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山河血 >

第436章

山河血-第436章

小说: 山河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桂军长期服役,又留学日本多年,在日军中也服役过,使得刘为章对中日两军非常了解,看着依然沉默不语的委员长,他知道,现在委员长仍然在犹豫不决,于是便继续解释道。
    “现在就算国府还有50万新到战场的精锐部队,也不能放在南京死守。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再多的部队也会被日军切断后勤路线,随即压迫在不适合防御的南京附近遭受惨重打击,这对**来时是极为不利的。更不要说现在南京根本没有一支比较完整的部队来防御!淞沪会战**损失惨重,参战部队基本都是伤亡近半,元气大伤,急需要修正补充。如果将这样的部队放在南京死守,无疑于负薪救火,是得不偿失的。不但南京守不住,如果在南京附近集结重兵防御,反而会被日军合围歼灭,导致**大伤元气,这对未来的持久抗战是极为不利的。实际上,从军事上来说南京已经无法防守,也不应该防守,不然就是中了日军的计策。”
    又一次,当刘为章在那里讲述着他的长篇大论时,蒋介石却只是沉默着,刘斐的观点是非常准确的,其实他的观点也是大家的观点,在会议之后,他曾给陈诚和顾祝同两人打电报,两人也都通过电报和电话表示同意,只有陈诚说出于政治上的影响,放弃南京可能不可取,可以在南京象征性的守一下。
    其实,对此蒋介石同样极为了解,但正像陈诚说的那样,出于政治上的原因,南京却又不得不守。放弃南京,这个责任没有人愿意承担,在之前的会议上同样也是,所有人都沉默了。最后甚至还是法尔肯豪森将领打破僵局发言说仿效欧洲向全世界宣布南京为不设防城市。
    但所谓的不设防城在欧洲或许行得通,但东亚人看来就是开城投降,等于是孙子所说的最差的结局,也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对防御一方等于是无条件投降了,这对蒋介石而言,却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是他刘为章硬着头皮提出象征性的守一下,算是对国民有所交待了。
    而现在……
    或许,南京是守不住的,早已在国民政府内形成了共识,否则也不会有迁都之举,实际上从去年岁末,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而林森本人迁移到重庆,也就是表示国民政府从行政上已经完全放弃首都南京,全面撤往四川了。
    但对于蒋介石而言,他却还存在一丝的希望,希望能守住南京,守住这座中国的真正的首都……也正因如此,他才会有这番反应,而这种反应却恰也证明了他内心里的矛盾,一方面,他希望守住南京,而另一方面,国民政府却早已迁都,其实早在在政府机关迁移之前,国民政府也开始对南京的市民疏散工作。在淞沪会战开始时候,政府就大肆宣传持久抗战,让有条件的市民尽量离开南京地区,撤往后方。
    南京是守不住的,甚至,至多只做象征性的抵抗……
    又看了蒋介石一眼,见他紧皱眉头,刘为章知道他有些犹豫,甚至有些松动,而他为什么会犹豫呢?原因非常简单,是基于政治上的考虑,在来的时候,对于劝说委员长,他早已经是成腹在胸了,他深信自己有足够的理解说服委员长接受他的建议。
    “委员长,日军为何在占领上海后,稍事修整便不计代价的欲夺占南京?”
    “其欲雪华北第一军团之耻!”
    冷静下来的蒋介石,默默的说道,第十六集团军不仅重创了第一军团,而且全歼其王牌第五师团,这可是日本的六个初建王牌师团之一,那一仗不仅未把日本人意识到中国不可轻辱,反而令其恼羞成怒,先是进攻山东,随后又欲进攻南京,无不是为了掩盖其在华北的失败。
    管哲勤守住了看似无险可守的邯彰,而现在,若是中央守不住南京……想到这里,蒋介石的心里泛起了苦水来。
    “现在是敌强我弱,南京不可守,但如果随便放弃,政治上的代价太大了!”
