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山河血 >

第336章

山河血-第336章

小说: 山河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勤逸,你知道,我为什么坚持杂交育种?”
    看着跟在身边的胡治涛,这个助手和他身边的学生不同,他是河南人,毕业于国立中悳央大学农学院,作为北方人,他甚至都没有种过水稻,但是去年大学毕业后他却背着包从南京来到了广州,然后来拜访他,那时“千粒穗”刚刚繁育成功,而徐闻农作研究所邀请其于农作研究所设立育种场,于是胡治涛便成了他的助手,常驻于徐闻。
    当初他曾对这个“不喜吃米”的助手很是好奇,好奇他为什么不喜吃米,却研究水稻,而他的回答很简单,研究小麦他比不过鲍文奎,鲍文奎在邯彰以“金大系列良种”为基础选育的小麦良种,目前已经开始在山西、河南、山东、安徽等地推广,而水稻纯种育种,在苏浙亦有数十位专家学者从事这一类研究,且收获颇丰,唯有杂交水稻是新兴育种,且是中国人开创的育种体系,所以,他才选择了这里,而更为重要的一点,现在北方的农业成功证明了杂交的优势,而相比于北方,食米的南方人口更多,对于良种的需求更为迫切。
    对于他的功利心,丁颖并不排斥,甚至在他看来,这种功利心反倒能促成他在这个事业中取得更多的成绩。
    ““中山一号”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野生稻血缘的品种,他综合了栽培稻与野生稻的优良特点,产量量、长势旺盛,对寒害、热害以及不良土壤的抵抗力强,相比于纯种稻,抗恶劣环境、耐病害的优势,就是最基本的增产优势,而且其相较于普通稻种增产30%;较之纯种育种稻虽未增加,但在相同的恶劣环境下,纯种育种稻会减产20ˉ30%;甚至更高,而中山一号品系,减少低于10%……,
    在稻田间,胡治涛站起身体回答着丁颖的话,
    “对,也就是从“中山一号”开始,我意识到野生稻可以用于改良栽培稻,只要克服其不良特性,就可以获得一些新的优良品系,不过……”
    “不过也有一些不足”
    指着面前的“千粒穗”,胡治涛笑说道。
    “它米粒的光洁与透明度更高,而且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更高,但是其米饭的口喊有些粗糙,与一般由赤米育成的品种相近,原因可能由于旺盛的生长习性和植株仍保留有一些野生稻的特性所致”
    虽说胡治涛并不喜欢吃米,但他还是特意品尝过“中山一号”系列品系稻米与普通纯种稻的口感,两者的确存在差距,而在“千粒穗”上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而他一直试图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在解决了“千粒穗”的育种问题后,我们就要想办法解决这个口感问题,如果口感问题不解决,杂交谷子就卖不上价钱,而杂交谷子卖不上价钱,增产自然也就成了镜花水月一般。”
    在说出这句话果,丁颖看了一下手表,时针指向7点,这时候正是农作研究所食堂吃早餐的时候,于是便对胡治涛说道。
    “走,勤逸,我们去食堂吧”
    而在两人沿着田垄走着的时候,胡治涛犹豫片刻后,对身边的教授说道。
    “丁院长,我想最近去一趟海南”
    去一趟海南,这是胡治涛今天找院长的用意,他希望自己的尝试能够得到院长的支持。尽管他的举动已经得到了研空所的同意。
    “去海南?”
    诧异的看着身边的年青人,丁颖有些不太明白他的用意,现在虽说在海南同样开设了种植园,但是他完全没有必要去那里,相比之下,还是这里更适应从事研究。
    “丁院长,您是在广州东郊的犀牛尾沼泽发现的普通野生稻,然后繁育成功了“中山一号”,而“千粒穗”用的则是印度普通野生稻,在中山大学的试验室和这里的试验室里,有上百种野生稻,而且现在杂交试验依然在进行着,我希望……”
    看一眼身边的丁院长,胡治涛说道。
    “我希望能进一步充实这里的野生稻资源种类,为将来的杂交作准备,我听种植园的人说,海南的野生稻资源非常丰富,所以……”
    “所以,你想去海南看看?”
