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山河血 >

第186章

山河血-第186章

小说: 山河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将照片收入口袋中,曾澈已经取出手帕擦起了手和嘴唇上的作料,他知道,这场“野餐”已经到了结束的时候了。
    “尽快吧!”
    吐出三个字,管明棠又特意强调一声。
    “包括你的工作,我都希望,尽快能步入正轨……”
    在曾澈离开的时候,看着那个背影,管明棠视线在这一瞬间,显得有些呆滞,自己这么做是对,还是错?或许,只有时间才能回答这一切吧!
    (未完待续。如果

第二百六十七章 暗潮动
    第267章暗潮动
    民国22年5月,东北平奉铁路。
    “嘟……”
    平奉铁路上一列客车在行驶。在列车的二等车厢软卧中坐着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这个年青人一身西服革履,倒是显得气宇轩昂,默默地注视着窗外飞逝的景色。
    “笃笃!”
    突然,外边传来粗暴的敲门声。年轻人把门打开,两个气势汹汹的日本宪兵闯了进来,命令他拿出证件。年轻人看了他们一眼,然后谨慎的取出“护照”,说来可笑,明明所谓的满洲国是中国的国土,可是“满洲国”的人要进关,必须要持有护照,满洲国的护照。
    “你的,建筑工程师的干活?”
    拿着护照比对着护照上的照片,这时宪兵才注意到,这护照不仅是满洲国公务护照,同时还有关东军司令部的特别许可,而护照上的这个“满洲人”的职业则是——“建筑工程师”。
    “嗨!”
    正被检查的青年用流利的日语回答道。
    “我是建筑工程师,此次进入中国是为了采购长春建设所需要的优质大理石……”
    有了司令部的特别许可,自然的日本宪兵并没有刁难他,甚至对于这一个包厢里的人也客气了许多,众所周知,现在这些建筑工程师经常接触到关东军司令部的高层,谁知道,他背后会不会有一个什么大人物,在他们客气的退出去时,甚至轻轻的关上车厢房间。
    而车厢里的其它乘客瞧着这个青年,神情却显得很是复杂,在这个车厢里坐着的虽说都是来关东做生意的商人,可他们依然还有自己的底线——他们是中国人,而眼前的这位先前让他们感觉不错的年青人却是——该死的汉奸或者满洲狗。
    在接下来的一路上,建筑师总是受到有意无意的排斥,而在到达天津后,这位被排斥了一路的建筑师,并没有按照要求,前往天津日租界的饭店以原身份登记住宿,而是直接前往华界的一家饭店,然后他打了一个电话,一个求职电话
    “你为什么要离开东北?”
    林子强看着眼前的孙吉问道,不可否认眼前这个孙吉绝对是一个一流的建筑师,至少从他的履历来看,东京帝国大学建筑工程博士,“新京建设案”满洲国方面督造,不过,他并不是满洲人,而是一名台湾人,这到也不令人觉得有什么意外的地方,毕竟现在那个什么满洲国使用了许多台湾人
    “我是中国人。”
    迎着林子强的视线,孙吉的声音显得有些低沉:
    “过去我从没有这么觉得,可在满洲……哦,是东北,呆的时间越长,和同胞们接触的越多,越觉得自己是中国人
    点了点头,林子强倒没有说什么,他的建筑行需要建筑师,需要很多一流的建筑师,自然的,他不会拒绝这位“爱国的台湾建筑师”。
    “一个月250元工资,不包括奖金,孙先生,你什么时候可以投入工作?”
    “随时都可以!”
    “好吧,这样,今天晚上正好有一趟列车去邯郸,你准备一下,和我一起去邯郸,那里肯定有你这位监造的用武之地,未来的一两年内,估计咱们事务所的工作重点都在那!
    随着汽笛长鸣,傍晚时分,一列开往汉口方向的列车驶出了北平火车站。而在火车的一间车厢里,一个穿着身表面长衫打扮正在车厢里与友人在那里谈笑风生。
    望着车窗外的华北大地,魏长远整个人都显得兴致勃勃的,他一边欣赏窗外的春景,一边对身边的朋友说道。
    “这坐车,和旅行差不多,路上正好还能看些风景!”
    朋友的话,让张佐民嘿嘿一笑:
    “想不到,你还有这份雅兴,怎么样,这次去邯郸,有什么想法没有?”
    “想法当然有!”
    点点头,魏长远说道。
    “我准备在那边先办了一所平民学校,专门招收贫困人家的子弟,然后教他们学文化,这也是咱们的老本行不是。
    “你不准备直接进去吗?”
    好友的回答,让张佐民忽然压低声音,然后小声地说道
