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风月天唐 >

第313章

风月天唐-第313章

小说: 风月天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这三支骑兵,除了张淮深与屠狼是陈浩调派扰乱敌军,其余两支陈浩还真的没有下令,因为河北距离吐蕃可谓是万里之遥。陈浩也知道攻打渤海并非易事,所以他就没有打算抽调易成天的兵力。可是当陈浩看到奚族与契丹的骑兵,他就知道渤海之战想必已经结束。
    陈浩唯恐这十万骑兵与维松大军起冲突,于是下令道:“石忠,你且领兵出城接应他们!”
    “末将得令!”
    待石忠领命下城之后,陈浩再次向维松问道:“南诏已灭,渤海也不复存焉,三国合围之势仅剩你一支,你已经别无选择!维松,你不要逼本帅做不想做的事情!”
    “好!本王答应你!你与本王各自立下誓言,不得反悔!”
    维松知道自己如今已经别无选择,因此他只能希望在武艺上战胜陈浩。对于自己的武艺他维松还是有着十足的把握,若是今日不应下陈浩之战,以后自己也无颜面立足于吐蕃。
    “好!”
    “不行!”陈浩一个好字刚刚出口,就听见两个女子之声,焦急的出言反对。
    这时石忠已经接引大军顺利进城,穆鲁诗雅与遥辇突芒兄妹也已经登上了城头,二女在进城的途中已经从石忠的口中得知了事情的始末。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对陈浩这项决定持以反对态度。
    二人随后紧走几步,一左一右紧紧的抓住陈浩的左右臂膀,生怕陈浩真的如石忠口中说的那样,一时兴起便要与吐蕃第一高手对决。
    “哥!你不能去!”穆鲁诗雅急得直跺脚,死死地拽着陈浩不放。
    遥辇纳兰也是情急关切道:“诗雅姐说得对,长风你不能去!”
    “……”
    本是十分严肃的对敌阵前,却因为二女的出现,使得城楼上的气氛有些诡异。陈浩无奈的摇了摇头,当他看到二女随大军而来时,他就知道这个事情有些棘手。他本想乘二女不知情,先与维松比斗再说,可谁知道石忠这个大嘴巴,竟然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将始末和盘突出。
    不过让陈浩疑惑的是,之前易成天不是说二人一直水火不容吗,怎么如今看这阵势,倒像是亲如姐妹呢?其实陈浩不知道的是,二人之前的确是水火不容,但是在一次战争中,遥辇纳兰曾救过穆鲁诗雅一命,因此二人的抵触心理在那一刻才得以化解。
    这时张淮深也出言劝解道:“长风,那维松武艺高强,五年前京城比武你也看到了!如今我军已经大势已成,又何必置身险境呢?”
    “说的没错,我说大妹夫,若论博学多才以及箭法,妹夫你说自己是天下第二,也没有人敢称第一。然而这比武嘛,我看还是算了,那维松之名,姐夫我可是早有耳闻,虽未有与之较量,但也绝非妹夫你这文臣所能对抗的!”遥辇突芒一口一个妹夫倒是顺溜,丝毫不顾及陈浩此刻的尴尬。
    陈浩没好气的瞪了遥辇突芒一眼,随即也懒得与这浑人计较,于是对左右二女轻声道:“放心,没有把握的事情,我又岂会去做?”
    “可是……”穆鲁诗雅与遥辇纳兰虽觉得陈浩言之有理,但是面对强敌仍旧十分的担心。
    “两位嫂嫂,大哥行事向来有方!那维松不是大哥的对手!”站立城头久未言语的屠狼,此刻终于开口说话了。
    不过屠狼的这句话,更让在场的众人为之一震,思忖眼前的陈浩真的是个高手不成。陈浩转过身来,含笑的看了屠狼一眼:“小狼果然了解为兄!”
    随后挣脱儿女,来到张淮深的身旁,拍了拍其肩膀:“昔日比武场上,那维松将你打伤,今日兄弟我就替你出了这口气!”
    说着便只身下了城楼,众人纷纷诧异愣在当场,萦绕在众人的心头的疑惑久而未散,于是众人纷纷将目光落在了屠狼的身上。但是屠狼却一声不吭,随陈浩下了城楼。
    陈浩到了城下,便有士兵牵过他的赤练马。陈浩抚摸着赤练红色的鬃毛,自顾轻声问:“小狼,为何如此对为兄深信不疑?”
    身后的屠狼却是十分平静,并无丝毫犹豫:“没有理由!”
    这句话虽然简单,但却让陈浩很欣慰。
    此时众人也下了城楼,但每个人的眼中均流露担忧之色。李忶本想阻止陈浩的这不顾大局的做法,可就在这时,就见天罡扛着一杆金色长枪走了过来。最让众人惊愕的是,天罡的额头已经泌出里细汗。
    遥辇突芒见状不由咧着嘴笑道:“这兵器倒是不错,就是你们中原人也太弱了,一杆金枪都拿不动!”
    天罡闻听此言便心生不悦,随即见陈浩点头示意,于是双膀一用力就将长枪递给了遥辇突芒。遥辇突芒开始以为枪很轻,但是当他接过之时,差一点没有将他拖倒在地。最后连连倒退数步,才将枪尾支撑在地勉强拿在手中。
    但是再看遥辇突芒的脸色却已然煞白,他不可置信的看着手中金枪,不禁自语道:“没想到这金枪如此沉重!”
    陈浩此刻却是呵呵一笑,随即走到遥辇突芒的身边,轻松的接过金枪,继而在众人的惊愕之中,转身跨上战马,高声道:“开城门!”
    待城门大开,陈浩持枪跨马便冲了出去……一更。……by:89|10489436……》

