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借天改明 >

第205章

借天改明-第205章

小说: 借天改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末将一定不让本兵,不让朝廷失望。”何可纲丝毫没有犹豫,斩钉截铁地回答道。在他的心里,朝廷当然是第一位的。
    孙承宗其实并没有期望何可纲能一直牵制住祖大寿等其他不是很听话的辽东将门,他只是需要时间,等待着中兴侯那个军制改革出来。到时候,军队就不是将领说了算了。
    摆平了何可纲,孙承宗重新检阅这些自愿出兵草原的大明军人。
    这些军人中当官的很少,基本都是底层的士卒。曹文诏的官职在这些人中格外显眼,再然后则是曹变蛟、黄得功、左良玉这些中下层军官。
    曹文诏其实一早就被钟进卫推荐为这支军队的统领,如果他不出列的话,孙承宗回头会找他谈话。但皆大欢喜地是,曹文诏自己就有这个觉悟,一开始就站出来了。
    这支军队一共五千三百六十一人,统领为曹文诏,手下三将为曹变蛟、黄得功、左良玉,各领一千骑军。其余二千三百六十人则为曹文诏亲领。
    孙承宗给了他们三天的准备时间,单独安排了营地给他们,一切物资供应从优。不管如何,出了长城之后,这支没有后勤的孤军将会展开不成功便成仁的复仇之战。