    感叹一声,蒋介石的视线投向远处,而后默默的说道。
    “日军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他们才会以两路进逼南京,形成切断我军后路之态势,若是我军留于四十万主力,死守南京,那么其退路必为日军所断,我四十万大军或战死或为俘虏!然,若我不守南京,其于国民心理冲击更大……”
    在大多数时候,蒋介石喜欢“听”别人讲话,而非像现在这样侃侃而谈。
    “很多人会说,连首都都不守,还能去守什么地方?首都**见到日军就跑,那什么地方还不能跑,靠什么一直打下去?”反问一声,蒋介石看着刘为章说道。
    “到时候老百姓会说,你们整天宣扬要牺牲救国,现在连首都都不打,不愿意在首都牺牲,还让老百姓怎么信任你?”
    又是一声反问,只让刘为章的心头一颤。
    “所以不防守而放弃南京从政治上是不行的!”
    “委员长,可以作一下样子!”
    “作样子?”
    站起身,蒋介石踱了几步,在他又一次凝视着墙上的南京地图时,又开口说道。
    “用十几个团,几万人去守南京,即便是全损失了,对于我们而言,也伤不着筋骨,可要防守南京,让全国全世界都知道我们是有决心抗战的,那么防守南京至少要守几天吧,不至于守了比没守还差!但是……”
    看着地图上的南京,蒋介石只是随口反问道。
    “南京有多大?南京的外围阵地有多大?两三万人能守多长时间?”
    不过只是三个问题,只让刘为章的心下苦笑了起来,南京城墙长达30公里,外围阵地至少80公里,按照战前的估算,守南京外围一线至少要15个满员师,加上二线阵地和预备队,至少需要30至40万人,如果低于这个数量,连阵地都无法控制,整个防线会千疮百孔,到处都是漏洞!如果只用十分之不到的兵力恐怕只能在南京几个城门口守一下,到时候,能守一天,都算是奇迹了。
    但……看着委员长,听着他的这三个反问,刘为章在心里思索开了,委员长到底是倾向于守,还是弃?还是?
    守,显然不可能,委员长这点常识还是有的,弃,政治上的风险太大,那么……看着委员长,刘为章猜出了,现在委员长实际上仍然倾向于自己提出的那个“抵抗一下”,只不过,他需要一些“理由”,以“说服”他。
    可……用什么样的理由呢?
    “委员长,前次于邯彰保卫战期间,白副总长了解到,一但外线防御作战失败,管长官将转入城市作战,以城市防御作战,抵抗日军进攻。”
    管哲勤!
    怎么又提到了他?就在蒋介石心下疑惑不已时,却又听到刘为章说道。
    “城市街巷纵横,建筑物高大、坚固、密集,地下工程设施复杂,作战条件恶劣,据我军于上海作战之经验来看,城市作战,于防御方有利,而管长官所拟定计划,即是以邯彰一带城区、工业区为阵地,引日军进攻城区内作战……”
    在蒋介石尚心存疑虑时,刘为章的话声再一次传入他的耳中。
    “委员长,以上海作战经验,我军最具城市作战经验的部队,即为新一军,若新一军防守南京,以南京城内为主战场,那么,以新一军官兵意志之顽强,其必可坚守南京!向全世界表明我军防御首都之决心,再者……”

第二百章 下关之乱
    几辆满是泥污的吉普车沿着江畔的公路朝着南京的方向行驶着,飞驰的吉普车不时的在泥泞的道路上扬起阵阵污水,在公路上到处都走向着乡间或是后方疏散的民众,婴孩的啼哭声、人们的哀叹声,更是不时的传到车队上的军人耳中o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听着耳间婴孩的啼哭声,高胜仑的心底不禁感叹一声,尽管在过去的几个月中,对于难民的遭遇,他早已经麻木了,但此时,目睹公路上的难民,心底还是难免产生些许悲意
    为了避免目睹这一切,他将视线朝着江面上看去,在江面上可以清楚的看到绵延千米的拖船队,那些船上满载着各种物资,金陵兵工厂的兵工设备、永利铔厂的生产设备,在过去的半年间,数以万吨的物资从上海、南京内迁,直到现在,内迁工作仍然没有完成。
    “长官,快到下关了!”
    在汽车的速度越来越慢的时候,高胜仑身边的副官李德胜轻声提醒道。
    “哦!”
    轻应一声,高胜仑把视线朝着前方投去,在视线中公路上挤满了人和车,南京的疏散工作开始的很早,只不过直到现在依然没有结束。
    “这么大市,什么时候才能疏散完?”
