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借天改明 >

第314章

借天改明-第314章

小说: 借天改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钟进卫想着想着,两眼就开始发直,幸好口水没有留出来,否则就在属下面前丢大脸了。
    他这种习惯性的发呆,对于熟悉他的人来说,已是见怪不怪了。
    他们知道中兴侯是在想事情,因此都没有打扰他,静待他自己回过神来。
    过了好一会,钟进卫才从意淫中回到现实,发现周围的人都拿好奇地眼睛看着自己,不由稍微有点尴尬。
    他当即转移注意力,问胡浩道:“你们一路回京师,有什么特别的见闻么?”
    胡浩听了,马上回答道:“侯爷,这路上最大的事儿就是修路,属下发现这次修路和以往见到的不一样。”
    “哦,有什么不一样?”钟进卫一听,连忙问道。
    胡浩面上露出一丝微笑,仿佛是一边挖掘记忆中久远的事情一边回答道:“在以前,属下见到的修路,各地的官府不情不愿,服役的民夫怨声载道,因为每一次往往会让一些百姓家破人亡。可这次却不同。。。”
    钟进卫听了,忍不住打断胡浩的话问道:“如何不同?”
    他是非常想听听,这次费尽心思搞出来的修路,在大明今后大战略中重要一环的修路,在民间的反应到底如何?
    胡浩没有被钟进卫打断而感到不快,继续说道:“属下看到各地百姓都很踊跃地参与到修路中去,单是属下经过时,看他们那脸上的神情,就知道他们非常愿意来修路。这事情当真是奇怪之极,让属下百思不得其解。”
    胡浩手下的夜不收也都赞同地点点头,表示他们都同意胡浩的话。
    钟进卫听了呵呵一笑,胡浩他们可能是因为急于赶路,因此并没有停下来八卦一下原因所在。
    看来自己竭力安排的修路待遇,确实比较不错,激发了民工的积极性。
    钟进卫也不向胡浩点明,继续聊了一会之后,才站起来道:“今天你们就好好休息吧,明日就去死营曹将军处要人,我已派人跟他说过此事。”
    胡浩听得满心欢喜,当即回答道:“遵命,侯爷。”

