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山河血 >

第836章

山河血-第836章

小说: 山河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远远近近的山峦、树木、房屋和长江上的船只,都把最细致的轮廓,以不常见的清晰,在玻璃般透明的空气中显露出来。
    此时的南京城内,依还能看到欢迎最高领袖自并普敦归国的横幅和海报,无疑对于南京人而言,此次最高领袖的开普敦之行是“胜利”的,用许多报纸的话说,这是百年来中国所参加的真正意义上一次“平等会议”,至于在会议上,中国得到了什么?众所周知——在中国的坚持下,韩国、东南亚的**得到了保证。至于其它,就不为外人所知了,不过隐约的大家都能猜,在日本问题上,中国并没有吃亏。
    上午九点,在国民政府内,刚刚回国的蒋介石,双眼凝视着面前的端站着的陆军上将,在中国陆军上将不少,但是真正能够威胁到中央的,却只有眼前有这一个人——北方边防军司令、华北行政公署主任——管明棠。
    “这确实很让人振奋!”
    在听完蒋介石提到开普敦会议的收获后,管明棠附和着称赞一声。
    确实,无论从任何角度来说,开普敦会议中国都可谓是“收获颇丰”,表面上开普敦会议是为了协调三国合作的事物,但实际上,开普敦会议却是一次分脏会议,只不过与历次国际会议不同,这次会议打着“民*主、自由”之类的旗号,而中国才是这次会议上的真正赢家。
    英美荷法完全撤出了亚洲殖民地,尽管美国要求举行自由且不受控制的选举,并要求以联合国的名义派出观察员监督选举,但是这又有什么意义呢?现在,无论是菲律宾也好、荷属东印也罢,都已经建立起了临时政府,而在这个临时政府中,华侨占据着极大的权力,那些所谓的**政府,从一开始就倾赖中国的支持。
    而这不是最重要的,于某种意义上来说东南亚只是中国的后花园,甚至在未来的十几二十年内,东南亚至多只是中国的原料供应地,相比于东南亚,管明棠更看重的中亚以及西伯利亚的归属,换句话来说,就是美英两国是否会出卖苏联。
    结果是肯定的,正如同另一个空间中,在德黑兰会议上罗斯福、丘吉尔出卖了中国的东北以及蒙古一样,在这个时空中,流亡印度的苏俄政府被出卖了——为避免中亚以及西伯利亚为德国占领,中国获得了两地的托管权,托管不过只是刚刚开始,下一步就是用十至二十年的时间,完成对两地的吞并。
    “中亚以及西伯利亚,在未来将会成为我国的生命线!尤其是在德国占领中东之后!”
    或许蒋介石无法理解管明棠对荒凉的中亚以及西伯利亚重视,不过因为中亚地区每年向国内供应数百万吨石油的关系,因此,他只是点了下头,然后继续说道。
    “关于德国……”
    话声稍稍一顿,蒋介石看着管明棠,这也是蒋介石在回到南京的第一天天便接见管明棠的原因。
    “哲勤,于我国国民而言,因历史之教训,令其并不愿介入国际事务,更勿提为为英法等列强而战!”
    蒋介石的措辞显得极为谨慎,而语气却又极为平静。
    “于国民看来,日本系中国唯一之敌人,现这一大敌已然战败投降,我国之战争业已结束,我虽身在开普敦,亦知在国内各地,许多知名人士业已开始筹备他日国民大会之召开!”
    他一边说,一边慢慢的站起身,拄着拐杖慢慢的走上数步,最后又柱着拐杖说道。
    “哲勤,自太平洋战争爆发,我国于美国获得租借法案之援助,总计高达74亿余美元,另获得超过45亿美元之贷款、投资,于我国之工业经济发展可谓是颇有助益……”
    蒋介石的话,句句都是实话,虽说租借法案援助物资中尚有大半未到位,贷款以及投资中亦有超过半数亦未到位,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否认,在这场战争中美国确实给予了中国极大的帮助,除去军用物资外,中央政府根据租借法案,获得了超过15亿美元的机械设备,并利用巨额贷款,兴建了一大批厂矿企业,可以说,正是美援奠定了南方真正工业化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用为“回报”,中国确实应该参战。
    “虽于我国助益颇多,然于开普敦,我仍然婉拒了对德宣战之要求!”
    “主席,我国确实不益为欧美列强流血!”
    管明棠如实的回答道。