    眉头微皱着,在车队从百姓们让出的道路中驶到下关码头的时候,高胜仑的眉头皱的更紧了,视线所及在下关一带也是乱七八糟,到处是退下来的军队和进行疏散的市民。几十辆张贴着厂矿迁移监督委员会条子的汽车径直的停在路边,而路边的几名穿着西装中年人,更是满面焦争,正不断的商谈着。
    “停车!”
    看到眼前的这一幕,高胜仑喊了一声,车刚一停稳,他便跳下吉普车,朝着路边的几个人走过去。
    “……”
    正在和同事商量着如何运输设备的谢为杰看到吉普车队停了下来,便是一愣,由新中汽车公司提供的吉普车,现在是高级军官的标志,而这几辆吉普车,难道来了……就在心里嘀咕的时候,他看到一名将军下了汽车径直朝着自己走了过来,他的后面跟着几名卫兵。
    “长官……”
    没有理会迎来的西装青年,高胜仑看着那几十辆新北卡车上的纸条。
    “永利铔厂!你们是永利的?”
    “是,是的,长官!”
    “车上的是什么设备?你们的设备不都是从厂码头运出吗?”
    尽管对于南京的企业内迁并不了解,但高胜仑却知道永利的设备是由汉阳航运公司承运的,原因非常简单——永利有北方的股份。
    “长官,这些车上的是公司修理厂新购进的设备!这几个月,一直忙着厂里的上万吨设备内迁,而这些设备一直压在下关的仓库里,所以……”
    谢为杰连忙回答道,现在永利厂已经内迁完成,自然也就没有船停靠工厂码头了。
    “新购进的设备?”
    “几个月前,我们范经理在得知上海的一家美国洋行有一百多台积压的机床,所以就购买了下来,如果……”
    “是机床?为什么不去码头装船,”
    “码头上的长官说,没船运,这不……”
    不待谢为杰说完,旁边的年青人便哼一声。
    “什么没船运,那些船,都让当官的运自己的家私了!”
    “什么!”
    眉头猛的一皱,高胜仑便径直朝着码头的方向走去,而李德胜连忙跟了过去,他知道这位长官的脾气怕是上来了,于是便轻声提醒道。
    “长官,这,这不是上海……”
    当初在上海打仗的时候,长官可不也就干涉过内迁,甚至命令部队把**按到工厂里,不同意内迁的工厂,一率“不予资敌”就地爆破,当时可有人把状告到了南京。
    “上海的机器能造枪、枪炮,南京的机器就不能造吗?
    出身邯彰的高胜仑清楚的知道机器设备对于战争的重要性,也正因如此,他才会派出工兵协助上海兵工厂保管处迁出了包括一台2000吨水压机、1200吨水压机以及数部200至600吨水压机在内的数千吨重型设备,现在这些重型设备都已运往江西腹地,用于中央新建的炮厂。
    此时的下关码头挤得更是一塌糊涂,江岸堆满了千千万万的箱笼物件,上面贴着什么部署的条子,既无秩序,也没区分,更谈不上适当的管理,妇人孩童的哭喊声连成一片,一进码头,高胜仑就被眼前的混乱给惊呆了,他没想到这里的局面竟然如此的混乱。
    “怎么回事?怎么会这么乱?”
    朝着跑来的一名少校军官大声质问时,高胜仑的手朝着一旁的箱子贴着的“金陵兵工厂”字样的纸条一指。
    “这是金陵兵工厂的设备,怎么还没装船?”
    “长,长官,您是……”
    少校军官有些疑惑的试问道,眼前的这位是个中将,身边还带着武装卫兵。
    “我问你,怎么还没装船!”
    “报告长官,这个……”
    嘀咕着,少校连忙把话声一转。
    “现在船上装的是一类特急物资!这些,这些是一类普通……”
    “普通!”
    双眼猛的一睁,高胜仑又在问道守在箱边的两个穿着军装的工厂军官。
    “这箱子里装的是什么?”
    “报告长官,这几个箱子装的是拉线机,拉枪管膛线的,那边的是……”
    无一例外的都是兵工设备,而且是极为关键的兵工设备,工厂军官的回答让高胜仑的脸色冷了下来,他盯着码头上的船冷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