第574章 结尾篇

    第574章结尾篇
    当秋风吹过草原,一切又归于原有的平静,因为这里再也没有了战争。几个月后朝廷大军班师回朝,而吐蕃这个名字也随着战争的结束将不复存在,因为自此吐蕃将纳入大唐的版图。维松被押往京城之后,李渼并没有予以为难,而是依旧保留王爵,不过从此之后失去了应有的自由。
    而在维松被幽禁的地方,维松经常坐在庭院内,出神的看着院中,已经裂痕斑斑的方天画戟。至于维松为何如此却没有人知道。只知道这个昔日叱咤草原的吐蕃赞普,如今却成了一个独臂落魄之人。最后在某日一个早晨,当侍卫们来送酒菜之时,维松已经自尽在了庭院之中……
    大军得胜还朝可谓是举国欢腾,只不过可惜的是,班师回朝的大军之中,并未有三军主帅陈浩的身影,至于陈浩身在何处没有人知道。虽然朝廷给的答案是,陈浩因为积劳成疾病死于途中。
    但是民间有些人认为陈浩,是功成归隐成仙得道去了;也有人私下认为陈浩建立不出功勋,因怕功高震主才不得已诈死。当然也有人认为陈浩在那一场对决之中死于非命,不过这种说法可谓微乎其微……
    之所以民间有诸多传闻,除了人们不想忘怀这位救国功臣,重要的是京城的陈浩家眷一夜之间人去楼空。这一诡异的现象,就不得不让人们想起陈浩诈死的可能。
    更有一些官员文人从李渼的赐封旨意中发现了端倪。因为李渼所下圣旨只是赐封而不是追封,这就不得不让众人深思其中的玄机。死了的人才会有追封,而李渼没有追封这位盖世功臣,而是为了彰显陈浩的功绩,加封陈浩为安王,并且李渼自降身份认陈浩为兄长。
    如此一来,陈浩这个安王的分量可就重了许多,因为这地位将远远高于异姓王!此等荣耀在臣子之中,大唐一朝可谓是旷古未有!
    不过究竟真相是什么,已经没有多少人去深究,因为所有人都活在自己的认知之中。三年的征战终于换得边境安宁,每当人们提及陈浩这个名字,都会报以崇敬之情不吝赞美之词,因为所有人都知道,他们的安定生活与陈浩这两个字息息相关。
    陈浩这个名字已经只是代表一个人,而是代表一个王朝的符号。数十年之后,每当人们说及诗词歌赋,谈及学识渊博,论及千秋功业……陈浩这两个字,成了人们最广为熟知的名字。
    对于此次参与征战的有功之臣,李渼也都予以封赏,并且对于陈浩的几位兄弟也授予高官厚禄。其中不愿封赏的何璇,李渼赐予金牌代天监擦地方官员。这也符合了何璇抱打不平的侠客心性,如此安排倒也让何璇得偿所愿。
    其中值得一提的当属易成天,身为二路元帅的他,因北伐有功官拜宰辅之职,并且兼任兵部尚书,可谓是位极人臣盛极一时。之后率兵镇压几道节度使后,便以身有急症辞官养病,兵部尚书之职则有张淮深接任。
    其后十余年里大唐文臣武将并出,文臣则以陈浩结拜的五人为首,辅助李渼治理江山保天下太平。屠狼与仆固俊这等宿将则分别镇守渤海与南诏,石忠则替父镇守山南西道,数年之后成就一代名将……
    两年时间的励精图治,使得千疮百孔的大唐渐渐有了盛世之景。之后李渼便实施了当年陈浩提出的建议,对于南诏渤海等地,实施了人口迁移与融合。虽然奚族与契丹参与了北伐战争,但是战争结束之后,两族却默契的没有去向朝廷索要领地,因为大唐震天雷之威,已经让他们有了危机意识。
    两族虽然铁骑较之大唐要强上许多,但是也强不过震天雷的威力,因此他们选择了沉默,也愿意归顺大唐。而李渼也没有过于追究两族的过错,毕竟在北伐上面两族功不可没。对于两族李渼不但没有动兵,而且予以厚重的赏赐。奚王匿舍朗与契丹可汗心里很是明白,这些都是沾了女儿的光……