第三百二十三章 死营
    崇祯三年三月十九日,也就是三千营成军的第二日,原兵部尚书王洽在审讯前急怒攻心,病死在了狱中。另经刑部和大理寺的审判,袁崇焕被处以死刑,并传首九边。
    和原本历史不一样的判罚,这还得归功于钟进卫,把爱新觉罗…阿敏给活抓到了京师,让京师上下都发泄了一番,没有了那么多的气。
    当一段时间后钟进卫回到京师听到袁崇焕的死讯,他好奇地问东厂番役,袁崇焕在临死之时有没有吟诗之类的。因为他记得,好像袁崇焕在刑前遗言道: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将勇,忠魂依旧保辽东。
    这诗充满了一腔报国热血,一心扑在辽东对虏事业上,曾让钟进卫感动过很久。
    只是后来,袁崇焕的一些行为在后世网上引起争议,疑点很多,让钟进卫对这诗产生了疑问,因此才有这么一问。
    那个东厂番役的回答着实让钟进卫意外,说袁崇焕乃是京师百姓痛恨之人,临刑前看他好戏,痛骂他的人也不少。这种情况下,会有那个罪囚还有心情吟诗。就算他吟诗,别人也听不清啊。
    钟进卫一听,觉得有道理。在另外一个历史,那时的百姓比现在更是痛恨于他,都恨到吃肉的份上了。有那个人还会去记袁崇焕可能的吟诗,然后流传下去?
    钟进卫想想也不信,很大的可能就是后来被满清的那些史官给附上去的,以此捧袁抑明。
    但那个历史已经不存在了,真相到底如何,谁也不知道。钟进卫也没再操心这个,把这事丢到了脑后。
    袁崇焕行刑同日,内阁辅臣周延儒出京,前往南京,奉旨主持乡试。
    他没想有这机会,很是高兴地走了。
    在内阁有温体仁压着,他根本就没有多少机会可以为所欲为。到了南京后,就是他说了算,有些事情,对家里人有个交代,也是到时候了。
    次日,也就是蒙古远征军成立第三日,孙承宗再一次来到他们的营地。
    几个将领当仁不让地陪同孙承宗视察着军队准备的情况。说实话,三日实在太短,士卒们互相有很多都不认识。什么阵型之类的都是扯淡,这几天就只在互相熟悉中。
    也幸亏这些原本都是军中精锐,作战技能都是在的。熟悉带队的将领后,还是能打仗的。
    到了午后,五千三百多人,都排队由孙承宗带来的书办执笔写遗书,以备万一。
    这种仗,如果不是决死之士组成,不是半路跑了,就是一出关就缩回来,根本就不可能达成战略目的。
    这仗要打出大明的军威,打出大明的国威,同时打疼他们,打得他们再不敢进关,难度还是非常大的。
    孙承宗在曹文诏的中军帐,和他密谈了很久后才离去。
    第二天一大早,太阳没有照常升起,阴云密布,春雨将下未下,却带动气温降得更低。
    虽是如此,勤王军营地里的所有部队,不管是骑军还是步卒,随着“呜呜呜”地号角声,开始整队出营,来到远征军营地门口列队。
    京师城门在这一天也早早打开,从城里涌出了无数的百姓,沿官道前往远征军出发之路,给远征军送行。
    为了保密,勤王军营地的所有士卒今天才放出了营地。同样,在京师,组建远征军的事儿一直到昨天傍晚,才由朝廷一级一级下传,最后通过里正传达到各家各户。
    一个壮汉出了京门之后,就埋头赶路,想着抢到一个路边的位置,可以近距离一睹那支复仇之军。
    忽然,他发现前面有个熟悉的身影,当下欢喜地叫起来:“二哥,二哥。”
    那人回头一看,见是他结拜三弟,当下停住脚步等壮汉赶上后,一边赶路一边问道:“你怎么来了?”
    “我来看看这支复仇之军到底是啥样子的。你呢?”壮汉笑笑答他二哥,但他看到矮个子的脸色不是很好,也没有和以往一样跟他说笑。
    “婆娘的娘家都被鞑子屠了,我是来给这军队送行的,算是尽一份力,盼他们能多杀点鞑子。”矮个子一边走一边回答了壮汉。
    其实壮汉在矮个子开口的时候已经想到原因了,现在听二哥一说,就没再说话,一起埋头赶路。
    远征军营地,所有士卒准备就绪,背着几天的干粮,携带各类军械,着盔甲,牵着自己的战马,列成四个大大的方阵,静静地等待着最后出发的命令。
    带着寒意地春风吹过,带动各类旗帜不时地发出“哗哗”声,战马偶尔打个白色喷嚏,给这方阵增加了一点点动静。
    方阵前面,曹变蛟、黄得功、左良玉手持刀柄,站立在曹文诏身后,一动不动。
    在曹文诏的前面,是内阁辅臣兼兵部尚书孙承宗,一身绯袍在这盔甲丛中格外醒目。
    “多的话就不说了,今日奉陛下旨意,给你们送来一样东西。”孙承宗说完,手往后招了招,他身后的亲卫马上上前几步,双手捧着一个盒子,捧到孙承宗的身边。
    “这是陛下给你们的,还是你打开吧。”孙承宗的神情肃穆,庄重地对曹文诏说道。
    曹文诏有点好奇这盒子里装得是什么,金银财宝?不像;神兵利器?盒子不大,也不像。
    想不明白就不想了,曹文诏上前一步,就在孙承宗亲卫的手上,掀起了盒盖,稍微愣了下,然后伸出双手把里面的东西捧了出来。
    曹、黄、左三将就在曹文诏身后,因此听到孙承宗的说话,和他们主帅一样好奇,全都盯着主帅,看他从里面拿出什么东西来。
    很快他们发现曹文诏从盒子里捧出来的是一块折叠的锦缎,开始以为是给曹文诏的战袍,有点失望。不过马上发现这个想法错了,看大小、制式,绝不可能是战袍。
    孙承宗看曹文诏已经拿到手里了,就对他道:“展开看看。”
    曹文诏已知道这是一面锦旗,他听孙承宗一说,捏住锦旗的两角,然后猛地一抖,双手举高,展开了手中的锦旗。
    这面旗帜为红色锦缎,锁金边,中间一个大大的黑色“死”字,几乎占满了旗帜。
    孙承宗看到曹文诏露出一丝疑惑地神情,就对他解释道:“陛下决定改京营三大营之一的三千营为死营。存决死之志,方入得这死营。营之所向,片甲不留。这死字旗,就是你们的营旗,你们这死营已是京营三大营中的骑军营了。”
    曹文诏身后的三将听见孙承宗的说话,一下激动起来。原本他们以为朝廷只是把他们当作了敢死军,派出去打鞑子,死活不管。
    没想皇上却如此重视他们,甚至为了他们而改了三千营的名。无名无份的一支临时拼凑的军队有了它自己的名字…死营,如此一来,就算他们此次回不来,历史也将记住他们。
    曹文诏转身招来亲卫,让他们把营旗升起来。然后转身单膝跪地,向孙承宗抱拳道:“此去死战,不胜不归!”
    曹变蛟、黄得功、左良玉也紧跟着单膝跪地:“此去死战,不胜不归!”
    在他们后面的各级军官也随之跪地:“此去死战,不胜不归!”
    接着大方阵也响起一阵巨吼:“此去死战,不胜不归!”
    声势之大,让营外的勤王军士卒纷纷转头看向远征军的营地,不,现在应该是死营的营地。
    孙承宗点点头,上前扶起曹文诏,小声道:“别让营旗失陷在草原。”潜在的意思就是说,你们一定要活着回来。
    曹文诏站起来后,用力点点头,然后转向方阵,忽然伸出右手,振臂一呼:“万胜!”
    “万胜!”这是三将的声音。
    “万胜!万胜!万胜!”方阵也随之发出巨大的吼声,声浪直冲云霄,仿佛要撕裂那些遮挡太阳的阴云一般。
    不少战马好像感觉到了战场的萧杀气氛,多了一份躁动,纷纷“咴儿咴儿”地叫了起来。
    孙承宗的一个亲卫此时上前几步,禀告道:“吉时已到。”
    曹文诏见孙承宗轻轻点头,就再一抱拳,然后迅速转身,往边上由亲卫牵着的坐骑走去,翻身上马后一牵缰绳,面向方阵下令:“上马开拔。”
    “咚咚咚”地鼓声随之响起,死营五千三百余人一起上马。
    死营的营门随之开启,“死”字营旗和“曹”字将旗在最前面,宛如巨龙的两只眼睛,在前面引路。而死营将士则一排五骑,徐徐跟随前进。
    “敬礼。”在军官的口令下,勤王军全体士卒无声地向行进中的死营将士致以军礼。不管自己是不是贪生怕死,军人对于勇者总是会心生敬意的,这礼敬得实心。
    死营将士在此情况下更是挺直了腰杆,保持着队列前行,一种自豪在他们心底涌起。
    当死营走到勤王军的队列尽头时,曹文诏发现前面的官道两侧是密密麻麻地百姓。
    同时,百姓中也有人发现有军队开过来了。个头比较高的壮汉抢先呼喊起来:“来了,来了。大家快看啊。”
    矮个子一听,开始紧盯着那支军队,心里评估着到底能不能帮他复仇。
    走得近了,曹文诏看这些百姓的衣着,有粗布麻衣的低层百姓,也有穿锦衣貂皮的富家子。从他们的行头上估计,三教九流的人都有。
    在曹文诏走近之后,人群开始骚动起来,忽然,矮个子从人群中冲出,站到了官道中间,拦住了死营去路。

