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山河血 >

第229章

山河血-第229章

小说: 山河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只是几天的功夫,这破旧的城隍庙虽说从外面看来似乎仍有些破败,可是内部却完全变了模样,高达十余米的大殿内被新区赶来的建筑工人,用钢架、木板隔成了两层,而一楼又用石膏隔板与木材隔出了会议室、办公室,至于东西配殿则隔出了办公室与宿舍,不过只是几天的功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总算见着了一些“公署”的气息。
    若是按照《行政督察专员暂行条例》的《组织条例》规定,原本公署并不需要如此大兴土木,毕竟《组织条例》规定专员公署内设公务人员不过只有十几人罢了,不过凡事也有特例,正如同邯彰专员公署内部的大兴土木的改造,实际上就是为了扩大公署。
    一大清早,十二位县长便早早的聚集到专员公署,今天这是他们来到邯郸的第四天,同样也是专员公署成立的第四天,四天之内,这专员公署的模样大变,只让孙振邦等人只觉得一阵惊讶,但却又在意料之中。
    会议并没有选择在可以容纳百人的大会议室内举行,毕竟十二县陪同各县县长来邯郸的不过只有一名秘书罢了,二十几人的会议,只需要在小会议室内举行即可,长条型的会议桌两侧除去坐着十二县的县长外,还做着几名公署的署员、事务员。
    “农业,农业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这是今年公署首要任务,也就是如何解决农业、农村以及农民的“三农”问题!”
    会议开始时,并没有过多的客气,只不过是简单客套一二之后,管明棠便直奔了会议的主题,因为后世曾挂职过大队书记的缘故,因此,对于农业管明棠并不是一个外行。
    正如同后世一样,“三农”问题从来都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大问题,而在民国更是如此,甚至比后世更为严重。
    对于农村的重要性,管明棠自然再清楚不过,但是农业现代化,这简单的五个字,看似简单,可实际上却是中国近现代最大的一个命题。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南京政府并不是完全放弃了对农业现代化的追求和努力,恰恰相反,它在这一方面作了许多工作,但是,南京政府的农业政策几乎全盘失败了。在不断失败后,南京政府放弃了对农业现代化的追求,对广大农村实行了听之任之、视而不见、放任自流的鸵鸟政策,失去了中国历史上农村变革、农业变革的一个有利时机,也播下了自己在大陆被推翻的种子。
    别说是南京政府,即便是后世的那个起自于农村、得益于农民的政府,即便是解决农民及农村问题最成功的共和国,同样也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现代化的问题,共和国以军事化即公社化的方式使农村走了另一条道路,最终只是把注意力的焦点放在对农民的政治动员上,同样没能够完成农村的现代化变革,可以说,在农村的现代化变革上,近代以来,在长达百年之中,中国交的几乎就是一张白卷。
    ““三农”问题!”
    眉头微微一跳,孙振邦看着坐于首席的管明棠眼光微变,原本他以为管明棠不过就是一个商人,可是能提到农民、农村、农业并把其归纳成“三农”问题,由此可见这人远非他想象的那么简单,尤其是这第一次会议,他未问财政、保安、自卫,却直入“三农”更是让人能感觉到,他所图不小
    “而“三农”问题,排在第一位的便是农民问题,说白了,也就是人的问题,这是我们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农民的问题,农民需要教育……”
    在管明棠作着会议报告的时候,他不时的观察着十二县县长的表情,从他们的神情中,管明棠可以觉察到这些县长的不以为然,实际上,这些话都是老生常谈,可管明棠却深知,教育农民的必要性。
    任何改革,都必须有强有力的推行人员,农村改革自然也不例外。即使有相应的推行人员,他们还要能动员起大多数民众支持自己推行的改革,否则,成功的希望实在渺茫。
    说白了改革的根本就是“人”的问题,问题在于如何动员人,如果不能动员、教育民众推动改革,任何的改革的努力都是白费,而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农民、农业、农村三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之中,农民的问题可以说是阻力最小的一个问题。
    中国的基层社会基本上是一个由乡绅自治的社会,政府所能起的作用微乎其微。而这些乡绅可以说是政府对乡村实施统治的基础,同样的,如何打破并且利用这种基础是解决农村和农业问题的关键,可以说他们即是农业、农村改革的助力,也是阻力。
    现在,对于根基未稳的管明棠来说,他不能也不想从根本上去触及农村的本质问题,只能在三个问题中,选择一个最软弱、最无力甚至可以说“最容易下手的对象”——农民,从而一步步的解决“三农”问题。
    “大家都从报纸上看到过当今天中国之模范省,当属广西,而广西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之模范省,其首要在于民团建设,因此,邯彰行政督察专区欲解决农民问题,必须先从建设“民团”始,以全面推行保甲制为契机,并行建设民团,进而谋求农村社会全面改革……”
    如果说相比于这个时代的农业建设试验,管明棠最大的优势在于何处,恐怕就是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总结历史上各个时期各地农业建设利弊得失,进而总结出一个能够妥善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方案。
    民团!