    “这样从外围进去,似乎困难了一些!”
    而魏长远却是两眼盯着车窗外说道。
    “咱们要先过去看看,那里差不多有将近三万失地农民,再加了几万从各地招募的工人,若是说集中,怕就是天津也无法与之相比,冒冒失失的进去,不定会惹出什么样的乱子,还是先在外围活动一下,然后看情况,再进去……”
    显然,魏长远早就有了自己的计划,对此,张佐民自然不会说什么,毕竟,他们两个人,魏长远才是实际负责人。
    “希望一切都顺利吧!”
    “嘟”——
    伴着长长的汽笛声,火车亮着雪亮的车灯在路基上奔驰,隆隆的列车震撼着宁静的夜空,沿着平汉铁路一路向南驶去。
    第二天清晨,魏长远一行在邯郸站下了车,此时的邯郸火车站,看起来似乎和过去没有多少变化,如果非说要变化的话,恐怕就是在火车站出口处停着一辆客车,而那辆客车上写着“新区交通专用车”。
    “你瞧,那车是新区的大资本家用来接待招聘来技术人员的……”
    恰在这时,在车站的运货出口,一队队衣衫破烂的工人正惶惑的步走运货出口。
    “而这些工人,他们需要步行几十里路,才能到达那里
    很简单的两个对比,似乎彰显出了一切,对此,几乎没有人会去在意这种区别,不过在看着那些神情惶惑的工人时,魏长远的脸上却隐约透出些许兴奋之色,提着行李箱,他觉得自己似乎来到了一个属于他的天地。
    上午,魏长远和张佐民两人来到了一所位于邯郸城内的小学,在这所小学里,有一位魏长远过去的同学,老同学到来,让吴开江热情地招待了他们,香烟、熟食、烧酒摆了一桌。魏长远和张佐民两人大概是饿坏了,立刻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吴开江则在一旁傻笑着。
    “瞧你们,像是饿死鬼似的,怎么火车上就没有吃的!
    “太贵,火车上的饭菜太贵了,能省一个是一个!怎么样,你们校长同意,咱们用学校的教室,办平民识字班了吗
    爽朗的笑声自魏长远的嗓间发出,同时他又问道自己最关心的事情,办学。
    “校长那边是同意了,不过……”
    看着魏长远和张佐民两人,吴开江说道。
    “你们对这里的情况还不太了解,新区那边,和其它地方不太一样!”
    “怎么个不太一样?”
    “是这样的,这里的人固然很多,可是新区那边却把所有征用的土地都圈了起来,嗯,禁止外人进入,即便是洗衣工,也只能在新区外接衣,换句话来说,外人想进去,只有一个渠道,就是被公司招聘进去,否则很难进去,过去的办法,恐怕不太行!”
    “那么大的地方,他们都圈了起来?”
    魏长远有些不可思议的看着吴开江,怎么可能。
    “不是圈了起来,而是……怎么说呢?”
    思索片刻,吴开江说道。
    “这么说吧,公司在新区那边实施的是半军事化的管理,对所有的工人都是如此,他们穿的衣服什么的,和外边的衣服,无论是款式还是做工都不一样,外人进去,很扎眼,这边一进去,那边就让人发现了……”
    将自己所了解的情况一一道出后,吴开江最后又表着决定说道。
    “现在你来这就好了,反正,你怎么说,我就怎么干。魏长远拍了拍吴开江的肩膀,
    “开江,这几年辛苦你了,今后你还要多辛苦一下,你是本地人,地头上熟悉一些,咱们先按过去的法子来……”
    话停了一会儿,魏长远又说道:
    “我看让咱们可以先在新区附近设个联络点,先把那里头的情况摸清楚再说,那么大的地方,不能是个监狱吧,即便是监狱,咱们也能进去不是。(。)。”
    又把视线投向张佐民,魏长远说道。
    “佐民,我看这样,你看看能不能想个什么办法,先进去,我呢,和开江在这里办平民识字班,先发展一些人。”
    “我看也行!”
    张佐民点头赞同道,在新区发展是在天津时,上级下达的一个任务,总要有人进去,与他们不同,张佐民上学的时候,学的就是工科,比这两位地方师范生,更容易混进去。吃完饭,魏长远从行李包中掏出了两个油纸包递给吴开江。
    “开江,这是从天津带过来的,虽说不一定有用,可有总好过没有,东西先放在你这,没准,那天还能用上!”
    “行。”
    虽说心下想着最好别用上,但吴开江还是接过了那沉甸甸的油纸包。
    “还有一件事,就是联络点的人,必须要可靠。”
    魏长远最后又叮嘱一句。吴开江则点点头小声说道。“人选我早想好了,是我的一个学生,前两年辍学在家,不过,他很喜欢学习,人也可靠,思想上没问题……”
    点着头,魏长远最后又问道。
    “能打听出来,新区里的外地工人,那里的人最多吗?(未完待续。