    盯视着身边的胡治涛,丁颖知道他说的是事实,相比于被广泛开发的广东省,海南还是一片未被开发的处女地,那里野生稻资源自然极为丰富,他先是点点头,随后又提醒道。
    “可你要知道,海南地方不靖,山中藏有土匪、亦藏有乱匪,而野生稻分布于山间湖畔以及沼泽之中,若是……”
    “丁院长,我知道,这可能担负的风险。”
    对于其中的风险,胡治涛自然非常清楚,可他更为看重的却是野生稻的资源种类。
    “我一直在想,杂交水稻做成的米饭的口感有些粗糙,而他粗糙的原因是因其保留了野生稻的特性,但在河南老家的时候,山上有一些野果树,也有些野苹果,可它的口感吃着要好过家里种着的苹果树,我就想野生稻的种类有那么多,总有几种口感好的,如果能找到这样的野生稻,那杂交稻的口感也就有可能得到改善……”
    胡治涛的想法,让丁颖认真的打量着这个年青人,他没想到这个年青人竟然会想到这么一个“别出心裁”的办法,寻找“口感佳”的野生稻进而籍此改良杂交稻的口感,这倒是一个极为新奇的主意,但的确也颇具可行性。
    “研究所同意你去吗?如果不同意的话,我帮你争取一下”
    在两人进入食堂的时候,丁颖特意问了一句。
    “研究所这边已经同意了吗?从事这样的研究,有研究所的支持,总能让研究顺利一些。”
    在丁颖提醒着胡治涛的时候,胡治涛只是点头应着声音,实际上在此之前,他就曾通过私下的渠道同研究所勾通过,而研究所这边何止是同意了他的要求。而且还同意他组成一个调查组,并且给了他五千元的经费。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这个星期就可以出发去海南,既可以随运蔗船前往海南,也可以搭乘种植园的钢船,去年下半年,种植园在海南开辟了一片新的种植园,而有关海南野生稻丰富的消息,正是他从去海南的员工和工人那里得知的。
    “嗯,这就好,这就好”
    丁颖点头应着,随后在胡治涛的陪同下,默默的朝着食堂的方向走去……
    

第五十六章 陆之南
    在水稻育种基地的边缘是一排排翠绿的橡胶林,穿着洁白汗衫的种植园工人在胶林中无声无息地工作,按照正常的生育模式,这片种植园的橡胶树本来应该只能见到一片橡胶树苗,而徐闻热带种植园却是采用移栽的方式,从大马、沙捞越、沙吧等地引进了十数万株6至8年树龄的橡胶树,相比于南洋各地的胶园,徐闻的热带作物种植园内橡胶树的培育有一套科学的种植方法。每棵树都必须得到良好的照料,因此也需要雇佣专业人员来进行这一工作,而为了保持水土和土壤的肥沃性,还会在树苗之间种植一些如豆科攀援植物等其他作物。
    而此时这些橡胶树虽说尚未产胶,但也许只需要再过两年,这里就会发展成为一座规模不大的试验性橡胶园,但对于此时的徐闻热带作物种植园来说,这里最重要的经营恐怕还是优良杂交稻种的繁育试验。
    “一鸣,待你到了海南之后,要注意收集野生稻的标本、种源,要将其加以分类……”
    在两人经过橡胶林的时候,丁颖向身边的胡治涛叮嘱着。
    “不过呢,你也要知道,人工培育稻的口感是经过千年繁育之后的结果,而野生稻的口感问题,恐怕是没办法改变的……”
    “的确,院长,的确有这种可能,不过,也许,我们能从中取得一些突破,有些工作总是需要试一下!”
    “嗯!的确如此!”
    点着头,丁颖与胡治涛两人便一前一后的进入了食堂,待两人进入食堂的时候,丁颖自然而然的把视线投入一个角落中,那个圆桌围坐着五名青年,他们虽说穿着那种物美价廉的一看就是邯彰造的“三元白衬衫”,看起来和农作所的一些青年学生没什么两样,但是从他们的身材可以看出,他们是北方人,而且他们还留着相同的半寸短发,吃饭时的坐姿也极为端正,加之衬衫下显得极为强健的肌肉,无论在谁看来,都能觉察出他们的身份——军人。
    “勤逸,他们是……”
    对于昨天刚刚来到徐闻的丁颖,对于这里出现军人,倒显得很是好奇,这个热带种植园虽说是北方公司的殖业,但这里的雇员大都是广东本地人,冒然出现几名北方人,而且还是军人,不引起外人的注意,反倒有些不太正常。
    “是上个月从邯彰过来的,很少和外人打交道,也就是在吃饭的时候能看到他们,他们平常都是在林子里!”