    这是管明棠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通过对两个时代的农村建设问题的研究对比,在管明棠同样倾向于“农村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农民”,而教育农民的根本在于“政治动员”,而行之有效的政治动员,只有一个办法通过“军事化”的办法去解决,后世选择了公社,而在这个时代的广西选择了“民团”。
    前者对于管明棠而言几乎等于政治雷区,那也就只剩下民团可供选择了,再则抗战迫在眉睫,民团建设不仅仅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同样也是适应未来战争的要求,通过民团建设从而达到动员农民的目的,这正是历史上“新桂系”的成功所在。
    而且建设民团又可以获得农村士绅的支持,毕竟民团建设可以起到绥靖地方的作用,而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他们同样不会反对由官府统一建设民团,毕竟多年政局失控、兵祸连年,倒置不少人铤而走险、遂去为匪,无论是士绅还是农民都渴望拥有相对安定的环境,而建设民团可以达到这一目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自然不会反对。
    “好了,现在专区民团组织条例已经发到大家的手中,下面各位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谈一下各自的看法!”
    嘴上这么说着,可管明棠却压根就没有给他们反驳的时间,否则也不会现在才把组织条例发下,而这份组织条例是参考《广西省民团建设组织条例》制定,正如他最初意料的一样,众人不过只是匆匆看上几眼组织条例,便要匆匆的发表各自的意见,完全没有组织语言反驳的机会。
    “这个,专员,建设民团即可起到绥靖地方、稳定农民的妙用,又可起到巩固国防之需,广西之成就,可以说是有目共睹的,可专区人口近五百万,若是以第九条规定:凡在专区辖内居住二年以上,有固定居所,年满十八岁以上四十五岁以下的男子,不分城内和乡村,不问职业和省籍,都要徵编受训。民团的组织,既然这样庞大,经费自然是个大问题,而十二县经费……”
    说话的是彰德县李桂德,在十二县中只有彰德与邯郸是“上县”,而在众县之中,他是任职时间最长的县长,自然的由他站出来出声反对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民团建设经费一应由区库支给!”
    心知经费问题将是众人反驳的根本,对此管明棠的办法就是大包大揽,由区库支给从而解决众人驳的经费问题。
    “那不知专员要怎么解决区库收入问题!”
    一声反问的同时,方国勋这个毕业于北平政法大学,在众县长唯一的一位“考试”县长站起身来,朝着管明棠轻鞠一躬。
    “专区所辖各县可谓是地瘠民贫,早已不堪苛捐之压力,还望专员能体谅五百万人民负担之艰苦,且莫再增捐税!

第三百三十六章 农村的现实
    第336章农村的现实
    “专员,我想私下里和您谈谈!””