第五百二十章 必须建大凌河城
    天才刚亮没多久,一名从山海关来的信使刚进了锦州城。
    没过多少时间,辽东巡抚府内的聚将鼓声便传遍了全城。
    只要不是建虏攻来的警钟,锦州城内的百姓该干啥还干啥,并不会再多一份关心。因为他们没有内地百姓的那份悠闲,活着的每一天对于他们来说,都很宝贵。
    当众将到齐之后,辽东巡抚袁可立从后衙转出来。
    在见礼完毕后,袁可立也不废话,直接拿出一封信道:“孙阁老来信,事关关宁未来,因此召集众将过来宣布此事。”
    堂上的众多将领听了都很诧异,什么事情那么重要,都关系到宁锦未来了。
    他们彼此看看,发现对方都很迷惑,一幅求解的样子。只好把目光都集中到袁可立身上,听他宣布事情。
    袁可立也没有坐到座位上,就站案几后面,一手撑着案几,一手举着手中的信,用冷峻地声音宣布道:“孙阁老前些日子向朝廷发出奏章,要求重建大凌河城。但多日之后京师才有了答复,要我们关宁证明有野战的能力,才会拨款。”
    建大凌河城的事情,这些高级将领都知道,他们也很欢迎这个举措。
    因为一旦大凌河城建成之后,前线就会前移,后面一大批田地就能被开垦出来。对于他们每个人,都是有好处的。
    就算以后被建虏攻进来搞破坏,多少都会有收获的。等建虏走了之后,又可以种些东西。至于付出和回报成不成比例,就不是他们操心的事情了。
    可现在京师的回复,竟然没有马上拨款,而是要他们先证明自己,才会给款。
    这个答复让这些一直到了点就拿钱的将爷们炸了起来,想当年,在袁督师的手下,他们的待遇在大明军中是最好的。不但薪水高,还不拖欠,想要什么就开口好了。
    现在孙阁老竟然如此不给力,连他学生袁督师之前争取的待遇都搞不定了!
    好多将领马上有喷朝廷薄情寡义的,也有说孙承宗没有能力。甚至有几个将领没有文化,骂得粗鲁,让袁可立都没法再等他们发泄完了。
    只见他猛地一拍案几,发出很大的一声“啪”,惊到了堂上的这些将领,才纷纷住了嘴看向他。
    “你们是想要造反么,敢对孙阁老、对朝廷出言不逊?”袁可立面沉如水,冷声喝道。
    这些将头也就是说说而已,要让他们造反还真得不敢。见到袁可立发怒,一个个噤声不敢顶嘴。
    只有资格最老,官位最大的辽东总兵祖大寿出列,向袁可立抱拳一礼道:“中丞休怪,他们也只是出于义愤,一时口不择言而已。我等在辽东舍生忘死,替朝廷抵挡勇猛无敌的建虏,但朝廷对我们却如此不公。。。”
    祖大寿说着说着,发现袁可立的眼睛就直直地盯着他,一直盯到他心里去。不由得有点心虚,说话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停住了。
    袁可立在锦州这些天,所建立起来的威信,还是有不少的。就算是祖大寿,也不敢再他面前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
    “中丞,末将以为朝廷的答复也不无道理,要是大凌河城守不好,让建虏绕城而过,建还不如不建,徒劳人力、物力,得不偿失。”
    大堂内的人一听有人竟然说这样的话,不由都循声看了过去,发现是副总兵何可纲。
    袁可立看着何可纲点点头,心中暗道不愧是朝廷认定可以依赖的将领。
    另外几个投靠袁可立的将领见此,也纷纷出言赞同何可纲的话。这让那些跟祖大寿一伙的将领不由恨得直咬牙,锦州什么时候如此不团结了。
    大堂内的气氛马上从声讨朝廷的一边倒变成了两派观点,让袁可立也有了说话的基础。
    因为要是所有的将领都反对的话,袁可立就不好应付了。
    “本中丞来了辽东之后,甚至未到辽东之前,就从来没看到或者听过谁在舍生忘死的杀敌。看到的、听到的都只是龟缩在城里,依仗着朝廷提供的坚城利炮固守而已。要说建虏勇猛无敌,谁来告诉我,是谁成全了建虏这个威名?”
    袁可立的话一句句地打在这些高级将领的心里,特别是祖大寿,更觉得这话就是针对他刚才的话而言。一张脸马上涨成了猪肝色,想发作却又发作不出来,只好强自憋着。
    袁可立扫视了他们一眼,自然也把祖大寿的表情看在眼里,他也不管,继续说道:“忠君爱国乃是臣子本份,谁若今后还敢乱嚷,本中丞认得你,朝廷律法可不认人。除非是要造反,或者是想叛国投敌。”
    没有一个将领敢出言反对,否则被袁可立当场杀了,也只能落个不忠罪名而已。
    “刚才之事,本中丞就当没听到。为了关宁的前途,朝廷的要求也必然要做,这点没有商量的余地。”袁可立说到后面,是斩钉截铁地说话,显示他的决定不容商量。
    “当然,你们要是有人不服,想着投靠建虏的话,本中丞也不会拦着。只是奉劝一句,选择的时候要慎重,切莫误子误孙,对不起祖宗。”袁可立说话时充满了自信,让在场的将领有了一种感觉,想投靠建虏的都是傻子。
    祖大寿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调整,脸色已经慢慢恢复了正常。他毕竟也是一方大将,自有他的本事。
    他首先抱拳向袁可立道:“中丞说得对,只要中丞一声令下,末将一定遵命。”
    立场变得倒挺快的,袁可立暗自说道。他知道要是建好了大凌河城,祖家受益是最大的。
    不过他并没有表现出对祖大寿的鄙夷,面色露出一丝笑容道:“不错,对于祖总兵,本中丞是放心的。”
    其他将领一见,大势所趋,纷纷向袁可立表态,一定遵守军令。
    袁可立看了点点头,然后宣布道:“大凌河城是一定要建的,朝廷也没有不同意。但本中丞知道,我军和建虏的野战能力是有差距。但至少要向朝廷表现出,我军有和建虏在野外对战的决心和能力。因此,本中丞决定。。。”
    众将一听,“哗啦”一阵盔甲响声,全部都出列,面对袁可立,抱拳听令。
    “各部派出夜不收大队,往东侦察建虏动向,争取以多打少,多少收割一些建虏的首级向朝廷有个交代。”
    袁可立的命令一下,堂内齐声响起:“遵命!”
    这些将领知道唯有如此,朝廷才会继续信任关宁军,对他们都有好处,又是规模小的战事,就是失败影响也不大。
    因此,他们都积极响应袁可立的命令了。