    “在林子里?”
    心知胡治涛所说的林子是附近的热带雨林的丁颖又特意朝那几名青年看去,一般情况下很少有人进入野兽横行的热带雨林,即便是本地人往往也不会进入,他们怎么会到那里?
    “对,只有吃饭的时候,才会有人开车过来,听农场的工人说,他们在雨林里开辟了一片空地,然后用钢管在那搭了一片十几米高的台架,他们平常都在那里边,”
    看着那些军人模样的青年,胡治涛的视线中同样带着些疑惑之色,这些人肯定是军人,有一次无意中他看到他们停在食堂附近的汽车上放有枪支,并不是步枪或者短枪,而是花机关枪,这意味他们绝不是农场武装“保安”,而是地地道道的军人。
    他们为什么来这,来这里干什么?
    诸多的疑问一直萦绕在胡治涛的心底,可这些问题却没有任何人回答他,甚至他觉得,即便是自己问了,那位种植园园长也不见得就会告诉他,正像关于“粤糖25”的研究者,直到现在,没有人知道,在广东省普遍种植的“粤糖25”,到底是由谁研究的,至于种植园,这里根本就是一个繁育中心,直到杂交水稻开始,这里才真正成为一家研究所。
    “在林子里搭了一个台架?用钢管?”
    好奇的打量着那些青年,丁颖注意到当他们意识到自己在看着他时,其中一个青年人冲他礼貌的笑了笑,然后又继续埋头吃饭,吃饭的速度很快,在他们吃完饭后,便迅速离开了食堂。
    “有些古怪!”
    如此嘀咕一声,丁颖的视线随着那几名青年的身影投向了食堂外的一辆福特汽车,青年人上车后,便驾驶着汽车离开的食堂,他们去什么地方?去热带雨林?他们在雨林里干什么?
    一月,当大半个中国依然是一片冰天雪的时候,在岭南的雷州半岛,依然是一片蓬勃的翠绿。如果按季候征象来严格区分,这些地区其实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冬天,绿色覆盖着一年四季。但和北方一样,这里也有季节的区别,只不过四季的温差没有北方那么大,季候征象不及北方那么明显罢了。冬天,越过南岭的北方寒流总要在这儿施点余威,一些树种也要落点叶子,有的植物会出现枯黄;夏天骄阳似火,大地蒸腾,溽热难当;春天温暖潮湿未消尽冬天的冷意;秋天风清气爽又余留着夏天的印象。
    在这个春天里,位于雷州半岛南端的徐闻县有点像这南国早春的季候氛围,在一派生机盎然、蓬勃萌发的气息中,也游荡着丝丝冷意,缺一点热气腾腾的感觉。实际上,经清末民初数十年的匪乱之后的徐闻县,本身就是一个原始大森林,除了徐海公路两侧的灌木地、海边的旷地和不多的芒草莽原,全境几乎全被森林覆盖。森林一直往北绵延到海康县南部,在原始森林里细泉涓涓,泉水叮咚,涧流如脉,小溪流水淙淙,溪流纵横,藤蔓交织中经常有飞禽走兽出没,虎鸣猿啼,此起彼落,飘荡于森森的原始林带之间。
    虽说雨林看起来很美,但当进入这片巨大的森林,立即就会感到如同置身于层层幕帘之中,四周全是云雾蒸腾,一片迷茫,林间小道两旁的翠竹林梢也是紫气氤氲。森林越茂密的地方,雾也就越浓重,云盖雾弥浓得化不开。有的地方林子密不透风,大树的气根网垂而下,紧紧地缠绞邻近的树木,藤木植物纠缠结盘交错,与林木纵横相连,因而人们只得凭着长柄大砍刀披荆斩棘才能通行,无论当时是多么明媚热烈的阳光,在林子里却只有森森的凉意和幽暗的场景……
    破旧的福特汽车与林间小道行驶着,坐在汽车的副驾驶位上,史克武的双眼盯视着车外,偶尔可以看到猿猴于小道间飞荡着,这条小路是早已在长年的匪乱中荒废了,甚至于就是他们选择的那个观测站,也是一处不知何时被农民遗弃的田庄,甚至在其中的草房内还发现了骷髅。
    驶过那泥泞的道路,汽车慢慢的驶进森林密处,在视线中奇形怪状的老树伸撑出乱七八糟的枝桠,密匝匝的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