    “这亦是国民之意愿!”
    嘴上这么说着,管明棠的心里却明白,眼前的这位“蒋先生”之所以拒绝对德国宣战,恐怕最根本的原因是自己,如对德宣战,美国势必会加大对华北的援助力度,也许会有上百亿美元的援助物资会从山东直至远东的港口运抵,随着战争的继续,对中央而言,自己会越来越呈尾大不掉的局面。这正是蒋介石和南京诸人所竭力避免的。
    “是啊!这是国民之意愿,同样也是符合我国之利益的”
    蒋介石紧接着说道。
    “多年来,德国是世界列强中唯一平等待我国之国家,在过去多年间,于我**事、经济以及工业发展作出贡献颇多,若是我们冒然对德宣战,那么,我国之国际公信又将置于何地?我们尊重我们的友邦,同样亦深信友谊的长久……”
    听蒋介石在那里高唱着“友邦”,管明棠只是作出一副恭听状,他知道,现在蒋介石之所以对自己说这么说,恐怕并不单单只是告诉自己,中国不会参战,至少暂时不会参加,恐怕还有其它的目的。
    “可是,现在的问题在于,美国为我国之友邦,德国亦是我国之传统友邦,两国在过去多年间,皆给予中国极大帮助,现在两国处于战争之中,我国又当如何自处呢?”
    盯着管明棠,蒋介石的话声稍顿,沉默片刻后才说道。
    “哲勤于国际事物,你的眼光远超过国内众人,你曾言道,无论德国战胜英美,亦或是英美战胜德国,于国皆是不利!”
    “是的,主席。”
    管明棠点点头。
    “这是国际形势决定的,以世界历史来看,任何一个大国,都不会容易另一个对其有威胁的国家崛起,欧洲列强崛起过程中总是以击败另一个强国作为崛起的代价,这也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导火索。现在英国已经没落,而美德两国无论谁赢得这场战争,即便是置身事外,中国都有可能成为其潜在假想敌,战争随时都有可能爆发……”
    管明棠的话引起蒋介石的极大兴趣,他认真的听着管明棠的讲述,脸庞上的神情也越发的严肃起来。
    “……相比于中德或中美共存于世,美德中三国上演三国鼎立之势,反而更有利于我国,因为无论是控制欧洲的德国亦或是更为强大的美国,想要击败对方都需要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在这一情况下,我国的重要性亦将突显出来,无论是我国加入何方阵营,对另一方都是灾难性的,为此,两国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必须以中国为优先,从而避免中国倒向敌方阵营……”
    “换句来说,就是二战形势的续演。”
    蒋介石点点头,然后看着管明棠说道。
    “这么说来,你也是赞同我国不应该对德国宣战?”
    “是的!”
    在表示赞同后,管明棠又接着说道。
    “不仅不应该对德宣战,而且还应该利用我们目前业已掌握的优势,促成德英美和谈,从而结束这场世界大战!”
    和谈!这正是管明棠所需要的,一但和谈达成,至少在两国未击败彼此或一方崩溃前,中国将会面临一个空前有利的国际环境,而这恰恰就是中国所需要的“和平崛起”的环境。
    “和谈……”
    蒋介石一怔,目光看似有些复杂的看了一眼管明棠,好一会才开口说道。
    “在开普敦时,我曾向罗斯福总统建议,尽管我们无意卷入欧洲的事务,但是出于世界和平的考虑,我认为,中国应该在目标的世界大战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微微一顿,蒋介石走到沙发边坐下去,他的双手依然拄着拐杖,在片刻的沉默后,他又接着说道。
    “考虑到现在中国是三大国中,唯一拥有与德国联络的官方外交渠道,我们愿意出面充当调停者,斡旋目前的欧洲纷争,从促成战争的结束以及世界的和平!”
    这正是蒋介石在开普敦对罗斯福说的话,而对于他来说,这将是中国第一次以大国的身份介入国际事务,一但获得成功的话,历史将会铭记他对世界和平作出的贡献,而更为重要一点是,这将决定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嗯……”
    沉吟片刻,管明棠开口说道。
    “调停欧洲战争,于我国国际声誉、威望是极为有利的,同样……战后的世界,也需要一个中立的大国在世界事务中发挥他的作用!”
    
