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借天改明 >

第113章

借天改明-第113章

小说: 借天改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来事先得到消息的人,都是编造各种理由悄悄收购仓钞。现在这个时候已经收购的差不多了,真实消息才流传开来,被后院派出去办事的家仆听到,赶紧回来报告。
    掌柜放下了最后一丝担心,大喜过望,跑回后院,去查验家里收着的仓钞,以前不怎么重视,现在可是要藏好才行。
    过了一会后,他喜气洋洋地又出现在酒楼,宣布所有客人的午饭钱都免了。
    一时之间,醉仙楼虽然客人不多,但从掌柜到小二,再到顾客,全部都乐呵呵的。
    当然,出手了仓钞的人就只有躲在家里后悔了。但总得来说,原本形同废纸的仓钞又变得值钱了,还是皆大欢喜的事。
    再说吴二和同伴们一边喝酒吃菜,一边八卦昨rì的事。
    他们说着说着,有一个同伴忽然问道:“你们有没有发现,当今皇上好像和以前的皇dì dū不一样了。”
    “有什么不一样,不都坐在金銮殿上么。”有一个同伴不以为然。
    那人也是酒喝多了,看了下同伴,然后神秘地道:“更不要脸了。”
    吴二一听,伸手就是一掌,拍上那人后脑勺:“怎么说的,你才不要脸呢。”
    今天托皇上的洪福,发了一大笔财的吴二,听不得有人诽谤皇上。
    “啊呀,疼,我说错了,是朝廷不要脸面。”那人改换了个说法。
    “自个儿先罚一杯再说话。”吴二还是没放过他。
    那人也不敢反对,拿起面前的酒杯,一饮而尽。然后道:“你们没发现么,现在朝廷的布告,全部都是大白话了。”
    周围的人一听,都点点头,这倒是事实,不过马上有个人发表不同看法了:“大白话不好么,一听就懂。要换以前,我们还得听你解释,你是没能耐显了是吧?”
    吴二也不是一个识字的人,平rì里大家一起混,遇到识字的事儿,就得听这人摇头晃脑地卖弄他那点水平。
    现在听他说这事,就嘲笑道:“敢情你是没得卖弄了,就敢埋怨皇上。你敢说现在的官儿都写不出以前的布告,皇上这是为民考虑,你见过有那个皇帝有当今皇上这么为民考虑的?”
    吴二看到自己的其他同伴都在点头,赞同自己的看法,一得意,又说道:“我姐夫,你们知道吧,大明内阁的辅臣,排在所有进士的前列,那写文章的水平是一般人能比的么,是不是?”
    众人赶紧点头,那是仰望的存在,写文章的水平肯定是很厉害的了。
    “你道我姐夫现在的奏章是怎么写的?”吴二又问道。
    “怎么写的?”刚才诽谤皇上的这人好奇地问道,相对其他同伴,他算是一个文人,对这个更是关心。
    “奉皇上之命,奏章上都加了什么标点符号。能让人一看就懂,不用自己断句的东西。”
    吴二八卦道。
    “为什么?”好几个人一起问道,文章自古以来都是需要断句的,现在不用断句了,真是奇怪。
    “那是皇上怕有人在奏章里面搞文字游戏,欺下瞒上,所以发明了这套标点符号。让奏章和这布告一样,通俗易懂。明白了么,这些都是皇上刻意搞的,不是啥脸面的问题。”
    “皇上这是想干嘛,难道是皇上不相信文臣了?”这人想着想着,忽然得到一个可怕的结论。
    “说不定还真有这个可能,厂卫不都重新开始出来活动了么?”其中一个同伴马上赞同,并提出自己的依据。
    “对啊,刺杀中兴伯一案,还不是厂卫查出来的,靠顺天府那帮人去查,猴年马月都不会有结果。”
    “皇上最近还办了好些事情,内阁首辅连换三个,兵部尚书下狱,工部尚书告老还乡。还查办了好几个御史呢。”
    “谁说不是呢,现在人心惶惶的,都不知道下一个会轮到谁。”
    “最好全部咔嚓了,没一个好东西,啥事情都要钱。”忽然,有个同伴提高声音,愤怒地发泄道。
    这些人平时都是没权没势之人,每次和官吏打交道,都要花不少钱给那些官吏。
    他的话引来一阵共鸣之声,然后有一个还补充道:“皇上号召文武百官给那些难民捐钱,你们看到有多少人捐了。捞钱的时候,一个比一个狠,捐钱的时候,一个比一个穷。真他娘的不是东西。”
    这些人只顾自己嘴皮子痛快,没看到吴二的脸已沉了下来,还在那说着大明官吏的**。
    倒是那个识字的同伴先发现了,连忙打断他们的话道:“大明内阁还是很清廉的,皇上的股肱之臣,肯定是好的,是不是?”
    众人听他这么一讲,才注意到他们头的姐夫刚才也被他们骂进去了,于是,赶紧转换口气,开始称赞起来,心里却道,还不是一个德行。
    于是,气氛才重新转为和谐,推杯换盏起来。
    崇祯皇帝自然不知道小民在私底下的讨论,此时的他正在文华殿批阅奏章。忽报孙承宗前来觐见。