第二百六十八章 蹚匠
    第268章蹚匠
    “水旱蝗蹚,河南四荒!”
    似乎从半个多世纪前开始,河南这地界,就不没有那一年消停过,水灾、旱灾、蝗灾,一年甚于一年,每逢灾荒,少则十数万、多则数十万灾民流离失所,从晚清到民国年间,在土匪活动最频繁的豫西南山区,常年流动着一支数量相当庞大的青年农民打工队伍,每到冬日的农闲季节,则应募从事梯田、沟渠等农田灌溉工程的修理、养护工作。这些人在当地被称做“蹚匠”。一旦工作减少,无所事事,成队的膛匠极易变成杆匪,以致两者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所以在鲁山的方言里,土匪统称“蹚将”,这“蹚”也就成了的河南的又一祸,可偏生的,老百姓却离不开这“蹚匠”
    丘陵地区的灌溉是很重要的,这使挖沟成为另一种确定的副业。由于缺乏良好的耕地,附近山脚下的土地也用于耕种,这需要深沟、梯田以及灌溉的渠道以防止土壤侵蚀。这类工程的兴建和保养在冬天的农闲季节成为标准的男性工作,为此招募的年轻男子被称为蹚匠。民国年间,鲁山一地估计就有数万名蹚匠。豫西南部还有一种副业是运送货物。由于劳力大量过剩,雇佣人的价格往往不比租用牲口贵多少,例如把货物运到目的地不过给一顿饭钱。
    可虽是如此,这劳力却依然大量过剩,数以万计的青壮“蹚匠”在河南大地上游荡着,他们时而为匠,时而为将,总之,为了一口饭吃,这些人可以总是不断的转换着自己的角色,为匠时,他们能干出让顾主满意的活计,而为“将”时,却又能残忍的杀绝他人一家老少,只为吃上一口饭,人类本性的矛盾或许在这群人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进了四月,终过一个冬天的忙活之后,成千上万的“蹚匠”失去了冬时为生的工作,该挖的水渠已挖完了,该改的梯田也已经改完了,虽说忙活了一个冬天,可这些“蹚匠”们的身上却早都所剩无几,对于年青体壮的“蹚匠”来说,依靠那微薄的工钱永远都无法实现他们的期盼一带点钱回家,让家里人的日子舒服一点。
    “不吃家里的粮食就是挣着了!”
    对于孙二蛋来说,从两年前扛着工具离家那天起,似乎家离他就越来越远了,家里只有三亩薄田的孙二蛋知道,他大哥若不是十四岁时就跟着三叔出门揽活,没准,他早就饿死了,至于他自己,也是十四的时候离了家,半大小子吃穷了老子,不离家出门揽活,没准,家里的弟弟妹妹都得饿死
    和其它人干完活耍钱什么的不同,孙二蛋从不耍钱,这一个冬天到也剩下了几块钱,可闲了半个月后,这身上也是所剩无几了,就那一张烙饼,还是先前给人扛活给的工钱剩下的——工钱不多,三张杂糊面烙饼。
    “这吃完了可咋整?”
    瞧着路着走着的那些人,他们中已经有一些人慢慢的聚在一起,出门两年了,孙二蛋知道,这些人估计又开始商量着抄家劫货的确买卖了,“蹚匠”不挣银子不归家,这在路上走着的“蹚匠”,有几个不想家,有几个不想回家?都想回家,可却没得银子,只能这么溜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