   

第1208章 苏俄,印度
    夜幕渐渐的笼罩在这座现代和古代文化相结合的城市中,街道上空空荡荡的,只是偶尔可以看到一些戴着俄国士兵的汽车,沿着街道行驶着,卡拉奇,根据月前,在德里达成的《英苏协议》这座巴基斯坦地区最大的城市,现在是苏俄流亡政府所在地,尽管英印殖民地政府依然统治着这里,但现在,这里与英印西北地区一样,随处可以看到俄国士兵以及俄国民众。
    作为一个地理名词,现在的俄罗斯或者苏俄几乎不复存了,但作为一个国家名词,这个国家却依然存在,存在于异国的土地上,125万军队、347万难民,这就是现在这个“国家”所拥有的全部力量,甚至于,他们之所以被部署在与伊朗交界地区,却是英国打的小算盘——令其继续对抗德国人,一但德国人进攻印度,那么首先遭到打击的不会是英印军团,而是流亡在此的苏军。
    对于这一点,或许那些普通的苏军士兵不曾知晓,但是对于在市中心的那座充满维多利亚风情的宫殿中苏俄的高级官员们来说,英国人的居心险恶自然瞒不住他们,但是,在人家的地盘上,他们又能说什么呢?
    对于后勤、补给几乎完全依赖英美的苏俄流亡政府来说,他们能做的只有默默的忍耐,尽管这些习惯了曾经特权的高级官员们来说,这一切无疑是一种煎熬,但面对现实他们只能忍受着。
    而相比于普通的官员,作为苏俄流亡政府首脑的斯大林,同样在默默的忍受着寄人篱下的日子,忍受着种种他所认为的侮辱。
    站在这栋维多利亚风格的英式建筑的三楼,朝着窗外看去,即看不到克里姆林宫那熟悉的景致,同样也呼吸不到冬季时莫斯科那冷沥的空气,这里的一切都是如此的陌生,如此的……落后。
    “有一天,这里所有的一切都会改变!”
    这时,门开了,莫托洛夫走了进来,尽管和过去一样,他依然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但脸色却带着几分倦意,神情中更是偶尔的闪过一丝阴郁,作为苏俄的外交部长,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他一直在英国、美国之间奔走着,为苏俄争取更有利的外交空间,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争取美国的援助,现在,失去了祖国之后,外国援助则成为政府赖以维持运营的生命线。
    “斯大林同志,美国同意向我们提供10亿美元的贷款!英印当局亦同意向我们提供150万吨粮食……”
    “哦,”
    在莫托洛夫汇报着他这次出行的成果时,斯大林的声音中同样带着倦意,争取英美的援助,是流亡政府最迫切的任务,甚至压倒抵抗德国,对于迫不得已流亡海外的他以及苏俄政府来说,经费以及军队的补给是困扰着他们的最为严重的问题。
    “斯大林同志,在华盛顿期间,我得到一个消息!”
    在汇报完成这次出访的收获后,莫托洛夫又继续汇报道。
    “根据华盛顿的一些朋友透露的消息来看,罗斯福以及丘吉尔,无意在中亚以及西伯利亚问题上,迫使中国人做出让步,他们似乎已经同意了中国托管两地的要求!”
    一种莫名的悲哀之情,在莫托洛夫的心中弥漫着——俄罗斯被出卖了,被他们的“朋友”出卖了,又一次!
    而出人意料的是,莫托洛夫注意到斯大林同志并没有因为他的报告,而表现也愤怒甚至不满,他只是静静的站在那里吸着他的烟斗,似乎是在思索着什么。
    “印度有3。5亿人口,同时他们还有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一百多年来,一直被英国人视为,英国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确实,在某种意义上确实如此”。
    斯大林的嘴唇轻动着,吐出了一句话来,与莫托洛夫汇报的不同,他所说的却是印度,却是南亚次大陆,似乎与苏俄政府没有一点关系,但事实上,在斯大林和苏俄政府高层的眼中,印度却是苏维埃的未来。
    握起烟斗吸了一口,斯大林回过头来望着的莫托洛夫。
    “至少,我们现在可以放心了!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