第一百七十六章 捷报分析
        崇祯皇帝有点奇怪,不是早上刚回大营的么,怎么下午就又跑来见朕,难道是军情有变。关心之下,急忙召见。
    孙承宗还是和往常一样,迈着稳健的步伐,进得来文华殿。然后向崇祯皇帝一行礼,用他的大嗓门报告喜讯:“陛下,六七万建虏jīng锐前rì攻打山海关,铩羽而归,往抚宁而去了。”
    崇祯皇帝一听最新军情是山海关无恙,算是建虏入寇以来的一个好消息了。
    之前其实不但崇祯皇帝担心,孙承宗也是有点点担心山海关能不能守住的问题。主要是建虏入关以来,势如破竹,连克遵化,永平这样的军事重镇。这山海关要万一守不住,后果是灾难xìng的。
    现在山海关经受住了考验,结局还非常的好,那一丝担心也就放下了。
    崇祯皇帝让内侍给孙承宗搬了一条凳子坐,然后把孙承宗手中的山海关捷报呈了上来,细细地看了起来。
    崇祯皇帝看完之后,想着抚宁不是像山海关那样的军事重地,又没有天下第一关之称的地利,就有点担心地问孙承宗道:“孙师傅,建虏jīng锐前去攻打抚宁,岂不是抚宁会有危险了?”
    孙承宗就是从山海关的捷报上看出了一些东西,才特意亲自赶来给崇祯皇帝报喜,顺便说明下情况。
    他回答崇祯皇帝道:“陛下,无需担忧,建虏兵锋已挫,士气不高,加之进关已久,思归心切,再攻城怕是不会出死力。而且,从永平重镇获得的攻城利器,那些火炮已经全部炸毁在山海关下。因此,只要我军用心守城,必不会让建虏如意。”
    孙承宗有一点没有明说,建虏从贫瘠的辽东,到繁华的京畿之地抢了那么多东西,早已没了敢死之心。
    强盗就是强盗,饿着的时候抢起来不要命,但当抢足了的时候,就想着回去享受,那会再拼命。
    现在只是一直以来打胜仗的气势还维持着他们的战意,但遇到挫折的时候,负面的想法会很快体现出来。
    “孙师傅如何知道建虏士气不高,攻城不会出死力?按理来说,建虏攻无不克,怕是士气正高。”崇祯皇帝显然有自己的思维,不是孙承宗说什么都相信。
    “建虏攻打山海关之前或者士气是高,但见识了山海关的险要,依仗的火炮又先毁了,奴酋就没了攻打之心,何况底下的建虏呢。否则在山海关,必有一番恶战。因此可见,建虏已失去敢死之心。”孙承宗就给崇祯皇帝进一步分析道。
    “如此就好,孙师傅。”崇祯皇帝迟疑了下,然后还是说道:“建虏既然已无士气,又无敢死之心,能否现在出兵击败他们?”
    建虏在京畿之地一rì,大明百姓就受祸害一天。勤王军在京一rì,物价就有增无减。崇祯皇帝每隔一段时间查看东厂报上来的物价,心里一直在担忧。
    前些rì查抄所得,怕是支撑不了勤王军和难民之用多久。
    孙承宗摇摇头:“眼下时机还未成熟,建虏现在的战意比前期弱了不少,但仍还是虎狼之师。如若前往攻打,必在野战中有一番恶战。此乃敌强我弱之势,不可取,胜了还好说,要是勤王军都败完了则京师危矣。至少也得再让建虏碰几次壁,再加上有在野战中无惧建虏的部队顶住才行。如此一来,还有一个好处。”
    “什么好处?”崇祯皇帝有点不明白。
    “建虏这次入寇是举国之兵,只要我们耐心等待,时机成熟后,一举在京畿之地击溃建虏,然后挟战胜之威,出兵辽东,东北怕是指rì可平了。”孙承宗给崇祯皇帝分析耐心等待,在京畿之地一举击溃建虏的好处。
    要真能一举翻盘,把建虏灭了,那么京畿之地的百姓付出这么大的代价也值了。
    崇祯皇帝知道孙承宗是劝自己要有耐心,等待机会。
    听着好像有道理,前景也不错,很诱人。崇祯皇帝就点点头道:“孙师傅,朕明白了。朕再咬牙坚持,无任如何也会保证勤王军的后勤无忧。”
    崇祯皇帝说这话的时候,想着是不是再抓几个贪官出来,抄抄家就能对付一阵了。不过这念头,也只是一闪而过,没有深入细想。
    孙承宗看崇祯皇帝明白自己的意思,很是欣慰,点点头道:“陛下英明。”
    崇祯皇帝想起刚才孙承宗所说的野战部队,就问他道:“朕再派人前去西川,看秦总兵到哪里了可好?”
    孙承宗知道崇祯皇帝的心情,派人去也无不可,就同意道:“臣以为也可,早rì知道秦军行程,可早rì做好准备。”
    “孙师傅,你应该也知道京营的情况,现在一直烂在那里未加整顿。你和钟师傅两人,是朕最为信任的股肱之臣。但他还年轻,又未曾在大明军中待过。因此,他给朕的一些京营建议,孙师傅看看是否可行。”崇祯皇帝一时无话可说,想起自己的心病,就问孙承宗。
    孙承宗一听,脑中印出钟进卫的身影,不知道这鬼才又出了什么点子,就问道:“不知中兴伯又有什么鬼点子?”
    于是,崇祯皇帝先让内侍宫女全部退出去。自从出过内侍王宣的泄密案,崇祯皇帝要说一些紧要话题的时候,就会这么做。虽然有保密制度实施了,但还是这么做更放心一点。
    等内侍宫女都出殿之后,崇祯皇帝就把钟进卫那rì对京营的提议,给孙承宗说了一遍。
    孙承宗一边听一遍点头,这中兴伯深谋远虑,这勤王军还没和建虏开打,就已经着眼于战后解决各地总兵拥兵自重的威胁,还能变出一支京营强军来。
    孙承宗等崇祯皇帝讲完后,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陛下,中兴伯所言一举两得,臣以为可取。但必须保密,以免军心不稳。”
    崇祯皇帝见年老稳重的孙承宗也赞同此策,就再无担心。
    “至于具体实施的细节,如抽调各路总兵多少jīng锐之事,还待战后看情况确认为好。抽调出来的把总一级以上将领可以安排到武学去,待毕业后可以顺理成章地重新安排。”孙承宗补充了下细节。
    “好,孙师傅说得是。”崇祯皇帝点点头,然后他又说道:“钟师傅还向朕要求,由他训练一支天下第一强军出来,不知道孙师傅怎么看?”

