。
    钟进卫想着自己这个主意说出去之后,肯定会有人提疑问,然后自己也已准备好了如何运作这个市舶司的方法。
    他想得没错,果然是有人有疑问,但却不是他想的那方面。只听户部尚书毕自严说道:“中兴侯,我朝虽禁海,却也有市舶司的。不过多为入不敷出,眼下只剩福建、广州两处市舶司而已。”
    “啥?”钟进卫听得大吃一惊,还以为自己听错了。他看看崇祯皇帝,又看看殿内其他人,发现他们一脸就是如此的表情,不由得纳闷。
    于是,钟进卫连忙追问道:“怎么会入不敷出呢?”
    “海上大风大浪,风险很大。朝廷为体恤民间疾苦,并没有加以重税,因此每个市舶司一年所得有限。到如今,每个市舶司采取了定额的包税制。朝廷只管市舶司上交事先规定的税收,就不再要求征税了。”毕自严给钟进卫解释道。
    他说完之后,发现钟进卫的目光呆滞,仿佛傻了一般。不由得纳闷,不知道自己哪里说错了。
    崇祯皇帝也发现了,就唤钟进卫道:“钟师傅,钟师傅。。。”
    一连唤了三声,才把钟进卫从那呆滞状态中唤了回来。
    “陛下,这狗屁不通的市舶司制度是谁搞出来的,简直是脑袋被驴踢了!”
    钟进卫这一番话,一下震惊了文华殿内的所有人。他们没想到平时也算温文儒雅的中兴侯,竟然爆出了如此的粗口。
    崇祯皇帝听钟进卫这么激动,马上就醒悟这中间怕是有不少猫腻,他连忙问道:“钟师傅,为何有如此一说?”

第六百八十九章 重现大明无敌水师
    明朝的市舶司制度最终演变成这样,是由各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这其中,占据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以前海外贸易,皇帝吃独食,群臣没捞到好处。
    因此,海贸商人的代理人一掌权,就利用历代足不出深宫皇帝的无知,忽悠成了这个结果。
    而大明的官员又很重视自己的声誉,不少人甚至做出损朝廷的税钱,去讨好百姓和商人,为自己增加一个爱民如子的护体光环。
    因此,虽有人意识到开海禁,搞海贸能给朝廷带来富足,却没有人去推进革新这个市舶司制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