    两年里,永泰商号在山南西道、剑南道、河朔三镇等地,捐助了大量的财物,其额度已经远远地超出朝廷国库。对于此等义商,朝野无不感到惊诧,但是李渼却是露出一丝苦涩,随后便亲自手书:永泰浩义,命工部做成匾额送于永泰商号,以表彰永泰商号的仁义之举。
    皇宫里张贴着一幅字,这幅字苍劲有力笔力已经臻至化境,上书:正视工商,国富明强。短短八个字,却成为了大唐今后行使政策的标准。李渼每每看向这八个字都会伫立良久,他知道这是好友留给他唯一的谏言……
    ……
    转眼又是一年清明之日,在飞凤山的山脚下停着一辆虽不算华贵,但却很大的马车。据此不远处有一座坟丘,坟丘旁站着一名男子与四名妇人。男子一身白衣俊朗的外表多了几份成熟,四名妇人虽着装简朴,但却难掩倾国之姿……
    男子的身旁围绕着四个孩子,年长的男孩虎头虎脑的拽了拽年轻男子的衣袖,用稚嫩的语气问:“爹爹,姨娘泉下有知,也不想你伤心难过!”
    “思林,快给你姨娘磕三个响头!”男子勉强的冲着孩子笑了笑。
    名唤思林的男孩,十分听话的松开男子的衣袖,几步来到坟前,对着坟丘认真的磕了三个响头。态度十分恭敬未有一丝轻浮,男子见状欣慰的点了点头。
    旁边的一名美妇开口安慰道:“长风,天色已晚,我们该回去了。况且今日,你的好友易成天寻你对弈,你可不能失信于人……”
    说话的妇人正是林月瑶,而白衣男子正是久未露面的陈浩。面前的这座坟丘,正是罗凤娇的埋葬之所,今日是清明之期,陈浩便带着家人前来扫墓。
    身旁的四个孩子,最大的思林已经六岁,而最小的思兰才三岁,四个孩子个个聪明伶俐,尤其是林月瑶所生之子思林更是智慧过人,言行举止甚是老成,俨然有了乃父之风。
    陈浩注视坟茔良久,随后轻轻抚摸碑文,微微一叹道:“凤娇,明年长风再来看你!”
    “思林、思源、思衡,思兰,我们该回家了!”陈浩说着便一一招呼膝下的子女们,随后便拉着孩子们的小手向马车的方向走去。
    林月瑶看着这番情形,却是摇了摇头嫣然一笑:“这群孩子总是粘着他们的爹爹,我们这些做娘的反而被冷落……”
    “大姐,长风如此宠溺孩子,你可要好好说一说,否则这以后该如何管教?”紫鸢依旧有什么说什么,不过如今的言语之中早已没了当年的冷厉,反而有着一种安详般的柔和。
    穆鲁诗雅冲着陈浩的背影,没好气的撇了撇嘴道:“难怪孩子们都愿意围着爹爹转,原来坏人都让我等姐妹做了……”
    “咯咯咯,三位姐姐,这几个孩子没一个省心的,个个都是鬼灵精!”遥辇纳兰掩袖一笑,看向远去的孩子们尽是宠溺之色。
    四女有说有笑的跟了上去,此刻天色已近黄昏。
    ……
    待马车离去之后,一名农妇模样的女子挎着一个竹篮,伫立在远处望向马车远去的方向,双眸之中却情不自禁的留下了清泪。
    左手边站着一个孩童,这个孩童看模样大约五六岁,扎了一个冲天鬏模样甚是可爱,尤其是那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似乎可以洞悉一切……
    孩童见农妇流下眼泪,便狠狠地拽了拽妇人的衣袖。妇人从神伤中走出,蹲下身来关爱的摸了摸孩童的脑袋,继而勉强带笑问:“思风是不是饿了?”
    “娘!你流泪了!”名唤思风的孩童,甚是懂事的用衣袖替妇人擦干眼泪。
    妇人却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