第三百二十四章 己巳之变终章
    曹文诏不得不勒住缰绳停下了马,不知道这个百姓犯什么傻,竟然敢拦住大军去路。
    官道两边骚动的百姓也是一下静了下来,都看着路中间的矮个子。
    “兀那汉子,阻拦大军可是大罪!”曹文诏的一个亲卫警告道。
    只见矮个子忽然“扑通”一下跪倒在地,直着身子求曹文诏道:“这位将军,对我恩重如山的丈人一家惨遭鞑子灭门,草民恳请将军务必多杀几个鞑子,草民给您磕头了!”
    曹文诏听了一怔,还没说话,他看到又一个百姓走上官道,向他跪了下来。
    接着,越来越多的百姓跪了下来,纷纷请求他多杀几个鞑子,为他们惨遭杀害的亲人报仇。
    大约只有不到一半的百姓还站那,这些人是和壮汉一样,过来看热闹的,顺便见识下这支复仇之军。因此,他们并没有下跪,仍然站在官道边。
    曹文诏看着跪满一地的百姓,心里不禁有点惭愧。正是军队的无能,才让这么多百姓的亲人惨遭鞑子毒手。
    他在马背上双手抱拳,向着跪地上的百姓诚恳地大声说道:“诸位乡亲放心,曹某在此发誓,一定会让鞑子付出他们应有的代价。现在请各位乡亲让个路,曹某才能领军去给诸位报仇。”
    跪地上的百姓见领头的将军表态了,而且确实跪路中间不是办法,就开始陆续起来让路。不过他们避到路边后,又跪了下去。
    壮汉有点不解,小声地问跪地上其中之一的矮个子道:“二哥,你怎么还跪啊?”
    矮个子没有回头看他,只是低声回答他道:“他们是去拼命,二哥我跪这一跪,也是应当的。”
    曹文诏见路已让出来,就催马前行,但他仍一路抱拳向两边回礼。
    后续跟上的死营将士看两边跪着的百姓,听着他们喊“报仇”之类的话,刚才的自豪之感便减弱了几分,不过又多了一份对鞑子的仇恨。
    复仇之军慢慢地远去,壮汉对矮个子说道:“二哥,他们已经走远了。你看这天色,怕是要马上下雨了,快回去吧。”
    矮个子点点头,然后想站起来,却一个趔趄,差点跌倒,幸亏壮汉扶了一把。
    其他跪着的人也开始陆续站起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