第一百七十七章 人心所思
        “哦,天下第一强军?中兴伯好大的口气。”孙承宗听了一愣,出口质疑道。
    崇祯皇帝笑笑,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孙师傅也不服气了。
    于是,崇祯皇帝把钟进卫的要求向孙承宗复述了一遍。
    孙承宗一听,不由一笑,这中兴伯说得夸张,其实还是心里没底。
    要是中兴伯真得自以为是孙武在世,直接要求军中都要练天下第一强军,孙承宗就不得不向崇祯皇帝劝谏。
    不过中兴伯这样也不错,人贵有自知之明。他想在一支小部队中实验新式练军方法,就算失败,也没有多大影响。
    崇祯皇帝说完后,孙承宗就发表自己的看法:“陛下,军事恐非中兴伯所长,他自己也说对大明军中不熟。陛下还是先让他把一条龙计划搞起来,臣带他在军中见识见识之后,再练兵会比较妥当。”
    崇祯皇帝见孙承宗并不反对钟进卫的练兵之举,相反还是支持的态度,心里也是高兴。
    又想孙师傅对于钟师傅练兵这事也是比较期待,那朕是不是到时多拨一点兵给钟师傅练呢,这个朕再考虑下。
    “对了,陛下,臣有一本《车阵扣答合编》,是臣让赞画鹿善继、副总兵官茅元仪等人合编而成,可以让中兴伯先拿去看看。”孙承宗想起刚成书的兵书,就给崇祯皇帝推荐道。
    崇祯皇帝一听,这倒是好事,就说道:“如此甚好,孙师傅不妨也给朕一本,让朕也看看。”
    孙承宗答应下来,回头献上。然后又讨论了下勤王军中的一些事务,才回城外大营。
    孙承宗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