第五百二十一章 完善研究所机制
    将近傍晚之时,钟进卫刚回到京营提督的衙门,就被崇祯皇帝派人招进宫去了。
    这种事情虽时有发生,但在天色已晚的时候,却不多见。如果不是非常重要之事,肯定不会现在召见。
    钟进卫一边赶路一边叹了口气,大明还是多事之秋,时不时的发生一些大事,希望不是什么地方又出纰漏了。
    当他赶到文华殿时,已是烛火通明的时候。但殿内有不少人都在,包括内阁首辅及其他阁臣,工部尚书徐光启也在。
    钟进卫看到他们一个个都喜气洋洋,并且夹杂着惊奇之色。再看到宋应星也在的时候,便猜到莫非玻璃研究所出成果了,不知道是显微镜还是镜子?
    崇祯皇帝一见到钟进卫进殿,也不等见礼,就高兴地说道:“钟师傅,你说得显微镜终于做出来了。”
    殿内的人见钟进卫进殿,都闪过一边和他打招呼。
    这么一来,钟进卫就看到刚才被他们围着的地方有一张案几,上面摆着一架显微镜。不错,虽然比起后世的显微镜,这架很简陋,但毫无疑问就是显微镜。
    他见了心中高兴,一张口问道:“这个倍数多少?”
    殿内的人一听,都有点诧异,看向宋应星,他们可不知道这么专业的问题。
    宋应星明显地愣了一下,接着马上涨红了脸,底气不足地回答道:“下官不知道倍数,但这个显微镜能看清平时看不见的东西。”
    钟进卫一听,马上醒悟过来这是明朝,显微镜也刚做出来,度量单位肯定没来及搞。
    他想到这里,笑着道:“是我急躁了,现在显微镜刚做出来而已。不过你回去后定个标准出来,要衡量放大倍数的单位。一定要精确,因为这显微镜以后应用的方面很广。”
    “下官记住了。”宋应星收起了之前的那股喜悦之情,躬身领命道。
    崇祯皇帝在上面看得点点头,自己这些人一看到显微镜就很好奇,赞叹有如此神奇之物。而钟进卫却一张口就是专业术语,不愧是后世来的人。
    钟进卫接着有点好奇,他就又问道:“这高倍显微镜是怎么做出来的?前两天我过去的时候都还没头绪。”
    宋应星一听,感激地看着钟进卫,把前后过程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
    那些阁臣听得不由暗叹,这宋应星真是好命,竟然能由一滴水而发现这个秘密。
    而徐光启的想法却和他们稍微有点不同,心中感慨天下万物都有关联,看来科学一事,任重而道远。
    当钟进卫听完宋应星的叙述后,笑着点点头,难道自己真是福星,去哪那受益?
    他自美了一会,然后躬身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臣敢肯定,这种高倍镜片,在目前来说,应该没有其他人、其他国家能做得出来。臣建议其制作之法要列为最高保密等级。”
    崇祯皇帝听得连连点头,当即同意道:“就列为保密甲等,任何人不得泄露。”
    温体仁到此时,才出言问钟进卫道:“中兴侯,你言此物应用极广?”
    “是啊,医学,化学,物理等等全部都会用到,是个最基础的工具。”钟进卫说道。
    “那如此重要之物该如何售卖?”温体仁其实关心地是这个。
    独一无二,而又非常基础的工具,肯定能赚很多钱。
    钟进卫听了先是一愣,然后看向崇祯皇帝,发现他也非常关心这个问题。
    他想了一下,就回答道:“这高倍显微镜是玻璃研究所研发出来的,其所有权当归国企和朝廷所共有,因为研究所是由朝廷提供场地和国企出资的。不妨由研究所授权给国企,成立一个厂子,专门做这显微镜售卖。研究所不负责生产和销售,就继续搞研究工作,争取再出新的好东西。”
    对于现在这些官员来说,他们认为朝廷和国企其实是一回事,因此钟进卫这么说,他们也没意见。
    不过钟进卫还在继续规划道:“因为这显微镜是基础之物,因此我建议价格不能定得太高。并且规定不能出口。。。”
    “钟师傅,何为出口?”崇祯皇帝听了问道。
    “就是卖给别的国家,外国人。如果他们一定要也没问题,把价格翻个十倍、百倍再卖给他们好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