    在专员办公室的灯光下,面对专员的沉默,方国勋显得有些紧张,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主动的在会议结束后来到专员办公室,而现在专员却沉默了。
    沉默了好一会,管明棠偶尔会把视线投向着方国勋,虽说今天是他上任的第四天,可是通过调查局的情报,自己还是对他有一定的了解。
    或许,和其它人不同,他真心希望专员能造福邯彰专区近五百万百姓,与其它的十一位县长是省政府委任不同,他是通过南京政府公开考试选拔的,对于毕业于北平政法大学的的方国勋来说,他原本可以留在南京、省城那样的大城市,可是他却真心希望能够造福一方百姓,也正因如此,他才会考县长。
    只不过和其它这些考选的县长往往过于书生气,其行为规范、为人准则与那些传统县长不是一个路子,十之**被传统县长所排挤而无所作为,而方国勋虽说在努力适应着这一切,但是在淇县任职两年后,对于许多事情他却是有些无能为力。
    而现在,他却又是十二个县长之中,唯一的一个主动站出来,告戒自己的人。有人想看自己出丑,或许正因如此,他们才没有提及那件事,只有方国勋一个人,在傍晚悄悄的来到自己的办公室,要和自己谈谈,而谈的话题非常简单——
    阻力。
    “豫北的阻力?为什么只是豫北的阻力?”
    打破沉默,管明棠故做好奇的看着方国勋,对于专区内的施政可能遭受到的阻力,管明棠可以说是一清二楚,这一切都是调查局的功劳,早先经济调查局对邯郸周边数百公里内的每一个县都进行了充分的调查。
    而在先前的会议上,让管明棠失望的是,那些人没有一个人提及此事,这意味着,在未来的几个月中,除去眼前的这位,十一位县长的帽子都该换换了。
    “红枪会,不知专员是否知道豫北翼南的红枪会!”
    在方国勋提及红枪会时,管明棠的眉头微微一跳,对于红枪会,他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极为熟悉,
    红枪会是民国时期出现的会门组织,它最早在山东与河南地区发展起来,兴盛于20世纪20年代。七七事变后再度兴盛于华北、东北各地,是当时民间规模比较大、影响比较深远的秘密会门组织。红枪会因该会门所用武器长矛上系红樱而得名。表面上,红枪会是农民自发组织起来,成立红枪会自治武装,用于反抗官府苛捐,迎击土匪保卫村社,但实际上,却又截然不同。
    “红枪会的组织者可谓是鱼龙混杂,有很多红枪会更是沦为地匪恶霸,他们一面以武力抗捐拒税,一面却又对农民士绅横征勒索,可谓是无恶不作,同时各地红枪会,又会争夺地盘,互相撕杀,百姓可谓是不堪其扰……”
    在方国勋诉说着红枪会,尤其是豫北的红枪会恶行时,管明棠只是不住的点着头,对此,他并不陌生,相比于豫北,翼南的红枪会经过民国十八年西北军的清剿和民国十九年之后东北军的进剿、打击,己基于沉寂,少数红枪会沦为土匪,但在过去一年间,经过新一军的清剿,或是流窜往山西、河南,或是被彻底全歼,可以这也是新区从建成至今未受红枪会袭扰的原因。但是,豫北却又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局面。
    “……河南红枪会兴于民初白狼起义之时,自从民十六年河洛道尹阎凤诒、洛阳县长秦祉,利用红枪会以治匪,于是红枪会遍布城乡。河洛地区东到偃师、巩县遍布红枪会,会徒约有几十万人,有枪的差不多有两三万多人,红枪会自此做大,于河南一地约百万之众,虽说大都是土枪、土炮,可在地方势力极大,而红枪会的大师兄,更是直接营长、团长、旅长,甚至师长、军长的叫着!……民国十七年,冯玉祥的第二集团军进至安阳一带时,受到当地红枪会的袭扰。庞炳勋奉命进攻红枪会,由汤阴出发,经安阳向林县进击,将红枪会武装围困在山上,屡攻不克。这时,奉军己渡过漳河南进,庞炳勋又接到冯玉祥的命令,支援安阳对奉军作战。庞炳勋留下了一个师继续围困红枪会,军部及另一个师驰往安阳作战。在这次作战中,庞炳勋亲自督战,头部负轻伤。奉军退回漳河以北,庞炳勋又奉命追击,所部沿京汉路东侧北进。北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